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区一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解析: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区一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析: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区一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二年级2021-2022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考试说明:1、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2、主观题答在答题卡相应位置,否则不得分。不允许涂抹。否则,每处扣1分,扣为0分为 止。3、默写一定要正楷体书写,不要修改,不要连笔,否则该空不得分。4、作文卷面清晰,字迹工整,设卷面分5分,对于书写潦草的作文总分扣5分。(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4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上有迢迢河汉,下有滔滔江水”。我们这个伟大的民族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生生不息;我们灿烂的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历久弥新,一个重要奥秘就是文以载道、以文化人。而典籍,正是中华文化永不枯竭 的源头活水。是永远给中华
2、儿女以精神滋养、提醒我们不断进行精神反刍的范本。“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谁都知道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历经上下五千年而文脉不绝,根 本在于一代代华夏子孙以典籍为媒、薪火相传、接续前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 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 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文化典籍往往是优秀文化的集大成者,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浩如 烟海的中华传统典籍,将中华儿女的民族品格、民族精神高度浓缩在字里行间,凝聚成中华文化生生不 息、绵延不绝的历史长河。观成败、鉴得失、明是非、知兴替。优秀典籍,既是中华民族的共享记忆
3、,也是我们与历史的精神接 续。既见证了我们的昨天、观照着我们的今天,也将福泽我们的明天、福泽中华民族后世千年。书里乾坤 大,心中日月长。我们坚信,典籍是国之瑰宝,不能只是“活”在藏书馆、“活”在学者的论著中,还应 该“活”在年轻人心中。典籍里的中国,就是典籍的传播者、转化人,在浩如烟海的典籍中探暗索隐、 披沙拣金,通过电视独具优势的语境转换,让更多人爱上典籍,自觉传承中华灿烂丈化。慎海雄我们为什么要策划典籍里的中国 材料二中华优秀文化典籍的电视节目典籍里的中国让我们看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 性发展”所产生的无穷魅力。典籍里的中国的创新之处就在于,以戏剧化的结构和影视化的表达对典
4、 籍进行了可视化、故事化、直观化的艺术转码,“百岁老人”伏生讲述自己一生舍命守护尚书的故D.昔我先君怀宝遁/世非公则莫能致/而不肖无状/因缘出入/受教于门下/闻公之丧/义当匍匐/往吊而怀禄 不去/愧古人以忸怩9.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A.国子监,封建时代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又称“太学”或“国学”,就学的学员 皆称太学生或国子生。B.处土,原来指有德才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后来泛指没有做过官的读书人。C.文忠,是欧阳修的谥号。古代很多文学家的作品集常以谥号命名,例如欧阳文忠公文集昌黎先生 集范文正公集。D.尚享,也作“尚飨”,是指尊崇、高尚的享受,是
5、旧时祭文结语,表示希望死者来享用祭品,表达对 逝者的悼念。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欧阳修文冠天下。四六文盛行时他就独步其间;修撰唐书完成后,皇帝赞其为修史第一人。B.欧阳修举贤好土。湖州孙觉与欧阳修还未相识时,郡守欲加罪于孙觉,欧阳修亲写书信使其获免;陈 烈、苏洵等亦曾得其相助。C.欧阳修性情耿直。韩琦主持国政时,公卿聚集议事,欧阳修都会据理力争;上朝奏事,众议不合时, 也会反复争辩,无所顾忌。D.欧阳修德高望重。苏轼赞其“大川乔岳”般的地位,由衷赞美欧阳修一生的人品功业,情真意切。11 .请从表达方式和语言风格的角度比较甲文和乙文两者的不同。12 .将下面
6、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1)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2)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3)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答案】8.A9.C10. AH.甲文多记叙,语言平实自然,情感真挚;乙文多议论、抒情,语言典雅庄重,情感浓烈。12. (1)多多告诉后世的人们,以这件事为鉴,千万不要忘记(这个悲剧)啊。(2)守关的将领倘若不是(自己的)亲信,就会变成叛乱者。(3)这样看来臣在陛下面前尽忠的时日(还)长,(而)报答奉养祖母的日子(却)很短了。(臣怀着) 像乌鸦反哺一样的私情,希望求得奉养祖母以终其天年。【解析】【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以前我的父
7、辈胸怀大略隐居于世,不是先生就不能够招揽到他;而那时没有才能的我,因为这样才 得以跟随先生,在先生的门下受到教育。听说先生逝世的消息,按情理应当跪着前去凭吊,但是身有公务 不能前往,我也愧对过世的人而感到不自在。“遁世”是一个词,意思是“隐居”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D;“匍匐”修饰“往吊”,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故选Ao【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C. “以谥号昌黎先生集”错误,“昌黎”不谥号,是地名。故选C。【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A. “皇帝赞其为修史第一人”错误,欧阳修是当时修史的人中官职最高的人,并非“修史第一人”。故选Ao11题详解
8、】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鉴赏文章的表达方式和语言风格的能力。首先从表达方式上看,甲文多记叙欧阳修生平的事迹一一求学、科举、撰写唐书不署自己名字、保全 孙觉等事,采用的是记叙手法;乙文论述欧阳修的功绩和其去世后国家的损失,因此多用议论和抒情的表 达方式。从语言风格上看,甲文叙述故事,把他小时母亲教他写字、乡试、省试考试都是第一名、奉诏撰写史书、 推荐人才的事情一一叙述出来,语言平实自然,主要交代事情的经过,情感真挚;乙文以议论、抒情为 主,从欧阳修做学问、人品等方面对其进行评判,句式整齐,多用对偶。如“民有父母,国有蓍龟;斯文 有传,学者有师” “君子有所恃而不恐,小人有所畏而不为”,语言典雅庄重,情
9、感浓烈。【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得分点:“谢”,告诉;“戒”,以为戒;“慎”,千万。(2)得分点:“所守”,守关的将领;“或”,如果;“亲亲信。(3)得分点:“是”,这样(看来);“尽节于陛下”,状语后置句;“报养”,报答奉养。参考译文:(甲)欧阳修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可供他读书),他母亲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字,教 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文章,又让他学习作诗,以至于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致力于读书。等 到考中进士时,求学的人正盛行写作骈文,号称时文,而先父此时已独步其中。天圣七年,欧阳修补任为 国子监生。这一年秋天参加选拔,第二年参加省试
10、,并且都是第一名,从此名重于世。先父平生写文章胜 过他人,却从不向别人夸耀自己。当初他奉皇命编撰唐书,而列传由宋祁编撰。完成后上奏皇 帝,按照旧制只署官职最高的人的名字,先父官职最高,应当只署他的名字。先父说:“宋公编写列 传,功夫深厚,耗时长久,我怎可掩盖他的名字,夺取他的功劳? ”于是列传署上了宋祁的名宇。 先父平生把奖掖后进、推举贤才作为自己的责任。湖州孙正言觉担任合肥主簿,和先父不相识。郡守对孙 觉很恼怒,想搜罗罪名治他的罪。当时胡侍讲在太学把这件事告诉了先父,先父亲自写信给他的属下,让 他保全孙正言觉,于是得以免罪。福州隐士陈烈一向与先父不认识,先父听说了他的名气,了解他的品行 德义
11、,多次向朝廷举荐,请求征召录用,朝廷就任命陈烈为国子监直讲。先父生性耿直刚正,不顾虑他人 的仇怨。虽然因为这多次遭到谗言毁谤,到了被贬谪放逐的地步。等到他官居高位,仍然坚定而毫不顾全 爱惜自己,更加致力于正道直行。置身于事,不惧议论。这时当今的司徒韩琦主持国政,每当诸位公卿聚 会议事时,事情还未定论,先父都据理力争。有时向皇帝奏事,众人意见不统一,先父也会反复争辩,无 所顾忌回避。(乙)悲痛啊!先生到这世上来,已经有六十六年了。(因为有了先生)百姓有了父母官,国家有了可以象 蓍草和龟甲一样解决疑问的人;文化因而得到传授,求学的人有了老师;有德行的人有所依仗因此不会害 怕,小人因为害怕所以还有不
12、敢做的事情。先生就象高山大川,看不到他运动,但对于外界的恩惠,不能 够用数字来衡量、不能全部的知晓。现在先生逝世了,百姓没有了仰仗庇护的人,朝廷没有了查找疑问的 人。以前我的父辈胸怀大略隐居于世,不是先生就不能够招揽到他;而那时没有才能的我,因为这样才得 以跟随先生,在先生的门下受到教育。听说先生逝世的消息,按情理应当跪着前去凭吊,但是身有公务不 能前往,我也愧对过世的人而感到不自在。只能从千里之外写信,来抒发心中的悲哀。这样做是为天下苍 生感到悲痛,也是我自己对先生的痛哭。悲痛啊,先生您安息吧。(四)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宋词,完成下面小题。兰陵王赋一丘一壑辛弃疾一丘壑
13、。老子风流占却。茅檐上、松月桂云,脉脉石泉逗山脚。寻思前事错。恼杀晨猿夜鹤。终须 是、邓禹辈人,锦绣麻霞坐黄阁。长歌自深酌。看天阔鸯飞,渊静鱼跃。西风黄菊多喷薄。怅日 暮云合,佳人何处,纫兰结佩带杜若。入江海曾约。遇合。事难托。莫击磬门前,荷费人过,仰天大笑 冠簪落。待说与穷达,不须疑著。古来贤者,进亦乐,退亦乐。注释:【1】邓禹:东汉中兴名将,佐刘秀称帝,二十四岁即官拜大司徒。【2】黄阁:借指宰相官署。【3】 罗同“香”。13.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一丘壑”两句,写词人占尽一丘一壑之景,意态风流。B. “莺飞”“鱼跃”既可看作现实景象,也可视为内心幻象。C. “西风”
14、 一句,营造出一种秋风肃杀、菊花败落的氛围。D. “遇合” 一词,意为能遇到知人善任的伯乐,获得重用。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脉脉”句用一 “逗”字,写出了山泉灵动活泼的情态。B.词人以兰、杜若等香草自喻,突显自己虚怀若谷的品性。C. “莫击磬门前”一句,词人用典故表达自己不想求仕之心。D.本词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词人形象不尽相同。15.本词结尾句说“进亦乐,退亦乐”,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说“进亦忧,退亦忧”。请结合本词和 岳阳楼记结尾段内容,分别谈谈你对辛弃疾之“乐”与范仲淹之“忧”的理解。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5、,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 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答案】13 C 14. B15.辛弃疾之“乐”:享受幽居美景,生活潇洒自在;建功立业,实现政治抱负;不以穷达为怀,不 看重仕进。范仲淹之“忧”:身处朝堂,心忧百姓;退居江湖,心忧国事;同道难觅,知音难寻。【解析】【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 “营造出一种秋风肃杀、菊花败落的氛围”分析错误。“西风黄菊” 一句点明作词的时间,也营造出 一种近似于当年陶渊明归隐的生活氛围。作者以“喷薄”写菊花香气,生新脆硬,足
16、见豪情。故选C。【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B. “突显自己虚怀若谷的品性”分析错误。借用前人诗句,写他对一位曾经约定同游江海、而今不见踪迹的“佳人”即知音的盼望。这位他的想象中像屈原那样身配芳香饰物的佳人,即使真有所指,也更像作 者所创造出的自我精神的化身,而非“突显自己虚怀若谷的品性”。故选Bo【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首先,辛弃疾之“乐”:依据“一丘。老子风流占却。茅檐上、松月桂云,脉脉石泉逗山脚”“长歌自深酌。看天阔莺飞,渊静 鱼跃。西风黄菊英喷薄”等内容可知,词人面对眼前的一山一水,有幸占断这里的山水风流。茅屋檐上,
17、松树和桂树间都有云月相伴,山泉静静的流淌,在山脚间逗留玩耍。面对此景,词人自己饮酒大声放歌。 看天空广阔,莺鹰翱翔,深渊宁静,鱼儿跳跃。西风中黄菊和香草的香味四处飘逸。此时,词人独自享受 这幽居美景,生活潇洒自在。依据“终须是、邓禹辈人,锦绣麻霞坐黄阁” “佳人何处,纫兰结佩带杜若。入江海曾约”等内容可 知,词人认为功名终须是邓禹之辈的事情,穿着色彩斑斓的锦绣坐在丞相府之上。这里可以看出词人对建 功立业的渴望。日将暮,佳人不知道在何处,令人惆怅。在入江河之前我们曾经有过约定。此处的“佳 人”正是词人理想抱负的化身,足见词人对实现政治抱负的向往。依据“仰天大笑冠簪落。待说与穷达,不须疑著”等内容
18、可知,此时词人已经彻悟,仰天大笑冠簪脱 落。说起人生中的困顿与显达,不需要怀疑迷茫,可见此时的词人已经不再以穷达为怀,同时也不看重仕 进。这三者,正是辛弃疾的“乐”之所在。其次,范仲淹之“忧”:依据“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可知,作者认为在朝廷里做高官就应当心系百姓,也就是说身处朝堂,心 忧百姓;依据“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可知,“处江湖之远”即指“不在朝廷做官”,作者认为处在僻远的江湖 间也不能忘记关注国家安危,也就是说,退居江湖,心忧国事;依据“微斯人,吾谁与归”可知,作者认为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路呢?这里所说的“一路”即指 “同道中人”,在这里,作者感到同道难觅,知音难寻。这三者,正是范仲
19、淹的“忧”之所在。(五)情景默写(8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1)在离骚中,屈原用“,”两句表达了只要自己的本心确实是美 好的,就不在乎别人是不是了解自己的心志。(2)从李白蜀道难一诗中“, , ! ”的长叹中,我们似乎也感受到了诗人对功业难成的叹息。(3)望海潮中“, , 三句生动描绘了一幅国泰民安 的游乐图。(4)扬州慢中的“, ”与杜甫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 深”用笔相似,都以草木繁茂反衬荒凉衰败。【答案】 .不吾知其亦已兮 .苟余情其信芳 .蜀道之难 .难于上青天 .侧身 西望长咨嗟 .羌管弄晴 .菱歌泛夜 .嬉嬉钓叟莲娃 .过春风十里 .尽养麦【解析】【详解】本题考
20、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以下字词的书写:已、兮、苟、蜀、咨嗟、羌、菱、钓叟、养。(六)课内知识检测(每题1分,共19分).对下列四句诗艺术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用了比和兴的手法,意指女子的憔悴和被弃。B. 于嗟鸠兮,无食桑意;于嗟女兮,无与土耽”:用了赋的手法,桑甚甜是甜,但多吃易醉,爱情是 美好的,但太痴情易上当。C. “土也罔极,二三其德”:直接抒发对男子感情反复无常,感情不专一的谴责。D.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兴中有比,言下之意为水有岸,泽有边,我的痛苦为何没尽头。【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B.这一句
21、用了 “比”的手法,把女子沉溺与爱情比作鸠鸟贪吃桑意,不是“赋”的手法。故选B。17 .对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语理解错误的一项是()匪:非,不是爽:爽快,干脆愆:拖延贿:嫁妆匪:非,不是爽:爽快,干脆愆:拖延贿:嫁妆A.匪来贸丝,来即我谋B.女也不爽,土贰其行C.匪我愆期,子无良媒D.以尔车来,以我贿迁*【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B.爽:过错。翻译为:女子没有什么过错,男子行为却前后不一样。故选Bo19.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悔相道之不察兮察:观察,了解。B.肇锡余以嘉名锡:赐给。 C.长余佩之陆离陆离:修长的样子。D.
22、岂余心之可惩惩:因受创而戒止。 【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句中含义的能力。A.句意:后悔当初不曾看清前途。察,清楚,明晰。故选Ao20.下列加线的词从词类活用角度看,不同类的一项是()A.余虽好修垮以号儿羁兮,骞朝淬而夕替B.鹫鸟之不避兮,自前世而固然C.高余冠之岌岌兮,是余佩之陆离D.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答案】C【解析】【详解】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加线的词从词类活用角度看,不同类的一项”,这是考查文言实词 中的词类活用现象。首先应明确词语的本来词性,然后根据该词在句中的位置或担当的成分辨析活用类型。 C项,“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的“长”
23、是形容词,在句中带了宾语,应活用为动词,意思是“加 长”。A项,“余虽好修嬉以羁兮,骞朝I卒而夕替”中“羁”,名词活用为动词,约束。B项,“鹫鸟之 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中“群”,名词活用为动词,合群。D项,“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 中“步”,名词活用为使动词,使步行。2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骚体”又称“楚辞体”,得名于屈原的离骚,特点之一是多用“兮”字。B.楚辞是继诗经之后的又一部诗歌总集,是西汉人刘向搜集了屈原的诗作而成集。共有诗歌17 篇。C. 1953年,屈原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波兰哥白尼、英国莎士比亚、意大利但丁)受到全世界 人民的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解析 河北省 衡水市 冀州 一中 2021 2022 学年 高二下 学期 期中 语文试题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