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月考卷(三)语文试题.docx
《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月考卷(三)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月考卷(三)语文试题.docx(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长沙市一中2023届高三月考试卷(三)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 从历史来看,稻米对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1973年,浙江 余姚河姆渡7000年前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的发现,使长久以来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 流域的认知受到了挑战。其后长江中下游地区更多的四五千年到上万年的新石器时代 文化遗址的发现,证明长江流域也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地之一。稻作农业是长江文明的 支柱和特色。古史记载、野生稻的分布、新石器时代稻作遗存的发现和现代遗传学的 研究,都已证明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地区是亚洲栽培稻的起源地,良渚文化农业已率
2、先进入犁耕稻作时代。起源于万年前的水稻,经过数千年的缓慢发展,到距今千年左右的宋代,成为继小米 和小麦之后中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最近五百年来,虽然受到玉米、番薯和马铃薯等 外来作物的挑战,其优势地位仍没有被撼动。稻米在国计民生中扮演关键角色。作为 水稻主产区的中国东南地区,也因此成为中国的经济重心。后来国家税收向稻米迁就, 原本是九月一日起征的秋税,因为“粳稻须霜降成实”,改为十月一日始收租。依靠 稻米养活的人口也日益增加。至1明末,已经形成“天下育民人者,稻居十七”的局面。 1935年,地理学家胡焕庸划定的埃琛一腾冲线,其东侧占全国36%的国土和96%的人 口分布,与水稻的分布基本重合。宋代
3、以后,南方人在排斥小麦等外来作物的同时在北方积极推广水稻种植。从汉代开 始,长城内的人们就想到用种植水稻的方式来阻止北方骑兵的南下。例如,东汉张堪 在狐奴山下开稻田八千余顷等,虽然这些努力所形成的阻隔作用有限,但水稻的分布 却极大影响了国家和政权的疆域。从三国鼎立到南北朝对峙,再到宋金议和,基本上 都是以淮河为界,淮河以南是稻米主产区,而淮河以北则是以游牧和旱粮作物为主。 自隋朝大运河开通以后,南稻北运在维护国家统一的同时也固化了南北之间农作上的 差异,于是主粮作物的不同就成为中国南北划分的依据,“江淮以北高田平旷,所种 宜黍稷等稼;江淮以南下土涂泥,所种宜稻秫”。从起源的那天开始,水稻就不断
4、北上,在参与黄河流域中华文明的构建及中国北部边 疆巩固的同时,稻作技术也在北方发展起来。10世纪以后,受到北方影响而发展起来 的南方稻作技术,在有识之士倡导和国家政策鼓励之下,经过多种方式由多种路径传 入北方。历史上,水稻生产受到举国上下的高度重视,宋真宗、康熙等封建王朝的最 高统治者,都参与到水稻品种的选育和推广中。(摘编自曾雄生水稻与中国历史地理,有删改)材料二 辨识土壤是利用土壤、改造土壤的前提,古人辨识土壤来自两个方面,辨方 是立足于整个国家,着眼于宏观尺度认识土壤性状。最早的辨方出自成书于战国初期 的禹贡,划天下为九州,并依宜农状态,分九州土壤为九等。物土侧重于种植农 作物的每块农田
5、,核心在于因地制宜安排农作物,根据土壤性状确定与农作物的对应 关系。中国早期农业属于轮荒耕作制,人们将土地分成几块,土壤肥力通过轮流搭荒 而自然恢复,农作物也在搭荒一耕作循环中不断更换土地。大约从春秋以后土地进入 连续使用,人工补充土壤肥力出现。【解析】举不胜举列举也列举不完。形容数量很多。车水马龙:形容车马或车辆很多, 来往不绝。分道扬镶:比喻因志向或目标不同而各奔前程。19.把古道比喻为“长曲”,(1分)强调古道的漫长、美好,赞美古道在交通中的 重要作用(1分)把古桥比喻为“音符”,(1分)强调古桥在长长的道路中体现 的美感。(1分)【解析】关注两个比喻修辞其一,把“古道”比喻为“长曲”,
6、强调古道的“长”和 美好其二,把古桥比喻为“音符”,强调古桥在古道中的作用,即体现了桥的美感。 20.示例:原始厚重的木桥,让人在脚踏实地中品味流水的腾跃;(2分)苍老沉郁的 石拱桥,让人在信步而行中体会岁月的沧桑。(2)分)【解析】写摩桥的语句是两个小分句:其一,“巍峨耸立的麻桥”,偏正短语,是两 个形容词十中心词;其二,“让人在稳步前行中体验俨然的气象”,介宾短语做状语 十动词十宾语。仿写时,注重句式结构:比如“水桥”,两个形容词是“原始厚重”: 介宾短语是“让人在脚踏实地中”;动宾短语是“品味流水的腾跃”,然后合成完整 的语句即可。21.示例人们对这个节气很重视在立秋这天同时进入秋季气候
7、特点和物候景 象(每处2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解析】第一个空格,从后文的皇宫和民间的做法和习俗看,大家都很重视这个节气; 第二个空格,从“不过”和下一段不同地区的气候特征等看,空格内容应该是不是同 一天进入秋天;第三个空格,从后文的“比如”看,是有关物候现象和气候现象等。 22.示例:这种季节划分方法充分考虑了气温因素,(1分)不仅反映了冬季的寒冷、 夏季的炎热和春秋两季的不冷不热,(1分)而且每季都是3个月。(1分)【解析】画线语句有三处语病:语序不当,“完分”应放在动词谓语“考虑”的前 面成分残缺,“都是8个月”前加上“每季”搭配不当,“表现”改为“反映“体现”等。23.【立意探
8、索】材料表述了 “风骨”的概念和“风骨”在魏晋时期的两个方面的表 现,即文人的风骨(建安风骨)和此时作品的风骨。行文时,可以讨论做人的风骨或 为文的风骨,最好的立意应该是做人为文都要有风骨;当然也可以把“风骨”细化为 核心价值观涉及的内容,比如爱国,诚信等。如此分析,就确定了文章要讨论的两个 方面的问题为人要有风骨,即要有顽强的风度、气质为文要有风骨,即体现人生、社 会,要张扬个性为人、为文都要有风骨等。由此,文章的立意可以是用当代青年的 风骨,树立最美人生坐标;燃奋斗烈焰,锻胆魄风骨;做人要大气,为文要风骨; 用奋斗锻造忠诚风骨;才学犹可输,风骨岂能折;做大国脊梁,行中华风骨; 涵养气节,永
9、葆风骨;等等。【参考译文】凡论述事理的人,如果违背事实也举不出证据/实际情况,那么即使道理讲得好听、 说得再多,也不会被大家相信。我论述圣人不能像神一样先知,在先知的人中间,并 不是只有圣人才能预见,这不只是凭空瞎说,也不只是免才智类推得巧妙。我的这种 看法是有证据的,而且可以证明事实确实是这样。陈子禽问子贡说“孔老夫子每到一个国家,必定知道这个国家的政治情况,是他自己 打听来的呢还是人们主动告诉他的呢? ”子贡说:“他是免着温度恭俭让这些美德得 来的。”用高尚的德行对待人,人们就亲近他,那么人们就会告诉他了。齐景公问子 贡说“孔老夫子是个贤人吗”子贡回答说“他乃是圣人,哪里只是个贤人呢”齐景
10、公 不知道孔子是圣人,子贡订正了他的名称。陈子禽也不知道孔子是用什么办法知道政 治情况的,子贡确定了它的实情。既然回答齐景公时说“他是圣人,哪里只是个贤人”, 那么子贡对子禽也应当说“他是神而自知的,不是听别人说的”。孔子在国地被围困受到威胁,颜渊最后逃出来。孔子说“我以为你死了。”如果孔子 先知,就应该知道颜渊一定没有遇害,国人一定没有杀害他。看到颜渊回来了,才知 道他没有死;没有看见他回来的时候,说认为他死了。孔子的母亲死了,(因为孔子)不知道他父亲的坟墓在何处,所以就把他母亲临时葬 在五甫衢。别人看见就认为是正式埋葬了。大概是因为没找着与他父亲合葬的地方, 在临时埋葬他母亲时,礼仪很郑重
11、,所以别人就认为是正式埋葬了。邻居邹曼甫的母 亲(把孔子父亲的过墓所在地)告诉了他,然后才得以把他的父母合葬在防山。合葬 之后,孔子先返回家里。弟子后回来,雨下得很大。孔子问:“怎么回来得这么晓啊? ” 弟子回答说:“防山的墓倒塌了。”孔子不再说什么。(弟子说了好几遍,)孔子才 泪流满面地说:“我听说,古时候是不修墓的。”如果孔子是先知,应当事先知道防 山的墓会倒塌,等到弟子回来的时候,应该是流着泪等着他们。在弟子到家之后才知 道墓倒塌了,圣人不能先知。孔子进入太庙,每件事都问。因为他不知道所以才问,这是为了给人们做榜样。孔子 从来没有进过太庙,庙里的礼器很多,不只是一两件。孔子即便是圣人,怎
12、么能都知 道呢?辩护的人说“太庙里的礼器孔子曾经都见过,实际上他已经知道,然而还是要 问一问,这是为了给别人做榜样。”孔子说:“有了疑问要想着请教别人。”这是说 有了疑难才应该问啊!如果“实际上已经知道,还应当再问,以此给人傲慢样”,那 么孔子通晚“五经”,学生们跟他学习,他也应该再去请教一下别人,以此来给人做 榜样,为什么孔子只是给学生讲课而不请教别人呢?不用自己已经知道“五经还去 请教别人这种行为给人做榜样,唯以自己已经知道太庙里的礼器而再问别人这种事给 人做榜样,圣人的用心,怎么这样不一致呢?孔子说“鱼类可以钓到,兽类可以射获。至于龙,我不知道该怎么力、,因为它能乘着 云风上天。今天见到
13、老子,他大概就像龙一样吧! ”圣人知道物也知道事。老子和龙, 一个是人,一个是物,起的活动从上到下,从下到上,都是事,孔子为什么不能知道 呢?如果老子是神,龙也是神,圣人也是神。那么神的活动应该有共同的规律,他们 的精气可以互相沟通,为什么会不知道呢?土壤只是农作物的立足之地,农作物每粒种子都带着地理信息,因此择水土之举,不 仅起步于农业肇始阶段,也贯穿于全部发展历程。每方水土都有属于自己的农作物, 建立作物与水土的对应关系就是因地制宜。精耕细作的耕作制度是支持中国传统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施肥只是其中一个 环节,选种、育种、耕作、整地、播种、中耕除草、灌溉、收获,当代耕作学中的主 要内容
14、,古人都早已纳入实践,并成功地实现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耕”是传统农 学的核心,伴随耙地、耕地、水田粉地等系列操作以及施肥,将为农作物营造立足之 地视为重中之重。广度开发为土地拓展,深度开发为以轮作为核心的复种。中国古代农业实行的轮作需 要知天、知地、知农时,对于天、地、农的认识来自农民的劳作,而实行轮作则取自 人们的需要。以冬小麦为核心的两年三熟制,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在今山东一带实行, 并逐渐盛行于华北地区。南方实行一年两熟稻麦轮作,这项技术在宋代成熟。依凭一 年两熟的轮作,江南不仅获得两季收成,养活了更多的人口,而且推动农业技术向前 迈出了一大步。长江流域自秦汉以来一直实行“火耕水耨”的易
15、田制,土地利用率最多50%。一年两 熟稻麦复种轮作不仅将江南的土地利用率从100%提升到200%,也使农作物的产量翻 了一番。太湖平原在一年两熟稻麦复种轮作的支撑下,有着超乎其他地区的富庶,推 动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摘编自韩茂莉从广度开发到深度开发一一中国传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有删改) L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起源于长江流域的稻作农业,在深刻影响长江中下游地区文明发展的同时,也参与 到黄河流域中华文明的构建。B.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地区是亚洲栽培稻的起源地,可用古史记载、野生稻分布、新 石器时代稻作遗存和现代遗传学研究证明。C.隋朝大运河开通后南稻北运
16、固化了南北农作物的差异,到了宋代后南方人因排斥小 麦等外来农作物就到北方推广水稻种植。D.古人辨识土壤是从立足整个国家、着眼宏观尺度认识土壤性状的辩方和根据土壤性 状确定与农作物对应关系的物土两个方面进行。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以农立国,粮食发展深刻影响着历史进程。宋代以后,作为南方主粮的稻米取 代了北方主粮的地位,使得中国经济重心从北向南转移。B.人工补充土壤肥力是中国早期农业利用土壤的一大进步,土壤利用从轮流搭荒自然 恢复进入到连续使用阶段,土壤利用率大大提高。C.在农业的开始阶段,古人就认识到应该建立农作物和水土的对应关系,因地制宜、 因土种植,并将其贯
17、彻执行于农业发展的全部历程。D.以轮作为核心的复种是中国传统农业深度开发的一个重要措施,即以增加农作物收 获次数为目的在同一块土地实行一年两熟或多熟制。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稻米参与了中华文明的建构”观点的一项是 (3分)A.江淮以南下土涂泥,种稻最为合适。B.国家法定的计量标准因稻米而改变。C.因时因地对水稻等作物进行合理施肥。D.长江流域从秦汉后坚持实行易田制。4 .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下面给出的两则材料分别论证的观点,并简要解说材料作为论 据的具体角度。(4分)自河南海池仰韶遗址发现稻壳痕迹以来,在距今9千年至距今4千年,黄河中下游 的很多史前遗址中,多有水稻遗存的发现。一
18、些地方如山西晋祠、北京京西和天津小站等,受传统文化、皇家政治和军事屯用 等的影响,稻作都不同程度地得到发展。5 .中国传统农业是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的看法。(4分)(二)现代文阅读II (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编辑室的风波李劫人日日报的编辑室在中国内地一个省会的某条街中。这省会有五十多万人口,每日 吃的米麦菜蔬,鸡鸭鱼肉,是很多的,独于日日报的销数在本城中经过了七八年, 依然还只千余份。表现日日报资格的所在,除了印字的模糊,和报眉上几千几百几十号的数字外, 最确切的还是要算编辑室里的蛛网尘埃,与夫到处堆积的上海北京等处被剪裁以后的 废报。日日报被
19、封的前两三月,已经噩耗迭传。总编辑赵先生一天又向编辑本省 新闻的周先生嘱咐说:“周先生,我们以后恐怕更要谨慎些才好!许多人向我说,我 们近来的报上对于那有作用的教育联合会的态度不大对,听说其间几个坏人正在鼓动 他们的靠山,要向我们生事哩。”周先生撑起两只水泡眼道:“我并没有自家拿过主 意,他们送来的稿件,我总一字不易地交给排字房,反对他们的东西,一篇也未发 表”他便把近一周的报纸统统翻出来,把这一类的新闻指给赵先生看。赵先生周先生从此更加小心,不但短评做得几乎等于一幅白纸,而且本省新闻也逐字 逐句地加以研究。他们用心之深浅,只需看报上用的某字或一个大“口”的多寡便 足以测验之。赵先生周先生既常
20、常被支配在这种怯懦的暗示之下,所以新闻的编辑越 发弄来只剩了一点枯燥的影子。然而还是有风波,这却从他们不甚注意的外省新闻上 发生出来的。日日报上本省新闻的材料大概只有三种:“衔略钧鉴”的快邮代电,“开奉等因” 的例行公文,“委任谒见”的辕门抄等算一种,这是它的骨干,也就是亲爱的读者们 所最愿看的东西。至于它的外省新闻(自然更没有外国新闻,因为太与读者们的头脑 不生关系的缘故),比较还更要简单些;既没有无头无脑,残篇断简式的专电,又没 有不负责任,捕风捉影式的通信,我们可以说它这一张纸的材料,完全是由北京上海 报上剪下,叫排字匠去照样翻印一次的。谁料得定已经这样简单了,还有风波。他们绝对不料在恭
21、维教育联合会多天之后,编辑室忽然接到一封口气极为严厉的信, 查究“该报某日所载浙江孙传芳占领无锡,张宗昌逃赴徐州的消息从何而来”。赵先生把信看后,立刻就蹙起眉头,像是很不舒服地说道:“钱先生,你看,我 们这条新闻是从哪里转载来的? ”钱先生站在当面道:“这可太怪了!这一条原是他 那机关报上汉口专电,我转载时还加了几句按语,就怕弄出事来。”他们正在商量着要回信时,一个杂役进来,手上持着一张名片说:“有客来会赵先生。” 名片上印着两个大字:易平。官衔是军部副官。赵先生还未说请,那副官早已挺着胸 脯走了进来,身上穿着呢外套,照例是不脱的,大剌剌地给赵先生点了一点头,便向 一张大藤椅上坐下道:“先生贵
22、姓就是赵?日日报的总编辑就是你吗? ” 赵先生道:“不错的。易先生惠临,想来一定是因为浙江那条新闻来查询敝报的了? 我们正要回信哩。”接着,赵先生就委婉曲折把这条新闻的来源说明。易副官的态度, 方比较和平一点道:“哦!原来是我们报纸上的专电!可也难怪,虽是我们的机关报, 我们倒不常看诋,上峰事多,哪里有看报的时候,所以才生了误会。我即刻回去报告, 这回没有你们的事。不过以后你们仍得谨慎些好!”赵先生一面答应着,一面又把他们的上峰和他们恭维了一番,方低声请问这回的事是 怎么突然发生的。易副官到底是年轻人,便直爽地说道:“我们军部的人同你们并无 丝毫恶感。只是几个在教育界的红秘书,连马弁都不如的人
23、,不知同你们有什么怨恨, 常在上峰跟前诞毁你们。总之,你们留心着,以后别再惹他们,倒是同我们常常打着 交道,于你们有益多了 ! ”赵先生送客回来,不禁叹道:“我看除非在外国旗子之下,只好闭着口当哑巴的了!” 钱先生道:“不行吧我们这里是省会,不是商埠,不能挂外国旗的。依我说,倒是关 闭不干得好。”关门不干是报馆的总收场,在旁人看来,像这样受气办报,岂不深表同情于钱先生的 见解?其实他们总是敝帚自珍,谁也不愿当真弄到关门,万不得已而关门的。所以日 日报依然毫无生气地发行着,直到末了这一天,因为一句极不相干的笑话又将一位 马弁不如的人触怒了,硬说这笑话是对他而发的,影响于他的前程甚大。他于是遂拿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湖南省 长沙市 第一 中学 2022 2023 学年 上学 月考 语文试题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