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易错点31】诗歌鉴赏之手法辨识不清(试题+解析).docx
《【高考语文易错点31】诗歌鉴赏之手法辨识不清(试题+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易错点31】诗歌鉴赏之手法辨识不清(试题+解析).docx(2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易错点31诗歌鉴赏之手法辨识不清【典例分析】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明妃曲(节选)陆游汉家和亲成故事,万里风尘妾何罪?掖庭终有一人行,敢道君王弃蕉萃?双驼驾车夷乐悲,公卿谁悟和戎非!太古以来无寸草,借问春从何处归?(注)此诗作于南宋绍熙五年(1194年),当时诗人70岁,居于故乡山阴。当时南宋政 府对金人多采和亲的政策。蕉萃:同“憔悴”。1.以下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开篇两句中,陆游认为汉与匈奴和亲是外交惯例,昭君是和亲制度的牺牲品。B.第三、四句借昭君的心理活动描写,塑造了留恋君恩、怨而不怒的昭君形象。C.第六句,诗人委婉表达了对南宋和亲政策的立场,暗
2、示了群臣与其政见不合。D. “双驼”点明塞漠之地,“无寸草”写出塞漠的荒僻,暗示昭君异域生活不易。2 .请从艺术手法的角度分析最后两句对全诗情感表达的作用。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3-4题。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3 .以下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这首诗把天荒地老的历史变迁与悠远飘忽的传说故事结合起来掳志言情,气韵高古, 格调高远。B.诗的首联连用三个“凤”字,却不显重复,音节流转明快,显示出了李白高超的文字 驾驭能力。C.颔联承接“凤去台空”之意写六朝
3、古都的历史遗迹,寄寓作者世事无常、繁华难再的 历史感慨。D.颈联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写出了三山假设隐假设现,白鹭洲中分秦淮河的壮丽景象, 气势磅礴。4 .诗的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2022年高三语文高考易错点快攻易错点31诗歌鉴赏之手法辨识不清【典例分析】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2题。明妃曲(节选)陆游汉家和亲成故事,万里风尘妾何罪?掖庭终有一人行,敢道君王弃蕉萃?双驼驾车夷乐悲,公卿谁悟和戎非!太古以来无寸草,借问春从何处归?(注)此诗作于南宋绍熙五年(1194年),当时诗人70岁,居于故乡山阴。当时南宋政 府对金人多采和亲的政策。蕉萃:同“憔悴”。1.以下
4、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开篇两句中,陆游认为汉与匈奴和亲是外交惯例,昭君是和亲制度的牺牲品。B.第三、四句借昭君的心理活动描写,塑造了留恋君恩、怨而不怒的昭君形象。C.第六句,诗人委婉表达了对南宋和亲政策的立场,暗示了群臣与其政见不合。D. “双驼”点明塞漠之地,“无寸草”写出塞漠的荒僻,暗示昭君异域生活不易。2 ,请从艺术手法的角度分析最后两句对全诗情感表达的作用。【答案】1. B2.一语双关,回味悠长。“春”既指节令,又指家国前途。“无” “何”等字眼暗指家 国前途未卜,安昌无期。以景结情,委婉含蓄。域外之地寸草不生,何来春意,诗人委 婉批判了南宋朝廷和亲制度的弊
5、端。以问结尾,增强语气。最后两句紧承前文,不仅追 问“春归”之时,更在委婉质问南宋朝廷苟且偷安。【解析】1.此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B. “留恋君恩、怨而不怒”错误。第三、四句意为“既然宫女中终会有一人要远嫁出行, 我又怎敢说君王是嫌弃我这卑陋的宫妃”,无留恋君恩,有怨有怒。应选Bo.此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思想情感和表达技巧的能力。“太古以来无寸草,借问春从何处归”意思是,自古以来域外之地寸草不生,何来春意? 从修辞手法看,“春”字运用了双关修辞,表层含义指的是节令的春天,深层含义指的是 国家的春天,即国家的未来;“借问春从何处归”运用反问修辞,以问结尾,加强了
6、对南 宋朝廷苟且偷安的批判语气。从表现手法看,“太古以来无寸草,借问春从何处归”这句话用在尾联,既是写景句,又蕴含了深沉的情感,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对南宋朝廷和亲制度的批判,以景结情,含蓄蕴 藉。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3-4题。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2 .以下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这首诗把天荒地老的历史变迁与悠远飘忽的传说故事结合起来掳志言情,气韵高古, 格调高远。B.诗的首联连用三个“凤”字,却不显重复,音节流转明快,显示出了李白高超的文字 驾驭能力。
7、C.颔联承接“凤去台空”之意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寄寓作者世事无常、繁华难再的 历史感慨。D.颈联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写出了三山假设隐假设现,白鹭洲中分秦淮河的壮丽景象, 气势磅礴。3 .诗的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答案】3. D4. (1)修辞手法:比喻(或双关、象征)。浮云,既指诗人西北望长安所见实景,又比喻 皇帝身边拔弄是非、蒙蔽皇帝的奸邪小人。日,一语双关,因为古代把太阳看作是帝王的 象征。浮云蔽白日比喻奸邪小人蒙蔽皇帝。(2)思想感情: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忧贤者包括自己得不到重 用,忧国忧君忧民。【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
8、能力。D.“颈联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错误,颈联“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意 思是三山在云雾中隐现看不清楚,江水被白鹭洲分成两条河流,颈联没有运用比喻的手 法。应选Do.此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修辞技巧和理解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意思是总有奸臣当道犹如浮云遮日,长安望不见 心中郁闷长怀愁。“浮云”运用比喻的修辞,比作皇帝身边拔弄是非、蒙蔽皇帝的奸邪小 人。“日”,一语双关,古代把太阳看作是帝王的象征,“日”即指太阳,也指皇帝。在 诗词里常以浮云指小人,以白日比喻君主。浮云蔽白日是指奸邪之小人,围绕于君王四 周,向君王进谗言陷害贤臣,使忠臣没有机会向皇帝进
9、谏言。李白写这首诗是由怀古而引发怀君之思,加以感伤自己因遭小人谗言所害而被贬谪,登上 凤凰台,望不见长安,一时触景伤情而写下这首诗。“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 愁”这两句诗寄寓着深意,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他的心情是十分沉痛 的。作为登临吊古之作,它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把历史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诗人自 己的感受,交织在一起,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怀抱,意旨尤为深远。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5-6题。野望王绩东皋薄暮望,徒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注东皋(gao),诗人隐居的地方。犊(dii),小牛,这里指牛群。采薇,薇是
10、一 种植物,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 死;采薇代指隐居生活。3 .以下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魂的一项为哪一项()A.首联写诗人单独登上东皋极目远望,“薄暮”交代时间,渲染气氛,“东皋”点明地 点。B.颔联勾勒了一幅秋天的晚景图。如此安静美好的秋色秋光,带给诗人一时的快乐。C.颈联描绘了乡野的一个动态场景。牧童唱着山歌放牧而归,猎人带着猎物满意而归。D.诗歌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和抒情等表达方式,首联尾联叙事抒情,颔联颈联写景。6.本诗尾联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诗人是如何抒发这种情感的?请简要分析。【答案】5. B6. (1)抒发了诗人孤独无依、苦闷惆怅
11、的情感,也表达了诗人隐逸山林的志趣。(意思答 对即可。)(2)直抒胸臆,诗人从美好而热闹的场景中回过神来,身边没有一个熟识的人,孤独 寂;无处诉说。借典抒情,诗人在现实中无法排解苦闷惆怅,怀念已经远去的伯夷、叔 齐,表达了诗人隐逸山林的志趣。【分析】5.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B. “如此安静美好的秋色秋光,带给诗人一时的快乐”错,颔联写每棵树都染上暮秋时 分憔悴枯黄的颜色,重重山岭都披覆着落日的余光。这样的景象带给诗人的是萧瑟荒凉之 感,渲染了诗人孤寂苦闷的心绪。应选Bo.此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情感及其抒情手法能力。尾联“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意思是:大家相对无言彼此
12、互不相识,长啸高歌真想隐 居在山冈。上半句“相顾无相识”直抒胸臆,诗人看到牧童唱着山歌放牧而归,猎人带着 猎物满意而归,而自己在这里谁都不认识,无人倾诉孤独,抒发了诗人孤独无依、苦闷惆 怅的情感。下半句“长歌怀采薇”结合注释可知,使用伯夷、叔齐的典故,采薇代指隐 居生活,这是用典抒情,“怀”说明诗人的情感,诗人怀念有节操的伯夷、叔齐,也愿意 效法他们归隐山林,表达了诗人隐逸山林的志趣。四、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7-8题。和萃芳馆主人鲁印山韵袁宏道爱看幽鸟曝新阳,每遇嘉阴即倒觞。尽日竹烟消酒去,有时莺语入帘长。春塘雨过波纹乱,花坞风回蝶翅香行到碧桥深柳处,一帆凉月满吴航。(注)吴航:吴地的船。6
13、 .以下对这首诗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A.首句以“幽”饰“鸟”,突出了鸟的安静闲适;以“新”饰“阳”,写出了太阳的鲜 洁明亮。7 .次句的“每”字,写出了诗人遇到让人愉悦的阴凉就饮酒的习惯,这是以行为说明对 自然的喜爱。C. “竹烟消酒去”是说美景能够把酒意驱走,“莺语入帘长”是说长长的帘子外面莺声 悦耳。D.本诗塑造了一个喜爱自然、闲适快乐的诗人形象。这一鲜明的个性表达在日常举止 中,也融入了景物描写中。8.这首诗运用多种感官写景,试举例并作简要赏析。【答案】7. C8.“莺语人帘长”是从听觉写,写出了帘外悦耳的鸟鸣声传入室内,更增添了室内的幽 静雅致。“春塘雨过波纹乱”是从
14、视觉写,写出了春雨落在塘里,激起一圈圈细小的波纹互相交 织而显得零乱的景象,独具意境。“花坞风回蝶翅香”是从嗅觉写,不仅写出了风吹来了花香,沁人心脾的美好感觉,还 发挥想象,似乎那采花回来的蝶翅也带着花香,独具意趣。【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 “是说美景能够把酒意驱走”错误。“尽日竹烟消酒去”的含义是作者整日都在竹林里 饮酒,因为作者在竹阴中流连的时间长,酒意似乎都已退去,不是说美景能够把酒意驱 走。应选C。7 .此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颔联“有时莺语入帘长”描写的是黄莺啼叫的声音,是从听觉进行描写,描写了黄莺的叫 声穿过珠帘传入室内的景象,以声衬静,更增添
15、了室内的幽静雅致。首联“幽鸟曝新阳”,颈联“春塘雨过波纹乱”是从视觉进行描写,描写了春日里小鸟静 静的在阳光下晒太阳和春雨落在塘里、激起一圈圈细小的波纹互相交织而显得零乱的景 象,描写生动形象,意境深远。颈联“花坞风回蝶翅香”是从嗅觉进行描写,不仅写出了风吹来了花香,沁人心脾的美好 感觉,还发挥想象,作者似乎闻到了那采花回来的蝶翅也带着花香,独具意趣。全诗调动各种感官进行描写,生动形象的为我们描绘了生机勃勃、美丽的春景图。【易错点警示】手法辨识不清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多种多样,这是高考的必考题,也是最易出错的题目。考生容易 犯用错术语、理解不当、分析有误等错误。【易错点快攻】构建知识网络,对照识
16、别1 .构建清晰完整的知识网络图。高考考查的表达技巧多种多样,考生要构建清晰完 整的知识网络图,并牢牢识记。在高考题中,常考的古代诗歌表达技巧主要分为以下四 类。修辞手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互文、反复等。(2)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感官(视觉/听觉/嗅觉/触觉)、角度(俯视/仰视/远景/ 近景)、议论、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喻今等)等。(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象征、衬托(正衬、反衬)、渲染、联想、 动静关系(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情景关系(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乐景衬 哀情、哀景衬乐情)虚实相生、以小见大、点面结合等。(4)
17、篇章构思: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总分结构、过渡照应、伏笔铺 垫、首尾照应等。2 .直接识别和逐条对照相结合。考生在答题时,有的诗歌语句运用的表达技巧特征明显,能够直接识别,如“鸟鸣山更幽”显然是衬托(以动衬静)。有的诗歌语句运用的表 达技巧外表特征不明显或者在平时复习时很少涉及,这就需要考生回顾表达技巧知识网 络图,逐条对照识别,选择最恰当的表达技巧。【易错点通关】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2题。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柳宗元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 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注)本诗为柳宗元被贬永州第六年所作。西园: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
18、。1.以下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夜深梦醒,诗人辗转反侧,再也无法入眠,百无聊赖中,开门出来到了西园,听着露 水滴落的细微声音,感受着周围的寂静。B. 一轮寒月正从东岭升起,流水冲刷着稀疏的竹根,发出泠泠水声。颔联由上而下,既 有视觉描写,也有听觉描写。C.颈联以动衬静,以有声写无声,用“响” “喧”二字将四野的空旷和寂静更加凸显出 来,为尾联的“寂寞”做了铺垫。D.倚楹至旦,发人深思。诗人在这样清绝的景色中沉思,直至天边破晓。不难读出诗人 内心的复杂,一个沉思苦闷的形象跃然纸上。2.简要分析这首诗的抒情方式和所抒发的感情。【答案】1. A2.直接抒情,“寂寞将何言”直接表
19、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寂寞。借景抒情,“露”“月”“泉”“鸟”这四种意象相互融合,以动衬静,借助所处环境 的空旷寂静,凸显了诗人被贬谪后的孤独寂寞之情。【分析】.此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A.“百无聊赖中,开门出来到了西园,听着露水滴落的细微声音”错误,诗句“觉闻繁露 坠,开户临西园”意思是:夜半醒来听到了浓重的露珠滴落声,翻开门来面对愚溪西边依 稀的菜园。由此可见,诗人是先听见露水滴落的声音,后开门面对菜园,并非“出来到了 西园”才“听着露水滴落”的声音。应选Ao.此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抒情方式及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情感表达上,诗人先用“繁露坠” “寒月”“石泉” “山鸟”等意
20、象营造出一种幽静、空 寂的气氛,而“闻繁露坠”“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都描写了夜 间能听见的细微声响,从露水坠落,到远处泉水泠泠作响,以及山鸟时而一声啼鸣,都是 以动衬静,显得更加幽寂,结合注释“柳宗元被贬永州第六年所作”以及学过的小石潭 记中诗人以清幽孤寂的环境反映自己孤独寂寞的心情的例子,可见,此处的空寂环境也 反映了诗人被贬谪后的孤独寂寞之情。最后一句那么直抒胸臆,说“寂寞将何言,意思是:心中寂寞到这般还有什么话可言。直 接点出自己内心的寂寞孤独之情。二、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3-4题。春日咏梅花二首王初其一靓妆才罢粉痕新,递晓风回散玉尘。假设遣有情应怅望,已兼残
21、雪又兼春。其二青帝来时值远芳,残花残雪尚交光。隔年拟待春消息,得见春风已断肠。(注)青帝:是位于东方的司春之神。1 .以下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其一第一句用写实手法,描写春天来临之前,梅花逢雪后银装素裹的美丽形象。B.其一第二句,“散”字写出了寒风劲吹、雪花飞扬的状态,刻画出梅花生存的环境。C.其二中一、二句,两个“残”字与“远芳”形成比照,表现了梅花开放的环境的恶 劣。D.两首诗诗句朴素流畅,都是“以我观物”,使得春日梅花带有“我”的主观色彩。2 .两首诗的三、四句都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诗句简 要分析。【答案】3. C4. (1)都
22、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其一,第三句说梅花“有情应怅望”,赋予梅花以人的 情感;其二,第三和第四句说梅花等待春天的消息,春天来了 “已断肠”,把梅花当作人 来写。(2)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对梅花在春天来临之际就要凋零的伤感。【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C 两个残字与远芳形成比照,表现了梅花开放的环境的恶劣”错误。这两句是说春天来临时梅花尚有悠远的芳香,残花和残雪交相辉映,“远芳”指梅花芳香悠远,两 个“残”字描写的是梅花凋零和雪将要融化的状态。这两句没有描写梅花开放环境的恶 劣,也没有使用比照的手法。应选Co.此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
23、感的能力。其一:第三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假设遣有情应怅望”,“怅望”用在梅花上,写出梅 花之“惆怅”,赋予了梅花以人的情感。梅花怅望,是因为雪已是残雪,季节已经到了春 天,梅花面临凋谢零落的命运。其二:第三和第四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隔年拟待春消息,得见春风已断肠”,在冰封 大地的冬日,梅花期待春天的消息、,等到春风吹绿大地,梅花将伴着残雪被远远抛在春天 的后面,见到春风已到的消息,梅花已经“断肠”,赋予了梅花人的动作和情感,表现了 梅花面临凋零的伤感之情。这两首诗,诗人“以我观物”,使梅花带有“我”的主观情感。第一首,写春日梅花“应 怅望”,第二首又写其“已断肠”,加深了哀伤的程度,两首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语文易错点31 高考 语文 易错点 31 诗歌 鉴赏 手法 辨识 试题 解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