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第30课诗词五首教案.docx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第30课诗词五首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第30课诗词五首教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观刈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能够准确、流畅生动地朗读课文。2 .整体理解诗歌思想含义,感知诗歌中的艺术形象3 .写作训练,片断练习。教学重点、难点:通过抓关键词句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痛苦,并探究造成这种现象的社会根 源。感悟作者对农民的深切同情,掌握叙事与抒情紧密结合的写作手法。增强社 会责任感,珍惜幸福生活。教学方法1 .多媒体演示法 以播放动画的方式,激发学生兴趣,带动学生的情绪在演 示的动画情节中感知诗韵,理解课文。2 .朗读点拨法 读说结合,读出诗韵、分层次说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赏析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 知诗人。1、新课导入。梁衡的夏一文中引用了诗句“田家少闲日,五月人倍忙”,这
2、句诗出自 何处?白居易,中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经常描写老百姓生活,关 心百姓疾苦。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观刈麦(板书)“刈”是“割”的意思。 白居易看割麦子都看到了什么呢?又想到了什么呢?2、作者介绍。点击课件“知诗人”按钮进入作者介绍页面。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世称白香山。唐代诗人。白居易是新乐府运动领导人之一。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时而作”的初中教辅资料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提示: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其作用 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含着强烈的意念。沙里沉埋着铁戟,点
3、出 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出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 但凡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 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正由于发现了这把铁戟,使诗人无 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识别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一一三国赤壁之战时的 遗物。从而为下文作铺垫。2、全诗最精彩的最后二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提示:最后两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 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空有才能而不得施展。还有另一层意思:只 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四、齐读并背诵这首诗。引导学生边齐读
4、边思考:1、你眼前会出现怎样的情景?(烽火硝烟)2、你眼前会出现哪些人物?他们都是怎样的形象?(曹操:假设胜那么横槊赋诗于 长江,弦歌艳舞于铜雀,藏娇之缠绵,凯旋之得意。二乔,艳压群芳,顾盼生情。 东吴领袖:指挥假设定,风流儒雅)3、你还看到了谁?(杜牧性格:有经邦济世之才,通晓政治军事,他自负知兵, 常以武略自诩,诗中对周瑜侥幸成功的议论,正是他军事上自负之情的流露,大 有阮籍“时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的感慨。)4、当所有风流人物都淡出历史的画卷时,杜牧这位风流才俊在慨叹:生不逢时, 怀才不遇,自负的脸上写满了抑郁不平。五、布置作业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2、比拟阅读咏史赤壁胡曾烈火西焚魏帝旗
5、,周郎开国虎争时。交兵不假挥长剑,已挫英雄百万师。(1)、杜牧的赤壁与胡曾的咏史赤壁吟咏的都是三国时候赤壁之战的 历史,而两位作者对“周郎”的态度并非一致,其中区别何在?(2)、杜牧诗前两句写了什么?与胡曾诗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3)、如果你是史学评论家,你如何评价“周郎”?教学目标:1、解律诗特点,初步把握律诗基本常识。2、认真看注解,反复朗诵诗歌,领略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学会有感情地诵读诗歌,能在诵读中较准确地把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深入理解诗歌的思 想主题,并学会对名句进行赏析,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诗歌中的名句及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
6、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难点: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教学方法:美读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辅助手段:张明敏的歌曲我的中国心、相关图片、背景音乐等。预习要求:1、朗读全文,体会本篇的感情。2、有关爱国的古代诗词、歌词等。教学过程:一、导入例如。同学们,如今我们的祖国,经济迅速开展,国家日益强盛,人民团结奋进。可是在我们 祖国几千年的历史上,有无数的先烈在为它捍卫奋斗,把自己的生命与情感奉献给我们的祖 国,“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倾听伟人文天祥的心声,感 受他的爱国豪情! 二、简介作者及背景。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一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
7、吉安)人。1275 年,元军进攻临安,宋朝廷下诏征勤王兵,当时任赣州知州的文天祥组成万人的义军,北上 守卫。1276年任右丞相,被派往元军营谈判,被扣留。押解中在镇江逃出,得到人民的帮助,初中教辅资料流亡至通州(今江苏南通),从海道到福建,与张世杰、陆秀夫等坚持抗元。1277年进兵江 西收复了几个县城,使抗元形势大为好转。但不久为元军所败,退入广东。1278年在五坡岭 (今广东海丰北)被俘。元将张弘范叫他写信招张世杰投降,遭拒绝,书过零丁洋诗以 明志。1279年被送至U大都(今北京),囚3年,虽经威胁利诱,始终不屈。1283年1月9日(至 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日)在柴市沉着就义。此诗是文天祥的代
8、表作,作于作者被俘后第二年。后来元军统率张弘范再逼他写信招降南宋 在海上抵抗的将领张世杰等人,文天祥出此诗以明志。三、配乐朗诵,总体感受并进一步理解诗中所表达的爱国情怀。(-)范读。(采用多媒体画面配乐朗诵。学生静静地欣赏,并正音正字,正确把握诗句的朗 读节奏。(二)指导学生朗读。1、请四位同学分别朗读诗,大家评议(指导学生从节奏、咬字、感情、重音等方面来评价)。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最后两句要节奏放慢但要大声。)2、全班齐读。四、看注解,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一)学生
9、边看注解,边理解诗句的意思。(二)板书出示补充注解,理解加点字词的意思。遭逢:遭遇,指被朝廷选拔。干戈:古代兵器。寥落:荒凉冷落。四周星:四年。身世:个人的遭遇命运。零丁:孤苦无依的样子。汗青:史册。古代在竹简上记事,制作竹简时,用火烘烤青竹片,水分冒出如汗水,所以称 竹简为汗青。五、把握全诗意思。(-)总体把握: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讨论明确:慨叹抗元事业的失败,表达了宁死不屈的坚强决心。(这一点学生比拟容易把握, 不必花太多时间)(-)具体把握:小组讨论交流,组织班级交流。学生活动:每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在班级发言。教师适时点评,加以引导。(在交流中穿插幻灯投影,介绍背景材料,帮助学生
10、了解写作背景、 诗人身世,正确理解诗歌内涵。)1、此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两件大事?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2、颔联两句有何联系?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国家山河支离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乱不安,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历经 艰辛危苦。“风飘絮”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无可挽回;“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 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可跟学生讲解诗歌的意象与意境的联系,特定的意象往往有其特定的表情作用。如本诗的 “飘絮,与“浮萍,一般指坎坷的命运或不顺的仕途。)3、颈联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颈联上句追忆当年兵败福建时,忧念
11、国事的心情,下句写目前不幸被俘的孤独处境。诗歌很 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可见,诗中“惶恐”、“零 丁”具有双重含义。(可联系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的“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文天祥的 诗句更胜一筹:他可能是受到老杜的这种“四柱对”的影响,但他并不是简单重复,杜甫的诗 只是两组现成的地名,而文天祥那么是把两个地名转化为两种心情。)4、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直抒胸臆,说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表达他的民族气节。这两句是全诗的文眼句。 这首诗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就在于他的精神境界,高尚的情操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在于
12、诗人以生命为歌,以生命殉国,以生命殉诗,从而赢得了后世的尊崇! 六、品味诗歌名句,体会诗歌主题。自由朗读,边读边思,并结合有关资料,思考:该诗最能表达爱国深情的句子是什么?为什 么?(组织班级交流,发挥想象,感受意境,联系实际,体会真情。教师适当点拨加以引导。) 讨论明确:主旨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外表上看,诗句毫无技巧,直抒 胸臆,但这首诗最具震撼力就是这两句统一为人格的宣言。一个“照”字用得很自然,不着痕 迹。“丹心和汗青”的光,二者相映衬,在色彩上自然的构成和谐的反衬。全诗抒发了诗人 的忧国之痛和愿意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七、拓展延伸:全班交流所提供的有关爱国或不
13、折气节的名人或诗词等资料。事例: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毅然抱石投江;苏武执汉节牧羊十九年;岳飞精忠报国最 终死在风波亭上;陆游临死不忘国家统一;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刘胡兰在 敌人侧刀下慷慨就义。诗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姥吟留别)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郑思肖画菊)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乌江)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徐悲鸿)(课堂预测:这一环节学生可能会有很多事例和诗句,因为现在学生中有资料的情况比拟多, 这局部可抽学生回答。另外教师可按
14、以下分类:舍身取义的人生观,坚贞不屈的民族观,以 身殉国的浩然正气。这样可防止混糊重复。)九、课堂总结,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同学们,一曲过零丁洋让我们的内心受到了深深地震撼!文天祥的躯体倒下了,但是他 的精神却升上了历史的高度。在这祥和平安定的年代里,我们应该更爱我们的祖国。我们每 一位同学都应该“志当存高远”,树立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勤奋进取,努力学习,为振兴中 华打好坚实的文化基础。愿同学们早日成材,梦想成真!十、布置作业。(-)反复朗读,背诵全文。(二)再读全诗,思考本诗给了你哪些启发,写一篇读后感,500字左右。附:板书设计首联回顾一生深挚沉痛过零丁洋颔联国破家亡坎坷辛酸 丹心垂史(述
15、怀诗)颈联追忆过去 悲愤忧惧映照千古尾联感叹眼前以死名志激情慷慨初中教辅资料己亥杂诗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的内容,领悟作者情感,体会作者不懈追求理想的精神。2、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3、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教学重难点:重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难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解题己亥杂诗共315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这一年作者愤然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迎眷属, 往返途中将见闻感受写成三百一十五首杂诗,统名日己亥杂诗。己亥指清道光19年(1839),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本文选自己亥杂诗的第五篇。三、作者简介龚自珍,号定庵,清代人,近代思想家、
16、文学家。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48岁 那年愤然辞官南归。他诗、文、词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文章奥博纵横, 自成一家。行文独具风格,于蕴藉中洋溢着激情,于客观描述中寄托着深意,诗歌瑰丽奇肆, 成就尤大。有龚定庵全集。四、朗读这首诗五、对诗句的理解:句:在无边无际的离愁中,眼看夕阳又西下了。句:自己离开京师回南方,马鞭东指,从此便同朝廷远隔了。两句: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它怀恋大自然,即使委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有新 花生长,作者以落花自比,寄托了要培植人才,为国家和社会竭尽余力的怀抱。六、理解赏析此诗前两句写景。望着夕阳西下,牵动了作者广阔无边的离愁别恨,这离别之愁,不
17、仅是离 别家眷,更是离别朝廷。诗人的马鞭所指,东即天涯海角,可见辞官的决心之大。但辞官不 等于放弃理想,亦未割断自己与朝廷的感情牵连。诗后两句正是作者一片拳拳忠君爱民之心的形象表达。后两句抒情。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 西,它怀恋大自然,即使委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育新花生长。作者以落红自比,言外 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七、名句赏析诗的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说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自然而然的融入议论“化 作春泥更护花二本意虽然是辞官,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八、小结全文这首诗写作者辞官离京,远去天涯的无边愁思,表达了诗人政治理想至死不
18、变的执着态度。 作者以“落红”自喻,含意深刻,耐人寻味。九、布置作业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2、完成课后练习。十、板书设计己亥杂诗龚自珍一二句写浩荡离愁,黯淡宦情 以“落红”自喻三四句写不甘退伏,憧憬未来寄予爱国情怀夕阳西下一吟鞭东指一落花自比浩荡离愁一轻松愉快一有所作为山坡羊潼关怀古教案一、 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八年级2,学科:语文.课时:13 .学生课前准备:(1)初读课文,了解诗文大意。(2)准备自己在自学中遇到的问题。二、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两首诗歌所表达的感情2、初步掌握元曲的体裁常识3、培养诵读的习惯,训练阅读的能力三、教材分析山坡羊 潼关怀古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第30课诗词五首教案 年级 语文 上册 教案 30 诗词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