2022年新高考全国Ⅱ卷语文真题变式练习之非连续性文本阅读.docx
《2022年新高考全国Ⅱ卷语文真题变式练习之非连续性文本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新高考全国Ⅱ卷语文真题变式练习之非连续性文本阅读.docx(1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年新高考全国II卷语文真题变式练习之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原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中国学者进入典籍英译领域时间相对较晚,据现有汉学书目统计,中国典籍译本绝大多 数是由西方汉学家或独立、或在中国合作者帮助下完成的。传教士以降的西方译者为中国典 籍的异域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以往的西方译者翻译中国文化典籍时,大多采取迎 合译语读者的翻译策略,翻译过程中曲解、误译中国文化之处比比皆是。此外,中国古代经 典文本的语言具有语义的浑圆性、语法的意合性和修辞的空灵性这三大特点,使得绝大多数 外国学习者难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触及中华文化的内核。然而,典籍英译的主要目的,是向西 方世
2、界介绍真正的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和开展,让西方了解真正的中国。我们 应当客观、公正地看待中国典籍翻译实践和接受之间的窘况与差距,从典籍翻译大家身上汲 取翻译的智慧,获取前行的指导和力量。在这方面,对杨宪益、戴乃迭(英国籍)合译的与 英国人霍克斯翻译的红楼梦译本的比拟,是一个值得我们静下心来认真思考的课题。这 两个译本于20世纪70年代出版,三位译者皆因此获得巨大声誉,也同时掀起了翻译界此后 对两种译本经久不息的比照研究热潮。在这过程中,我们应深入了解中国典籍的外译事实, 客观分析两种译本的优长与缺乏,将中国的本土经验和理论与西方翻译理论相结合,取其精 华,让中国的翻译研究与实践在传承
3、和开展的良性循环中获得升华,在实践中不断培养和提 高我们讲述中国故事、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时代能力。(摘编自辛红娟中国典籍“谁来译”)材料二:翻译思想是决定译者翻译行为和翻译结果的主因,只有通过其翻译思想,读者才能理解 其翻译过程中所采取的种种策略,也才能对这些策略所产生的译文进行更客观的评价。从霍 克思的译本中可见,他对原文采取了大多时候“忠实不渝”、间或背信弃“意”的态度。为 证此言,举个背信弃“意”的例子。红楼梦第一回中,曹雪芹用了一个较长的段落交代 自己的写作目的,并说明选用“甄士隐”和“贾雨村”作为人物姓名的缘由,为读者理解整 部小说进行铺垫。霍克思在其译本中大胆地省却了这段文字的翻译
4、,直接从“列位看官:你 道此书从何而来? ”译起。霍克思的省译,显然不是漏译或者不能译,最有可能的原因,是变式题3巩固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网文界约定俗成把1998年默认为“中国网络文学元年”,依据两个标志性事 件:我国第一家大型原创网络文学网站“榕树下”于1998年开始公司化运营,当时颇有影 响的网络小说第一次的亲密接触也诞生于1998年。这种以文学高光事件认定网络文学 起始年的观点,可称作“事件起源说”。新近出现的另一种观点可称作“论坛起源说。1996年8月成立的金庸客栈及其开启 的“论坛模式”才是中国网络文学的起点。理由是:网络文学的起始点只能是一个网络原创 社区,
5、而不能是一部作品。金庸客栈是中国最早以文学为主题的网络论坛,这种“论坛模式” 天然具有网络基因,即去中心化、网友自由发帖、多点互动等“趣缘社区”性质,具备网络 文学生产的“动力机制”。被称作“网上收获”的“榕树下”走的仍是投稿、审稿、编 发的传统文学路子,算不得网络文学起点;而痞子蔡的第一次的亲密接触(1998年)晚 于罗森的网络长篇风姿物语(1997年),将其算作中国网络文学起点更是于实不符、于 理无据。如果我们成认网络文学是基于互联网这一媒介载体而“创生”于网络的新型文学,选择 “事实判断”而非“价值判断”,我们将会得到一个简单而明确的结论中国的(汉语) 网络文学诞生于1991年的美国,1
6、994年中国加入国际互联网后才穿越赛博空间而挺进中国 本土,并延伸壮大出蔚为壮观的中国网文世界。这个“网生起源说”是否更具历史真实性与 逻辑合理性呢?1991年4月5日,全球第一个华文网络电子刊物华夏文摘在美国创刊,创刊号上 发布的太阳纵队传说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一篇汉语网络原创散文,该刊物发表了很多文 艺作品。这些作品均出现在“榕树下”和“金庸客栈”之前,也比风姿物语和第一次 的亲密接触要早好几年!将1991年锚定为中国网络文学的起点就将是一个毋庸置疑的事 实判断,“网生起源说“无非陈述了一个客观史实。网络原创的文学作品,只要是用汉语(海外称“华文”)表达,并且是刊发于汉语网络 平台(无论它是
7、网刊、网站、论坛或个人主页),对于没有国界的“网络地球村来说,计 较诞生于哪一个国家是没有意义的。现在,当我们回湖中国网络文学“生于北美T成于本土T走向世界”的生长线时,以 “网生起源说”来锚定它的起点,当然不只是为了厘清一个事实,或者执意将生辰前置而为 网络文学争得某种荣光,而是为了找准历史原点,知道中国的网络文学“从哪里来”,又往 哪里去”,廓清这一文学的正根和主线,以历史自觉而明史鉴今,让未来的网络文学开展行 稳致远。(摘编自欧阳友权哪里才是中国网络文学的起点?,文艺报,2021年2月26日)材料二:欧阳友权生于北美T成于本土T走向世界”的“网生起源说”,必须要面对 两个问题,其一是“生
8、于北美”的网络文学,并不是那个“成于本土并走向世界”的网络文 学。其二是假设将中国网络文学的起点定为1991年在美国诞生的全球第一个华文网络电子刊 物华夏文摘,那为什么只有在中国出现了如此蔚为大观的网络文学生态,而引领了互联 网革命的欧美并未生长出一种有别于印刷时代文学工业的网络文学工业呢?华夏文摘创刊号上发布太阳纵队传说,但在该文标注有“本文转载自今天问 文学杂志1990年第2期“。显然,海外华文网络文学在时间上虽是最早,但仍是把网络当 作一个新的便捷的传播渠道,在内容创作上并未显示出充分的“网络性”。包括华夏文摘在内的海外华文网络文学与今日作为中国网络文学主体的商业文学网 站和超长篇类型小
9、说并无直接的亲缘关系,中间没有形成一个“演进的链条“。这一链条的 起始点正是金庸客栈。其实,细察“网生起源说”的“网生”,最后导向的就是以金庸客栈 为代表的中国网络文学的论坛模式。计较中国网络文学诞生在哪一个国家是有重大意义的,不仅直接影响到在“网络地球村” 里中国的位置和意义,更关乎中国文学和中华文明能够为人类共同体提供怎样的特殊价值。 中国网络文学能够走向世界,靠的正是虽然经受国际流行文艺洗礼,但“生于本土也成于本 士”的超长篇类型小说。(摘编自邵燕君再论中国网络文学的源头是金庸客栈兼应欧阳友权“网生起源说”,文艺报,2021年05月12日)材料三:目前关于网络文学的缘起大致有三种观点:站
10、点说、作家作品说、现象说。“站点说”相对简单,谁建站最早自然那里就是发端之地。“作家作品说”那么包含两种 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从北美留学生通过电子邮件传递文学作品算起,可以追溯到1989年。 1991年4月,少君在中文电子周刊华夏文摘上发表短篇小说奋斗与平等,被认为是 华文网络文学的开篇之作。而中国网络小说的肇始者被认为是罗森于1997年8月开始连载 的风姿物语。黄易创作于1988年的破碎虚空即初现了玄幻武侠题材的奇幻瑰丽之美。我个人主张的是“现象说”。这由网络文学自身特点所决定的,即草根写作、群众参与、 社会关注三者合一方为起始。我赞同一种说法,中国网络文学是多源头的,所有早期对网络文学有过
11、贡献的平台,个 人领跑者(包括海外留学生),乃至西幻、日漫都是源头的一局部,但起始年还是应该以重 要现象作为依据,第一次的亲密接触不只是一部作品,还是一个重要文化现象。假设是对 中国网络文学做一句话溯源的话,顺序应该是这样的:北美留学生邮件和论坛+少君黄 易+风姿物语第一次的亲密接触+榕树下文学网,1998年瓜熟蒂落钟声响起, 一个时代新的文学坐标由此建立。(摘编自马季一个时代的文学坐标中国网络文学缘起之我见,文艺报,2021年5月12日)【小题1】以下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论坛起源说”认为金庸客栈及其开启的“论坛模式”才是中国网络文学的起点,中国网络 文学开展
12、中的“演进的链条”起始点正是金庸客栈。B.太阳纵队传说标注有“转载自今天问文学杂志1990年第2期“,这说明其创作仍 是传统文学路子,网络仅是一个新的便捷的传播渠道。C.按照“网生起源说,“现象说,“多源头”说,中国网络文学源头产生于“北美”,这没有 学术争议,只是不能解释欧美网络文学工业存在的现象。D.以“北美留学生邮件和论坛+少君”的内容对中国网络文学进行溯源,暗含中国网络文学“论坛起源说”和“多源头说,【小题2】根据材料内容,以下说法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以“网生起源说”来锚定中国网络文学的起点,就能知道中国的网络文学“从哪里来”,又“往 哪里去”,网络文学开展就能行稳致远。B.中国
13、网络文学能够走向世界,靠的是经受国际流行文艺洗礼,“生于本土也成于本土”的 作品,这就是中国网络文学源头在中国的原因。C.如果从“中国网络文学是多源头”的角度对中国网络文学溯源的话,源头是北美留学生邮 件,廓清这一文学正根,关乎中华文明的定位。D.探究中国网络文学缘起,回溯中国网络文学生长线,目的是把握网络文学自身特点,提 高中国文学位置和价值。【小题3】结合材料三,以下选项中最能支持“现象说”观点的一项为哪一项()A. 1995年8月中国大陆出现了 BBS “水木清华”和1996年8月新浪旗下的“金庸客栈工A. 1997年8月,罗森开始连载网络长篇小说风姿物语,但其在当时并没有成为现象级 作
14、品。C.1998年,蔡智恒在BBS上连载第一次的亲密接触,作品被改编成多种艺术形式并为 众多网络写手效仿。D. 2008年,长篇小说选刊杂志社与中文在线旗下17K小说网联手举办了“网络文学十 年盘点”活动。【小题4】简析材料一的论证脉络。【小题5】材料二反驳了材料一的哪些论断?并相应又提出了怎样的论断?变式题4巩固.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材料一:西方戏剧的观念与中国戏曲的观念,是迥然有别的。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对戏剧进行了理论总结,写下了著名的诗学。他说:“悲剧是对 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悲剧“最重要的是情节,即事件的安排 悲剧中没有行动,那么不成为悲剧,但没有性格,
15、仍然不失为悲剧”。中国的戏曲理论,无论 是明代的汤显祖还是清代的李渔,阐述的重点都是在演员的演技和唱腔方面,剧本的故事无 不处于次要的位置。这种理论上的差异,自然造就了舞台演出的分疆。西方的戏剧注重情节,强调客观真实性。演员的演出力图逼真。苏联时期的斯坦尼斯拉 夫斯基要求演员在演出中放弃自我本性完全投入到角色中去,以期最大程度地符合剧情的客 观真实性。他在排演莎士比亚的奥赛罗时,这样处理威尼斯的小船驶过舞台:“船下要 装小轮子。小轮子必须妥善地装上一层厚橡皮,使船能平稳地滑动 卜船要十二个人推着 走,用鼓风机向口袋里吹胀了气,以此形成翻滚的波浪使用的槽是锡制的、空心的,在 空心的槽里灌上一半水
16、,摇槽时里面的水便会动乱,发出典型的威尼斯河水的冲击声。”舞 台上一切的安排就是要把一个不容怀疑和增减的情节让观众接受。中国的戏曲注重的是演员的表演,对戏曲的情节并不十分苛求。戏曲也强调逼真,但这 种逼真不是在摹仿现实的细节摹仿得惟妙惟肖的基础上,而是通过演员的表演,把舞台上没 有的东西“无中生有”地表现给观众看。如布莱希特看了梅兰芳表演的打渔杀家后写道:“他表演一位渔家少女怎样驾驶一叶小舟,她站立着摇着一支长不过膝的小桨,这就是驾驶 小舟,但舞台上并没有小舟观众这种感情是由演员的姿势引起的,正是这种姿势使得这 场行船的戏获得名声。”中西舞台演出的不同,自然也造就了欣赏的异趣。西方看戏剧的观众
17、十有八九是以认知的心态去观赏的。他们努力设身处地地沉浸到剧中 去,做一个“事件过程”的偷窥者或目击者。在戏剧的剧场里,观众的神情始终是关注的, 观众席上始终是寂静的,大家都在悄悄地“偷看”台上发生的“事件”。观众即使被“事件” 触动,也不敢即席发声与伙伴交流,就像在现实中不敢打搅旁人的生活一样。走出剧场,他 们感受的焦点在于,评判演员和情节“像”还是“不像,反思自己“知”还是“不知” O 如果“知” 了就不再进剧场。西方戏剧以及类似样式的艺术,一般很难吸引没有偏爱的回头 客。中国观众到剧场里去看戏,与其说看戏曲故事,不如说看演员能力。老练的观众常常不 以戏曲故事作为看戏的选择,而以某一个演员的
18、演技作为看戏的选择。中国戏曲剧场中,名 演员的折子戏(剧目中最能表现其演技的片断)专场往往比完整的戏曲故事演出更能吸引人。 重演技的结果锻炼出了演员超乎寻常的表现力:如青年演员能扮演老年;老年演员能扮演青 年;男演员能扮演女人,如京剧的梅兰芳;女演员能扮演男人,如越剧的徐玉兰。这种强调表现力而不重客观真实的舞台准那么,是西方戏剧闻所未闻,不敢想象的。(摘编自陈伟中国戏曲点燃布莱希特的理论火花)材料二:清初画家笆重光在他的画筌里一段论画面空间的话,也正相通于中国舞台上空间处 理的方式。他说:“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 有画处多属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19、。”中国舞台表演方式有独创性,我们愈来愈见到它的优越性。中国舞台上一般地不设置逼 真的布景。老艺人说得好:“戏曲的布景是在演员的身上。”演员结合剧情的开展,灵活地 运用表演程式和手法,使得“真境逼而神境生”。演员集中精神用程式手法、舞蹈行动,“逼 真地”表达出人物的内心情感和行动,就会使人忘掉对于剧中环境布景的要求,不需要环境 布景阻碍表演的集中和灵活。“实景清而空景现”,留出空虚来让人物充分地表现剧情,剧 中人和观众精神交流,深入艺术创作的最深意趣,这就是“真境逼而神境生”。这是艺术所启示的真,也就是“无可绘”的精神的表达,也就是美。做到了这一点,就会使舞台上“空景”的“现”,即空间的构成,
20、不须借助于实物的布 置来显示空间,恐怕“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排除了累赘的布景,可使“无景处都 成妙境”。例如川剧刁窗一场中虚拟的动作既突出了表演的“真”,又同时显示了手势 的“美”,因“虚”得“实”。秋江剧里船翁一支桨和陈妙常的摇戋的舞姿可令观众“神 游”江上。中国的演员能用一两个极洗炼而又极典型的姿式,把时间、地点和特定情景表现 出来。(摘编自宗白华美学散步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与实)【小题1】以下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要求演员变成角色,就是为了舞台逼真,让演员的表演更符合剧情的 客观真实性。B.不同于西方戏剧,中国戏曲的逼真是通过演员表
21、演,把舞台上没有的东西“无中生有”地 表现给观众看。C.西方戏剧由于观众大多以认知的心态去观赏的,如果“知”了就不再进剧场,所以没有回 头客。D.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写的对戏剧进行理论总结的名著诗学,与后来的西方戏剧理论 一脉相承。【小题2】根据材料内容,以下说法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中国的戏曲是通过演员的表演,把舞台上没有的东西“无中生有”地表现给观众看,与客 观现实无关。B.老练的中国观众看戏,主要是为了欣赏演员的演技。名演员的折子戏专场往往比完整的 戏曲故事演出更能吸引人。C.中国舞台上一般不设置布景,为的是不阻碍表演的集中和灵活,留出空虚来让人物充分 地表现剧情,剧中人和观众精神交流
22、。D.画筌里关于画面空间的理论,与中国戏曲舞台上空间处理的方式相通,这说明中国 戏曲理论受到了中国绘画理论的启发。【小题3】结合材料内容,以下选项中最能支持中国戏剧舞台空间“虚实相生”观点的一项为哪一项 ()A.白雪阳春都妙句,高山流水自知音。B.数声唱出千秋事,双手招来百万兵。C.借虚事指点实事,托古人提醒今人。D.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小题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在论证过程中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小题5】德国戏剧改革家布莱希特在导演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时,在舞台上表现随 军女商贩大胆妈妈跟着大军转战欧洲,却让演员拉着小篷车只走了几圈。布莱希特为什么这 样处理?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他
23、的做法的理解。变式题5提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红楼梦是小说,是文学艺术,表达思想的方式是塑造典型形象,使用的语言是生活 语言。作者只用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人物形象,并且语言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第二十四回自“贾 芸出了荣国府回来”至“一面翅起着脚儿去了”,一千八百多字,却写了四个人:贾芸的舅 舅卜世人、贾芸的舅妈、醉金刚倪二和贾芸。前面三人虽然都只是寥寥数笔,但俱各传神, 卜世人夫妇的鄙吝和倪二的仗义,皆历历如绘。人物的语言也符合各自的身份和性格。“一 碗茶也争,我难道手里有蜜!”这是初恋中的智能的语言,反映她心里的甜意。“你忙什么! 金簪子掉在井里头,有你的只是有你的。”这是金钏的语
24、言,反映她因受宝玉的赏爱而心悦 意肯、别无他虑的心态。“呦呦鹿鸣,荷叶浮萍,小的不敢撒谎”。这是李贵的语言, 反映他护送宝玉读书,但不识字,也不理会读书,只是从旁听闻的状况。红楼梦里最能 言善语的要数黛玉、王熙凤、红玉、麝月几人。林黛玉慧心巧舌、聪明伶俐;王熙风先意承 志、博取欢心;红玉伶牙俐齿,如簧百嘴;麝月在教训老婆子时词锋逼人,势猛气锐。作者 对这四个人的语言是精心设计的,是特写。红楼梦在古典长篇小说中确已成为“绝唱”,这是无庸争议的,但它还是一首不用 韵的诗。这不仅仅是因为红楼梦里有许多诗,而且它从开头至八十回的表达,也都有诗 的素质,它的表达与诗是交融的,是一体。诗是什么?是抒情,抒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新高 全国 语文 真题变式 练习 连续性 文本 阅读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