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人教版新教材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同步练习--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docx
《2023人教版新教材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同步练习--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人教版新教材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同步练习--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docx(1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3人教版新教材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基础过关练题组一 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1.在汉文帝时期,直接从事耕作的农民的负担得以减轻,朝廷曾屡次将税率减为 三十税一,算赋也由每人每年120钱减至40钱。据此可知汉初()A.基本沿袭了秦朝的经济政策B.政府对社会形势的认识比拟清醒C.郡国并行推动社会经济开展D.农民的政治地位得到了显著提高2.汉朝人民在缴纳赋税时,算赋、口赋用货币;田赋用谷粟,更赋可用货币代替; 买爵赎罪用谷粟。国家支付方面,赏赐多用黄金或钱,东汉那么赐布帛之事多于黄 金。由此推测()A.农民的封建人身依附关系减轻B.农民的负担沉重C.商品货币关系复杂D.实物
2、地租向货币地租转化3. (2022山东青岛期中)汉代规定23岁至50岁的男丁要在郡县或京师服徭役一 个月,如不愿服役,可纳钱二千文,由政府雇人代役。该规定()A.从根本上抑制土地兼并B.强化了对农民人身控制C.取消了官僚地主的特权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基础过关练1.B2.C3.D4.D5. D6. C7. A8. B9. D10. D11.D12. B13. B14. B1.B结合所学可知,西汉初年,国家屡次下令将田赋、算赋等封建义务维持在相 对较低的水平,说明汉初政府对社会形势的认识比拟清醒,B正确;郡国并行制对 经济的作用在材料中并未表达,排除Co2. C材料“算赋、口赋用货币;田赋用谷粟,
3、更赋可用货币代替;买爵赎罪用谷 粟。国家支付方面,赏赐多用黄金或钱,东汉那么赐布帛之事多于黄金”说明汉朝 商品货币关系复杂,无法表达“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转化”,C项正确,D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汉朝经济活动中的支付手段,无法表达人身依附关系减轻、农民的 负担沉重,排除A、B两项。3. D根据“如不愿服役,可纳钱二千文,由政府雇人代役”可知,以钱代役的做 法有利于政府财政收入增加,D项正确。4. D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租庸调制是在均田制的基础上实行的赋税制度,男 子不去服役可纳绢或布代役,这种做法可以保证农业生产时间,促进农业开展,有 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故D项正确。5. D根据材料“将名目繁
4、多之税目简化,且两税之外不得别征,实为德政”可知, 两税法的实行,起到了减少税目和简化手续的作用,D项正确;A项“解决了”的 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材料表达出两税法规范了赋税制度,但没有表达其增加了政 府财政收入,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两税法促进了 “赋税的货币化”,排除C项。6. C王安石变法中的募役法使得农民只要缴纳役钱即可免除劳役,一定程度上 减轻了农民负担,故C项正确;募役法是改革时弊的举措,并没有转嫁财政危机, 故排除A项;材料强调募役法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负担,但无法得知其是否 缓和了阶级矛盾,故排除B项;募役法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但材料信息未表达, 排除D项。7. A通过材料“夏
5、税秋粮四百余万石折银征收”“共折银一百零一万二千七百 余两,于北京内承运库缴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时期赋税征银反映了赋 税的货币化趋势,应选A。8. B结合材料“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将丁粮、赋役、力差、银差悉并为一 条,皆计亩征银”可知,一条鞭法改变了赋与税平行征收的形式,使得税制由实物 税走向货币税,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开展和农民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这有助于加 强农民与市场之间的联系,应选B项。彻底解决了明政府的财政困难说法错误,故排除A项。材料中并未表达政府加紧了对百姓的人身控制,故排除C项。以田 亩作为主要征税标准并非开始于万历时期,故排除D项。9. D结合所学可知,清朝实行的摊丁
6、入亩,一方面使得人头税转向资产税,另一 个方面力役由现役向代役、雇役转化,应选D。10. D材料“对本国主权有所损害,主张政府应借修约机会修改税那么”说明,当 时的有识之士认识到关税自主的重要性,故D项正确。H.D依据材料可知,国民政府的“改订新约”运动取得了一定成效,局部实现 关税自主,这有利于提高民族工业的竞争力,故D项正确,排除B项。近代中国综 合国力较弱,这些条约的签订难以扭转中国对外贸易逆差的局面,故排除A项。C 项与史实不符,故排除。12. B降低了开展新技术需进口的新材料、新技术产品、信息传输设备和与改 善人民生活相关的餐料、物料、食品等产品的进口税率,加强了中外经济联系, 适应
7、了改革开放的需要,故B正确。13. B根据材料“进一步扩大了征税范围,新增了综合所得税,并调整了税率与 级距,提高了免征额等”可知,个人所得税具有调节收入分配的功能,提高免征额 和实施累进税率有助于调节收入分配,B项正确。14. B随着社会经济的开展和居民收入的提高,国家提高个税起征点;随着普通 民众生活本钱的增加,政府又增加个税专项附加扣除。这说明我国的个税征收制 度更加完善,B项正确。能力提升练1. A2. A3.D4.B5. A6. D7.B8.C9.D10. DA材料“让小农自报所占田地以作为征收税赋的基础”说明封建国家赋予个 体小农家庭私有产权的合法性,故A正确。1. A材料反映了史
8、记记载秦朝徭役误期,要处以死刑,而云梦睡虎地秦简记 载秦朝徭役误期只罚财物或责备,二者存在出入,这说明多重史料互证可以丰富 历史认知,应选Ao史记虽然是私人修史,带有主观色彩,但具有较高的可信 度和史料价值,故排除B。秦律可以再现局部秦朝历史,但再现秦朝历史全貌 需要多重史料证明,故排除D。2. D根据表格内容可知,汉代民众缴纳的人头税钱数远高于财产税,这说明汉代 赋税征收标准以人丁为主,应选Do4.B据材料并结合宋代地方贫弱的特征可知,地方官吏为维持税收,不许“民酿” 停业,由此可推知酒税可以补充地方经费,故B正确;重农抑商政策长期是中国古 代封建社会的经济政策之一,排除A;材料没有说明酒税
9、在国家财政中的比例,无 法得出酒税是财政最主要来源的结论,排除C;据材料“官吏为维持税收起见,往 往不许其停业”可知,地方政府“不许其停业”的目的是维持税收,而不是加强 对商人的控制,排除D。5. A由于募役法的实行,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客观上有利于社会劳 动力流动和工商业开展,A项正确;募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证农业生产,有利 于农业的开展,故排除B项;募役法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富户的负担,客观上提升 了乡村富户的社会地位,但没有提升一般农民的社会地位,故C项错误;D项与材 料主旨不符,故排除。6. D比价数值越高,意味着纸币越发贬值。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元朝后期 滥发纸币导致其
10、迅速贬值,说明当时元朝面临比拟严重的财政危机,D正确。7. B清政府将征收丁税的人数固定下来,推行“摊丁入亩”,把丁税平均摊入田 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放松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客观上促进了人口 的增长,故B项正确;固定丁税数量并不是免除了农民的徭役负担,故A项说法错 误;清政府改革赋税制度的目的并不是要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故C项说法错误; 固定丁税数量,征收统一的地丁银,并没有减少政府的财政收入,故D项说法错误。8. C “值百抽五”的关税税率是为了迎合近代英国对华商品倾销的需要,而新 中国成立后确立的关税方针表达了关税自主,有利于国内的经济恢复和开展,故 选C;新中国成立后的关税方
11、针说明我国已经实现关税自主,排除A;关税方针的 变化无法说明外贸入超的局面已经结束,排除BoD材料中中国大幅度地降低进出口关税,说明中国正逐步走向国际市场,参与 国际竞争,这与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故D项正确;材料信息没 有涉及国有企业改革,排除A项;中国大幅度地降低进出口关税,只能说明中国努 力适应经济全球化潮流,不能说明我国民族经济的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排除B 项;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材料反映的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大幅度地降低 进出口关税,排除C项。9. D个人所得税的征收符合当时社会开展的状况,顺应了改革开放的时代需 要,D项正确。10. 答案例如一观点:中国古代
12、赋役制度改革的最大的进步意义在于把人民从土地束缚中解放出 来,去从事商业。看法:我认为这一观点是正确的。自唐代两税法以来,无论是王安石变法中的 “方田均税”或是明代诸税“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赋役制度改革的总体 趋势之一是逐渐减少和消除人头税,而以田亩作为纳税标准。这种变化不仅有利 于减轻无地、少地农民的负担,更重要的是削弱了个体小农与封建国家之间的依 附关系,使其获得身份自由,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客观上促进了商业的 开展。赋役制度改革的另一个方向是货币化,农民需要将所得实物变卖折现,从 而推动了农产品商品化,并直接促使农民从事商业或与市场发生频繁联系。总之, 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人教版 新教材 高中历史 选择性 必修 同步 练习 16 中国 赋税 制度 演变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