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乡土中国》教考融合高考模拟考试试卷(三)(解析版)-【教考融合】《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分章练习.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十九、《乡土中国》教考融合高考模拟考试试卷(三)(解析版)-【教考融合】《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分章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九、《乡土中国》教考融合高考模拟考试试卷(三)(解析版)-【教考融合】《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分章练习.docx(1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十九、乡土中国教考融合高考模拟考试试卷(三)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 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于好礼: 孔子很 重视服礼的主动性,在下面一段话里说得很清楚:颜渊问仁。子日:“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 而由人乎哉? ”颜渊日:“请问其目。”子日:“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颜渊日:“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
2、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 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人可以逃避法网,逃得脱还 可以自己骄傲、得意。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 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 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即是在没有人的 地方也会不能自己。曾子易赍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礼是合式的路子,是经教化过 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腐于传统的习惯。礼治在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 的说法是不正确的,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孔子一再地用“克”字,用“约” 字,来形容礼的养成,可见礼
3、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 了。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从而各个击破。B.山东,战国时称蜡山以东地区,也指秦以外的六国,文中指六国,与今“山 东”意思不同。C.被,通“披”,“穿”的意思,与促织“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中 的“被”意义相同,D.幸,文中为“幸亏”之意,与鸿门宴“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中的 “幸”意义相同。12、下列对文本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韩王面前,张仪极力强调秦国军队数量多,战马优良,战斗力强,是想 告诉韩王,韩国无法抗衡秦国。B.张仪劝说韩王时指出,合纵者没有真才实学,只会相互勾结吹嘘,为
4、自己 谋取利益,不考虑国家的安危。C.张仪告诉韩王,秦国想用韩国来削弱楚国,不是因为韩国比楚国强大,而 是因为韩国的地理位置占优势。D.韩王听到张仪的游说后,甘愿向秦国俯首称臣,为秦王建造行宫,每年进 行祭祀。这反映出韩王的软弱。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夫不顾社稷之长利而听须臾之说,谁误人主者,无过于此者矣。(4分)(2)夫攻楚而私其地,转祸而说秦,计无便于此者也。14、张仪采用什么策略来游说韩王?请简要概括。(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五月一日蒙替本官不得随例入阙感怀献送相公李频五月倾朝谒紫宸,一朝无分在清尘。含香
5、已去星郎位,衣锦惟思婺女 邻。折狱也曾为俗吏,劝农元本是耕人。知将何事酬公道,只养生灵似养身。【注】李频:晚唐诗人,此诗作于其自请外放、出为建州(今福建南平) 刺史时。此时建州盗贼四起,百姓闲苦。紫宸:宫殿名,天子所居。含香: 指侍奉君王。婺女:二十八星宿之一,分野为作者故乡浙江一带。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一、二句紧扣题目,表达了所有朝官都去朝拜君王、自己却不在朝拜之列 的失落伤感。B.三、四句承接上联,交代诗人已经卸任郎官,传达出到故乡之邻建州施展 抱负的渴盼。C.第七句陈述自己知道如何做才能报答相公的恩情,以此表达诗人平乱治民 的坚定决心。D.虽然诗
6、人同为离京外任,但在情感基调上,木诗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是 截然不同的。16、本诗谈到了诗人哪些为政之道?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李白善于描写想象的世界,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中仙人出 场时的穿着与出行工具的诗句“”和“, 令人叹为观止。(2)曹操短歌行中“,” 两句,把贤才比作光照宇内、可望而不可即的明月,表达了对贤才的渴慕。(3)归园田居(其一)中“, 两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 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7、(一)语言文字运用I (本题共3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立春地生暖,晚秋心生安。天高云淡的晚秋,一切都裸露在空旷的原野。泥 士是那么松松软软,你可踩在里面,凝视蚯蚓,追寻它们留下的弯曲的踪迹;你 可爬到树叶落光的柿树上,品尝柿子,它们藏下的晚秋的甜蜜可以分享。多情的 柿子,抑或是倔强的蚯蚓,都眷恋着这片土地,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对秋的 o环顾周围,曾的植被,像极了人们稀疏的头发, 贴在秋的地面。只有秋播的麦苗,顺垄看去,刚刚离开地面,裸露着一垄垄单薄 的绿意。到了这个节点,一切都变得格外淡定,有条不紊,去留自如。晚秋,也因红 叶的渲染,变得,分外壮观。一棵棵经过秋风洗礼的红枫
8、,上天置它们于悬崖峭壁,仅占有丁点泥土,虽然落下一场秋雨,也很难得到一次 酣畅的滋涧。它们历经风雨,不畏干旱,以博大的胸襟反哺晚秋。岁月在盛衰中 ,所有的抵达,都会以另外一种模样重生;已经重生的又正在抵 达的路上:一如这生生不息的晚秋。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4分)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 一棵棵经过秋风洗礼的红枫,上天置它们于悬崖峭壁,仅占有丁点泥十, 即使落下一场秋雨,也很难得到一次酣畅的滋润。B. 一棵棵经过秋风洗礼的红枫,上天置它们于悬崖峭壁,仅占有丁点泥土, 虽然遇上一场秋雨,也很难得到一次酣畅的滋润。C. 一棵棵经过秋风洗
9、礼的红枫,被置于悬岸峭壁,仅占有丁点泥土,虽然落 下一场秋雨,也很难得到一次酣畅的滋润。D. 一棵棵经过秋风洗礼的红枫,被置于悬崖峭壁,仅占有丁点泥土,即使遇 上一场秋雨,也很难得到一次酣畅的滋润。20、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改为整句,使之语序、句序合理,可以增删少量 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二)语言文字运用n (本题共2小题,9分)2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4分)白鹿原第六章讲到,白鹿原上的“圣人”朱先生为白鹿村人拟出了 “一 个过日子的章法”,日乡约,族长白嘉轩把它带回去后贴在祠堂门楼外的墙壁 上,后来又将条文刻在青石板碑上,镶在祠堂正门的两边,召集族人十六岁以上男 子每日诵
10、读学习。乡约以族人“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为 宗旨,号召族人见善必行,闻过必改,克己修身,齐平其家,和睦乡里。白鹿村乡 约还规定,“凡是违犯乡约条文的事,由徐先生(注:学堂先生)记载下来; 犯过三回者,按其情节轻重处罚”。处罚的方式包括罚跪、罚款、罚粮以及鞭抽板 打。请运用费孝通乡土中国里“礼治秩序”的相关内容,简要分析上述材料 反映出的“礼治”特征。22、下面是乡土中国“礼治秩序”章节有关秩序维持的思维导图,请把 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0个字。 (5分)秩序维持熟悉社会O乡土社会现代社会= 变迁社会依靠传统II依靠国家权力教化I ”
11、主动服膺I I惩罚I I从外限制 I礼治I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庄子中讲了一个不龟手之药(一种防手冻裂的药物)的故事:宋国有一家 人善于研制不龟手之药,但他们世世代代却只是用它来做和漂洗丝絮有关的事儿, 得到的价值也“不过数金”;后来有一天,有一位客人用百金买下了它的制作技 术,用它来服务于吴越交战中受冻的士兵,由此得到的价值是“裂地而封之二世世代代以此为事,这是坚持俗见;不以此为事而以彼为事,这是突破俗见。 俗见,往往是生活中的常理常情,它凝结着人生的某些经验和智慧。突破俗见意 味着对此的超越和创新,有时甚至是颠覆。上述材料具有启示意义。请以“坚持俗
12、见与突破俗见”为主题,结合材料写 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解析1、D【解析】A.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B. “由此可见”后的结论 有无,两者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C.礼治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 题为前提,而非选项的意思。2、D【解析】A.实地月白纱并非刘姥姥要的。B.希望她以后不要求亲靠友的,而 非不要再来贾府投靠王夫人。C. “专门拿来送人”有误,贾母预料刘姥姥一定会 来的推断也有误。3、B.秦可卿让贾宝玉去自己的闺房休息是不合礼的,这是对礼的破坏,而 不是对
13、礼的主动归服。4、礼治是由教化养成个人的敬畏之感,人因此服礼;法治从外限制人, 用特定的权力约束个人。礼治是人主动服礼,法治是人被动受法制约。礼治 所在的社会情态相对稳定,法治所在的社会情态相对更迭频繁。【解析】“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 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于好 礼可知,礼治是由教化养成个人的敬畏之感,人因此服礼。礼治是人主动服 礼。“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 可知,法治从外限制人,用特定的权力约束个人。法治是人被动受法制约。“礼 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
14、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 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礼来维持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 可知,礼治所在的社会情态相对稳定。“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 无法保证的。不管一种生活的方法在过去是怎样有效,如果环境一改变,谁也不 能再依着老法子去应付新的问题了。所应付的问题如果要由团体合作的时候,就 得大家接受个同意的办法,要保证大家在规定的办法下合作应付共同问题,就得 有个力量来控制各个人了。这其实就是法律”可知,法治所在的社会情态相对更 迭频繁。5、是。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的秩序,贾府也不例外;贾府 中的人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个人习惯所维持),人都是主动服礼
15、的, 王夫人也不例外。刘姥姥是王夫人连了宗的亲戚,刘姥姥是王家的亲戚而非贾 家的亲戚,故王夫人给她钱而贾母未给她钱是合乎礼的。【解析】“礼是合式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 惯”“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礼是传统,是整 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可知,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的秩序, 贾府也不例外;贾府中的人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个人习惯所维持), 人都是主动服礼的,王夫人也不例外。结合红楼梦内容可知,刘姥姥是王夫 人连了宗的亲戚,刘姥姥是王家的亲戚而非贾家的亲戚,故王夫人给她钱而贾母 未给她钱是合乎礼的。6、B (“一方面表现了
16、我对迷信的批判”理解有误。由原文第段可 知,“我”认同高山上的习俗是一种迷信,但它却是“美丽的迷信”,并认为其“禁 忌中包含的精神主张却是高贵的“,体现了对父爱的深沉和温暖的赞扬,并没有 表现“对迷信的批判”。)7、D (设问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常用于表示强调作用。为了强调某部 分内容,故意先提出问题,明知故问,自问自答。通读全文可知,选项所举的两 个例句,都位于第段。联系上下文可知,“我们拿什么送给孩子”一句是设问句, 其后“我们唇齿间还能挤出温情的语调和口吻吗” 一句为反问句。)8、由题目“父与子”联想到了丰子恺漫画,肯定其信念“童年才是未被 篡改的人生”;由“丰子恺味道”宕开一笔,着眼
17、当下时代的某些病象论说自 己对人生美学与美德的看法;丰子恺是平静仁和一类人的象征,他们将“艺术” 融入寻常生活中,情趣丰盈,内蕴温和宁静;由卜劳恩的漫画父与子联想 到丰子恺,跨越时空界限,丰富了文章内容,深化了主题。(每点1分)(联系 文本一第段“在丰子恺眼里,婴幼儿才是真的人,童年才是未被篡改的人生” 可得出第点答案。由第段“我常想,一个时代的气质和日常生活,若染上一 点丰子恺味道,该多好,该多好”可得出第点答案。第段“但我以为,一 个优秀的时代人群里,应同时存在鲁迅和丰子恺这样反差极大的生命类型”,使 用了借代的手法,用这两个人物借指两种不同的“生命类型二而丰子恺先生则 是一个能发现社会和
18、人性的美好,善于勾画人情世态,实现诗意生活的人,文中 的“丰子恺”就是代指像丰子恺先生一样性情温和、充满童趣的人,据此可得出 第点答案。结尾作者又把丰子恺的漫画、卜劳恩的父与子等素材串联起来, 盛赞两位伟大的父亲,从而丰富了文章内容,深化了主题,据此可得出第点答 案。)9、现实性和批判性:王开岭从国家与民族的站位指出,应从“父与子” 之“彼此互爱”中寻找“国与民的逻辑”,从童话的存量与发展态势中窥探“民 族的生活美学”与“时代的精神雅量“;作者由自己的担忧谈及当代中国的精 神危机,即粗鄙和丑陋的遮蔽,导致了人们对美的发现与表述的丧失,进而提倡 纯真意义上的生活。(3分)生命审美:文本一以鲜活的
19、事例、灵动的笔法来阐释 自己的生活美学一一守护童年的纯真,捍卫精神的明亮。思想深刻、情感真挚, 为读者点亮一盏童真的精神明灯。(3分)(结合文本一第段“人生美学和美 德,在儿童身上是存量最大的,只有思想成熟并保持一颗童心的人,才是美的成 年人”,第段“从他们的彼此互爱中找到国与民的逻辑,从他们的亲热和信赖 中反省自己的冷漠与隔膜该生存共同体的气质和细节变了,道德、风尚也就 变了,第段“一个社会,若成人的精神系统里没有童话成分,若大众生活提前 告别了童话,甚至贬低和嘲笑童话,那这个时代势必极度实用、功利、枯燥,人 群也定是险恶、龌龊、粗戾的”,第段“对于美,不仅生产能力锐减,更可怕的, 我们丧失
20、了消费能力、消费愿望和消费传统”等相关表述中可见现实性与批判性。 而文中所引事例、作者的行文笔法及文本所蕴涵的生活美学则可见生命审美。综 合以上分析即可。)10、B(韩地险恶,山居,五谷所生,非麦而豆;民之所食,大抵豆保着羹; 一岁不收,民不厌糟糠;地方不满九百里,无二岁之所食。11、C(促织中的“被”意为“覆盖”)12、B(“合纵者没有真才实学” “为自己谋取利益,不考虑国家的安危”错 误)13、(1)不顾及国家的长远利益,而听信一时的谬论,贻误国君,没有比这 更严重的了。(2)攻打楚国并占有它的土地,转移了祸患还能使秦王高兴,没有 比这更好的计策了。14、用军事力量威胁韩王,让韩国不敢武力
21、抗秦;用言语离间韩楚,说 秦国的敌人是楚国,不是韩国;用利益诱惑韩王,许诺侍奉秦国能够免除祸患 获得好处。【参考译文】张仪替秦国组织连横游说韩王说:“韩国地势险恶,生活在山野之中,生长 的五谷,不是豆类就是麦子:老百姓食用的,大都是豆做的饭和豆叶做的汤;一年 没有收成,人们连糟糠都吃不饱:韩国土地纵横不到九百里,没有储存两年的粮 食。估计大王手下的军队,全部加上不足三十万,而且其中还要包括杂役人员。 除去守卫边界亭堡的兵士外,现成的可供调动的最多不过二十万罢了。而秦国穿 着盔甲的军队有一百多万,战车有千辆,战马有万匹,勇猛的士兵,赤脚不戴头 盔踊跃奔杀,弯弓射敌持戟冲锋的,多得数不清。秦军战马
22、精良,士兵众多,马 的前蹄飞腾后蹄猛蹬,速度快到前后蹄之间一跃可以跨过三寻的,同样不可胜数。 靖山东面的六国军队,披盔戴甲参与会战,秦军脱掉盔甲袒臂赤足来迎敌,个个 能左手提人头,右手挟俘虏。秦兵与靖山东面的六国兵士相比,好比勇士孟贲与 懦夫相比:用重兵压服六国,就像大力士乌获对付婴儿一般容易。用孟贲、乌获 一样的勇士作战,去攻打不服的弱小国家,与把千钧重力直接压在鸟卵上面没有 什么不同,肯定没有能够幸免的了。各国的诸侯们不考虑自己兵力弱、粮食缺乏, 却去听信宣传合纵的人的甜言蜜语,他们勾结在一起相互吹嘘,个个都说:听了 我的主意便可以在天下称强称霸。不顾及国家的长远利益,而听信一时的谬论,
23、贻误国君,没有比这更严重的了。大王不侍奉秦国,秦就会发兵占据宜阳,截断 韩国的上党地区,再向东夺取成皋、宜阳,那么鸿台宫、桑林苑,就不再属于大 王所有了。要是阻寒了成皋,截断了上党地区,那么大王的国土就要被分割了。 早侍奉秦国就安全,不侍奉秦国就危险。如果制造的是祸端却要想得到福报,计 虑粗浅而结怨很深,违背秦国而顺从楚国,即使想要国家不灭亡,那是不可能的。 所以替大王着想,还不如侍奉秦国。秦最大的希望没有比得上使楚国削弱了,而 最能削弱楚国的没有哪一个能比得上韩国。不是因为韩国比楚国强大,而是由韩 国的地势决定的。现在大王面向西侍奉秦国来进攻楚国,做秦国的城邑,秦王必 然高兴。攻打楚国并占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乡土中国 教考融合 十九 乡土 中国 融合 高考 模拟考试 试卷 解析 阅读 练习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taowenge.com/p-72671412.html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