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湖南省株洲二中高三(上)月考语文试卷(12月份)(附答案详解).docx
《2022-2023学年湖南省株洲二中高三(上)月考语文试卷(12月份)(附答案详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2023学年湖南省株洲二中高三(上)月考语文试卷(12月份)(附答案详解).docx(2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2023学年湖南省株洲二中高三(上)月考语文试卷(12月 份)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我国已进入高质品发展阶段,在做强做优“中国制造”实现创新发展的新形势下,我们要推动科 学精神与工匠精神的实践融合。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把自由自觉的对象化活动一一劳动生产实践看作人的类生 活与类本质,进而把“人的生产”与“动物的生产”区别开来。人通过实践活动进行创造和改造, 人能“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今天,在崇尚创新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恰恰要求实践主体既要具有学科学、爱科学、 用科学的自觉意识和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又要具有精益求精、追求完美与卓越的匠心以及关切
2、他者之人文情怀与职业伦理的工匠精神。当前我国正在努力实现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从工程大国向工程强国的转变,其关键就在于推 动科技创新并把原创的科技成果更快、更好地运用到生产领域,促进制造业的实践创新,并通过 创新解决发展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迫切需要生产主体拥有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提升科学素 质和工程素质。创新和创造不仅是人的生产这种生命活动的本质属性,而且是任何生产组织(包括产业、行业、 工业、企业)的生命力所在。一个生产和经济组织失去了创新能力,也就失去了自身的活力和市 场竞争力。创新需要人、财、物等硬实力,也需要生产主体和劳动者的文化软实力,而生产和经 济组织的文化软实力的内核就是直接支
3、撑创新、创优的科学精神与工匠精神。全民科学素质行 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把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科学思想、掌握基本科学方法、了解必要 科学知识,并且有应用其分析判断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看成是公民科学素质的组成部分。 实现创新发展只有科学素质和科学精神是不够的,还需要工程素质与工匠精神,就是说需要“科 学素质与工程素质”和“科学精神与工匠精神”的融合。因为以科学精神为统领的科学素质是把 握、运用和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必要因素,有助于做到实事求是、求真务实,是创新和创造的前 提、基础。而创新和创造也离不开工匠精神,需要大胆探索,永不言败,精益求精,追求卓越。 唯有科学精神与工匠精神的实践
4、融合,才能按照美的规律造出品质优良的“中国制造”,同时塑 造出实现民族更兴的新产业人、新行业人、新工业人和新工程人等新型实践主体。(摘编自张秀华科学精神与工匠精神的实践融合)材料二:什么是工匠精神?有人会说:对于个人,工匠精神是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务实肯 干、坚持不懈、精雕细琢的敬业精神;对于企业,是守专长、制精品、创技术、建标准,持之以 恒、精益求精、开拓创新的企业文化;对于社会,是讲合作、守契约、重诚信、促和谐,分工合答案和解析15.【答案】B、C、D、【解析】(1)A. “就能做强做优中国制造,并实现创发展”错误,说法绝对,前后不构成充 分条件关系。B.正确。C. “工匠精神
5、是创新和创造的前提、基础”张冠李戴,原文是“以科学精神为统领的科学素质是 把握、运用和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必要因素,有助于做到实事求是、求真务实,是创新和创造的 前提、基础”“作者不认可这一说法”分析不当,作者是认可这种说法的,并对工匠精神进行了简述。故选:BoC. ”所以创新和创造需要”错误。从原文“因为以科学精神为统领的科学素质是把握、 运用和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必要因素,有助于做到实事求是、求真务实,是创新和创造的前提、 基础。而创新和创造也离不开工匠精神,需要大胆探索,永不言败,精益求精,追求卓越”来看, 选项强加因果,前后不构成因果关系。故选:CoD. “曹雪芹精益求精,历经多年艰辛而创
6、作出红楼梦”是对工匠精神的诠释,但不属于 “今天我们依然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的直接原因。故选:Do(4)由“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在做强做优中国制造实现创新发展的新形势下,我们 要推动科学精神与工匠精神的实践融合”以及标题“科学精神与工匠精神的实践融合”可知,材 料主要阐述了在新形势下,我们要推动科学精神与工匠精神的实践融合及其原因。由“什么是工匠精神?”“虽然时代在变化,但是工匠精神永不过时,让我们一起在思想上、 态度上、行动上全方位践行工匠精神”以及标题“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可知,材料二主要阐述了 工匠精神的内涵以及我们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5)学习目标上,我们要学习古代的能工巧匠们不断
7、追求技艺精进的精神,“精益求精” “追求 卓越”,学习要力争追求更高的目标,要在全面分析自身学情的基础上制订目标,充分发掘自身 潜力,追求卓越。学习态度上,要学习工匠精神的“执着专注”“一丝不苟”,学习和工作中,我们必然会遇到各 种挑战和困难,要执着专注地苦练基本功,以“择一事、终一生”的态度进行专业知识学习和自 我淬炼,主动接受工作重任,向工匠看齐,在各种挑战中不断磨砺自己、突破自己”,端正学习 态度,认真学习,勤奋刻苦努力,做事丝不苟,力求精益求精,遇到困难决不退缩放弃,执着 追求知识和真理。答案:(1) BC(2) D(4)材料一主要阐述了在新形势下,我们要推动科学精神与工匠精神的实践融
8、合及其原因. 材料二主要阐述了工匠精神的内涵以及我们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5)学习要力争追求更高的目标,要在全面分析自身学情的基础上制订目标,充分发掘自身潜 力,追求卓越。学习态度要端正,学习认真专注,勤奋刻苦努力,做事一丝不苟,力求精益求精,遇到困难决 不退缩放弃,执着追求知识和真理。(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 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 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论据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要求,明确相关材料
9、的论点,然后仔细 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选择。(4)本题考查学生对两则材料主要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答题时要读懂两则材料,比较材料的 内容,并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5)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引发的对学习目标和学习态度的思考的探究能力。答题时要读 懂材料,结合具体内容进行探究。选择题干扰项设置常见错误类型:1.扩大范围。2.偷换概念。3.无中生有。4.已然未然混为一谈。5.强加因果。6.答非所问。7.相互矛 盾。8.张冠李戴。9.过于绝对。69.【答案】B、C、葛覃以家国、民族命运为自己的终极追求。抗口战争期间,不惧艰难, 积极投身到激烈残酷的革命斗争中。抗战结束后,在平凡的教育一线,三
10、十年如一日,克尽职 责,坚守自己的革命初衷。、从小说角度看,葛草个性鲜明,故事情节完整,社会、自然环境 描写真实自然,主题思想深刻。从历史角度看,这篇小说也是纪事,写的是真人真事,都准确 反映了真实的历史与时代特色。【解析】1.【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的核心素养是“审美鉴赏与创造”,考查内容为“结合作品的具体内 容,阐释作品的情感、形象、主题和思想内涵”,“评价作品的艺术手法”。【试题分析】本题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答案是B B.综合两则材料可知,葛草不是隐士,而 是战士。去深处取水是因为深处水更干净,体现了葛草清高纯洁的文人性格。2.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的核心素养是“审美鉴赏与创造”,
11、考查内容为“结合作品的具体内 容,阐释作品的情感、形象、主题和思想内涵”【试题分析】本题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答案是C。A选项“葛覃也表现出浓厚的浪漫气质”错, 葛草青年时期爱写诗,有浪漫气质,后期当小学老师,不再写诗,转而关注现实人生。另“小说 风格也与诗经的风格一脉相承”也不准确,诗经的特点是“赋比兴,风雅颂”,诗经 是诗歌总集,一篇小说的风格不会和诗经相同。B选项“葛覃充分体现了该流派的典型 特色”错,葛草与孙犁早期的风格不同,是晚年孙犁深沉隽永风格的代表。C选项正确。D 选项”都表达了作者对人物的肯定态度”错,“太史公日” “异史氏日”这种论赞体发表的议论 不都是肯定的,比如史记项羽本纪
12、。3.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的核心素养是“审美鉴赏与创造”,考查内容为“结合作品的具体内 容,阐释作品的情感、形象、主题和思想内涵”。【试题分析】葛覃以家国、民族命运为自己的终极追求。依据原文”后来听说葛覃到了冀中区, 后来又听说他到了白洋淀。那个时候,冀中区斗争特别激烈残酷,我们的大部队,已经撤离,地 方武装也转入地下,原来在那里的文艺工作者,也转移到山里来了,而葛草却奔赴那里去了”, 抗日战争期间,不惧艰难,积极投身到激烈残酷的革命斗争中,依据原文“那位同学说:他一 直在那里下乡,也可以说在那里落户了。他的下乡,可以说是全心全意的了吧!“葛草下乡虽 然彻底,一下十几年,一竿子扎到底,但
13、他并没有因此出名,也没有人表扬他,因为他没有作品, 一首诗也没有发表过”“人很老实,人缘也好。在村里教书整整三十年,教出的学生,也没有数 了,抗战结束后,在平凡的教育一线,三十年如一日,克尽职责,坚守自己的革命初衷。4.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的核心素养是“审美鉴赏与创造”,考查内容为“评价作品的艺术手 法”。【试题分析】从小说的角度来看,文章塑造了典型人物,并描写了典型环境“抗日”和“抗战胜 利后”,也描绘了富有时代特色的社会环境和白洋淀富有水乡特色的自然环境,揭示了深刻的主 题思想“个人之命运,必与国家、民族相关联,以国家之荣为荣,以社会之安为安。创造不息, 克尽职责,求得命运之善始善终
14、”,引人深思。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作者所写的是真实的人和事, 故而它也是一段历史的真实记录,反映了抗日战争时期读书人奔赴抗战前线的火热战斗激情,以 及抗战后沉淀下来,甘心默默奉献终生的精神,富有历史与时代特色。1074.【答案】C、D、D、【解析】(1)句意:陆贽性情竭忠尽智,当了皇帝身边受信任的官以后,感念皇帝重视了解自己, 想有所作为效力报答,所以政事上有的有缺点,大小事情一定陈述,因此皇帝关顾对待他更加厚 重。“感”应为动词,有“感念”之意,“人主重知”应为“感”的内容,构成动宾结构,中间不能 断开,排除BD:“巨细必陈”为主谓结构,句意完整,单独成句,前后断开;“由是”的意思是因此,是一
15、个固 定词组,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故选:Co(2) A. “遗贽钱百万”中“遗”,意为赠送,赠给。“小学而大遗”中“遗”,意为遗弃。句意: (张镒)赠给陆贽一百万钱/学习了小的方面却丢了大的方面。两个“遗”字意义不同。B. “敢不承君厚意”中“意”,意为内心,心意。”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中“意”,意为心情, 内心。句意:怎敢不接受您的深厚情意/这些人都是心情郁结。两个“意”字意义相同。C. “德宗好文,益深顾遇”的“顾”,意为照顾,关怀。“君臣相顾,不知所归”的“顾”,意 为回头看。句意:唐德宗喜欢他的文章,对他更加照顾/君臣相对而视,不知回到哪里去。两个“顾” 字意义不同。D. “朋友规之,
16、以为太峻”的“峻”,意为严峻。“崇山峻岭,茂林修竹”的“峻”,意为险峻。 句意:朋友告诫他,认为这样做太严厉/高大而险峻的山岭,长着茂密的森林和修长的竹子。两个 “峻”字意义不同。故选:Do(3)D. “很得皇帝欢心,所以能长时间任宰相”不合文意。原文为“加以言事激切,动失上之欢 心,故久之不为辅相”,意为“再加上他提出政事见解很激切,常常失去皇帝的欢心,所以很久 不能当宰相”。故选:D。(4)“迨”,及,赶得上;“幸”,受宠幸;“短”,陷害。译文:他们的文章才识赶不.1二陆 贽,可是能结交有权势受宠幸的人,他们一起在皇帝面前陷害陆贽。“以”,认为;“爱”,爱惜;“极言”,极力提出。译文:起先
17、,陆贽认为受到皇帝特别的 待遇,不敢爱惜自身,政事有不可行的,极力提出不隐瞒。(5)由“东归洛阳,寓居嵩山丰乐寺。藩镇孵赠及别陈饷遗,一无所取”可概括出他“廉洁奉公”; 由“吾上不负天子,下不负吾所学,不恤其他”可知,他上不辜负天子,下不辜负所学的道德学 识,不去顾虑那些别的事,由此概括出他“忠于职守”;由“于议论应对,明练体理,敷陈剖判,下笔如神”可概括出他“才能卓越”。答案:(1) c(2) D(3) D(4)他们的文章才识赶不上陆贽,可是能结交有权势受宠幸的人,他们一起在皇帝面前陷害陆 贽。起先,陆贽认为受到皇帝特别的待遇,不敢爱惜自身,政事有不可行的,极力提出不隐瞒。(5)廉洁奉公;忠
18、于职守;才能卓越。参考译文:陆贽字敬舆,是苏州嘉兴县人。少年时成了孤儿。有独立见解和操守而与众不同,很勤苦地 学习儒学。十八岁考中进士,凭博学宏词科选官复试合格,任命为华州郑县县尉。为官期满,回 东方故乡探望母亲,路经寿州,刺史张镒当时很有名声,陆贽去拜见他。张镒起初不很了解他, 停留三天,第二次见面跟他谈话,于是非常赞赏陆贽的才识,请求结交为忘年投合之友。等到辞 别,张镒赠送陆贽百万钱,说:“希望充当太夫人一天的饭食费用。”陆贽不收受钱,只接受了 一串新茶,说:“怎敢不接受您的厚意。”后来又因文书评判超出同类,选任渭南县主簿,提升 为监察御史。唐德宗在东宫做太子时,向来知道陆贽的名声,于是征
19、召他做翰林学士,调任祠部 员外郎。陆贽性情竭忠尽智,当了皇帝身边受信任的官以后,感念皇帝重视了解自己,想有所作 为效力报答,所以政事上有的有缺点,大小事情一定陈述,因此皇帝关顾对待他更加厚重。 德宗回到京师,陆贽调任中书舍人,像先前一样仍做翰林学土。起初,陆贽受到张镒的了解重:视, 能够担任朝廷内官职;等到张镒被卢杞排挤,陆贽常常忧惧;等到卢杞罢官,才敢上奏章提出政 事见解,唐德宗喜欢他的文章,对他关顾更深。吴通微兄弟一起在翰林院,也受到德宗的宠遇, 他们的文章才识赶不上陆贽,可是能结交有权势受宠幸的人,他们一起在皇帝面前陷害陆贽。陆 贽被结党小人排挤,一同做官的人忌妒他的才能,再加上他提出政
20、事见解很激切,常常失去皇帝 的欢心,所以很久不能当宰相。他在议论应对方面,明晓精通体制事理,详细陈述,剖析判断, 下笔如有神,当时有名望的人,没有谁不推重尊敬他。当时陆贽的母亲韦氏在江东,皇帝派宫中 的使者迎接到京师,官员们认为陆贽很荣耀。不久遭到母亲丧事,陆贽向东回到洛阳,寓居嵩山 丰乐寺。地方的长官送来办丧事的财物赠品以及另外摆放的馈赠物品,全都不拿。起先,陆贽认 为受到皇帝特别的待遇,不敢爱惜自身,政事有不可行的,极力提出不隐瞒。朋友告诫他,认为 这样做太严厉,陆贽说:“我上不辜负天子,下不享负我学的道德学识,不能顾虑那些别的事。” 他在官吏政事上很精通,根据情况决定判断,没有一点儿差误
21、。(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 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结合语 境进行理解,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结合具体内容比对各个选项, 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4)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答题时以直译为主,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 的翻译。(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结合 具体要求概要作答
22、。翻译的基本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 名词。“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换”, 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占代词汇。“调”就是调整。把占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1516.【答案】(1)上阕由“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等诗句可知, 主要写离别时难分难舍的情景;下阕由“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便纵有千种风情, 更与何人说”等可知,主要想象别后的孤寂凄清的情景。(2)“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三句,由“寒蝉
23、” “晚”可知,交代了离别时的时令 是秋季,时间为傍晚,地点为长亭。“骤雨初歇”则交代了离别时的天气。由“凄切” “骤雨 初歇”等可知,渲染了一种悲苦凄凉的气氛,从而为全词奠定了低沉伤感情调。通过景物描写, 烘托了饯别之时黯然痛苦的心情。答案:(1)上阕主要写离别时难分难舍的情景;下阕主要想象别后的孤寂凄清的情景。(2)交代了离别时的时令、时间、地点、天气。渲染了 一种悲苦凄凉的气氛,从而为全词奠 定了低沉伤感情调。写出了饯别之时黯然痛苦的心情。译文:秋蝉的叫声凄凉而急促,傍晚时分,面对着长亭,骤雨刚停。在京都郊外设帐饯行,却没有 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的人已催着出发。握着对方的
24、手含着泪对视,哽咽的说 不出话来。想到这一去路途遥远,千里烟波渺茫,傍晚的云雾笼罩着天空,深厚广阔,不知尽头。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总是为离别而伤感,更何况是在这冷清、凄凉的秋天!谁知我今夜酒醒 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这一去长年相别,我料想即 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即使有满腹的情意,又再同谁去诉说呢?赏析:全词分上下两阕。上阕主要写一对恋人饯行时难分难舍的别情。起首“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三句写环境,点出别时的季节是萧瑟凄冷的秋天, 地点是汴京城外的长亭,具体时间是雨后阴冷的黄昏。然而词人并没有纯客观地铺叙自然景物, 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氛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2023 学年 湖南省 株洲 中高 月考 语文试卷 12 月份 答案 详解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