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势制造投资分析.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优势制造投资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优势制造投资分析.docx(1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优势制造投资分析一、德国经济发展历程大国的博弈竞争,归根结底是制造业实力的竞争,是技术水平的竞争。从“中国 制造2025”到2021年3月奠定五 年政策基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 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发布,制造强国 战略屡屡被强调。而纵观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模式,德国无疑是制造业发展最值 得借鉴的国家之一。德国不仅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源地,也是两次世界大战 的风暴眼,在经历战争的摧毁后德国经济能在短时间内崛起,其强大的工业实 力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以德国为鉴,详细挖掘其经济与资本市场发展变迁的历 程,以期望获得投资的参考。整体来看,德国制造业的发展最早可追溯到19世
2、纪30年代,纺织业促进 德国工业革命的兴起,德国从落后的农业 国发展成为先进的工业国,随后直至 一战前钢铁、煤炭的迅速发展,再到后来重工业向新兴产业的转型,汽车、 化 工以及电子航空等一系列的发展。这里我们将分六个阶段对德国经济发展历 程进行详细分析。1、19世纪30年代开始,农业国到工业国的转变19世纪30年代开始,纺织业促进了德国工业革命的兴起,德国从一个落后 的农业国发展成为先进的工业国。1834年德意志关税同盟建立,德国进入以纺 织业为开端的产业革命时期,到1846年关税同盟各邦中已经有313家纱 厂和75万机械纺锭,其中萨克森的开姆尼兹成为棉纺织业的中心。随后采 煤和冶金开始使用煤炭
3、炼铁,使用焦煤的高炉和搅拌法炼铁的新技术开始出现, 煤和铁的产量都较大幅度增长。汽船航运和铁路建设逐渐建立。升。从行业累计受益来看,1980年以来金融行业涨幅较大程度领先于其他行 业,其次为消费、医疗健康;工业行业累计 涨幅相对较小;科技行业在90年代末期开始表现。细分领域中来看,德国对制造业的扶持和转型同样来带资本市场的表现。这一时 期德国汽车零部件、工业设备以及更细分的工业机械、交通设备等德国优势制 造业领域行业市值多数有大幅提升,其中汽车零部件行业市值从1983年的61.67亿欧元增长至1990年的244.81亿欧元,涨幅 达296. 97%;工业设备行业增加值在1965年前后达到104
4、.61亿欧元的区 间峰值。1986年中期德国汽车零部件、工业机械、工业设备、交通设备等行业 相比1980 年初累 计收益率分别达到99.4%、103.2%、144.8%、242.0%。个股中,这一时期也出现了一批表现优异的制造业公司。汽车零部件领域的大众、 宝马,工业产品和服务领域的西门子、蒂森克虏伯,生物制药领域的拜耳,化 学品领域的巴斯夫都是典型优秀代表。1980年至1990年大众公司市 值增 长了 229. 0%,股价涨幅128. 5加 宝马公司市值十年增长268.2%,股价涨幅 达254. 1%,西门子公司市值十年增长153.2%,股价涨幅153.2%;蒂森克 虏伯公司市值十年涨幅29
5、7.7%,公司股价十年增长162.2%,拜耳公司市值 增长188.6%,同期股价上行105.6%。3) 90-21世纪初:科技领涨20世纪90年代两德统一,德国进一步发展新经济产业,微电子技术、机械 电子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成为新兴的产业,尤其是微电子技术, 主要应用于汽车、机械、信息、通信等领域,在德国出口中占比达到一半 以上。 同时联邦政府通过“生物园区竞争计划”等全力推进德国生物技术的研究和发展, 进而推动新经济的发展。90年代后期,德国加大了对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投 入。 从行业市值来看,工业行业市值占比下降,消费、科技等行业市值占比 在90年代后期有较大提升,尤其在2000
6、年科技泡沫前后,通信和科技行业市值占比提升幅度较大,2000年四季度科技行业市值占比达到12. 7% (1990年初仅为0.4%左右),2000年一季度通信行业市值占比达到 24.4% (1990 年初约为 2.3%)。从行业指数收益率来看,地产、通信、科技等行业累计收益率靠前。1990年 至2000年科技行业累计收益率达44.9倍,通信行业指数累计增长6.34倍,地产行业指数累计增长17.42倍。随后由于科技泡沫的破灭, 行业市值和收益率均有较大幅度缩水。从个股来看,这一时期市值前20的企业主要分布在银行(4家)、保险(3家)、汽车零部件(3家)、科技(3家)领域。1988年上市的SAP、1
7、990年上市的英飞凌科技、1996年上市的德国电信都在这一时期有 较大发展。4) 21世纪之后:消费、医疗领涨进入21世纪德国在传统产业发展放缓、资源约束、出口竞争力减弱的背景下 开始寻新的改革与创新。德国是首批促进光伏产业发展的欧洲国家,到2010年德国新装光伏全球占比达到44. 5%,居于世界首位。2013年德国 政府在 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正式提出“工业4.0”的概念,即通过信息物理融 合系统的研发和使用实现制造业的数字化与智 能化。一度引发了全球的工业转 型竞赛。从行业市值来看,2000年科技泡沫破灭之后,科技通信等行业市值占比出现较 大程度下滑,到2007年通信行业市 值占比降至3.6
8、%,科技行业市值占比 降至4.3%。2008年金融危机的冲击导致金融行业市值占比回落,消费、工 业等行业占比相对提升。行业收益率方面,2000年至2007年公用事业等 低估值、稳健资产更受青睐,公用事业行业指数在2000年至2007年增 长了 260%,同期医疗健康指数增长了 151%,消费服务行业指数增长了 127%; 科技 指数、通信指数分别下降了 53%和78%o21世纪德国提出工业4.0以及一系列高技术战略、工业战略,旨在重新找回 德国在制造业上的竞争力。在此驱动下 德国制造业细分领域亦有所表现。2007年和2015年前后德国汽车零部件、工业设备、交通设备、工业机械、 专用机械等行业市
9、值都有大幅提升;到2017年底前后,相比2001年初, 汽车零部件行业指数增长了 185.6%,工业机 械行业指数增长了 362.8%,建 筑施工机械行业指数增长了 591.9%,工业设备行业指数增长了 269. 9%,国防 和航空指数2005年至2018年增长了 411.9%o个股来中,汽车和化工等制造业仍然对德国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2010年行业市值前20的企业主要 集中分布在汽车零部件、工业产品及服 务、化学品等领域。大众汽车在这十年中累计收益率达96. 4%,巴斯夫同期 增 长144.5%,蒂森克虏伯同期增长84. 2%o此外科技领域的SAP、德国电信、 英飞凌科技也有非
10、常优异的表现。三、中德资本市场对比1、当前中德行业市值分布当前德国行业市值占比最大的是非必需消费,占比达到22. 7%,其次为工业占 比17.3%.医疗保健12.3%、科技占 比12.3%、金融占比10.4%、基本材 料占比6. 4%,电信设备占比5.7%、房地产、公用设施、日用消费品、能源 行 业占比相对较低分别为 4.5%、4.5%、2.7%、1.2%o中国市值占比前三的行业分别为工业17.8%、金融16. 9%,科技16. 0%0其次 材料、非必需消费、日用品消费、医疗保健、能源、公用事业、不动产、电信 设备行业占比分别为 13.7%、9.6%、9.0%、8.8%、3.0%、2.8%、1
11、.7%、 0. 7%o 比较来看中国目前和德国的市值结构较为相似,市值结构较为 均衡。具体类别中基本材料、金融、日用品消费、科 技、能源等行业市值占比 高于德国。非必需消费行业中国市值占比明显低于德国,德国非必需消费行业市值占比约22.7%,中国仅有9. 6%,主要原因在于细分领域中德国汽车零部件市 值占比远高于中国。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市值 占比约4. 06%,德国为13.05虬2、市值前50企业对比将中国与德国市值前50大企业放一起对比,可以看到中国大市值企业主要集 中在金融(占比28%)、日常消费 (16%)、可选消费(10%);德国大市值企 业主要集中在工业(20%)、可选消费(18%)
12、、医疗保健(14%)。细分 领域中 中国银行、食品、饮料与烟草、材料、技术硬件与设备、能源领域大市值企业较 多;德国资本货物、材料、公用事业、医疗保健设备与服务、汽车零部件等领 域大市值企业较多。综合来看中国在金融、消费、科技领域大市值企业较多;德国依然保有制造业优 势,工业行业大市值企业最多,在汽车零部件、医疗设备、材料等制造业细分 领域也较有优势,出现了西门子、大众汽车、戴姆勒、巴斯夫、宝马、 德国大 陆等一批世界知名的优秀企业。四、德国制造业路径借鉴 在全球化持续推进的过程中,面对人力成本的上升,中国制造业面临向成本更低 发展中国家迁移的风险;同时在科技智能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劳动密集型制
13、造 业劣势更加凸显。对比中国与德国的经济发展历程以及资本市场结构, 当前中 国更类似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德国,工业进入转型期,科技消费行业市值快 速扩张。基于此,近来制造强国的战略屡屡被强调。中国与德国的一些相似之 处,也让我们有了向德国学习借鉴的基础和必 要。一方面,在过去几十年中, 中德都是全球化的受益国,并且制造业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另一方面,中德 都 对制造业研发投入高度重视;最后在政策层面,从德国工业4.0到中国的 智能制造2025等系列政策来看,优势制造业崛起将是接下来支撑中国经济 长期发展的主线。1、 中德都是全球化受益国,制造业扮演重要角色 从过去十几年来看,国际竞争力主要
14、体现在出口上。1960年以来德国的出口长 期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自2001年加入WT0之后,中国在世界出口 中的占比开始快速上行,2005年之后超过美国和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大 国。细分项目来看,强大的制造业成为德国出口的主要动力。早在20世纪80年代,德国每4个工作岗位就有一个依赖出口业,在德国的出口中 制造业占据主要地位,甚至很长一段时间,德国制造业在经济部门的出口额中占 近四分之三。中国的出口结构与德国有很大的相似性。2020年机电、音像设备及其零部、附件出口额占总出口 45.02%,德 国这一比例为45. 59%02、中德重视研发投入德国制造业的成功离不开政府对研发的投入和对教育
15、的重视。2011年前后在德 国研发支出总约有86. 7%用在制造业, 制造业企业研发强度为9. 7%,同期其 他行业仅为0.4%。根据欧洲经济研究中心(ZEW)当时测算结果,德国制造 业 企业平均将营业额的4%投入创新活动,而其他领域这一比率仅为1.3%。当时 在机械制造领域,全球2/3的机械制造标准来自“德国标准化协会”。此外 在几个世纪里,德国哥廷根大学的数学水平一直领先于世界,数据学家卡 尔弗里德里希高斯发现达的原理成为德国许多公司的技术基础;1 “双元 制”职业教育模式在百年发展历程中形成完善、清晰的产业融合体系,为德国 高端制造业提供了充足的人力基础。在全球化的竞争中,中国日益重视对
16、研发的投入,尤其2000年之后中国对研 发的投入进一步上台阶。1996年中国 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仅有0. 57%, 2018年这一比重已经提升到2. 19%o中国PCT专利申请量全球占比从 2000 年的 0.8%,到 2010 年占比达到 7.49%, 2020 年这一比重已经 达到 25.01% 3、从政策驱动把握中国优势制造崛起在经济结构调整,制造业转型的过程中,中德两国都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 对其有较高的战略定位。德国德国对制造业的领域的政策较为审慎。1958年至1975年德国通过煤炭适应 法规范煤炭公司的重组解决煤炭过剩的危机;1975年至1987年德国主要 通过对钢铁企业发
17、放补贴,对经济转型的社会冲击实行“减 震”的“适应 性” 措施。2006年德国政府制定了德国高科技战略(2006-2009年),不同 于以往的宏观调控政策,这是德国第一个在全国层面上的产业战略政策,重点 扶持包括新能源、健康和生物技术等17个未来新兴领域。德国对制造业相关政策主要体现在一系列的“高技术战略”中。2010年德国又 推出了德国高科技战略2020,将 气候和能源、健康、食品、交通工具、安全 和通讯作为“未来项目”重点支持的五大领域;2013年11月德国政府 提 出“工业4.0战略”,作为德国高科技战略2020的一部分,强调价值链数 字化及价值链横向与纵向的融合, 推进“信息物理”融合
18、系统在物联网和服务 网络上的应用;2018年的高技术战略2025,确定了应对社会重大挑 战、加 强德国未来能力、建设开放的创新与风险文化等三大任务和12个优先发展主 题,并指出到2025年实现科研 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5%。2019年德国联邦经济事务与能源部发布国家工业战略2030,提出加大国 家 支持投入,改变“德国失去关键的技术技能,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受损”的局面, 通过国家适度干预重点工业领 域,打造德国或欧洲的龙头企业,保持德国工业 在全球的竞争力,到2030年德国工业附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25%O中国 中国一直较为重视制造业领域的发展,尤其2010年之后对制造业领域的相关
19、 政策频发。2006年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明确了大型清洁高效发电装备、特高压、乙烯、煤化工、海洋石油工程、 城市轨 道交通等16个重点领域。2015年中国提出中国制造2025作为中国实施制造强国的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 指出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 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要在2025年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和产业集群,在全球产业 分工和价值链中的地位明显提升。2016年关于完善制造业创新体系,推进 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计划围绕重点行业转型升级和新一代信息技术、 智能制造、增材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创新发展的重大共性需求,建 设一批
20、制造业创新中心。随后2017年、2019年分别发布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三年行动计划(2018- 2020年)、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 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强调在 轨道交通装备、高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智能机器人、智能汽车、现代化农 业机械、高端医疗器械和药品、新材料、制造业智能化、重大技术装备等重点领 域组织实施关键技术产业化专项以及在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汽车、电 力装备、石化装备、重型机械等行业、节能环保、人工智能等领域实现原创设 计突破。2021年奠定五年政策基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 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颁布进一步强调了制造强国战略。
21、4、小结总结来看,中国与德国具有较大的相似性,在制造业崛起的过程中有向其学习的 基础和必要:经济层面:中国和德国都是过去全球化过程中的受益国,制造业在驱动出口中扮 演了重要角色。中国当前类似 德国的八九十年代,制造业面临向低成本地区迁 移的风险,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势在必行;资本市场层面:当前工业行业市值占比下降,科技消费市值占比逐渐提升;但参 照德国通过政策的扶持发展,八九十年代德国汽车、专业机械等细分制造业领 域行业市值均有所扩大,并取得大幅收益;此外,中国与德国 市值结构较为相 似,都较为均衡,但从龙头企业来看,德国制造业优势依然显著,市值 前50的企业工业领域最多,细分领域中汽车零部件企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优势 制造 投资 分析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