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岛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山东省青岛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青岛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山东省青岛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1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中国戏曲的独到之处,是它的虚拟性。西方戏剧基本上是不承认这一点的。他们的演出, 是“现在进行式”,十分重视舞台上的真实感。他们的道具、布景等等,总是面面俱到,力 求真实。但是,这种做法其实是吃力不讨好的。花钱多不说,也未必有效果。因为道具布景 做得再像,也是假的,而且其真实性也总是有限的。中国的戏曲艺术家就高明得多。他们干 脆公开承认是在演戏,一切都是假的,不过是“以歌舞演故事”,即中国戏曲的演出是“过 去叙述式”的。咱们姑妄言之,你们也姑妄
2、听之,对付着看好了。尊重观众,是中国戏曲的一贯作风。比方说,坐楼杀惜中刘唐的自报家门就是。刘 唐一上场,就对观众说:某,赤发鬼刘唐是也。这原本是不应该的事,因为宋代的刘唐不可 能和我们说话。而且,既然是和隔了上千年的我们说话,就不该害怕当时官府的差人听见, 然而当刘唐说到“奉了梁山”几个字时,却突然捂嘴,看看四周有没有人,然后才压低了声 音接着说“奉了梁山晁大哥之命”等等。可见,中国戏曲虽有虚拟之事,却无欺人之心,能 真实的,还是尽量真实。更何况,在中国艺术看来,切都可虚拟,唯独心理和情感不可作 伪。正因为中国戏曲的艺术构成是虚拟的,因此它的舞台表演是写意的。中国艺术的造型观, 不是力求形似的
3、“具象造型观”,而是只求意似的“意象造型观二意象造型观”的要义, 是“立象尽意,得意忘象“。象,不过是传情表意的手段,是可以不必斤斤计较甚至可有可 无的东西。西方戏剧的“无实物动作”(面对假想物空着手进行的形体表演)虽然也有虚拟 性,但仍要求“形似”;而中国戏曲的“虚拟程式”,却只要求“意似”。从喝酒、吃饭、睡 觉、起床,到跋山、涉水、跑马、行舟,都只是“意思意思”,只要在“意思”上相似就可 以了,和国画写意中的“意到笔不到”或“逸笔草草”差不多。既然所求不过意似,则“旦 角上马如骑狗”,或者揩眼泪时袖子和眼睛隔着几寸远,也就没有什么奇怪的了。(摘编自易中天中国戏曲艺术的美学特征) 材料二:相
4、对于西方的写实戏剧,中国戏曲的“写意性”即舞台演出形式,倾向于与生活原型拉 开距离,以一种经过虚拟、象征或艺术夸张变形的程式来表现现实生活。与西方戏剧比较,中国戏曲最大的特色在于表演的虚拟性。它运用演员的虚拟动作,调 动观众的想象,形成特定的戏剧情境和舞台形象。如开门没有门,双手作开门状表示;骑马 没有马,用一根马鞭表示;跑一个圆场,就表示越过了千山万水等等。虚拟表演可以形成一 不移的企图,不然为什么死在外边的人,一定要把棺材运回故乡,葬在祖堂上呢? 一生取给 于这块泥土,死了,骨肉还得回入这块泥土。一一乡土中国第三章:再论文字下乡从这段话中提取两个关键词:、o (各5个字以内)四、写作(60
5、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民间流传着诸多象棋谚语,譬如,有时人们说“象棋似布阵,点子如点兵”,有时人们 又会说“棋是木头块,输了再重摆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 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解析】I.A. “中国戏剧注重虚拟性,西方戏剧注重写实性,因此中国戏剧的表演是过去 叙述式,而西方戏剧的表演是现在进行式”强加因果。从材料一第一段“中国戏曲的独 到之处,是它的虚拟性。西方戏剧基本上是不承认这一点的。他们的演出,是现在进行式, 十分重视舞台上的真实感”“他们
6、干脆公开承认是在演戏,切都是假的,不过是以歌舞 演故事,即中国戏曲的演出是过去叙述式的”可知,中国戏剧的虚拟性和西方戏剧的 写实性,与中国戏剧的表演是“过去叙述式”,西方戏剧的表演是“现在进行式”并非因果 关系。C. “这是外国戏剧所没有的”无中生有。材料二第二段的表述为“与西方戏剧比较,中国戏 曲最大的特色在于表演的虚拟性”,表演的虚拟性是中国戏剧的最大特色,但作者并没有说 外国戏剧没有表演的虚拟性。D. ”其根本原因是民间戏曲班子具有流动的特点,要求戏班必须轻装上路”结论错误。根据 材料二最后一段“中国戏曲的产生及发展受其所处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中国戏曲是在民间 产生的,民间艺人没有足够的
7、财力购置大量的布景和道具。此外,民间戏曲班子的流动特点 也要求戏班必须轻装上路,过多的布景和道具不适应戏班的流动状态”可知,造成中国戏曲 舞台上没有过多的布景和道具结果的原因有两点,作者并没有指出民间戏曲班子具有流动的 特点,要求戏班必须轻装上路是根本原因。故选B。2. C. “为的是很好地体现中国戏曲艺术有无相生、虚实结合、虚中写实的写意性特征” 说法错误。中国戏曲舞台常采用桌椅、脸谱、服饰等一系列象征性符号,是因为材料二最后 一段所说的“中国戏曲的产生及发展受其所处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中国戏曲是在民间产生 的,民间艺人没有足够的财力购置大量的布景和道具。此外,民间戏曲班子的流动特点也要 求
8、戏班必须轻装上路,过多的布景和道具不适应戏班的流动状态”。故选C。3. A.从材料二第三段“戏曲中的脸谱、服饰也是一种象征性符号。脸谱艺术不是忠实地描绘 和再现人的五官的本来面目,而是用大胆的想象和联想,加以改造和创新,将角色的形象虚 化成了象征性的脸谱符号,象征人物不同的身份、地位、性格特征”可知,中国戏曲中人物 具有象征性,而“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像谁”正体现了 这种象征性。属于体现了中国戏曲的“写意性”特征。B. “用一大段枪花或刀花表演来抒发获胜后的喜悦”,属于材料二第二段所说的“它 运用演员的虚拟动作,调动观众的想象,形成特定的戏剧情境和舞台形象”,体现
9、了中国戏 曲的“写意性”特征。C. “中国戏曲服饰主要以明清戏服为主,不太关注季节、时代、地域等服装特点,只考虑戏 曲服装是否符合人物的身份、地位、年龄等方面”,属于材料二第三段“戏曲中的脸谱、服 饰也是一种象征性符号” “服饰的颜色和样式也具有象征性”所说的情形,体现了中国 戏曲的“写意性”特征。D. “女主人公窦娥在含冤临刑前发出了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三桩誓愿,借异常的 现象向人间发出强有力的警示”是关于戏剧内容情节的,与中国戏剧的写意性没有关系,无 法体现中国戏曲的“写意性”特征。故选D。4 .材料二共七段。首先作者对中国戏曲的“写意性”进行阐释,“中国戏曲的写意性即 舞台演出形
10、式,倾向于以一种经过虚拟、象征或艺术夸张变形的程式来表现现实生活 点出将要讨论的问题。接着,在二至四段中,作者分别从表演的虚拟性、象征性符号和夸张手法三个方面,用大量 例子分析了写意性的具体表现。如“与西方戏剧比较,中国戏曲最大的特色在于表演的虚拟 性” “如开门没有门,双手作开门状表示;骑马没有马,用一根马鞭表示;跑一个圆场,就 表示越过了千山万水等等” “中国戏曲舞台还常采用一系列的象征性符号。一桌二椅是中国 传统戏曲舞台上一个常见的象征性符号”“中国戏曲经常要借助夸张的表演,突出、强调生 活中的某些部分,改变生活的原型。如以花脸表现的张飞”等。最后,在五至七段,作者重点分析写意性形成的原
11、因,指出“中国戏曲是在民间产生的,民 间艺人没有足够的财力购置大量的布景和道具。此外,民间戏曲班子的流动特点也要求戏班 必须轻装上路,过多的布景和道具不适应戏班的流动状态”。5 .王骥德的话是从两方面指出了中国戏曲的特点。其中“出之贵实”是指戏曲源于生活。戏 曲是群众的艺术,只有从生活中提炼内容,反映实际生活,才能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而其 中“用之贵虚”是指中国戏曲的艺术构成是虚拟的。从材料一第一段“他们干脆公开承认是 在演戏,一切都是假的,不过是以歌舞演故事,即中国戏曲的演出是过去叙述式的。 咱们姑妄言之,你们也姑妄听之,对付着看好了”可知,中国戏曲的艺术不追求真实性,而 是以所谓“以歌舞演
12、故事”的虚拟方式演出。而中国戏曲中的“虚”,恰恰体现了中国戏曲的写意性。从材料二中第二段“与西方戏剧比 较,中国戏曲最大的特色在于表演的虚拟性。它运用演员的虚拟动作,调动观众的想象,形 成特定的戏剧情境和舞台形象”,第三段“中国戏曲舞台还常采用一系列的象征性符号。一 桌二椅是中国传统戏曲舞台上一个常见的象征性符号”,第四段“中国戏曲经常要借助夸张 的表演,突出、强调生活中的某些部分,改变生活的原型。如以花脸表现的张飞,嗓音宽阔 洪亮,性格粗犷豪爽正是通过中国戏曲表演的虚拟性、一系列的象征性符号、夸张 的表演,将中国戏曲的写意性充分的表现出来。【答案】1.B 2.C3 .D.材料二首先对中国戏曲
13、的“写意性”进行阐释,然后采用并列式结构从表演的虚拟性、象 征性符号和夸张手法三个方面,用大量例子分析了写意性的具体表现,最后分析写意性形成 的原因。4 .“出之贵实”是指戏曲源于生活,“用之贵虚”是指中国戏曲的艺术构成是虚拟的。“虚”体现了中国戏曲的写意性,具体体现在:中国戏曲表演的虚拟性、一系列的象征性 符号、夸张的表演。【解析】6. A. “歌手们才懂得民歌的艺术价值”“老宁的辛苦付出得到了应有的回报”错。 根据原文“真开始收集了,有人就知道了民歌的价值可当老宇拿着笔记本和录音机上门 收集民歌时,好多歌手却只是默默地笑,就是不开口唱。老宁再次上门时,就买份礼物,或 是给份工钱,他们就咿呀
14、咿呀唱起来了”,可以看出歌手们所谓知道的价值是向老宁要酬劳 才恳录民歌,因此并非懂得民歌的艺术价值,老宁的辛苦也未得到回报。B. 也透露出老宁对自己的怀疑”错。原文“老宁觉得有大用处呀。他四处化缘寻求支 持,这才发现那东西真的没用一一道土化缘能给人消灾祈福,和尚化缘能给人许个来生,民 歌能给人带来什么”,由此可以看出老宁真正认识到民歌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和重要性, 并一直致力于民歌收集,百折不挠,而从世俗人的角度看,民歌不能给人带来具体现实的利 益,所以并不支持。“老宇和自己赌上了,弄不来钱就自己贷款,自己整理,掏钱请人打EH”, 表明老宁执著传承民族文化的可贵精神。C.正确。D. “离开前
15、的笑则隐含着他对老牛坚守目标的佩服”错。老宁的“笑”表明老牛对自己 做法的不认可并不在意,他有臼己的坚守和执着,对具有艺术价值的传统文化的追求和传承 孜孜不倦,此处神态描写恰恰体现出人物形象的鲜明和伟大。故选:Co7.1).”作者采用第一人称的有限视角”“自始至终叙述我们的所见所闻”错。小说采用 第三人称的视角来叙述故事情节,运用全知视角来写老宁的所作所为所想。故选:Do.“你弄那个东西有啥用!”这句话在小说中反复出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从主题上看,此句反复出现,表明老宁在搜集整理民歌的过程中多次遇到困难受阻,突出传 承传统文化的艰难,同时,又可以看出老牛对他做法的反问并未动摇老宁的
16、决心,问句的反 复出现,体现出老宁在文化传承上坚持不懈的可贵精神,总有一部分艺术传承人承担使命, 给传统文化带来光明和希望。从情节结构上看,此句在文中四次出现,不断反复,贯穿了小说始终,同时又呼应开头“老 牛一辈子都不能理解老宁”,这样使小说情节前后呼应,结构严谨,更加紧凑。从人物形象看,这一句话说明老牛对老宁做法的不理解,也表现出老牛世俗的功利思想,老 宁执着坚守做好艺术传承,对看似无用实则具有艺术价值的传统文化热情地追求,与老牛急 功近利的思想形成鲜明的强烈对比,更突出老宁作为民族艺术的传承人,他热情、坚韧、执 着,具有可贵的贡任担当精神。8 .从题目的表层内容来看,点明小说主人公是“老宁
17、”,老宁喜欢的乐器是中阮。 从小说的结构来看,“老宁”作为主人公,贯穿小说始终,是文中的线索性人物。从题目的深层内涵来看,“中阮”是老宇喜欢弹奏的乐器,同时也是他生活中快乐的源泉和 心灵归宿;“中阮”是古老而乂不大知名的古老乐器,代表着看似无用实则具有艺术价值的 急需传承的传统文化,具有典型象征意义;用“中阮”称呼修饰老宁,暗示老宁对传统文化 艺术坚持不懈的追求,和可贵的百折不挠的传承精神,既突出人物热情、坚韧、执着的性格 特点,乂能有力地暗示主题。【答案】.C6 . D.表现老牛的功利思想,与老宁对看似无用实则具有艺术价值的传统文化的追求形成强烈的 对比作;表现出老宁在追求过程中遭遇不少困难
18、,反复出现,又突出他的坚持;四次出现, 贯穿小说始终,同时呼应开头“老牛一辈子都不能理解老宁”,使小说情节更加紧凑。7 .“老宁”点明小说主人公,贯穿小说始终;“中阮”是老宁快乐的源泉和心灵归宿;“中阮” 代表着看似无用实则具有艺术价值的传统文化,具有象征意义;用“中阮”称呼老宁,暗示 老宁坚持不懈的追求,既可表现人物特点,又能表现主题。【解析】10.“苟冒虚请”是动宾关系,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 “力”是“能经营剧事” 的主语,中间不断开,排除B。故选:I)。句子翻译为:按照道义我不敢随便假意请求辞职, 如果不能实现(辞职)的愿望,那么臣愿辞退大郡的官职,担任低一些的职务。等到臣下身 体
19、强壮,有能力处理繁杂艰难的事务,而且任用臣下杜诗的确有所补益的时候,再授以较高 官职,即使授予爵位,也不推辞。恳请陛下哀怜体谅!1LA. “敕,意为帝王的诏书、命令”错,表述绝对敕,帝王自上命下之词(汉时凡尊长或 官长告诫子孙或僚属,皆称敕。南北朝以后专指皇帝诏书)。“敕晓在文中的意思是皇帝 告诫晓谕”说法错误,“敕晓”在文中的意思是杜诗告诫晓谕下属萧广。12 . D.“杜诗认为自己在治理、教化百姓的过程中确实有不称职的地方理解错误,根据原 文内容及文末“帝惜其能”可知,杜诗有才能,可见杜诗上书请求辞职所说,“牧养不称, 奉职无效”,只是一个自谦的借口。13 .唯:只有;陵虐:肆意欺凌;中国:
20、中原地区;解甲:脱下盔甲;囊弓:收藏起弓箭。 句子翻译为:只有匈奴还没有被圣德感化(领悟到圣德),肆意欺凌我国中原地区百姓。臣 担心威武勇猛的将领虽然辛勤守卫边境,也没能脱下盔甲,收藏起弓箭。功德:形容词作名词,有功之人;殊恩:异常的恩典;放退:辞职。句子翻译为:建武八 年,我曾上书请求退位让给有功之人,陛下加给我异常的恩典,不允许辞职。14 .根据原文“时将军萧广放纵兵士,暴横民间,百姓惶扰,诗敕晓不改,遂格杀广,还以 状闻。世祖召见,赐以紫戟,复使之河东,诛降逆贼杨异等。诗到大阳,闻贼规欲北度,乃 与长史急焚其船,部勒郡兵,将突骑趁击,斩异等,贼遂翦灭”可知,杜诗善于治乱,治理 有方。根据
21、原文“性节俭而政治清平”可知,杜诗生活节俭,清廉公平。根据原文“善于计略,省爱民役。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又修 治陂池,广拓土田,郡内比室般足”可知,杜诗体恤百姓,以民为本。根据原文“臣诗伏自惟忖,本以史吏一介之才,遭陛下创制大业,贤俊在外,空乏之间,超 受大恩,牧养不称,奉职无效,久窃禄位,令功臣怀愠,诚惶诚恐”可知,杜诗审时度势, 顾全大局。【答案】D10. AD11. 只有匈奴还没有被圣德感化(领悟到圣德),肆意欺凌我国中原地区百姓。臣担心威武 勇猛的将领虽然辛勤守卫边境,也没能脱下盔甲,收藏起弓箭。建武八年,我曾上书请求退位让给有功之人,陛下加给我异常的恩典,不
22、允许辞职。12. 善于治乱,治理有方;生活节俭,清廉公平;体恤百姓,以民为本;审时度势,顾全大 局。参考译文:杜诗,字君公,河内汲县人。年轻时有才能,在郡里任功曹,有公正平和的美称。政权 更迭时,被征召做了大司马府的官员。建武元年,在一年中迁升三次至侍御史,负责安定洛 阳。当时将军萧广放纵士兵不法,在百姓中横行霸道,百姓惶恐惊慌。杜诗告诫晓谕萧广, 可他仍不改悔,于是将萧广杀掉,回京后把这一情况向光武帝奏报。光武帝召见他,赐给他 木戟,又派他去巡视河东,去讨伐降服反叛的贼人杨异等。杜诗抵达大阳,听说贼人谋划北 渡,于是与长史迅速焚毁他们的船只,部署郡中士兵,率领骑兵追逐袭击贼兵,杀死杨异等 人
23、,贼兵终于被消灭。拜授为成皋县令,到任治理三年,建树的政绩尤其显扬。建武七年,升任南阳太守。他生活节俭,施政清廉公平,以惩罚强暴树立威信,他还擅 长计划谋略,顾恤和爱惜服劳役的百姓。又设计制作水排,铸造农具,使(百姓)用力少, 收效多,百姓感到很便利。此外,还修建池塘,广泛开垦土地,郡中家家户户都丰足富实。 当时人们把他比作召信臣,所以南阳人为这些事迹赞颂他道:”先前有召父,后来有杜母。”杜诗自认为没有功劳,为长期任大郡长官而感到不安,请求降职,来让出职位给功臣, 于是上疏说:陛下显耀地完成一项伟大的工作,成就了宏伟的功业,这是天下极大的幸事。只有匈奴 还没有被圣德感化,威胁着西、北两处边境地
24、区,肆意欺凌我国中原地区百姓。臣担心威武 勇猛的将领虽然辛勤守卫边境,也没能脱下盔甲,收藏起弓箭。辛勒而无止息将会有怨言, 劳累而无休止也会有不满,有怨忿的军队,难以再要求它立功。臣观察将帅的心情,功臣的 期望,都盼着不再打仗,希望以在内地郡县任职得到轮休为满足,然后再受命出征,他们才 不会有怨忿的情绪。臣下认为“出师成功在于团结而不在人多”,陛下虽然顾虑北部边境之 事,也应当稍微轮换交替着调用将帅。圣明的君王施政,必定要依据人的心理。臣下杜诗暗自思忖,本来是一个掾吏属吏之才,正遇陛下创立大业。贤良能干的人都在 外打仗,朝廷里人才缺乏之际,(我才)受到极大恩宠,(只是我)教化百姓不称职,任官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山东省 青岛市 2023 届高三 上学 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解析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