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苏武传》(教学设计)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系列(统编版).docx
《10《苏武传》(教学设计)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系列(统编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0《苏武传》(教学设计)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系列(统编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苏武传教学设计H我们耳熟能详,但苏武出使前后的遭际、在匈奴经历的艰辛,其中种种细节我们未必清荒。阅读苏武传,可使我们进一步了解这些细节,更加深入地认识苏武其人。文章按照时 间顺序记叙了苏武出使匈奴、因变被扣、不惧威逼、不受利诱、苦守北海、持节不失的事迹,生动刻画了 苏武这位爱国者的形象。闵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们首先要注意梳理情节脉络,感受苏武的人格魅力,探寻他备尝艰辛却矢 志不渝的精神力量源泉。同时要注意,这篇文章精于剪裁,善用对比,灵活选取人物的典型语言,学习时 要特别关注其叙事艺术,并体会作者寓于其中的情感倾向。岫以及汉书的相关知识,了解苏武的生平事迹。2掌握文言知识,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
2、脉络。3 .鉴赏体会对比手法、典型语言对塑造人物的作用。4 .学习苏武的民族气节,培育爱国主义精神。曼E、贝修脸对塑造人物的作用和学习苏武忠贞不屈的气节。问一问大谟,对苦难的忍耐能持续多久?问一问苍穹,对寂寞的坚守能坚持多长?2000年前,有一个人用19年大好时光演绎了那份坚守,虽凄婉却感动了这片热土千年,他,就是瀚海 青天中守望的灵魂,苏武。今天,我们来学习苏武传,体会忠诚、胆气、坚忍和硕强的力量。环节一:知人论世1 .走近班固班固(3292),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史学家、文学家。其父班彪曾续司马迁史 记作史记后传,未成而故。班固立志继承父业,他在后传基础上,进一步广搜
3、材料,编写汉书。 后因有人向汉明帝诬告他篡改国史,被捕入虢。其弟班超上书解释,他始得获释,被任命为兰台令史。经过二 十多年努力,他写成了汉书。汉和帝永元初年,班固随窦宪出征匈奴,不久窦宪因“谋反案”被诛,班固也 除:门与屏(今所谓照壁)之间的通道 劾:到迭 祠:型 不幸:对去世的委婉说法 女弟:魅 娃忽忽:精神恍惚系:关押春秋:年纪亡常:“亡”同“无”:“亡常”,没有定规夷灭: 诛灭,这里指全家杀尽成就:栽培,提拔亲近:亲近之臣蒙:堂诚:弛殖翻译:当初,苏武与李陵都为侍中。苏武出使匈奴的第二年,李陵投降匈奴,不敢访求苏武。时间一 久,单于派遣李陵去北海,为苏武安排了酒宴和歌舞。李陵趁机对苏武说
4、:“单于听说我与你交情一向深 厚,所以派我来劝说足下,愿谦诚地相待你。你终究不能回归本朝了,白白地在荒无人烟的地方受苦,你 对汉廷的信义又怎能有所表现呢?以前你的大哥苏嘉做奉车都尉,跟随皇上到雍械阳宫,扶着皇帝的车驾 下殿阶,碰到柱子,折断了车辕,被定为大不敬的罪,用剑自杀了,只不过赐钱二百万用以下葬。你弟弟 孺卿跟随皇上去祭祀河东土神,骑着马的宦官与驸马争船,把驸马推下去掉到河中淹死了。骑着马的宦官 逃走了。皇上命令孺卿去追捕,他抓不到,因害怕而服毒自杀。我离开长安的时候,你的母亲已去世,我 送葬到阳陵。你的夫人年纪还轻,听说已改嫁了,家中只有两个妹妹,两个女儿和一个男孩,如今又过了 十多年
5、,生死不知。人生像早晨的露水,何必长久地像这样折磨自己!我刚投降时,精神恍惚,几乎要发 狂,自己痛心对不起汉廷,加上老母拘禁在保宫,你不想投降的心情,怎能超过当时我李陵呢!并且皇上 年纪大了,法令随时变更,大臣无罪而全家被杀的有几十家,安危不可预料。你还打算为谁守节呢?希望 你听从我的劝告,不要再说什么了!”苏武说:“我苏武父子无功劳和恩德.,都是皇帝栽培提拔起来的, 官职升到列将,爵位封为通侯,兄弟三人都是皇帝的亲近之臣,常常愿意为朝廷牺牲一切。现在得到牺牲 自己以效忠国家的机会,即使受到斧钺和汤镂这样的极刑,我也心甘情愿。大臣侍奉君王,就像儿子侍奉 父亲,儿子为父亲而死,没有什么可遗憾的,
6、希望你不要再说了!” 活动2:文本探究思考1: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明确李陵劝降,苏武大义漂然,决不动摇。思考2:李陵是怎样劝说苏武的?明确 忠义无人能见,汉朝百姓看不见,汉朝天子更看不见,诱使苏武放弃守节。说明苏武家人的不幸遭遇:长兄苏嘉(长君),伏剑自刎;弟弟苏贤(猜卿),饮药而死;母亲已死,妻子改 嫁,妹妹和儿女生死未卜。述说自己投降的经历。现在的皇帝年老昏庸,法令无常,不值得为他守节。令解读第八段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拿听陵言! ”武日:“自今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 斗死于前! ”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乎,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理历于天!”因泣下法段,与武决”去。
7、 活动1:解释加点的词语登:二生 分:料想,断定 效:菰苴 至:极,最 通:达 沾衿:沾湿了衣襟 决: 同“诀”,辞别、告别翻译:李陵与苏武共饮了几天,又说:“你一定要听从我的话。”苏武说:“我料定自己已经是死去 的人了!您一定要逼迫我投降,那么就请结束今天的欢乐,让我死在你的面前! ”李陵见苏武对朝廷如此 真诚,慨然长叹道:”啊,义士!我李陵与卫律罪孽深重,无以复加! ”于是眼泪直流,浸湿了衣襟,告 别苏武而去。 活动2:文本探窕思考1: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明确面对苏武的一片忠心,李陵惭愧万分。个解读第九段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汉冬武等,匈奴逅3武死。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
8、与俱, 得夜见汉使,珏自呼道支 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使者 大喜,力口惠语以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电产汉使日:“武等去隹。” 活动1:解释加点的词语求:曼里 诡言:欺骗说 具:完全,详尽 陈道:陈述说明 如:依星 让:虫鱼 谢: 道歉实在:确实存在翻译:汉昭帝登位,几年后,匈奴和汉达成和议。汉廷寻求苏武等人,匈奴撒谎说苏武已死。后来汉 使者又到匈奴,常惠请求看守他的人同他一起去,在夜晚见到了汉使,原原本本地述说了几年来在匈奴的 情况。告诉汉使者要他对单于说:“天子在上林苑中射猎,射得一只大雁,脚上系着帛书,上面说苏武等 人在北海。”汉使者万分高兴,按照
9、常惠所教的话去责备单于。单于看着身边的人十分惊讶,对汉使怀有 歉意的说:“苏武等人的确还活着。” 活动2:文本探究思考1: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明确昭帝即位,知苏武健在。解读第十段单于自含武官属,前斗降及沙建,凡随武还者九人。武斗始元六年春至京师。武留匈奴凡十 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活动1:解释加点的词语召会:召集会见 以:同“已”,已经 物故:隹 以:在的时候翻译:单于召集苏武的部下,除了以前已经投降和死亡的,总共跟随苏武回来的有九人。苏武于汉昭 帝始元六年春回到长安。苏武被扣在匈奴共十九年,当初壮年出使,等到回来,胡须头发全都白了。 活动2:文本探究思考1:这一段主要写了什
10、么内容?明确 介绍了苏武被放回国的经过。思考2: ”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饱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感叹、敬佩之情溢于言表:一生的大好时光都在煎熬中过去;坚守信念,维护了汉朝的尊严,保持了气节。欣慰之感也显而易见:历尽磨难,终于完成了出使的任务,荣归故里。令综合探究思考1:什么是忠诚?忠诚是忠诚于国家、人民,而非忠诚于君主。换句话说,就是要忠诚于明君(因为明君善 治国),而非昏君。而那些不分黑白、一味盲目服从君主、为君主做无谓牺牲的行为,我们称之为“愚忠”。 那么你认为苏武的忠诚是愚忠吗?明确 观点一:苏武的忠诚里有一些愚忠的成分。比如:李陵劝降时曾经提到苏武的两个兄弟尽心为国却枉死,
11、但苏武却一味坚持汉武帝对他们父子有莫大的提拔之恩,因此愿意为皇帝肝脑涂地。皇帝的知遇之恩固然应 该感激报答,但兄弟的枉死也不应该回避,皇帝的恩情不能抵消对其亲人的伤害之过,该报的恩要报,该争取 的权利也要争取。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权利与义务的问题。观点二:如果我们从国家利益的角度看,苏武的忠诚不能说是愚忠。他忠诚的对象是国家,是人民。身为汉使, 当被卷入匈奴的政变时,他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汉使身份,不能引起汉匈两方的不必要的误会和纷争,他甚 至愿意以性命来平息祸端。他是把国家的和平、利益放在第一位的。总结苏武传集中叙述了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逼利诱坚守节操,历经千辛万苦而不辱使命的事迹,表现了 苏
12、武崇高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赞扬了他忠贞不渝、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气节,再现了一个“富贵不能 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任务活动二整体把握,理清结构任务说明:文章的结构,是文章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外部形式的统 一。文章都是由中心意思、材料、结构三个要素组成的。中心意思是文章的“灵魂”,要明确无误;材料是“血肉”,要丰富,并能集中地反映中心;结构则是文章的“骨架”,是谋篇布 局的手段,是运用材料反映中心思想的方法。思考1:明确行文线索,划分层次结构。线索时间顺序缘由奉命出使匈奴,以通和好(1)遭遇虞常谋反,牵涉苏武(23)卫律逼降,苏武不屈(4-5)流放
13、北海,杖节牧羊(6)结局李陵劝降,完全失败(7-8)历尽磨难,终归汉朝(9-10)任务活动三抓住情节,概括形象任务说明:情节是叙事性文学作品内容构成的要素之一,它是指叙事作品中表现人物之间 相互关系的一系列生活事件的发展过程。把握住了关键的情节,有利于我们概括人物,总结主 旨。而对形象的鉴赏包括鉴赏人物形象与特定物象,其中人物形象又分为主要人物形象与次要 人物形象。主要人物形象通常只有一个,是作品刻画的核心对象,往往用来揭示作品的主题; 次要人物形象往往用来衬托主要人物形象,一般作为故事的叙述者、见证者,推动故事情节发 展。思考1:苏武这一人物形象具有什么特点?你认为哪些方面最能反映苏武崇高的
14、民族气节和强烈的爱国精 神?明确 苏武传是汉书中极富文学性的一篇,也是充满爱国精神的佳作。本文成功地塑造了苏武这一 坚定的爱国者的形象。苏武被匈奴扣押十九年而不改其节操,表现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 能屈”的高尚品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苏武处处维护民族的尊严和国家的利益,不忘使臣之命,既表现了和匈奴修好之愿,又不为匈奴的威吓 所屈,奋力抗争。苏武对卫律的始而威胁,继而利诱,终而相逼等手段,一一从容却之。在受审讯时,他自刺对之,义不 受辱。匈奴欲以冻饿置其于死地,他千方百计自救,奇迹般地活了下来。对李陵的劝降,苏武以君臣和国 家大义自剖心迹,欲以死明志。苏武临危不惧,视死如归,处
15、事得体,不失汉朝使臣的身份,正气凛然,维护了民族尊严,感人至深。 苏武宁死不降,杖节牧羊最能反映其民族气节、爱国精神。思考2:苏武在被囚禁流放以前两度要自杀,后来又想方设法要活下去。这是否矛盾?明确并不矛盾。苏武在匈奴以维护国家民族尊严作为自己的崇高使命和行为准则。我们不难明白,匈奴对 苏武等人的劝降实际上是匈奴与汉朝的一次对峙,关乎国家尊严、民族气节。事发时他已经意识到“事如 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重负国”是因为事先没有发现副使张胜的阴谋而导致祸及国家, 苏式意识到,一旦被匈奴审讯,就会给国家带来羞辱,所以要自杀以避免受审。后来,在审讯时被卫律威 逼利诱,他在说完一番大义凛然的话后
16、引刀自刺,一是以行动表示坚决不投降的决心,二是要为国家雪耻。 匈奴明白了苏武的决心,知道权势、富贵无法征服他,便要以摧毁苏武肉体的方式来征服其意志。所以苏 武采取的反抗方式也由以前的求死而变成后来的求生,他要在各种艰难困苦中坚强地活下去,但活的前提 与支柱依然是汉朝使者的身份,所以他“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从全文来看,苏武已将生死全然矍之 度外,一心考虑的是汉朝的荣誉与利益,所以在局势变化的情况下,他的对抗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思考3:相传苏武归汉后,曾致书李陵,望其归汉,李陵作答苏武书回复,下面即其中的一段文字。试 结合课文和这一段文字,谈谈你对苏武这一历史人物的认识。且足下昔以单车之使,适
17、万乘之虏,遭时不遇,至于伏剑不顾。流离辛苦,几死朔北之野。丁年奉使, 皓首而归;老母终堂,生妻去帷。此天下所希闻,古今所未有也。蛮箱之人尚犹嘉子之节,况为天下之主 乎!陵谓足下当享茅土之荐,受千乘之赏。闻子之归,赐不过二百万,位不过典属国,无尺土之封加子之 勤,而妨功害能之臣尽为万户侯,亲戚贪佞之类悉为廊庙宰。提示:这是一道开放性讨论题,可以着重谈苏武的爱国主义精神,赞颂他将个人恩怨与利益服从于国家利 益,也可以谈封建时代君主对臣下的刻薄寡恩。能有一定创见,反映出自己的心得即可,不必求同。明确(示例一)李陵劝降苏武时,曾对他诉说过汉武帝的刻薄寡恩,这一点在这段材料中得到了印证,即以 “当享茅土
18、之荐,受千乘之赏”之功却“赐不过二百万,位不过典属国”。同时,李陵在衡量人生价值时 是以个人利益得失为标准的,而苏武则以国家大局为重,不计较个人得失。苏武明知汉武帝刻薄寡恩,还 是要归汉,是因为在他心中,君国一家,他抵死也要做汉臣,其实是忠于祖国。所以,汉帝给他多少赏赐 他并不在乎,他在乎的是自己终于完成了使命,维护了国家民族的尊严。这样,两人的境界高下便很分明 了,更能说明苏武的伟大。(示例二)苏武传中塑造的苏武这个形象是成功的,文章生动地刻画了一位爱国英雄形象,歌颂了他伟 大的民族气节。但我们对他生活中别的侧面不是很了解。这段文字向我们展现的是他自己归国后不忘故友, 因为在李陵劝降苏武时,
19、苏武看到李陵尚存爱国之心,而李陵自己也曾说“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所 以苏武归国后希望能帮他“改邪归正”,让他回归到节义的道路上来。这是苏武由己及人、不忘旧情的表 现。任务活动四分析特色,学以致用任务说明:写作特色是指文章在某些方面所体现出来的显著的写作技巧、写作特点和效果。 写作特色因人而异,写作特色运用得好,能增强文章的表达力,使得文章引人入胜。写作特色 内涵丰富,例如结构、修辞、语言、叙事特点、表达方式等等。准确分析并概括文学作品的写 作特色,有助于提升阅读者的感悟力,也为表达提供了方法借鉴。思考1:本文在写法上的主要特点是“于序事中寓论断”,即在叙述中隐含着作者的褒贬。请结合下面的文
20、 字说明。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 ”明确 这段文字写卫律叙述自己投降后享受的荣华富贵,显得特别得意洋洋,实际上作者借其口写出了他骄 奢无耻之状,表达了作者的鄙夷之情。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明确这段文字叙述了苏武北海牧羊与归汉的情景对比。作者的叹腕之情溢于言表。苏武历经磨难,守节不 辱,坚执道义,“发白”而节不改,作者很是敬佩。思考2:本传在记叙人物言行时特别善于使用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请从文中找出一两处来加以说明。明确 “(武)引佩刀自。卫律俘,自迫号武,型召医。”“引” “刺”两个动作细节,刻画了苏武以死报国的
21、刚烈形象。卫律“惊” “抱持” “驰”等动作细节则 衬托出苏武的铮铮铁骨和高尚情操。“愁汉节学羊,处呼捧片,节旄尽浮。”这几个细节词写出苏武“节不离身”,心中始终装着祖国,正是这种崇高精神才让他“牧羊”十九年,以 至“节旄尽落”。思考3:本传善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请简述一下作者是如何用张胜、卫律、李陵三个“降将”来突出苏武 形象的。明确与张胜对比,写张胜见利忘义、丧失骨气,衬托出苏武的深明大义和富有骨气:写张胜遇事束手无 策,对国家不负责任,衬托出苏武的临危不惧,对国家的高度负责。与卫律对比,作者暴露了卫律卖国求荣的可鄙的内心世界,更加突出了苏武的民族气节。与李陵对比,李陵投降,他自己认为是汉
22、武帝对待臣下太刻薄,又在生活上关心苏武,以此来说服苏武, 然而苏武却丝毫不为所动。李陵斤斤计较于一家一己的恩怨,置国家民族利益于不顾;而苏武置一家一己 的恩怨于不顾,一心一意为国家民族着想。两种思想,两种胸怀,有如天壤之别。任务活动五比较阅读,拓展延伸任务说明:同样一个题材,不同作者会选择不同的形式加以表现,不用的语言加以呈现; 同一体裁,不同时间会有不同的情感寄寓和志趣表达。文学的“和而不同”的美学观念,从未 过时。将相关作品放在一起进行对比阅读,可以拓宽品读者的情感体验,加深对主题的认识, 鉴赏不同的艺术手法。 活动一:对比并思考(一)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叶,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
23、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 至此?屈原日:“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酹,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 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偏其糟而啜其靖?何故怀瑾握瑜, 而自令见放为? 屈原日:“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 者平?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蟆乎? ”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 石,遂自投汨罗以死。(二)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 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苏武传 10 教学 设计 语文 选择性 必修 中册 系列 统编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