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河北省石家庄市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附答案详解).docx
《2022-2023学年河北省石家庄市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附答案详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2023学年河北省石家庄市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附答案详解).docx(1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2023学年河北省石家庄市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章太炎从民族语文现代化的高度,对民族语文体系和书面文学体制展开了批判性反思,推动 了清末民初文学的近代变革和现代转型。在西来文艺审美和文学观念冲击中土的情况下,章太炎结合汉民族语文的基本特点和历史 流变,循名责实,制名指实,推出“文学总略”说。1906年他在文学论略中提出“文学者, 以有文字著于竹帛,故谓之文;论其法式,谓之文学”。他认为文字是区分书面文学与口语的根 本标志,是文学得以确立和存在的基本指标。文学包括无句读文和成句读文。无句读文包括无所 谓兴会神味的图书、表谱、薄录等。成句读文可分为有
2、韵文和无韵文,有韵文包括赋颂、古今体 诗、词曲等;无韵文则包括小说、杂文、历史等。成句读文大都有兴会神味,有韵文和小说、杂 文以感人为主,亦有不感人者,而历史可感人,可不感人。章氏的这种界说继承清代朴学“实事 求是”的精神,并将传统小学发挥到现代“语言文字之学”的高度,在学理上深刻地揭示了文化 本身的即物性和符号性,而“文学总略”说显然是一种从逻辑定义的角度对汉语文学传统的全面 总结,它强调“汉字”对汉语文、文学和民族文化的重大意义,突出“汉字”在文化中的基础性 内涵和作用,由此形成一种独到的“文字文化”论。在当时一切价值有待重估的历史情况下,章太炎力排众议,独出机杼,推出了自成统系 的文学“
3、雅俗论”。雅俗论一方面强调为文要讲究“轨则”:“先求训诂,句分字析,而后敢造 词也”,“工拙者系乎才调,雅俗者存乎轨则。轨则之不知,虽有才调而无足贵。“章氏认为一 切文章文学观其会通,都有自己的文类,都有“自性”(即规律),自有“法式”和“雅俗”。 但它们有其共性,即“文字性”。他认为人类文明、文化、文学归根结底的功能,就是书契记事, 形诸文字。章氏强调“文字性”,就是要求文学以质实性和直接性为基础。文学在“文字性”的 基础上衍生出艺术性,即在不以文害辞、以辞害意的前提下讲求装饰性和蕴藉性,达到“文质彬 彬”。另一方面,雅俗论又从整体文化的高度,平视“雅” “俗”。“徒论辞气,大上则雅,其 次
4、犹贵俗耳。俗者土地所生,婚姻丧纪所行也,非猥鄙之谓。”在这里,章氏把精英写作的书面 文化与民间流传的通俗文化平等看待,既承认两者的互动,又强调“二者殊流”。这样的“雅俗 论”不仅有效地打击了当时的古文“载道”说、桐城“义法”说和“骈文正宗”说,同时,平视 雅俗的思路更成为“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和新文学运动崛起的内在思想依据。(摘编自童庆炳等中国现代文学理论价值观的演变) 材料二:中国文学史上直到1906年,章太炎才首次为文学下一定义:“文学者,以有文字著于竹帛, 故谓之文;论其法式,谓之文学。”这一文学定义包括了文学文本和文学研究。他反对以有韵无 韵区分,视前者为“纯文学”后者为“杂文学”,而
5、主张“文”无论有韵无韵,无论成句读不成能力。D.午休还可使大脑和身体各系统都得到放松和休息,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提高机体的免疫 机能。23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 不超过15个字。24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作为现实的人,你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这个任务是由于你的需要及其与现存世界 的联系而产生的。马克思、恩格斯“生逢盛世、共享机遇” “素质过硬、全面发展” “勇挑重担、堪当大任” “胸怀 世界、展现担当”二。二二年四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的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 皮书,用这三十二个字概括当代青年。读了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和
6、感受?二十大召开之际,学校团委以“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为主题组织演讲活动。请结合材料,准备一篇演讲稿。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 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和解析15.【答案】C、A、C、材料一引用章太炎的观点,是为了进一步阐释其“文学总略”说的内 涵,方便读者理解并且开门见山,为后文详细解释做铺垫。材料二是再次点观点,总结论述主旨,并对此引出深度思考,与西方学者观点进行比较。、文学要以质实性和直接性为基础,在文字性的基础上,衍生出艺术性,不以文害辞,也不以 辞害意的追求装饰性。不分雅俗,对文学一视同仁。从不同的方面揭示出文学背后的图景
7、, 不断扩充文学的内涵。【解析】1.“都认为文学的范围不需要设限”错误。从“文学理论讨论的文学定义,主要是在确立研究对象 的范围以及特定的研究视角,期待从不同方面揭示被隐藏在文学背后的图景”可知,并非不需设 限,只是范围比较广。故选C。2. “可见清代朴学和传统小学仍是现代汉语文学的基础”错误。文中直说“将传统小学发挥到现 代语言文字之学的高度,在学理上深刻地揭示了文化本身的即物性和符号性”,并未提及仍 是现代汉语文学的基础。B. “使得文学作品不再需要印刷”错误,“今日的网络文学甚至已经不是印刷品,明天还会有什 么更新的媒介作为文学平台更是超出我们的想象力”并非不需要印刷。C. “为今人拓宽
8、文学范畴奠定了理论基础”错误。文心雕龙序志开宗明义:“夫文心者,言 为文之用心也。”其精美复杂如同雕龙,需要“割情析采,笼圈条贯”。所以,文学研究也就应 该将重心放在“法式”上。这样理解章太炎的文学定义,即便是最广义的含蕴,也仍然保持了文 学的独特性。故选AoC.材料二的主要观点是“重审中国的文学概念”,“文学评论家们在评论文学的过程中也 生产文学”能体现这一点。故选C。3. 两则材料虽都引用了章太炎的观点,但材料一引用“文学者,以有文字著于竹帛,故谓之文; 论其法式,谓之文学”是为解释“文学”的内涵。而材料二引用这句话是为了将其与西方学者的 观点进行比较。5.结合“章氏强调文字性,就是要求文
9、学以质实性和直接性为基础。文学在文字性的基础上 衍生出艺术性,即在不以文害辞、以辞害意的前提下讲求装饰性和蕴藉性,达到文质彬彬” 可得出第一点。结合“章氏把精英写作的书面文化与民间流传的通俗文化平等看待,既承认两者的互动,又强调 二者殊流。这样的雅俗论不仅有效地打击了当时的古文载道说、桐城义法说和骈 文正宗说,同时,平视雅俗的思路更成为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和新文学运动崛起的内在思想 依据”可得出第二点。由材料二最后一段可总结出第三点。69.【答案】C、C、萝拉因接受了母亲的帽子而放弃了自己的立场,没能阻止茶会的举行。 萝拉因戴这顶帽子在茶会上得到他人的称赞,同样在他人不幸时享受了快乐。萝拉戴着炫
10、目的帽子出现在死者家里,显得不合时宜,是对死者的不尊重。、萝拉说的“神奇”,想表达她刚发现死亡居然成为穷人摆脱痛苦的方式,这是她从未见识过 的。萝拉发出“人生是不是”的疑问,想表达她看到社会不公,人生有别,却因涉世未深而无法说 清。哥哥劳利轻描淡写地以“不是么”来回应,想表达他觉得萝拉所说之事极为普遍,对此早已漠 然处之。【解析】1.A. “又营造了欢乐的氛围,为小说奠定了基调”表述有误,小说的基调其实是悲伤的,通过不同 阶级的境遇引发人们对生与死的深刻思考。B. “表明她情感丰富,心态乐观”理解有误,只能表明她内心空虚、冷漠。她关心的只是她表演 得精不精彩。D. “都体现穷人对待死亡的豁达与
11、洒脱”说法不对,原文“别害怕一一她的声音亲热而有点 调侃意味。她亲昵地揭下被单,他瞧着挺是样儿的。什么也显不出来”,“亲热而有点调侃 意味”是在安慰萝拉不要害怕时体现的,不是对待死亡的态度。2. C,“充分体现虚伪、冷酷与诚实、善良的鲜明对比”理解有误,应该是虚伪与诚实的对比。这 里并没有体现薛太太的冷酷。3. 由“她从来没有想到,自己竟然这样好看。她疑惑了,难道母亲说的没错?可是她又好像看见那 个带着一群小孩,把丈夫的尸体抬回家的不幸女人。她决定等园会结束后再去考虑这件事”可知 萝拉因接受了母亲的帽子而放弃了自己的立场,没能阻止茶会的举行。由“萝拉!你看起来真让人神魂颠倒哩”“真是一顶花哨帽
12、子”可知萝拉因戴这顶帽子在茶会上 得到他人的称赞,同样在他人不幸时享受了快乐。由“头上那顶装饰着金色野菊花的黑色帽子上,有一条长长的黑丝绒带子垂下来”可知,劳拉带 的帽子非常华贵;由“劳拉发现自己到了一个破旧、狭小、低矮的厨房,里面点着一盏冒烟的灯。 火炉旁坐着一个女人。她的脸浮肿而红胀,眼睛和嘴唇都肿着,看上去很可怕”“没想到走进了 卧室,尸体就放在这里”可知,劳拉前来吊唁时,司各特家贫穷至极,且家里有人去世,因此劳 拉漂亮的帽子与吊唁的场合格格不入,是对死者的不尊重,她为自己的唐突道歉。4. 由“萝拉走上去。一个年轻人正在酣睡,睡得这样熟,这样深,就像在梦乡里。一切都好 ,那沉睡的面孔仿佛
13、在说,原该如此,我满意”,死亡居然成为穷人摆脱痛苦的方式,这是 她从未见识过的,所以萝拉说“神奇”。由“这时候天色已经发暗了,在一个喧闹的下午过后,傍晚变得一片寂静”“她横穿过街道,走 进狭窄的小巷”可知,小说将劳拉家花园的热闹快乐和司各特所住的胡同的狭窄寂静形成对比, 表现了不同阶级之间生活境遇的悬殊,萝拉发出“人生是不是”的疑问,想表达她看到社会不公, 人生有别,“她期期艾艾”“但是人生是什么,她没法说明白”,表现她因涉世未深而无法说清。“没有关系,他很明白,哥哥劳利明白萝拉想说却说不清楚的,即人生是不同的,上层阶级和 工人阶级的生活环境还是有很大的差异。“不是么,亲爱的,哥哥劳利轻描淡写
14、地以“不是么” 来回应,说明他对此早已漠然处之。1014,【答案】C、D、D、.邓禹说:“吴汉可以。我多次和他交谈,他这个人勇敢凶猛有智 慧谋略,各将领中少有能比得上的。”吴汉回来,责备她说:“军队在外面,官兵(费用)不足,为什么购买那么多田产宅业呢!”、刚毅:吴汉与敌军作战时,亲自披甲持戟,命令将士们拼死杀敌,最终大破敌军;作战不幸落 水后,拉着马尾脱险。木讷:仓促之间不能用言语表达清楚自己的意思;临终对皇上所说的仍是国家之事。【解析】1.句意:吴汉性情朴实仁厚,说话少有文采,匆忙之际便不能用言辞表达自己的意图。邓禹和众将 很多人多次向光武帝举荐他,皇帝也多次召见他。这之后他就努力不倦不离值
15、守,皇帝因为他是 南阳人,就渐渐地亲近他。“吴汉为人质厚少文”表达完整意思,强调吴汉的为人,故在其后断开,排除AD; 上亦以其 南阳人”的“上”作这句话的主语,故在“上”前断句,排除B。2 .D. “不能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皇子公主”错误。可以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皇子公主。3 .D.结合“遂尽以分与昆弟外家”可知,吴汉把田产宅业分给了自己的同辈人和亲戚,而不是故 旧部署。故选D。4 .数,多次;语,交谈;勇鹫,勇猛强悍;及,比得上。译文:邓禹说:“吴汉可以。我多次和 他交谈,他这个人勇敢凶猛有智慧谋略,各将领中少有能比得上的。”让,责备;军师,军队;何,为什么。译文:吴汉回来,责备她说:“
16、军队在外面,官兵(费 用)不足,为什么购买那么多田产宅业呢!”5 .结合“吴汉与苏茂、周建战,汉躬被甲持戟”“汉堕水,缘马尾得出”可知,吴汉与敌军作战 时,亲自披甲持戟;作战不幸落水后,拉着马尾脱险。这体现了他的刚毅。结合“造次不能以辞 语自达”“臣愚无所识知,唯愿慎无赦而已”可知,吴汉仓促之间不能用言语表达清楚自己的意 思,而且临终对皇上所说的仍是国家之事。这体现了他的木讷。1516.【答案】A、无衣表达的是团结一致、共同对敌的爱国主义精神。诗歌以一位战士 的口吻叙说大敌当前之际,应以大局为重,不计其余,奔赴前线,共同杀敌,表现了积极昂扬的 爱国主义精神;出关表达的是出征士卒怀土恋乡的感情。
17、“马后桃花”,意谓关内正当春 天,温暖美好;“马前雪”,是说关外犹是冬日,严寒可怖。士卒“回头”的动作,表现出即将 出关、远离故土时对家乡的眷恋。【解析】I.A. 以兴为主分析有误,此诗以“赋”为主。2.第一首“岂日无衣”是说“谁说我们没有衣服穿”,这是反问句,意思是“有衣可穿”,“与子 同袍”“与子同泽”“与子同裳”明确了衣服的来源,体现了团结,强调同甘共苦之情;“与子 同仇”“与子偕作”“与子偕行”明确英勇无畏、共赴国难的决心。“与子同仇”,是情绪方面 的,说的是他们有共同的敌人。“与子偕作”,作是起的意思,这才是行动的开始。“与子偕行”, 行即往,表明诗中的战士们将奔赴前线共同杀敌了。第
18、二首“马后桃花马前雪”有种对比,关内 春花正艳丽,关外现在是严寒。另外士兵们“回头”的动作也表现出即将出关、远离故土时对故 乡的不舍与眷恋之情。第一首译文: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长袍。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戈与矛,杀敌与你同目标。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内衣。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矛与戟,出发与你在一起。谁说 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战裙。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甲胄与刀兵,杀敌与你共前进。 赏析:这首诗按其内容,当是一首战歌。全诗充满了激昂慷慨、豪迈乐观及热情互助的精神, 表现出同仇敌性、舍生忘死、英勇抗敌、保卫家园的勇气,其独具矫健而爽朗的风格正是秦人爱 国主义精神的反映。当时的秦国
19、位于今甘肃东部及陕西一带。那里木深土厚,民性厚重质直。班固在汉书赵充国辛庆忌传赞中说秦地“民俗修习战备,高上勇力,鞍马骑射。故秦诗日:王于兴师, 修我甲兵,与子偕行。其风声气俗自古而然,今之歌谣慷慨风流犹存焉。”朱熹诗集传也 说:“秦人之俗,大抵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故其见于诗如此。”这首诗意气风发,豪情 满怀,确实反映了秦地人民的尚武精神。在大敌当前、兵临城下之际,他们以大局为重,与周王 室保持一致,一听“王于兴师”,他们就一呼百诺,紧跟出发,团结友爱,协同作战,表现出崇 高无私的品质和英雄气概。由于此诗旨在歌颂,也就是说以“美”为主,所以对秦军来说有巨大的鼓舞力量。据左 传记载,鲁定公
20、四年(公元前506年),吴国军队攻陷楚国的首府郢都,楚臣申包胥到秦国求 援,“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哀公为之赋无衣,九顿首而坐, 秦师乃出”。于是一举击退了吴兵。可以想像,在秦王誓师的时候,此诗犹如一首誓词;对士兵 们来说,则又似一首动员令。如前所述,秦人尚武好勇,反映在这首诗中则以气概胜。诵读此诗,不禁为诗中火一般 燃烧的激情所感染,那种慷慨激昂的英雄主义气概令人心驰神往。之所以造成这样的艺术效果, 第一是每章开头都采用了问答式的句法。一句“岂日无衣”,似自责,似反问,洋溢着不可遏止 的愤怒与愤慨,仿佛在人们复仇的心灵上点上一把火,于是无数战士同声响应:“与子同袍!
21、 ”“与 子同泽!” “与子同裳! ”第二是语言富有强烈的动作性:“修我戈矛! ”“修我矛戟! ”“修 我甲兵! ”使人想像到战士们在磨刀擦枪、舞戈挥戟的热烈场面。这样的诗句,可以歌,可以舞, 堪称激动人心的活剧。诗共三章,采用了重叠复沓的形式。每一章句数、字数相等,但结构的相同并不意味简 单的、机械的重复,而是不断递进,有所发展的。如首章结句“与子同仇”,是情绪方面的,说 的是他们有共同的敌人。二章结句“与子偕作”,作是起的意思,这才是行动的开始。三章结句 “与子偕行”,行训往,表明诗中的战士们将奔赴前线共同杀敌了。这种重叠复沓的形式固然受 到乐曲的限制,但与舞蹈的节奏起落与回环往复也是紧密
22、结合的,而构成诗中主旋律的则是一股 战斗的激情,激情的起伏跌宕自然形成乐曲的节奏与舞蹈动作,正所谓“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 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礼记乐记)。第二首译文:古老的边地州城背山面海,旌旗在戍防城楼上随风翻卷。座骑后的土地正是桃花盛开的春天, 座骑前的关外却依然飘飞着雪花、寒威肆虐,出关的将士又怎能不回头留念呢。赏析:居庸关在今北京市昌平县西北。徐兰为清宗室安郡王(疑即玛尔浑)幕僚期间,于康熙三十 五年(1696)清帝统兵征喝尔丹时,随安郡王出塞,由居庸关至归化城。此诗即是随军出塞时作。 诗中描写了出关所见景色,抒写了出征士卒怀土恋乡的感情。前两句,有版本“将军此去
23、必封侯,土卒何心肯逗留”其中的“此”字原缺,此据诗意补出。 前两句写“出居庸关”之前士卒的心理。“封侯”,从字面说,是指当上大官;就其实质而言, 则是指驰骋疆场,功业有成。前两句意思是说,将军将在边地的战斗中建立功勋,这对于士卒说 来,自然是一个很大的鼓舞,意味着土卒也将有立功的机会,因而急于奔赴边地,而无意于逗留 不前。后两句,则是写临出居庸关时的情况和心情。“出”字原缺,此据喀清诗别裁补出。“马 后桃花”,意谓关内正当春天,温暖美好;“马前雪”,是说关外犹是冬日,严寒可怖。因而, 无心在征途上逗留的土卒,在临出关的刹那,却不禁犹豫了起来,不自觉地回过头来再看一眼关 内的景色。此诗对士卒内心
24、世界的开掘是相当深入的,诗中不作静态的描绘,而是将人物置于特 定的环境之中,从环境的变化相应写到士卒心态的改变:当立功边塞的机会在前方等待时,士卒 一往无前,充满豪情;而当即将出关、远离故土时,又难免生出柔情,回头顾盼。诗中的主人公, 既不是甘心老死于槽物之下的弩殆之辈,也不是只会行军打仗而缺乏真情实感的战争工具。豪情 与柔情、为国捐躯与怀土恋乡,两种对立的感情,在人物身上得到了相当和谐的统一。全诗最动人的是三四两句。尤其是第三句,将“马前”“马后”写成两个不同的世界,更是 石破天惊的奇思妙笔。在具体写法上,这一句也很有特色:“马后桃花”与“马前雪”,是对比; 以马概人,则又有所省略。沈德潜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2023 学年 河北省 石家庄市 高二上 学期 期中 语文试卷 答案 详解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