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优选教案:2020人教部编版(新)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红烛》.docx





《高中语文:优选教案:2020人教部编版(新)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红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优选教案:2020人教部编版(新)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红烛》.docx(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红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诵读诗歌,读出节奏、轻重、情感。2,通过诵读,了解本文抒情脉络和抒情方式。3.通过散文化语言描述画面,展现诗歌意境,把握诗歌情感。【教学重难点】.领悟红烛的象征意义。2,把握诗歌的意象,了解反讽手法。3,感知红烛表达的“三美二一、自学引导L 闻一多(1899-1946)原名家骅,湖北淆水县人。出生书香门第,自幼喜爱古典诗歌、绘画和戏曲。1912 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翌年正式入学他到清华学校以的致命伤1916年开始到 1920年上半年,经常有旧诗发表。在学校中颇有诗名”。“五四运动以后,他致 力于新诗的创作。他自己编过一本手抄的真我集,录存1920年至1921 年间
2、写的新诗。”在清华九年中,闻一多在文学、绘画和戏剧演出等方面都表现 出浓厚的兴趣。1 .红烛1922年闻一多赴美留学,先是专心作画,已初有成就。然而,仍念念不忘对文 学的深情,加上寂寞的异国生活和消魂的思乡之情。激发了他的创作冲动,产生 出大量的爱国诗篇。1923年,闻一多第一部诗集红烛经郭沫假设,成仿吾介 绍,由泰东书局出版。红烛由诗人在清华和美国两个时期的作品组成。它的 内容丰富广泛,既反映了当时青年知识分子不满现实的思想情绪,更表现了诗人 希望献身艺术、报效祖国的理想;既反映了诗人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失望和愤怒, 更表现了诗人的炽热的爱国思乡之情;同时,既有对爱情、对自然的歌颂和赞美, 也有
3、对前途感到渺茫的感伤和哀怨。诗集红烛不但以浓烈的色彩独树一帜, 而且还以丰富的想象、精炼的语言、典型的东方风格,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个性。 这首与诗集同名的诗篇。就是诗集红烛的序诗。二、范读后分析全文:1 .第一小节:一开头,诗人就怀着敬慕的心情赞叹荧荧的红烛。“红”是热诚的象征。红烛,在诗人眼里,是理想的人格的化身。在这样的红 烛面前,他提出了自我要求:“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 ” 诗人的心应该也这样的红,否那么就不配做诗人。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那颗心, 真是一颗赤子之心,是那么纯洁率真,晶明透亮,灼灼发热。在这首诗中,可以 说红烛就是诗人,诗人就是红烛,“人与物化,意与境
4、融”。理解了这一点,对全 诗的思想感情也就比较容易把握了。一个“吐”字;逼真的描状了诗人那种火热 的爱国情感不吐不快的神态。2 .第二、三节,是对红烛自我牺牲精神的讴歌。这两节诗,诗人用设问手法,自问自答,生动的表现了一个思考觉悟的过程。前 后两种截然相反的回答;说明了诗人的醒悟,同时也更有力的表现了红烛精神的 可贵。诗人在第二节用了何种修辞手法?明确:比喻诗人把蜡比作躯体,把火比做灵魂。作者对红烛的认识如何?明确:作者认为,躯体和灵魂应该是互相依存的,这样就产生了一个问题:“为 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 ”起初觉得这是大惑不解的,认为红烛自己 “一误再误。诗人认为这真“矛盾”,自相冲
5、突,不可理解。诗人最终是怎样理解红烛的?明确:诗人终于彻悟了,对先前的认识来了一个彻底的自我否认。诗人理解了红 烛,由衷的赞美红烛的奉献精神。上一节说“一误再误”,错怪红烛的语气很强烈,又包含着自作聪明的意味;下 一节说“不误,不误”,用了反复手法,否认语气更加强烈。一反一正两种回答, 相形之下,更强烈的表现了认识的根本转变,包含着对先前自作聪明的惭愧,由 顿悟而对红烛产生了深为敬仰的感情。诗人悟彻了,光是要“烧”出来的,只有 自我燃烧,只有无私奉献,才能放出光芒。这正是与利己主义哲学完全对立的一 种新的人生观。诗人的思考,实际上反映了那个时代进步青年在探索人生真谛的思想历程中所遇 到的矛盾和
6、获得的觉悟。3第四节,是诗人对红烛的殷殷寄语,也是诗人的自勉自励既制了,便烧着”, 便要燃烧不息,”有一分热,发一分光”。人生的天职也在于奉献,活着就要让生 命之火熊熊燃烧,让智慧和才能放也灿烂的火光。诗人借着红烛的形象激励自己, 表达自己的信念和心愿。“烧罢!烧罢!监狱!”当时,民众深受封建主义帝国主义思想文化的毒害,如沉睡梦中尚未觉醒,血性 犹存然而麻木不仁,有如身陷冏圄受着禁锢。诗人认为:自己的职责,就在于从 梦中唤醒世人、救治世人的灵魂。使民众觉悟,使民众奋起,使民众热血沸腾, 使民众走向光明,从封建主义帝国主义所设置的精神监狱中解放出来。诗人爱国的热诚之心是与祖国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红烛 高中语文 优选 教案 2020 人教部编版 必修 上册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