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远市华侨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含解析).docx





《清远市华侨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含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清远市华侨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含解析).docx(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清远市华侨中学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高三语文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3.本试卷主要考 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雅与俗分别拥有各自的美学起源。进入现代社会,雅与俗的不同根须伸入文化乃至社会 各个层面,产生种种隐秘的回响。雅俗之辩至今风头不减,甚至历久弥新。“雅者,正也。”雅被视为“正”的普遍规范。“雅”据说曾经是古代的乐器名称;中国 古代诗学之中,“雅”又指一种文体,诗经之中有”大雅“小雅,从“正的普遍规范转换 为审
2、美趣味,“所谓雅乐又称先王之乐,是指正统的音乐”,通常包括乐舞、乐曲、 乐歌,“雅乐”流行于宫廷,严格按照祭祀对象、主持者与参加者的身份规定演奏的乐器、 数量与形制,否则即为非礼。象征与维护“礼”的各种规范的“雅乐”,其风格趋于舒缓、 凝重、内敛、肃然而不是轻快地激荡跳跃。由于儒家文化的倡导与规训,后世的诗词文赋很 大程度上传承了这种美学:中正平和,持重端庄,怨而不怒,遵从“温柔敦厚”的诗教。所 以,叶燮强调奉雅为宗:“雅也者,作诗之原。”古代批评家的论述之中,以“雅”为中心词 的术语络绎不绝,例如典雅、高雅、淡雅、古雅、雅趣、雅训,如此等等。从“礼”到“雅 乐”,同时意味着文化权威的确立与肯
3、定,种种文化经典由于“雅”的品质而充当圭臬,尤 其是儒家经典。刘飘的文心雕龙体性释“典雅”为“典雅者,熔式经诰,方轨儒门者 也。经典是雅的至高范本,纳入经典意味着获得了 “雅”的认可与批准。“俗,习也。”“俗”首先指风俗民情,通俗文化的一个潜在标识是,可以成为风俗民情 的组成部分,譬如说唱、评书、民歌、谚语、笑话、相声、小品、地方戏等底层大众熟悉的 文化形式。如同宫廷之于“雅乐”,流传的社会阶层也是“通俗”的首要地标。艰涩古奥的 诗文与文人雅士的学识修养相称,所谓的“通俗”必须进入贩夫走卒、引车卖浆者的视野一 一作品的主题、语言、表演形式无不凝聚了这个社会阶层的审美趣味。相对于高雅文化的文 字
4、记载与书面形式,相当一部分通俗文化具有口头文学或者身体表演的现场性质中国古 代的一批“通俗演义”即以声情并茂的说书形式叙述历史故事;相对于高雅文化的完整收集 乃至官方支持的保存,通俗文化多半零散破碎,湮没无闻,或者仅仅流通于某个地域:相对 于高雅文化的内敛节制与含蓄厚重,通俗文化倾向于放浪、泼辣以及乡野或者市井气息。进 入现代社会,雅俗之辩既包含底层大众愈来愈明确的自我文化表达,也包含世俗社会愈来愈 强大的经济诉求。“俗”意味着日常人间与烟火气息,意味着渺小而质朴的劳作、欢乐与苦难,意味着田 野、厂房、穷乡僻壤或者边陲之地,这一切提供了 “雅”未曾有过的文化经脸。这些文化经 验天真未凿,不加修
5、饰,单纯而自然。“俗”不再尊重“雅”维持的各种森严规范,相对于 “雅”的庄重与严肃,底层大众所热衷的俗往往隐含某种狂欢性质。俗的狂欢性质是抛 开雅的陈规陋习之际不无过激的反弹,种种精致微妙、典雅斯文、欲说还休、含蓄蕴藉都 将在粗犷的哄然大笑之中解体。雅俗概念之所以能保持长盛不衰的理论活力,恰恰是因为与历史文化的广泛联系。从审 还没来得及看,正碰上淳于先生来了。后一次淳于先生来,正好有人来献歌手,我还没来得 及试听,正巧淳于先生又来了。虽然我屏退了左右的人,然而我的心思都在那儿。”淳于髡 能观察到惠王伯心思在远处和音乐上,就是成汤、夏禹那样明察的人,也不能超过他。一个 人的心思藏在心里,从外面发
6、现不了,淳于髡却能知道。如果把淳于髡这类人看作是圣人, 那么淳于髡就是圣人了;如果认为淳于髡这类人不是圣人,那么所谓圣人的明智,又怎么能 超过淳于髡对于梁惠王的了解呢?通过观察面部表情来探测内心的活动,都是由于有所依据 才能推测得那么准确。15.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赏析诗歌内容和情感的能力。吴诗的前两句没有写海棠的香气。 16.苏诗运用了烘托、用典和拟人的手法。(1分)通过融融春意和浓浓春色烘托海棠花的 盛开,还借用杨贵妃的典故和拟人修辞描绘了海棠花的娇艳妩媚。(2分)吴诗运用了虚 实结合、正侧结合的手法。(1分)前两句从正面实写海棠花颜色的明艳,雪白,霞红;后 两句想象将海棠种在京都的街边
7、,会使王公贵人为之醉倒,从侧面描写海棠花之美。(2分) (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可酌情给分)【解析】本题考查比较阅读和鉴赏诗词表达技巧的能力。首先要比较阅读两首诗,理解大意: 然后分析两首诗中特定诗句的内容和思想情感,比较表达技巧的不同;最后根据题目要求, 概括作答。17. (1)不敢言而敢怒 日益骄固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每空1分,多字、错字、漏字均不得分)(2) 示例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李白蜀道难)示例二: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示例三: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每空1分,多字、漏字、错字等均不得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符合要求
8、,即可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名篇名句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注意语境,通过语境来确定所填写的语 句。第(1)句,需关注杜牧运用铺陈排比来论说秦爱纷奢,最后得出结论,这些纷奢 的行为使百姓而秦朝统治者却”等关键信息;第(2)句,需关注”化用了西晋文学 家张载剑阁铭中的“一人荷载,万夫越起”等关键信息;第(3)句,需关注“鸟是古诗 词中常用的意象,占人常借鸟的形象来表情达意”等关键信息。还要注意默写不能多字、漏 字和错字等。本题易错字:(1)骄,固;(2)当;(3)示例一,雌;示例二,羁;示例三, 啸,渚。18 .百折不挠视死如归前赴后继(每处1分,如有符合语境的其他成语,也可给分) 【解析】本题
9、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口折不挠:无论受到多少打击也不退缩,形容意 志顽强。文中这里指的就是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意志顽强。视死如归;把死看作像回家 一样,形容对死无所畏惧。文中这里指的就是无数优秀中华儿女心怀祖国,对死无所畏惧。 前赴后继:前面的人冲上去,后面的人跟上来;形容勇往直前,连接不断。文中这里指的 就是无数中华儿女不怕牺牲,勇往直前,连接不断。19 .示例:他们以生命赴使命,用热血铸忠诚,(1分)写就了惊天动地的故事,(1分)孕育 了伟大的抗战精神,(1分)谱写了感人的爱国主义篇章。(1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 的可酌情给分)【解析】本题考查句式变换的能力。散句变整句,首先找好基
10、准句,这里以“他们以生命赴 使命”“孕育了伟大的抗战精神”为基准句;然后把其他句子的句式变成和基准句一致,构成 对偶或排比;最后整合,得出答案。20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一场接力跑”运用了比喻,使表达生动,更形象 地写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我们接续奋斗。“艰难困 苦怎能阻挡我们向前迈进的步伐? ”运用了反问,增强了语势,突出了任何艰难困苦都不能 阻挡我们向前迈进的步伐。(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比喻句一般由本体、喻体和比喻词构 成,这里用的是暗喻,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比作一场接力跑,形象地写出
11、了实 现中国梦需要我们接续奋斗。反问,是无疑而问,答在问中。反问修辞可以增强语势,便强 烈地表情达意。21 .B【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B项和文中加点处引号用法相同,都表 示特殊含义。A项引号表示强调,C项引号表示否定讽刺激,D项引号表示特定称谓。22 .水球固有频率会发生改变了水的振荡就会减缓用到了这个原理(每处2分,意思 答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语句补写的能力。首先通读文段,理解大意;然后联系上下文,寻找所给 的提示语;最后根据要求,概括答案。23 .略美趣味、经典遴选、文化运动到文化遗产、阶层与阶级、经济与市场,人们都可能发现雅俗 之辩的踪迹。(摘编自南帆论雅俗之辩)材料
12、二:陶渊明有“赤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诗句,那是一些雅人的乐事。“雅俗共赏”这 个成语,“共赏”显然是“共欣赏”的简化,可是这是雅人和俗人或俗人跟雅人一同在欣赏, 那欣赏的大概不会还是“奇文”罢。唐朝的安史之乱可以说是社会变迁的一条分水岭。在这之后,门第迅速垮了台,社会的 等级不像先前那样固定了。士人多数是来自民间的新的分子,他们多少保留着民间的生活方 式和生活态度。他们一面学习和享受那些雅的,一面却还不能摆脱或蜕变那些俗的。“雅俗 共赏”似乎就是新提出的尺度或标准。宋朝不但古文走上了 “雅俗共赏”的路,诗也走向这条路。胡适之先生说宋诗的好处就 在“做诗如说话”,一语破的指出了这条路。自然,
13、这条路上还有许多曲折,但是就像不好 懂的黄山谷,他也提出了 “以俗为雅”的主张,并且点化了许多俗语成为诗句。实践上“以 俗为雅”,并不从他开始,梅圣俞、苏东坡都是好手,而苏东坡更胜。据记载,梅和苏都说 过“以俗为雅”这句话,可是不大靠得住;黄山谷却在再次杨明叔韵一诗的“引”里郑 重地提出“以俗为雅,以故为新”。他将以俗为雅放在第一,因为这实在可以说是宋诗 的一般作风,也正是“雅俗共赏”的路。雅化的诗还不得不回向俗化,刚刚来自民间的词, 在当时不用说自然是“雅俗共赏6勺。词后来虽然渐渐雅化或文人化,可是始终不能雅到诗的 地位,它怎么着也只是诗余。词变为由,不是在文人手里变的,而是在民间变的;由又
14、变 得比词俗,虽然也经过雅化或文人化,可是还雅不到词的地位,它只是词余。一方面从晚 唐和尚的俗讲演变出来的宋朝的说话就是说书,乃至后来的平话以及拿回小说,还有宋朝 的杂剧和诸宫调等等转变成功的元朝的杂剧和戏文,乃至后来的传奇,以及皮黄戏,更多半 是些“不登大雅的俗文学。可是虽然俗,大体上却“俗不伤雅”,虽然没有什么地位, 却总是“雅俗共赏”的玩艺儿。“雅俗共赏”虽然以雅化的标准为主,“共赏”者却以俗人为主。固然,这在雅方得降 低一些,在俗方也得提高一些,要“俗不伤雅”才成;雅方看来太俗,以至于“俗不可耐” 的,是不能“共赏”的。但是在什么条件之下才会让俗人所“赏” 6勺,雅人也能来“共赏” 呢
15、?孟子说:“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 这说的是人之常情,也就是所谓人情不相远。譬如北平罢,故宫和颐和园,包括建筑,风景 和陈列的工艺品,似乎是“雅俗共赏的。说到文章,西厢记无视传统的礼教,水浒传 无视传统的忠德。俗人固然同情这些,一部分的雅人,跟俗人相距还不太远的,也未尝不高 兴这两部书说出了他们想说而不敢说的。这可以说是一种快感,一种趣味,可并不是低级趣 味。(摘编自朱自清论雅俗共赏).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 “雅”是古代的乐器名称;还是一种文体,如诗经之中有“大雅”“小雅”。 B.叶燮强调奉雅为宗,提出了典雅、高
16、雅、淡雅、雅趣等以“雅“为中心词的术语。C. “俗”意味着日常人间与烟火气息,可提供“雅”未曾有过的单纯而自然的文化经验。 D.词不能雅到诗的地位,是“诗余,而曲又比词俗,所以曲是最俗的文学作品形式.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雅乐”指正统的音乐,“雅乐”流行于宫廷,其演奏有严格的规定,“雅乐”象征与维护 “礼”的各种规范。B.雅俗之辩至今风头不减,人们在审美趣味、文化运动到文化遗产、经济与市场等方面都 可能发现雅俗之辩的踪迹。C.安史之乱之后,来自民间的土人一面学习和享受那些雅的,一面却还不能摆脱或蜕变那些 俗的,“雅俗共赏”似乎更合适。D.在雅方看来太俗,以至于“
17、俗不可耐”的,雅人是不可能来“共赏”的,所以“雅俗共赏” 是以雅化的标准为主的。3.下列选项,不属于材料一中“俗”的范畴的一项是(3分)A.谚语、笑话、相声、小品等底层大众熟悉的文化形式。B.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体作品一一论语。C.以声情并茂的说书形式来叙述历史故事的“通俗演义”。D.具有狂欢性质的民歌演唱会、地方戏演出和庙会等。4 .两则材料都谈论了”雅俗“,但材料内容侧重点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有评论认为,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是可以实现雅俗共赏的。这首词为什么能 够实现雅俗共赏呢?请根据材料二的观点,简要分析。(4分)(二)现代文阅读H (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
18、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乡村杂景(节选)茅盾让我们再回到农村的风景罢这里,绿油油的田野中间又有发亮的铁轨,从东方天边来,笔直地向西去,远得很,远 得很;就好像是巨灵神在绿野里画的一条墨线。每天早晚两次,火车头拖着一长列的车厢, 像爬虫似的在这里走过。说像爬虫,可一点也不过分冤枉了这家伙。你在大都市车站的月台 上,听得“喑”的一声歇斯底里的口笛,立刻满月台的人像鬼迷了似的乱推乱撞,在隆 隆的震响中,“这家伙”喘着大气冲来了,那时你觉得它快得很,又莽撞得很,可不是?然 而在辽阔的田野中,开着短窗远远地看去,它就像爬虫,怪妩媚地爬着,展着,直到天边看 不见,消失在绿野中。晚间,这家伙按着钟点经过时
19、,在夏夜的薄光下,就像是一条身上有磷光的黑虫,爬得 更慢了,你会替它心焦。还有那天空的铁鸟,一天也有一次飞过。像一个尖嘴姑娘似的,还没见她的身影就听 得她那吵闹的噪音,飞得不很高,翅膀和尾巴看去都很分明。它来的时候总在上午,乡下人 的蒲屋顶刚刚升起了白色的炊烟。戴着大箸笠,穿了铁甲似的前包衣(乡下人夏天下田, 都穿这特别的皮包衣,犹之雨天穿羡衣或棕衣),在田里工作的乡下人偶然也翘头望一会儿, 一点表情都没有。他们当然不会领受那“铁鸟”的好处,而且他们现在也还没吃过这“铁鸟” 的亏。他们对于它淡漠得很,正像他们对于那“爬虫他们憎恨的,倒是那小河里的实在可怜相的小火轮。这应该说是一 “伙” 了,因
20、为有烧 煤的小火轮,也有柴油轮乡下人叫作洋油轮船,每天经过这小河,相隔二三小时就听 得那小石桥边有吱吱的叫声。这小火轮的一家门(上海话,一家子的意思),放在大都市的 码头上,谁也看它们不起。可是在乡下,它们就是恶霸。它们轧轧地经过那条小河的时候总 要卷起两道浪头,泼剌剌地冲打那两岸的泥土。这所谓浪头,不过半尺许高而已,可是它 们一天几次冲打那泥岸,已经够使岸那边的稻田感受威胁。大水的年头儿,河水快与岸平, 小火轮一过,河水就会灌进田里。就在这一点,乡下人和小火轮及其堂兄弟柴油轮成了对头。小石桥偏西的河道更加窄些,轮船到石桥口就要叫一声,仿佛官府喝道似的。而且你站 在那石桥上就会看见小轮屁股后那
21、两道白浪泛到齐岸半寸。要是那小轮是烧煤的,那它沿路 还要撤下许多黑展,把河床一点一点填高淤塞,逢到大水大旱年成就要了这一带的乡下人的 命。乡下人憎恨小火轮不是盲目而没有理由的。沿着铁轨来的“爬虫”怎样像蚊子的尖针似的嘴巴吮吸了农村的血,乡下人是理解不到 的:天空的“铁鸟”目前对乡村是无害亦无利的;利下来,只有小火轮一家门直接害了乡下 人,就好比横行乡里的土豪劣绅。他们也知道对付那水里的土劣的方法是开浚河道,但开 河要抽捐,纳捐是老百姓的本分,河的开不开却是官府的事。刚才我不是说小石桥西首的河身特别窄吗?在内地,往往隔开一个山头或是一条河就是 另一个世界。这里的河身那么一窄,情形也就不同了。那边
22、出产“土强盗二这也是非常可 怜相的“土强盗”,没有枪,只有锄头和菜刀。可是他们却有一个“军师二 这“军师”又不 是活人,而是一尊小小的泥菩萨。这些“土强盗”不过十来人一帮。他们每逢要开市,大家就围住了这位泥菩萨军师磕头 膜拜,嘴里念着他们的“经”,有时还敲“法器”,跟和尚的“法器” 一样。末了,“土强盗” 伙里的一位他是那泥菩萨军师的“代言人”就宣言“今晚上到东南方有利”,于是 大家就到东南方。“代言人”负了那泥菩萨到一家乡下人的门前,说“是了”,他的同伴们就 动手。这份被光顾的人家照例是什么值钱的东西也不会有的,土强盗”自然也知道;他们的 目的是绑票,住在都市里的人一听说“绑票”就会想到那是
23、一辆汽车,车里跳下四五人, 都有手枪,疾风似的攫住了目的物就闪电似的走了。可是我们这里所讲的乡下“土绑票”却 完全不同,他们从容得很。他们还有“仪式”。他们一进了 “泥菩萨军师”所指定的人家, 那位负着泥菩萨的“代言人”就站在门角里,脸对着墙,立刻把菩萨解下来供在墙角,一面 念佛,一面拜,不敢有半分钟的停顿。直到同伴们已经绑得了人,然后他再把泥菩萨负在背 上,仍然一路念佛跟着回去。第二天,假使被绑的人家筹得了两块钱,就可以把人赎回。据说这一宗派的“土绑匪”发源于温台(此处所谓“温台”,指浙江省旧温州府和台州 府的辖区),可是现在似乎别处也有了。而他们也有他们的“哲学”。他们说,偷一头牛还不 如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清远市 华侨 中学 2023 届高三上 学期 期末 教学质量 检测 语文试卷 解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