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版高三一轮总复习历史通史模式课时分层作业2春秋战国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docx
《2023版高三一轮总复习历史通史模式课时分层作业2春秋战国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版高三一轮总复习历史通史模式课时分层作业2春秋战国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docx(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课时分层作业(-)春秋战国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一、选择题L(2021 湖南常德模拟)春秋时期,有些诸侯以“尊王攘夷”为旗号,结 为联盟,抵抗夷狄(包括秦楚);楚国国君一直称王。公元前344年,齐魏“会 徐州相王”;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称王,韩、赵、魏、燕、中山“五国相 王”。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A.周王仍被尊为天下共主B .传统政治秩序走向瓦解C.列国纷争推动社会转型D.华夏夷狄对垒由来已久B 题干说到在春秋时期有诸侯国还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结盟,到战 国时期那么是自己“称王” “相王”,这本身说明已经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传 统统治秩序走向瓦解了,应选B项;“称王” “相王”说明诸侯自己称
2、王,已 经不成认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了,排除A项;题干不是说列国纷争,而是说 各国诸侯自己称王或者“相王”,排除C项;题干不是说华夏夷狄之间的对垒, 而是说“联盟”或者“相王”等彼此和平交往,排除D项。赵国守军配合城外魏2.(2021 福建适应性检测)公元前259年,秦军向赵国都城邯郸发起猛烈 进攻,赵孝成王被迫向魏、楚两国求救。公元前257年, 楚两军出城还击,秦军大败而归,损失沉重。邯郸之战(A.蕴含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趋向表达出合纵抗秦战略的重要意义C.反映出诸侯征伐不断的历史环境D.折射了宗法制度瓦解的社会现实邯郸被围使得赵国处境危急,应赵国请求,魏、楚两国合力与之抗秦,并取得大胜,说
3、明东方六国之间的合纵策略对于抗击秦军进攻具有重要的意义, 应选B项;邯郸之败延迟了秦国统一六国的步伐,不利于统一大业的实现,排 除A项;仅据邯郸之战一个战役缺乏以得出当时诸侯征伐不断的社会现实,C 项存在以偏概全之嫌,排除;血缘关系淡化是宗法制度瓦解的表现,赵、魏、 楚之间并无血缘联系,排除D项。 规律;结合所学法家思想的史实可知,法家从政治层面和法律的角度分析时代 难题,提倡法治;根据材料一“墨家以宗教的热情和绝对平等的观念提出理论 并躬行实践”可知墨家强调社会平等。第二小问共同点,根据材料一“诸子百 家的思想文化那么正是在重重社会危机和文化危机下,围绕着解决上述问题而展 开的思考和理论探索
4、”可知人本主义与关注社会现实。第(2)问第一小问观点, 根据材料二“这种封闭性不仅令中国文化自成一统,也使历史在中国形成独特 的样式”可知中国独特的文化体系具有封闭性。第二小问阐述,可以结合所学 知识从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统治者实行的经济政策等方面进行作答,史论结 合,言之有理即可。答案(1)特点:儒家从历史文献中找寻解决方法;道家从“天”和“自 然”规律中找寻人生的规律;法家从政治层面和法律的角度分析时代难题,提 倡法治;墨家强调社会平等。(8分)共同点:人本主义;关注社会现实。(2分)(2)例如观点:中国独特的文化体系具有封闭性(内敛性)。(1分)阐述:中国是古代人类开展史上典型的大河文明
5、国家,肥沃的平原为原始 农业的产生和开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历朝统治者为维护统治极力推行重 农抑商政策,加强了经济的封闭性;中国的地理位置在亚洲东部,西高东低, 长江、黄河两大水系孕育了中华文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维护了小农经济 的稳定性和封闭性(内敛性),从而使这种模式延续下来。(4分)3.据左传记载,鲁昭公在出访晋国期间,从郊外慰劳到赠送财物,进退应对处处符合礼制的规定。但女叔齐却说他不知“礼”,因为鲁国以欺凌虐 待弱小的国家为利,贤者得不到重用,民心都不在国君身上。这说明春秋时期 ()A.贵族等级秩序趋于瓦解B.思想解放运动正蓬勃开展C.诸侯争霸导致社会失序D.礼的观念出现突破性变化
6、D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女叔齐认为鲁国“以欺凌虐待弱小的国家为利”, 贤者在鲁国得不到重用,民心都不在鲁国国君身上,并由此认为鲁昭公不知“礼”。这说明春秋时期“礼”的观念从形式性的“礼仪”转变为合理性的“礼义”,故D项正确;贵族等级秩序材料没有涉及,排除A项;B项说法虽 符合时代特征,但在材料中没有表达;C项中的“诸侯争霸”和“社会失序”在 材料中均没有表达。4.(2021 北京综合能力测试)春秋时楚人以蛮族自居,楚国贵族熊渠说:“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而屈原的离骚开篇就说:“帝高阳之苗裔兮”,意为“我是先帝高阳的后裔”。高阳氏又称颛顼,相传是黄帝的孙子。黄帝是中原华夏族公认的先祖。上述材
7、料说明()A.楚人与华夏人的民族起源不同B.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分化严重C.屈原借古代帝王抵抗秦的兼并D.春秋战国时期民族交融的进展D 楚人从自认蛮夷到认为是黄帝的后裔,这种变化表达了民族之间的融 合,应选D项;材料主要表达了楚人对自身民族起源认识的变化,不能说明民 族起源的不同,排除A项;民族分化是指一个民族的一局部从原属民族实体中 分化出来的现象,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B项;屈原认为楚人是黄帝的后裔, 未涉及借古代帝王抵抗秦的兼并,排除C项。5 .(2021 北京昌平质检)春秋后期产生了一批私营工商业者,其中一些人 拥有相当庞大的资产。此时人们对社会阶层的划分逐渐由贵贱之别转向职业区 分,即分
8、为士、农、工、商“四民”。由此可知,这一时期A.传统社会秩序完全解体重农抑商政策已被打破C.各国通过变法富国强兵D.血缘等级制遭到了破坏依据材料,春秋后期人们对社会阶层的划分逐渐由贵贱之别转向职业区分,打破了传统依据血缘划分的贵族等级,出现了士、农、工、商“四民”, 由此可知传统的依据血缘划分的等级制度遭到了破坏,应选D项;由分封制和 宗法制形成的等级制度遭到了破坏,但完全解体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社会阶层划分的标准而非经济政策的调整,排除B项;材料反映 了社会阶层的变化,与各国变法无关,排除C项。6 .(2021 山东德州模拟)邹衍本齐国人,因不满齐渭王之政而到燕国,成 为昭
9、王之师,在齐襄王时又回到齐国,而从未受到非议。吴起曾在鲁、魏、楚等国为官,每遭诬陷辄另投明主。如此现象,不一而足。这说明()A.“士”阶层反复无常不堪重用特殊环境提供了良好人才际遇C.C.分封制无法维持而被各国废除D.用人机制促进了官僚政治产生春秋战国时期处于社会大变革之际,王权衰微,诸侯争霸,各国为增强实力招揽人才,社会风气较为开放,人才不限于效忠本国,而求自己被赏识, 应选B项;另投明主并不等于反复无常,且“土”阶层在战国时期受到重用, 排除A项;分封制是中国古代分封诸侯的制度,而材料强调人才流动,排除C 项;材料强调人才在各国间辗转寻求自己心中的明君,与官僚政治无关,且材 料也没有明确的
10、用人机制,排除D项。7 .(2021 天津质量调查)中国至春秋时期,在井田制下,“民不肯尽力于 公田”,“公作那么迟,有所匿其力;分地那么速,无所匿迟也”的现象时有发生。这实质上反映了井田制()A.导致了土地兼并A.导致了土地兼并B.阻碍了生产力开展C.限制了人身自由C.限制了人身自由D.促进了社会的转型B “民不肯尽力于公田”B “民不肯尽力于公田”“公作那么迟,有所匿其力;分地那么速,无所匿迟也”说明人民在耕公田时偷懒,耕私田都很勤奋,意味着井田制下人民的耕作积极性不高,应选B项;土地兼并现象出现的根源是土地私有制,并非井田 制,排除A项;“公作那么迟,有所匿其力;分地那么速,无所匿迟也”
11、说明人民 有耕私田的自由,人身自由并没有被限制,排除C项;井田制巩固了奴隶制度, 不利于社会的转型,排除D项。8 .(2021 山东大联考质检)商鞅从“利禄官爵专出于兵,无有异施”这一 原那么出发,坚持“国以功授官予爵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商鞅的这一措施(A.促成了尚武风气的形成B.确立了官僚政治体制C.消除了宗室贵族的影响D.提升了秦军的战斗力D 根据材料“利禄官爵专出于兵,无有异施” “国以功授官予爵”并结 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措施表达的是奖励军功,由于军功得到推崇,大大提升 了秦军的战斗力,应选D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商鞅变法前由于秦国地处 西陲,民风彪悍、尚武风气本就浓厚
12、,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标志官 僚政治体制确立的是郡县制在全国范围内确实立,排除B项;这些措施打击的 是没有军功的宗室贵族,C项表述绝对化,排除。9 .(2021 辽宁葫芦岛质检)有的学者估计西周全盛时期和春秋中后期人口 的最高峰值可达2 000万人。从战国时期开始,人口不断增长,到公元前4世纪前期,全国人口到达3 200万以上。这一变化说明(A.社会稳定促进人口增长B.农业承载人口能力提高家管理体制变化的结果D.民本思想被各国普遍采用B 题干提到战国时期在西周和春秋中后期的人口最高峰值的基础上开始不断增长,这是因为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使得农业 产量大幅提高,可以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版高三 一轮 复习 历史 通史 模式 课时 分层 作业 春秋战国 诸侯 纷争 变法 运动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