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_品德与社会教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_品德与社会教学.docx(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_品德与社会教学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由我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便利,猜你可能喜爱“品德与社会教学”。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 【内容摘要】小学品德与社会是小学阶段对儿童进行德育的主要课程,它以看法、情感和行为的变更为主要目标。思想品德课教学,是否真正走向素养教化,其重要标记是引导学生主体参加教化过程的程度。在教学中,我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使学生通过角色扮演, 组织辩论,加强实践,换位体验,立足实际等充溢、丰富的活动,赐予充分表现的机会,不断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主动参加教学过程,让他们在自主探究、自主发觉、自行推
2、断、共同评价中,明辨是非,感知善恶,加速道德相识的内化,促进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 【关键词】 小学 品德与社会 教学 小学品德与社会是小学阶段对儿童进行德育的主要课程,它以看法、情感和行为的变更为主要目标。闻名教化家布鲁纳说过:学问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当是获得过程的主动参加者。思想品德课教学,是否真正走向素养教化,其重要标记是引导学生主体参加教化过程 的程度。在教学中,我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尽情为学生支配充溢、丰富的活动,赐予充分表现的机会,不断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主动参加教学过程,让他们在自主探究、自主发觉、自
3、行推断、共同评价中,明辨是非,感知善恶,加速道德相识的内化,促进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 一、角色扮演 引发共鸣 近年来,有识之士提出“让学生中在活动中学习思品”、“思品教学体现活动化”等观点。在思想品德课中,一篇故事完整、情节生动、表象显明的课文,可以让学生自己来扮演课文中的人物,表演出整个故事情节。通过一台有血有肉、情节生动的课本剧,学生可从中领悟到课文中的思想内涵。这是一种以社会阅历为基础而设计出的教化模式。它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增加社会中的角色意识,唤起责任感。例如我想要我能要一课,有关星星和爸爸妈妈逛商场吵着买东西的一段情节,就可以让学生以模拟的百货商店为背景,由学生来扮演爸爸妈妈和
4、星星,双方都试图劝服对方。让学生演了后评,评了再演。这样在评演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言行,相识到想要的和能要的之间的区分、差距,加上老师的点拨和激 励,学生的道德相识不知不觉内化为学生的行动而外显出来。 再如教学尝尝苦味道一课时,可以让学生来扮演自己的父亲或母亲在成长过程中怎样面对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以剧本的形式,进行亲身体验,学生有如身临其境之感,充分体会诞生活不行能一帆风顺,也会遇到困难、挫折和失败,从而培育学生对待生活中的挫折和失败的正确看法,学会与平和的心态和坚毅的毅力来面对挫折和失败。 二、组织辩论 深化明理 学生的道德相识不能只局限于课本,有时必需通过活动拓展相识,深化明理,而开展课堂辩论
5、,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有效方法。中心电视台曾经现场直播“国际大专辩论会”,吸引了多数观众。来自不同国家的选手旁针博引,唇枪舌剑,向广阔观众展示了灵敏的思维,超凡的口才。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老师通过创设道德认知冲突或抓住学生认知冲突,让学生采纳辩论的方式解决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主动思索,主动探究,在辩论中深化明理,提高道德推断实力和道德行为实力。 “灯不拨不明,理不争不透”。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有意创设道德认知冲突, 为学生营造有利于开展课堂辩论的环境。例如教学心中的110一课时,我借助多媒体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放学路上,从一辆汽车上走下来一个生疏人对小红说我是你班主任的好挚友,能带我去见
6、你的班主任吗?小红应当跟生疏人走吗?我没有让学生干脆回答,而是让同意走的同学坐左边,不同意的同学坐右边,座位调整使课堂成为辩论会场,在对抗辩论中,使学生得到启发,明白生活中很多看似平常的事情也可能暗藏着危急,不要忘了拨打心中的110,从而提高了学生的道德思辩实力和认知水平。 再如上网,这是目前在学生中比较流行的一种活动方式。对于它的利弊,社会上的看法众说不一。但在家长和老师看来,学生上网利大于弊,因为学生尤其是小学生自控实力差,很简单入迷而耽搁学习。那么学生的想法呢?是受不了诱惑还是逆反心理作祟?以至于屡禁不止。为此我在教学哪些地方不能去时,有意支配了学生辩论赛的教学形式,让学生通过彼此的唇枪
7、舌战来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最终进行总结和正确引导,确定学生主动参加的精神,表扬他们勤于思索,擅长辩论,这样在辩论的过程中,加深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使思想品德教化落在实处。 三、加强实践 知行合一 思品课的教学应注意课堂明理,课外导行。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除了课内教学,校内训练,还要有意识地抓住各种教化时机,组织学生主动地、开心地进行实践活动,从而获得丰富的感性相识,有利于知行统一,形成道德评价的实力,促进道德素养的提高。现代儿童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很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而大部分家长是只重视智力的开发,忽视了对其他方面的要求,这就造成了部分学生不关注四周的人和事,对他人的
8、劳动无感谢之情,觉得一切都是自然的、应当的,逐步养成了惟我独尊、我行我素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倾向。在教学我的劳动感受一课时,我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会关注他人,知道学校内、社会上有许很多多的工作岗位,这些岗位上的人们都在辛勤地劳动着,他们每天都在静默地为我们服务着;一方面让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有意识地尝试不同的工作岗位,体验劳动的过程,感受劳动的艰辛,激发对劳动的酷爱之情和对劳动者的理解和敬重,同时在劳动实践中培育学生发觉问题、解决问题的实力,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再如教学请到我的家乡来后我支配了课外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家乡的工 厂、街道、风景名胜。通过参观,使学生亲眼目睹家乡所发生的巨大改变,激起对
9、家乡、对党、对祖国的酷爱之情,激起为建设家乡,建设祖国而学习的主动性。 我国闻名教化家陶行知强调“做、学、教合一”。他说:“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思想品德课的实践,就是“做中学”的一种体现,促进儿童由“知”向“行”的转化,从而知行统一。 四、换位体验 内化相识 换位体验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而引起共鸣的一种情感体验。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实行换位体验方式,以促成有如亲身感受的体验,增加学生对道德学问的理解,激发他们的道德情感内化为道德相识。例如在有多少人为了我一课中,有一组名为你能为他们想一想吗?的漫画。教学时我首先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还有哪些只图自己便利,给他人添乱的事;然后
10、让学生设身处地想想:假如这些劳动者是自己的亲人,自己的看法会怎样?假如自己是这些劳动者,会有什么感受?从而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对劳动者的看法,提倡“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理念,使学生懂得凡事不要只为自己着想,只图自己痛快,要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让学生更深层次地接受道德学问,进一步指导行为实践。 再如同学之间一课中,有这样一个故事:王辉的父母离婚后,王辉由爸爸抚养。他的一些同学知道后,在背后争论他是一个没妈的孩子。教学时,我让学生换位体验王辉的心情,即设计这样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假如你处在这样的情境中将会怎么想?同学们将心比心,真正感受到离异子女已经够苦痛了,别人不怜悯,反而讪笑、戏弄,就使他更难受了
11、。有了这样的情感体验,就会自觉地去怜悯和帮助离异子女。这样的换位体验,无疑对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起着主动作用。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和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老师通过创设丰富的、敏捷的、直观的、开放的学习形式,给学生大量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既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又提高了主体参加实力,从而增加了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 五、立足实际,以行促知 社会课的教学过程不仅仅是一个相识过程,而且还是个实践活动过程。没有学问的行动是盲目的行动,而完全没有实践行动的学问,不是坚固的学问,而学 生的道德相识,道德观念,通过实践的深化、
12、检验,才能真正成为他们的道德行为和习惯先导,而道德行为更离不开社会实践。我校地处农村,学生们的家里都有农田,他们在家里都能够见到这些作物的生长过程,有许多同学还能帮助家里做许多农活。从整地、播种、除草、施肥到收割这一过程学生很清晰,但操作学生却没经验,于是在作业中,我常要求学生利用星期日的时间,跟随父母亲到山上去参与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劳动,并记录下父母亲的劳动过程,劳动中的一些技术特长等,有的学生记录自己跟父母亲一起种地,以及父母亲对他介绍种地的一些学问和栽陪的技术,有的记录跟父母一起插秧的过程,有的记录跟父母一起去采野果的经验等等。并把品德与社会课中结合讲解课本的内容,让学生朗读自己的记录,
13、做为班上学生沟通探讨的资料。我认为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是开放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在教学中,运用课内外相结合,如与班队会相结合,与举办专题讲演、故事会、营火晚会相结合,还可以举办夏令营,走出去请进来等结合。也可尝试渗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思想理念,并在这种思想理念指导下,使我们品德与社会课动起来,成为学生真正喜爱、宠爱的课。使我们品德与社会课成为一个平台,学生在这平台上大显身手,展示自我的选择性。使得这个平台成为学 生健康成长的基石,由于有了学生亲身体验与实践,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的情感,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行成。 总之,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化教学中实践的作用也异样关键,
14、通过适当适量的社会实践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果,开阔学生的视野,更可以提高学生适应社会进而提高全民的综合素养。可见,弘扬人的实践性,是时代的呼喊,是社会改革和教化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也是学校德育的明智选择。 参考书目: 崔锡孝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新课程学习(下)2022年第12期 靖婷婷 基于情境创设的小学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实践探讨 中国知网 2022年发表 潘茂春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优势及不足 读与写(教化教学)刊 2022年9月刊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公民教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
15、重视。目前我国还没有特地的公民教化课,小学生公民教化的内容主要体现在品.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 浅谈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柿子镇中心完小-魏申群当前品德与社会的教化仍有些“假、大、空”,特殊是农村小学这种状况尤甚。造成这方面的缘由有很多,如:社会、学校受应试.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 顺势发展,科学整合,实践创新探究实施班班通后的信息技术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整合内容提要:班班通的快速推动和实施,极大地促进了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化中的应用,有.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诸城市科信小学 刘慧琴 (一)自主、开放性的教学模式。我在教学中重视用开放的视觉处理教学。其一,课程内容的开放。我依据实际须要,敏捷运用教材,通过师.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一)开放性的教学处理。我在教学中重视用开放的视觉处理教学。其一,课程内容的开放。我依据实际须要,敏捷运用教材,通过师生共同收集与主题相关的信息资料.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12页 共12页第 12 页 共 12 页第 12 页 共 12 页第 12 页 共 12 页第 12 页 共 12 页第 12 页 共 12 页第 12 页 共 12 页第 12 页 共 12 页第 12 页 共 12 页第 12 页 共 12 页第 12 页 共 12 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