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市北师大附属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
《吉林省长春市北师大附属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吉林省长春市北师大附属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2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北师大长春附属2021-2022学年度上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陶渊明的哲学思考具有鲜明的特点;虽然吸收了先哲的思想智慧,但主要来自他本人的生活体验;有 很强的实践性,不是停在纸面上,而是诉诸实践;是以诗的形式表现的,没有逻辑的论证,而只是若干智 慧的火花,这使它类似南宗禅的顿悟。陶诗和玄言诗不同,玄言诗并没有写出切身体验的哲理,只是抄录 道家之旨,也没有诗意,而陶诗则是活生生的富有哲理的诗。陶渊明哲学思考的三个特点表明,陶诗虽未 完全脱离玄言诗的影响,但已不再是玄言诗,在诗史上有其卓然独立的品
2、格。陶渊明的哲学思考可以这样概括:泯去后天的经过世俗熏染的“伪我”,以求返归一个“真我”。陶 渊明看到了社会的腐朽,但没有力量改变,只好追求自身道德的完善。这在他自己也许能部分地达到,但 作为医治社会的药方却是无效的。那么,深刻的哲学思考给了诗人陶渊明什么呢?首先是异乎寻常的慧眼。在常人看来,南山就是具象的南山,归鸟就是具象的归鸟。而在陶渊明看来, 它们既是具象的又是理念的,包含理趣和人生的真谛。说陶渊明赋予它们某种象征性,似乎还不确切;这 并不是有意为之的技巧,而是慧眼之慧见。他以哲人的智慧悟彻了宇宙和人生,才能随处见到常人见不到 的“理”。陶诗源乎景,发乎事,缘乎情,而以理为统摄。这理带有
3、普遍意义,既不游离于情景事之外, 也不像玄言诗那样作为一个尾巴拖在诗的最后,而是融化在情景事之中。其次是超然悠然的心境。有不少诗人作诗是在激昂慷慨之际引吭高歌,所谓激愤出诗人,陶洲明偏不 然,他是在超然悠然的心境下作诗的,许多代表作都是在这种心境下写出来的。虽然他的血也沸腾过,但 他仍能以一种超然的态度吟咏他的诗句。一团火包在冷隽的语言里,自有一种悠然的气度和透彻的力量。深刻的哲学思考还使他把诗看淡了。他既无逞才祁誉之心,更不存以诗求闻达、功名之意,不在乎诗 的有用与否、妙与不妙。他吟诗是借以“自娱”(饮酒序,没有什么苦苦的经营,也没有刻意的雕饰。 像杜甫那样“语不惊人死不休”,王安石那样为“
4、春风又过江南岸”的一个“过”字改了又改,或者像王 之涣、高适等人旗亭画壁计较高低,这类事在陶渊明是不可想象的。他自然而然,无意为之,而莫不成为 佳作。前人异口同声称赘陶渊明的自然、平淡和真淳,以为臻于诗之被致,有人还极力仿效他,能真正体会 他的好处已经不容易,仿而效之就更难了。看王维的与魏居士书,他与陶渊明大异其趣,没有陶的境界,狂脱酒家春醉后,乱堆渔舍晚晴时。直饶紫绶金章贵,未肯轻轻博换伊。【注】莎衣:即蓑衣,农夫、渔夫用以避雨。直饶:犹纵使,即使。紫绶金章:紫色的绶带和 黄金印章,代指高贵的官爵。1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表达了诗人对蓑衣的喜爱之情,有浪迹江湖、远离官场
5、之真情流露。B.颈联通过渔人的沉醉狂放脱衣和晚晴拢岸乱堆蓑衣的对比,体现了渔人的怡然自乐、无拘无束。C.尾联是本诗主旨所在,不愿将蓑衣换做官服,表现了诗人的爱憎与情操的高贵。D.本诗明写渔人,实写自己。不着力于“人”而专意于“衣”,构思新巧。12 .这首诗的尾联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答案】1LB 12.在表现手法上,尾联运用了对比(或衬托)和象征手法。诗人将“紫绶金章”和“莎 衣”对比,莫说紫绶金章多么高贵,也不肯轻易将莎衣与之交换;以“紫绶金章”象征荣华富贵,以“莎 衣”象征平淡自由的生活。表现了诗人遗世独立、飘然物外、视官爵如敝履的思想。【解析】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
6、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 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整首诗词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 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 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要求选出“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B项,“颈联通过渔人的沉醉狂放 脱衣和晚晴拢岸乱堆蓑衣的对比”说法错误,颈联“狂脱酒家春醉后,乱堆渔舍晚晴时”写在两种情况下 脱下蓑衣对无拘无束、怡然自乐的渔人生活的讴歌:一是在好客的酒家开怀畅饮、醉意朦胧之后,狂放自 在,抛开了蓑衣;一是在晚霞满天,收棹拢岸之后,把蓑
7、衣脱下来,随手堆放在渔舍里。并没有把两种情 况放在一起进行对比之意。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表现手法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比如本题要求简要分析这首诗的 尾联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题目已经给定了赏析表现手法特点的诗句是诗歌的尾联,然后仔细阅读诗 歌尾联,指出尾联在表现手法的特点,然后结合诗句具体内容分析诗句是如何运用该表现手法的,最后指 出诗句运用该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抒发了什么情感。本题,尾联“直饶紫绶金章贵,未肯轻轻 博换伊”,画龙点睛,揭示主旨:任凭你紫绶金章有多高贵,我是不会轻易把我的蓑衣换你的官场礼服的。“莎衣”也就有了象征意义,象征诗人向往的
8、平淡自由的生活。“紫绶金章”象征荣华富贵。同时把“紫 绶金章”和“莎衣”对比,莫说紫绶金章多么高贵,也不肯轻易将莎衣与之交换。“富贵非吾愿”,衣锦而招摇过市那是沐猴而冠。穿上莎衣“遁世以保真”,“渔歌入浦深”;“白云依静渚”,“万事不关心”。 表达了诗人遗世独立、飘然物外、视官爵如敝履的思想感情。【点睛】鉴赏诗歌 表现手法,可以从下面几方面入手: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也就是艺术手 法,即表达技巧,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方法。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 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应从以下四方面 考虑:表达方式一叙事
9、,议论,描写(细节、动静、虚实、正侧、白描、场景),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 情);修辞手法一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等;写作手法一渲染、烘托、对比、 衬托、象征、联想、想象、比兴、化用典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以及情景关系(触景生情、以情驭景、 情景交融);结构技巧一抑扬、卒章显志。理解各类手法的特点。(三)名篇名句默写.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论语十二章中“ , ,阐述了君子和小人的义 利观,指出君子看重的是道义,小人看重的是利益。(2)大学之道中,指出无论是天子还是平民,都应以修身为做人处世的根本的句子是“,(3)老子第十一章中,老子认为车的功用产生于车毂的中
10、空处的句子是“(4)将进酒以古人为例,呼应只有饮者留其名,表现自我忧愤不平的句子是:“【答案】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三十辐共一毂 .当其无 .有车之用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喻、庶、壹、毂、寂寞、惟。三、基础选择题.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喻:知晓,明白明:彰明慈:慈爱劝:说服A.小人喻于利B.大学之道,在明明德C.虽父之不慈子D.恶得不禁恶而劝爱【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D. “劝”,劝导,鼓励。句
11、意:怎么能不禁止邪恶、劝导人们相爱呢?故选Do1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而”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任重而道远*A.聚族而谋之曰B.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 C.敏于事而慎于言 D.人而不仁,如礼何【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例句,连词,表并列。A.连词,表承接。B.连词,表转折,但是、去LC,连词,表并列。D.连词,表假设,如果。故选C。16 .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B其脆易泮,其微易散C.当察乱何自起D.迩之事父,远之事君【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
12、的理解能力。A. “内”,同“纳”,结纳,结交。B. “泮”,同“判”,分离。C. “当”,同“尝,尝试。故选Do.下列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B.无辞让之心,非人也 C. 一日克己复礼 D.小子何莫学夫诗 【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 “强行”,古义:勤勉而行/今义:用强制的方式进行。B. “辞让”:谦让不受,客气地推让。古今同义。C. “一日”,古义:一旦/今义:一天。D. “小子”,古义:老师对学生的称呼/今义:男孩子;人(用于男性,含轻蔑意)。故选Bo1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没有活用的一项是
13、()A.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 *B.我树之成而实五石C.见贤思齐焉 *D.故亏父而自利【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A. “封”,动词,分封,没有活用。B. “树”,名词用作动词,种植。C. “贤”,形容词用作名词,贤能的人。D. “亏”,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受损失。故选Ao19.下列句子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治天下可运之掌上A.仁以为己任B.止,吾止也C.请买其方百金D.克己复礼为仁【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例句为状语后置句兼省略句,省略了介词“于”字,治天下可运之(于)掌上,正常语序为
14、“治天下可(于) 掌上运之”。A.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以仁为己任”。B.判断句,“也”表判断。C为状语后置句兼省略句,与例句相同。省略了介词“以”字,请买其方(以)百金,正常语序为“请(以) 百金买其方”。D.判断句,“为”表判断。故选C。20.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门十哲,指的是孔子门下最优秀的十位学生,颜渊和子贡就是其中的两位。B.诸子百家是对春秋、战国、秦汉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如儒家、道家、墨家等。C. “夫子固拙于用大矣”中的“夫子”是对人的尊称。古代尊称男子或者称学者、老师也可用“夫子”。D. “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中的“诸侯”,是古代中央政权分封
15、的各国国君的统称,他们名义上要服从王 令。【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文化常识的能力。B. “诸子百家是对春秋、战国、秦汉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错,诸子百家是对先秦时期各种学术派别 的总称。故选Bo四、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可以毫不夺张地说:不管是在西方文学中,还是在中国古代文学中;长篇小说的兴起与发展,总是同民族的历史 o在西方,():在中国,长篇小说也是最早滥觞于演述民族历史的说书。所以,如果说诗歌往往被冠以艺术之王的美誉,那么长篇小说则通常被称为民族的史诗。从艺术的功利目的来看,这 是一个崇高的荣誉,也是读者对长篇小说的一种阅读期待。人们都希望在一部
16、优秀的长篇小说中,不仅读 到一个曲折离奇的故事,看到几个 的人物,读到一段 的历史,而且看到一幅细腻开阔、的 民族生活风俗图画。这是传统的审美观念对小说尤其是长篇小说这一文学体裁的最高要求。法国批判现实 主义大师巴尔扎克曾从作家的角度对这一要求作了很形象的表达:做社会的秘书。当然,做好社会的秘书, 不仅要记录一个民族、一个时代、一个社会、一段历史的风俗人情,最主要的而且是要掌握住民族在某段 历史、某个时代中的精神心理活动与演变的历史。所以,勃兰兑斯说,一部文学史本质上是一个民族的心 灵史。2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从民族史诗演变而来的是长篇小说B.民族史诗经过演变,成
17、为长篇小说C.长篇小说经历了演变,成为民族史诗D.长篇小说是从民族史诗演变而来22.依次填入文章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A患难与共绘声绘色风雨如晦语重心长B.息息相关栩栩如生风云际会C.患难与共栩栩如生风雨如晦D.息息相关绘声绘色风云际会意味深长语重心长意味深长23.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最主要的而且是要把握住民族在某段历史、某个时代中的精神心理活动与演变历史B.而且最主要的是要掌握住民族在某段历史、某个时代中的精神心理活动与演变历史C.最主要的是我们要掌控住民族在某个时代、某段历史中的精神心理活动与演变历史D.而且最主要的是要把握住民族在某个时代、某段历史中
18、的精神心理活动与演变历史【答案】2LD22. B 23. D【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考生作答时应结合上下文语境分析,按照话题一致的原则或时间顺序、 逻辑顺序等排列。根据后文的“在中国,长篇小说也是最早滥觞于演述民族历史的说书”可知文中的陈述 对象是“长篇小说”,陈述的内容应该是起源,故选D。【22题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 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 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
19、意义及用法。患难 与共:共同承担危险和困难。指彼此关系密切,利害一致。息息相关:形容彼此关系非常密切。第一处语 境是强调“长篇小说的兴起与发展,总是与民族的历史有关系”,应该用“息息相关”。栩栩如生:形容艺 术形象非常生动逼真,像活的一样。绘声绘色:把人物的声音、神色都描绘出来了。形容叙述或描写生动 逼真。第二处用来修饰“人物”,用“栩栩如生”。风雨如晦:原指白天风雨交加,天色昏暗。后用以形 容局势严重,社会黑暗。风云际会:比喻有能力的人遇上好机会。根据文中的“长篇小说则通常被称为民 族的史诗”,第三处选取修饰“历史”的词语,应该用“风云际会”。意味深长:意思含蓄深远,耐人寻 味。语重心长:形
20、容对人真诚的劝告或忠告。第四处修饰对象为“民族生活风俗图画”,用“意味深长”。 故选Bo【23题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考生应按照题目要求,如本题“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 恰当的一项是,这是一道选择题。首先对比四个选项,发现异同,也可通过语感或分析句子成分判断判 断。首先,从前后衔接连贯看,选项A和B的“民族某段历史、某个时代”的顺序与前文的“一个民族、 一个时代、一个社会、一段历史的风俗人情”不衔接,可以排除A和B;其次,从词语辨析的角度看,“掌 控”是掌握控制的意思,“掌握”是熟知并能运用和把握控制的意思,“掌控”和“掌握”与后面的“心 理活动”都不搭配,故B和C都
21、不恰当;再次从关联词的搭配来看,句子前面有“不仅”,后面要有与之 照应的词语“而且”。故选D。24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个字。我国的饮食一向讲究食医结合,有“食医同源”和“膳药同功”的说法。很多食材,又 能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古代的中国人还特别强调进食与宇宙节律协调同步,春夏秋冬要吃不同性 质的食物,甚至加工烹饪食物 o在礼记月令中就有明确的记载,如春“行夏令”必有天殃。孔子说的“不食不时”,包含有两重意思,一是定时吃饭,O【答案】 .(1)既能做成美味佳肴.(2)也要考虑到季节、气候等因素.(3)二是不吃反季
22、节食品【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学生运用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能力,以情境补写的方式出现,答题时注 意语意和结构上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如第空根据前后文的“膳药同功”和“又能达到。可 知应该填写“既能做成美味佳肴”等反应“膳”方面的内容的句子;第空根据前面的“春夏秋冬要吃不 同性质的食物”,可知应该填写“也要考虑到季节、气候等因素”之类的句子;第空根据前文“春行夏 令必有天殃”和“不时”“一是,可知应该填写“二是不吃反季节食品”之类的句子。六、写作.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屈原辅佐楚怀王制定全国的法令,得罪了上官大夫,楚怀王听信上官大夫的谗言而疏远了屈原;楚怀 王去世后,
23、顷襄王即位,屈原又因为进言得罪了上官大夫和令尹子兰,顷襄王听信他们的谗言而放逐了屈 原。屈原走到江边,遇到一位打渔的老人,老人说“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 其糟(酒糟)而啜其牖(薄酒,淡酒)? ”劝屈原与世沉浮,避免被放逐的命运。屈原则回答:“新沐者 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形容洁净的样子),受物之汶汶(污染)者乎!”选择自投 汨罗江而死。如果有机会与屈原或打渔的老人来一场跨越时空的交流,你更想与谁对话?请给屈原或打渔的老人写一封 信,谈谈你对他们所交流的问题的思考。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吉林省 长春市 北师大 附属 2021 2022 学年 高二上 学期 期末 语文试题 Word 解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