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生活仪式及其文化意义 附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传承与意义.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春节生活仪式及其文化意义 附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传承与意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春节生活仪式及其文化意义 附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传承与意义.docx(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春节即农历新年,是一年的开始,俗称新春、新年、岁旦、大年等,口头上 习惯称过年、过大年。我们常说春节是“辞旧迎新”的时间,围绕“辞旧迎新” 主题,在中国形成了丰富的关于春节的礼俗生活实践。对于中国人来讲,春节是第一大节日。无论是内心深处,还是生活行动,春 节都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生活期待、生活实践和生活口寸间,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的文 化传统和精神基础。一、何为春节?今天的春节是指农历新年。历史上的春节则是指立春。立春是24个节气中首个节气,是迎接春天到来的仪式。月令中说:“立 春,正月节。立,建始也。五行之气,往者过,来者续。于此而春木之气始至, 故谓之立也J据文献记载,周朝迎接“立春”的仪式,立春
2、前三天,天子斋戒,立春日, 亲自率领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东方八里的郊外迎春,祈求丰产丰收。清代富察 敦崇燕京岁时记中记载,立春先一日,顺天府官员在东直门外一里春场迎春。 立春日,礼部呈进春山宝座,顺天府呈进春牛图,礼毕回署,引春牛而击之,曰 打春。今天浙江衢州市柯城区九华乡外陈村保留了梧桐祖殿,这是一座春神句芒 庙,保留了立春祭祀的古老传统:祭春神、鞭春牛、尝春、咬春。迎春时,在民 间各地有打春牛,就是用木头做骨架子,用泥塑做牛的形象,取泥塑的土的日子 必须是冬至后的辰日。打春牛要用彩色的鞭子打。春牛的尺寸为三尺六寸五,象 征365天,春牛的尾巴是一寸二,象征12个月,四蹄象征四季,打春牛的鞭
3、子 是二尺四寸,象征着24个节气。春牛肚子里有五谷。打春牛是各地官方和民间 举行的重要的春耕动员大会,打了春牛就拉开春耕大忙的序幕。打春牛也叫鞭春、 打春,妇女还要戴春,就是穿各种各样好看的衣服,尤其是绿色的衣服。打春牛 中有人会专门扮演春神句芒的形象。据山海经记载,春神句芒为“人面鸟身, 乘两龙”,辅佐伏羲,死后成为草木之神、生命之神。由此可见,中华民族非常 重视农耕生产。南朝梁代宗T禀荆楚岁时记记载,“立春之日。悉剪彩为燕以戴之,帖宜 春二字J崔道融春闺写道:“欲剪宜春字,春寒入剪刀。辽阳在何处,莫 望寄征袍J宋代王安石次韵冲卿除日立春:“犹残一日腊,并见两年春。物 以终为始,人从故得新。
4、迎阳朝翦彩,守岁夜倾银。恩赐随嘉节,无功只自尘。” 今天的立春习俗和传统的立春习俗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吃春饼、吃春盘、吃春 卷等,我们叫咬春。光绪寿阳县志有“正月元旦:贴宜春字”的记载。陕西米脂县志记 载:“除日:贴宜春字,以花炮代爆竹辟邪祟J这些记载将“春”与除夕、元旦 有机结合,显然包含了中华民族的“除夕”“元旦”与“春”的联系。从上面的描述来看,中国人十分重视立春习俗。立春,不仅作为春天到来的 时间标志,也是农民在新的一年农耕生产活动的开始。因此,立春中的祭祀春神、 吃春饼、贴宜春等,无不包含了中国人对春天到来的祈愿。立春在春节或前或后,也会相遇。立春的习俗与今天的春节习俗有许多相似 之
5、处,然而,今天的立春并不是春节。那么,立春作为春节的传统是何时被丢掉 的呢?农历新年又是何时成为春节的呢?1912年,中华民国宣布改阳历1月1日为“新年”,但在民间推行遇阻,百 姓仍以阴历正月初一为“过年”。1914年1月,时任内务部总长朱启铃为顺从民 意,提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端午为夏节,中秋为秋节,冬至为冬节。经袁世凯 批准,阳历年首为元旦,阴历正月初一为春节。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 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 “公历纪年法”,将公历1月1日定为“元旦”, 将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二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元旦就是阳历新年,而春节则固定为农历新年。二、元日、年和春节元日、年和春节
6、的发展十分明晰,而“年”是具有中华文化精神的核心符号。(一)在中国历史上,元日、元旦是农历新年说到农历新年,那么“年”是什么?在中国流传许多关于“年”的来历的传 说,认为“年”是一种怪兽,危害人间。人们以燃烧竹子,通过爆炸声响驱赶“年二 后来逐渐就变成一种固定的仪式性的节日了。当然这是传说,显然是虚构的年” 不是什么怪兽,只不过是生活在蛮荒时期的人们对于威胁人类生活的野兽的想象 性建构,是带有真实生活记忆的。如果从“年”的字形结构来看,甲骨文中的“年”由上下两部分构成,上部 是一束穗子向下垂的禾谷象形,下部是弯着腰、臂向下伸的人的象形。东汉许慎 的说文解字沿用了小篆的写法,释义为:“年,谷熟也
7、J显然,“年”与农 业生产实践有关,“年”的内涵就是以农业生产为核心的仪式活动,其举办时间 是在稻谷成熟的时候。在汉武帝时期,“年”作为节庆仪式的习俗已经形成至于“新年”的具体时间,尚书舜典中有“月正元日,舜格于文祖” 的记载;后汉书曰“春正月元日”的“元日”,古人又称为“元旦”。两汉时 期,“新年”更多叫“正日”或“正旦”“岁旦”;魏晋南北朝时,把过年叫“元 日”或“元首”,这里的“元首”是指新的一年的首日。宋人吴自牧梦粱录 日:“正月朔日(即初一),谓之元旦,俗呼新年。一年节序,以此为首J就是 说,元日、元旦在历史上都称“新年”。(二)农历新年是春节农历新年被规定为正月初一,延续了中华民族
8、新年的传统。然而,新年的传 统形成是一个长时段的时间体系的实践活动,包含了仪式性、娱乐性、节奏感的 实践与空间凝聚的文化生活。老百姓将春节视为农历新年是基于中华民族关于“年”的生活传统的传承和 发展。从规定“正月初一”为农历新年、春节,发展延长到“年”的长时段仪式 生活,于是“年”显然包含了 “新年”之前的“旧年”末尾。从这个角度来看, 春节包含了 “辞旧”与“迎新”,“新”与“旧”在这个时段构成有意义、有内涵、 有价值的生活实践和文化实践。(三)“年”是中华民族的时间制度和有节奏的生活韵律“年”是时间制度,也是生活实践。我国是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生活在不 同区域,每个民族均有各自“年”的习俗
9、。生活实践和时间制度与民众生活的自 然生态有关,与民族社会历史发展有关,我国各民族在生活实践中形成了各自的 时间体验和生活节奏,有的民族也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历法体系,形成了属于自己 的“年”的体系,比如傣族的泼水节在每年的公历4月13日至15日。不同民族 的“年”就是自己民族生活中最隆重的节庆活动。春节与“年”的合一,主要是汉族的“年二汉族的“年”从汉代开始就定 型了,在我国多民族共同生活、交流交往交融中融合了多民族生活智慧,包含了 多民族的仪式习俗。因此,汉族的“年”绝非单一汉族的年节,而是包含了多民 族生活实践和生活情感,这就使得以汉族“年”为核心的春节成为全国性的大节, 并且始终是多民族共
10、享的传统佳节,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传统。由此可见,中华民族的“年”包含了汉族的“年”和其他民族的“年”,是 以春节为核心的“年”的体系体现出来的中华民族的时间制度和有节奏的生活韵 律。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传承与意义摘要:传统节日是一个民族文化与精神的重要载体,对传统节日风俗的传 承也体现了人们的文化心理状态。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中最为重视的春节更具民族 特色,在各地风俗千差万别的中华大地,春节习俗在不同地区的却有异曲同工之 妙。现以安徽阜阳农村的春节习俗为例阐述传统节日习俗的传承与意义。关键词:传统节日阜阳春节习俗 春节的文化意义和功能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传统节日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11、对 民族文化特点的展现具有突出作用。春节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里传承历史最悠 久,最具民族特色的节日。作为民族节日的代表,春节蕴含着中华各族人民的思 想情感并且彰显着独特的民族精神。一、春节的起源关于春节的起源,长期以来有着不同的版本传说,李翠华的春节文化研究 综述(2014)认为关于春节起源的研究上形成了三种较流行的代表性观点,即 腊(蜡)祭说、巫术仪式说、鬼节说。在众多关于春节习俗文化的研究中,“腊祭”说是较能得到认可的。孔子曾有 “百日之腊,一日之泽”的言论,说到“腊祭呻寸人们的庆祝活动,孔子也有以下说 法来表达其观点,“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张而不驰,文武不能也。驰而不张, 文武不为也。”也
12、就是说要注意劳逸结合,人们在春节能痛痛快快地休息,轻松 愉快地庆祝,是为了犒劳一年来辛苦不易、殷勤工作的自己,也是为了来年取得 更大的丰收做准备。春节所以能在中华民族兴起并且能够薪火相传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年终岁 末是农业闲暇时期,人们有时间筹备各样的庆祝活动。二是寒冬腊月时节的气候 条件不适宜生活,特别是一些老年人很担心过不了腊月的坎儿,因此,人们热情 为春节筹备各样活动能为老年人带来喜乐和增添一份暧意。春节是中华民族重要的节日,在人们心中备受重视。在地大物博、幅员辽阔 的中国,各地的生活习惯有所区别,因此,各地的节日习俗自然也带有独特的地 域色彩。安徽阜阳地处江淮平原,紧邻并且位于淮河以北
13、,属于狭义的北方地区, 阜阳地区的广大农村还保留着浓厚的春节文化和习俗,下文将以这片地域上的春 节习俗为例进而阐述传统节日习俗的传承与意义。二、安徽阜阳农村的生活状态(一)春节习俗得以传承的条件春节在中国是极为重要的一个节日,可谓是普天同庆的日子,不管是大人小 孩还是富商贫民,春节总是能带动每个人的积极性和参与感。我的家乡坐落在江淮地区的平原上,这片土地上没有高山矿产,也没有名胜 古迹,它却养育了一代代靠种地为生的淳朴的父老乡亲。改革开放以来,为了改 善家庭生活状况,很多人选择在农忙之后去外地打工,年轻夫妻多外出务工,一 年最多回家一两次,分隔两地的父母和孩子难免要忍受思念之苦,而春节恰好为
14、家人团圆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乡亲们习惯称春节为“过年、因此,人们也总 是盼望着早点过年。传统节日的习俗往往在民风淳朴的地方更能得以保持。我的老家交通闭塞, 人们一直过着朴实简单的务农生活,尽管不少年轻人在外务工,但是,春节将近 之时,人们一回到家乡就能立刻切换模式,一身棉衣棉裤和草鞋的标配,一口地 道的乡音,总能拉近人们之间的亲切感。安徽人大多勤劳朴实,这点在徽商的特质上已经有切实的体现。生活在农村 的安徽人更是一辈子辛苦操劳,祖辈老人的经历是典型的安徽农村人们一生的生 活写照。他们早已习惯性地去扛起生活的重担,只是为了能给儿孙盖房娶妻,常 常粗茶淡饭,过着清苦的生活。然而,春节的到来则一改
15、人们平常节俭的生活, 临近腊月,一股隐秘的兴奋与喜悦就已经开始酝酿,人们的脸上有微笑和轻松, 眼睛里也充满希望。平常沉静荒凉的小村庄也开始重焕生机,似乎在为年节的庆 祝蓄势待发。(二)踏上归程为团圆农历十一月份,人们就在筹划着买过年回家的车票,“春运”也是中国的特色 现象,临近春节必定会兴起返乡热,这足以显示出春节在中国人心目中所占据的 重要地位。“一年不赶,赶年三十晚“、“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是很多中国人身体 力行的观念,辛辛苦苦打拼一年,不管有多少收获,人们都会做好准备回家过年, 即使摩肩接踵、在人海里摸索前行,那份回家团圆的切切赤子心也会驱使人们克 服各种困难,奔着一个目标坚持前行,因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春节生活仪式及其文化意义 附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传承与意义 春节 生活 仪式 及其 文化 意义 中国传统 节日 习俗 传承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