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四书》第七-整本书阅读系列《经典常谈》名著阅读与练习(原卷版).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08《四书》第七-整本书阅读系列《经典常谈》名著阅读与练习(原卷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8《四书》第七-整本书阅读系列《经典常谈》名著阅读与练习(原卷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经典常谈名著阅读与练习08四书第七【内容梗概】四书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的合称,又称四子书,为历代儒客学子 研习之核心书经。南宋理学家朱熹从礼记中摘出中庸大学两篇分章断句, 加以注释,与论语孟子合为“四书”。四书增删注释包括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 子、孟子、程子、朱熹等,其编撰时间间隔达一千八百年。宋元以后,大学中庸 成为学校官定教科书和科举考试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它蕴含了儒家 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儒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其在中华思想史上产生深远影响。 读来,仍不失其深刻的教育意义和启迪价值,堪称是源远流长的文化精华。“四书五经”到现在还是我们口头上一句熟语,其中四书分别是大学、中
2、庸、 论语、孟子。旧时科举私塾里,学生入学,便是从四书读起的。大学是古 来大学里教学生的方法,循序渐进地阐述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 国、平天下的人生奋斗理念;论语是弟子记录孔子的言语的,传达了 “君子”、“仁”、 “忠恕”等可以终身应用的学问;孟子是孟子及弟子共同编定的,说“仁”兼说“义”, 提出要养“至大至刚”、“配义与道”的“浩然之气”;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书, “不偏叫作中,不易叫作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 定理。【原文呈现】四书第七“四书五经”到现在还是我们口头上一句熟语。五经是易、书、诗、礼、春秋: 四书按照普通的顺序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前二者又简称学、
3、席,后二 者又简称论、孟:有了简称,可见这些书是用得很熟的。本来呢,从前私熟里,学生入学,是从 四书读起的。这是那些时代的小学教科书,而且是统一的标准的小学教科书,因为没有不用的。那时先生 不讲解,只让学生背诵,不但得背正文,而且得背朱黑小注。只要囹国吞枣的念,倒囹吞枣的背;不懂不 要紧,将来用得着,自然会懂的。怎么说将来用得着?那些时候行科举制度。科举是一种竞争的考试制度, 考试的主要科目是八股文,题目都出在“四书”里,而且是朱注的“四书”里。科举分几级,考中的得着 种种出身或资格,凭着这种资格可以建功立业,也可以升官发财;作好作歹,都得先弄个资格到手。科举 几乎是当时读书人唯一的出路。每个
4、学生都先读“四书”,而且读的是朱注,便是这个缘故。将朱注“四书”定为科举用书,是从元仁宗皇庆二年(西元1313年)起的。规定这四种书,自然因为 这些书本身重要。有人人必读的价值;规定朱注,也因为朱注发明书义比旧注好些,切用些。这四种书原 来并不在一起,学、腐都在礼记里,论、孟是单行的。这些书原来只算是诸子书, 于人这一准则,人们才会相互理解、减少矛盾,社会才能和谐。同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是我国处理国际关系的重要原则。习近平主席在阐述我国和平外交政 策时,一再重申,在五千年的人类文明发展中,中华民族一直秉承和平、和睦、和谐的理念。“以和为贵与 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念已深深植
5、根于中国人的精神中,体现在中国人的行为上。近代以后, 中国人民经历了一百多年战乱频发的惨痛历史,最懂得和平的宝贵,最懂得发展的重要,绝不希望这样的 悲剧在任何地方重演,绝不会将自己曾经遭受过的悲惨经历强加给其他国家和民族。由此可见,中国奉行 的和平外交政策是从自己的切身体会出发,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彰显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的当代价值。总之,奉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既是人们相互理解,促进社会和谐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是 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需要。(中学生阅读初中版,有改动。) 16.下列说法不无碘的一项是()A.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B.孔子,
6、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子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C.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被后人尊称为“至圣先师。D.宋代把论语与大学中庸老子合称“四书。17 .下列说法不得令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实质是推己及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B.只要遵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准则,人们就会相互理解、减少矛盾。C.我国在处理国际关系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同样适用。D.中国奉行的和平外交政策,彰显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当代价值。18 .下列说法不得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A.顾及他人的感受,会让自己活得很累。B.我们要多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替他人着想。C.我们应该从自己的所欲所想
7、出发,推及他人,从而理解他人的所欲所想。D.做人不能只顾自己,不要把自己不想的事情强加在别人身上。六、翻译下面四书名句大学1、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译文:2、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 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译文:3、汤之盘铭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日:“作新民。”诗日:“周虽旧 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译文:4、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译文:5、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译文:6、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
8、,则财恒足矣。译文:7、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笛必逮夫身。译文:8、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译文:9、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释文;中庸1、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译文:2、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译文:3、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译文:4、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译文:5、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译文:6、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译文:7、君子
9、遵道而行,半涂而废,吾弗能已矣。译文:8、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译文:9、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译文:10、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译文:11、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译文:论语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译文: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3、巧言令色,鲜矣仁!译文:4、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译文: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译文: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译文:7、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
10、矩。译文:8、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译文:9、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译文:10、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译文:11、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朽也。译文:1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译文:13、三思而后行。译文:14、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译文:1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译文:16、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译文:17、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译文:18、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译文:19、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译文:孟子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译文:2、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
11、,民亦忧其忧。译文:3、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译文:4、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 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译文:5、人告之以有过,则喜译文:6、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译文:7、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 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译文:8、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译文:9、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译文:10、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译文:11、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12、译文:1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为大丈夫。译文:13、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译文:14、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译文:15、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 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译文:朱子原来也只称为“四子”,但礼记、论、孟在汉代都立过博士,已经都升到经里去了。后 来唐代的“九经”里虽然只有礼记,宋代的“十三经”却又将论、孟收了进去。中庸很 早就被人单独注意,汉代已有关中中庸的著作,六朝时也有,可惜都不传了。关于大学的著作, 却直到
13、司马光的,大学通义才开始,这部书也不传了,这些著作并不曾教学、庸普及,教学、 庸和论、孟同样普及的是朱子的注,四书也是他编在一起的,四书的名字也因他而有。但最初用力提倡这几种书的是程颖、程颐兄弟。他们说:“大学是孔门的遗书,是初学者入德的 门径。只有从这部书里,还可以知道古人做学问的程序。从论、孟里虽也可看出一些,但不如这 部书的分明易晓。学者必须从这部书入手,才不会走错了路。这里没提到中庸。可是他们是很推尊中 庸的。他们在另一处说:“不偏叫作中,不易叫做席;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 的定理。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书,是子思记下来传给孟子的。书中所述的人生哲理,意味深长;会 读书的细加玩赏,自然
14、能心领神悟终身受用不尽。”这四种书到了朱子手里才打成一片。他接受二程的 见解,加以系统的说明,四种书便贯串起来了。他说,古来有小学大学。小学里教洒扫进退的规矩,和礼、乐、射、御、书、数,所谓“六艺”的。 大学里教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道理。所教的都切于民生日用,都是实学。大学这部书便是古来 大学里教学生的方法,规模大,节目详;而所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是循序渐进的。程子说是初学者入德的门径”,就是为此。这部书里的道理,并不是为一时一事说的, 是为天下后世说的。这是“垂世立教的大典”,所以程子举为初学者的第一部书。论、孟虽然 也切实,却是“应机接物的微言”,
15、问的不是一个人,记的也不是一个人。浅深先后,次序既不分明, 抑扬可否,用意也不一样,初学者领会较难。所以程子放在第二步。至于中庸,是孔门的心法,初学 者领会更难,程子所以另论。但朱子的意思,有了大学的提纲挈领,便能领会论孟里精微的分别去处:融贯了论、 孟旨趣,也便能领会中庸里的心法。人有人心和道心;人心是私欲,道心是天理。人该修养道心, 克制人心,这是心法。朱子的意思,不领会中庸里的心法,是不能从大处着眼,读天下的书,论天下 的事的。他所以将中庸放在第三步,和大学、论、孟合为“四书”,却重在猎取功名; 这是不合于他提倡的本心的。至于顺序变为学、席、论、孟,那是书贾因为学、庸 篇页不多,合为一本
16、的缘故,通行既久,居然约定俗成了。礼记里的大学,本是一篇东西,朱子给分成经一章,传十章,传是解释经的。因为要使传合 经,他又颠倒了原文的次序,并补上一段儿。他注中席时,虽没有这样大的改变,可是所分的章节, 也与郑玄注的不同。所以这两部书的注,称为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孟的注,却是 融合各家而成,所以称为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大学的经一章,朱子想着是曾子追述孔子的 话:传十章,他相信是曾子的意思,由弟子们记下的。中庸的著者,朱子和程子一样,都接受史记 的记载,认为是子思。但关于书名的解释,他修正了一些。他说,“中”除“不偏”外,还有“无过无 不及的意思”;“腐”解作“不易”,不如解作“平常”的好
17、。照近人的研究,大学的思想和文字, 很有和荀子相同的地方,大概是荀子学派的著作。中庸,首尾和中段思想不一贯,从前就有人疑心。 照近来的看法,这部书的中段也许是子思原著的一部分,发扬孔子的学说,如“时中”“忠恕”“知仁勇”“五伦”等。首尾呢,帕是另一关于中席的著作,经后人混膈起来的,这里发扬的是孟子的天人相通 的哲理,所谓“至诚” “尽性”,都是的。著者大约是一个孟子学派。论语是孔子弟子们记的。这部书不但显示一个伟大人格一孔子,并且让读者学习许多做学问的节 目:如“君子”、“仁”、“忠恕”,如“时习”、“阙疑”、“好三”、“隅反”、“择善”、“困学” 等,都是可以终身应用的。孟子据说是孟子本人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四书 经典常谈 08 第七 阅读 系列 经典 名著 练习 原卷版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