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山西省长治市二中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2022-2023学年山西省长治市二中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2023学年山西省长治市二中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2023学年山西省长治市二中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正义” 一词古已有之。西方的“正义”,原指“置于直线上的东西”,引申为“符合天性,直截了 当,不偏斜”。一般来说,西方正义观从人的本性出发,以强调人的权利为重点,重在从法律和制度的层 面对社会加以批判与建构。而在汉语中,“正义”则可拆成“正”和“义”两个字。“正”是“正中、不 偏斜”,这与西方的意思有些相同;而“义”的原意是“宜”,即“恰当、合乎情理”。两字合起来的“正义”,就是合乎正当的情理。在中国古代,经过儒家仁义学说的演绎,“正义”成了最重要的道德价 值判断
2、。荀子说:“苟非正义,则谓之奸邪。”代表了正义与邪恶两分法的正义观,具有浓厚的道德化取 向。通过词源考证可以看出,中西方正义观既有总体上的一致,也有思考路径的某些不一致。首先,中西方的正义现在基本内容和价值取向上是一致的。“正义”的共同本意,可以简单概括为 “理应如此”,即“应然之理”。“理”既包含自然之理,也包含人性之理。中外古人凭借自己的想象和 追求,创造了 “正义”这个最高价值观念,为人类追求高尚的生活提供指南,并让它与一切邪恶、罪行、 腐朽等相对立。因此正义作为东西方都承认的“普世价值”,已经成为人们的信念及信仰对象,成为 一个普遍的评价尺度,这个尺度既适用于评判每个人的每个行为,也适
3、用于评判任何国家社会的制度体 系。其次,中西方的正义现存在着一定差别。从中文角度说,如何理解和处理“正”和“义”的关系,必 然成为一个思考的起点。因为“正”主要是个描述词,源于对人的存在和对象事物本身“实然”状况的认 知和理解;“义”则主要是个价值词,源于对人的主体行为的“应然”的认知与理解。因此在“正”与“义”之间,可能包含一种偏正关系:是首先确认“正”之本态,以正为义,以正导义,从“实然”导出 “应然” ?还是首先确认“义”之准则,以义为正,以义导正,以“应然”来指导“实然”?这两种可能 的选择,正好反映出中西方传统思维的不同特点。大体上可以这样说:西方传统重在“以正为义”,而中 国传统则
4、重在“以义为正”。在西方语言的传统中,从“置于直线上”引申出来的“人人各尽其职”,显示了一种“以正为义”的 本意和思路。这就是“存在即合理”,西方思想家以承认和尊重人的天然本性、自在生命和现实状态为根 据,去思考和说明什么是应有的善。因此西方思想家对正义的理解和阐述,多从人的权利与社会秩序出 发,进行现实性的具体分析,从中揭示现实生活中构成正义的要素和形式,从而将正义一步步地具体化为 诸如“实质正义”与“账式正义”,“制度正义”与“程序正义”,“权利正义”与“分配正义”,“补 为了表达辛弃疾政治上的落寞失意。C.作者开篇不久以“军事辞典”喻辛弃疾诗词,写他的诗词充满了金戈之声,而篇末以“龙头拐
5、杖”喻 辛弃疾其人,则突出了他特殊而重要的价值。D.作者认为辛弃疾的婉约词中婉约言愁之笔,于淡淡的艺术美感中,含有深沉的政治与生活哲理,比柳 永、李清照的婉约词更胜一筹。8 .作为一篇评传体的散文,本文的特点是什么?9 .为什么作者说“要是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 ?【答案】7. D 8.本文以议论为主,兼具记叙,抒情。(大量引用其作品内容,以评代传,将作品、人 物形象、作者感受融为一体)情理并重,独到深刻乂不失隽永,揭示了辛弃疾成为千古词人的过程,充溢着 作者对辛弃疾的同情敬重。本文条理清晰,散而有序。采用总分式,第一节是全文总起。以武起事、以文为业、终成大诗词作家三个 点
6、分别与后文照应,使文章思路井然。语言典雅庄重,极有表现力。文章手法丰富,多处引用,句式整齐,蕴藉雅致又气势磅礴、感染力十足。9.“把栏杆拍遍”传达出辛弃疾内心郁积的悲愤无奈之深重。“拍”字有力度气势,遍”字表现拍的次 数多,是其内心情感的外化。这一动作揭示了词人报国无门被抛弃的痛苦悲剧的一生,突出其家国情怀。揭示了辛弃疾成名的原因。他内心备受时代带来的煎熬,终将一身才华、满腔郁愤化作诗词而成就了其唯 一性。【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的能力。D. “更胜一筹”错,曲解文意。原文说“有人说辛词其实也是婉约派,多情细腻处不亚柳永、李清 照”,可见,原文是说“不亚于”,并
7、不是说辛弃疾的婉约词中婉约言愁之笔比柳永、李清照的婉约词 “更胜一筹”。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的写作特点的能力。(1)从表达方式看,本文以议论为主,兼具记叙,抒情。由“应该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永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象留 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时隔千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 势” “我敢大胆说一句,这首词除了武圣岳飞的满江红可与之媲美外,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人堆 里,再难找出第二首这样有金戈之声的力作他本来是以身许国,准备血洒大漠、马革裹尸的。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像屈原那 样仰问苍天,
8、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楚天千里清 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 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像石缝里的i棵小树,虽然被扭曲、挤压,成不了旗杆,却也可成一条道 劲的龙头拐杖,别是种价值。但这前提,你必须是棵树,而不是苗草。他的成名,要有时代的运 动,像地球大板块的冲撞那样,他时而被夹其间感受折磨,时而又被甩在一旁被迫冷静思考。所以集三百 年北宋南宋之动荡,才产生了一个辛弃疾”分析,本文大量引用其作品内容,以评代传,将作品、人物形 象、作者感受融为一体,情理并重,独到深刻乂不失隽永,揭示了
9、辛弃疾成为千古词人的过程,充溢着作 者对辛弃疾的同情敬重。(2)本文条理清晰,散而有序。采用总分式结构。第一节,“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 弃疾。这也注定了他的词及他这个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是全文总起。结合下文“他永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象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辛弃疾这个人,词人 本色是武人,武人本色是政人。他的词是在政治的大磨盘间磨出来的豆浆汁液。他由武而文,乂由文而 政,始终在出世与入世间矛盾,在被用或被弃中受煎熬随时局起伏,他就大忙大闲,大起大落,大进 大退。稍有政绩,便招谤而被弃;国有危难,便
10、又被招而任用” “他一生大都是在被抛弃的感叹与无奈中 度过的。当权者不使为官,却为他准备了锤炼思想和艺术的反面环境。他被九蒸九晒,水煮油炸,千锤百 炼。历史的风云,民族的仇恨,正与邪的搏击,爱与恨的纠缠,知识的积累,感情的浇铸,艺术的升华, 文字的锤打,这一切都在他的胸中、他的脑海翻腾、激荡,如地壳内岩浆的滚动鼓胀,冲击积聚。既然这 股能量一不能化作刀枪之力,二不能化作施政之策,便只有一股脑地注入诗词,化作诗词。他并不想当词 人,但武途政路不通,历史歪打正着地把他逼向了词人之道。终于他被修炼得连叹一口气,也是一首好词 了”分析,以武起事、以文为业、终成大诗词作家三个点分别与后文照应,使文章思路
11、井然。(3)语言典雅庄重,极有表现力。结合”比如这首著名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杜甫也 写过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军旅诗人王昌龄也写过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列舰层 楼”“投鞭飞渡”“剑指三秦”“西风塞马”“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他临江水, 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 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更能消、几番 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12、。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 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 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等分 析,文章手法丰富,多处引用诗句,句式整齐,蕴藉雅致又气势磅礴、感染力十足。【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1)“把栏杆拍遍”出自辛弃疾的代表作水龙吟,这一句形象感强,辛弃疾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 但是南宋朝廷毕竟是将他闲置了 20年。20年的时间让他脱离政界,只许旁观,不得插手,也不得插嘴。 他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
13、武之地。此时的他只能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拍”字有力度气 势,“遍”字表达拍的次数多,郁愤之深。作者深入揣摩辛弃疾登高远眺的神情动作,传神地呈现出辛弃 疾凭栏远眺,痛拍栏杆的形象。抓住“把栏杆拍遍”,作为文眼,巧妙而又形象地概括了词人的一生。(2)根据“我常想,要是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他一生大都是在被抛弃的 感叹与无奈中度过的。当权者不使为官”可知,辛弃疾被迫远离政治,不被重用,渴望收复失地却报国无 门被抛弃的痛苦悲剧的一生。拍栏杆的动作,正是词人百感交集,又无可奈何的动作,用“把栏杆拍遍” 为题很好的凸显词人的这种悲愤之情,突出其家国情怀。(3)“把栏杆拍遍
14、”出自辛弃疾的代表作水龙吟,这首词是诗人登临赏心亭所写。“登高”意味着暂 时摆脱尘世、杂事的羁绊,让思想随着视线驰向远方,自然会频频涌出忧国怀乡之叹。这在辛弃疾身上表 现得尤为突出,他一而再再而三地登高远眺,想念沦陷的中原父老,内心备受时代带来的煎熬,终将一身 才华、满腔郁愤化作诗词而成就了其唯性。从阅读效果上说,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辛弃疾眼望故土,百感交集,无可奈何的动作和神态,以“把栏杆拍 遍”为题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让读者领会词人的神采风貌,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中上与燕、赵为王,齐闭关不通中山之使,其言曰:“我万乘之国也,中山千
15、乘之国也,何侔名于 我? ”欲割平邑以赂燕、赵,出兵以攻中山。蓝诸君患之。张登谓蓝诸君日:“公何患于齐? ”蓝诸君 日:“齐强,耻与中山侔名,不惮割地以赂燕、赵,出兵以攻中山。燕、赵好位而贪地,吾恐其不吾据 也。大者危国,次者废王,奈何吾弗患也? ”张登日:“请以公为齐王而登试说公。”蓝诸君日:“愿闻 其说。”登日:“王之所以不惮割地以赂燕、赵,出兵以攻中山者,其实欲废中山之王也。王日:然。然则王之为费且危。夫割地以赂燕赵是强敌也出兵以攻中山首难也王行二者所求中山未必得王如 用臣之道地不亏而兵不用中山可废也王必曰:子之道奈何? ”篮诸君曰:“然则子之道奈何? ”张登 日:“王发重使,使告中山君
16、日:寡人所以闭关不迫使者,为中山之独与燕、赵为王,而寡人不与闻 焉,是以隘之。王苟举趾以见家人,请亦佐君。中山恐燕赵之不己据也,必遁燕、赵,与王相见。燕、 赵闻之,怒绝之,王亦绝之,是中山孤,孤何得无废。以此说齐王,齐王听乎? ”蓝诸君日:“是则必听 矣,此所以废之,何在其所存之矣? ”张登日:“此王所以存者也。齐以是年来,因言告燕、赵而无往, 以积厚于燕、赵。燕、赵必曰:齐之欲割平邑以赂我者,非欲废中山之王也,徒欲以离我于中山而己亲 之也。虽百平邑,燕、赵必不受也。”蓝诸君日:“善。”遣张登往,果以是辞来。中山因告燕、赵而 不往,燕、赵果俱辅中山而使其王。事遂定。(节选自战国策中山策)【注】
17、:蓝诸君:中山国相。张登:战国政治家。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夫割地以赂燕/赵/是强敌也/出兵以攻中山/首难也/王行二者/所求中山未必得/王如用/臣之道地不亏 而兵不用/中山可废也/B.夫割地以赂燕/赵/是强敌也/出兵以攻中山/首难也/王行二者/所求中山未必得/王如用臣之道/地不亏 而兵不用/中山可废也/C.夫割地以赂燕/赵/是强敌也/出兵以攻/中山首难也/王行二者/所求中山未必得/王如用/臣之道地不亏 而兵不用/中山可废也/D.夫割地以赂燕/赵/是强敌也/出兵以攻/中山首难也/王行二者/所求中山未必得/王如用臣之道/地不亏 而兵不用/中山可废也.下列对文中加点
18、的词语含义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寡人所以闭关不道使者”与“来吾道夫先路”(离骚)两句中的“道”字含义相同。B. “举趾以见其人”与“举手长劳劳”(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举”字含义相同。C. “齐以是辞来”与“大礼不辞小让”(鸿门宴)两句中的“辞”字含义不同。D. “以积厚于燕、赵”与“邻之厚,君之薄也”(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厚”字含义不同。1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齐国对中山国和燕、赵国君互相称王的这一做法强烈不满,不屑和中山这样的小国并驾齐驱,想要贿 赂燕、赵,出兵讨伐中山国。B.蓝诸君认为如果燕、赵受赂而不帮助中山国,那么中山国非但不能保存王号,还
19、会使国家面临覆亡的 危机,所以心中十分恐慌。C.在蓝诸君极度焦虑的情况下,张登假扮齐王并进行模拟游说,指出齐国想要废除中山王号的做法不仅 耗费巨大而且会有危险。D.燕、赵两国在得知齐王有关中山国言论之后,果然共同辅助中山国君,让他称王,齐国的阻挠计划宣 告破灭,事情终于得以平定。12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中山恐燕赵之不己据也,必遁燕、赵,与王相见。(2)是则必听矣,此所以废之,何在其所存之矣?【答案】IO.B11. A 12. C13. (1)中山君担心燕、赵两国不帮助自己,一定会避开燕、赵,与大王相见。(2)这样说齐王一定会听的,这正是用来废掠中山王号的方法,那保存中山
20、王号的方法又在哪里呢?【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的断句能力。句意:割地收买燕、赵,这是加强敌人的办法;出兵去攻打中山,这要背上首先发动战争的名声。大王这 两点都做了,但所要求于中山的未必能够得到。大王如果用我的办法,不割地又不用兵,中山君的王号也 可废掉。“是强敌也”与“首难也”形成对举,在“首难也”的前面断开,排除CD;“臣之道”是“用”的宾语而非下句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的能力。A.前句,使动用法,使(让)通行。句意:我之所以封闭关口,不让中山的使臣通行。后句,引导。句意:来呀,我在前引导开路。含义不同,判断错误。
21、B.都是本义,往上托;往上伸的意思。前句句意:假如中山君抬脚(指屈驾)来见我。后句句意:两人忧 伤不止地举手告别。含义相同,判断正确。C.前句,名词,说辞。句意:把齐王的说辞告知燕、赵两国。后句,动词,回避。句意:行大礼不必回避 小的谦让。含义不同,判断正确。D.前句,交情深厚。句意:加深中山同燕、赵两国的交情。后句,形容词用作动词,变雄厚。句意:邻国 的势力变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变弱小了。含义不同,判断正确。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C. “张登假扮齐王并进行模拟游说”不正确,原文为“请以公为齐王而登试说公”,即让蓝诸君假扮齐 王。故选c。【13题详解
2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不己据”,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不据己”,不帮助自己;“据”,帮助;“遁”,避开。(2) “是,这样:“所以,用来的方法;“此所以废之”,判断句,这正是用来废掉中山王号 的方法;“何在其所存之矣”,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其所存之矣在何,那保存中山 王号的方法又在哪里呢? 参考译文:中山和燕国、赵国互相称王,齐国封闭关口,不许中山的使臣通行,还说:“我齐国是万乘大国,中山 不过是千乘小国,你们怎么能和我们齐国并驾齐驱呢? ”齐国打算割让平邑之地来收买燕、赵,让两国出兵 攻打中山。中山的相国或诸君对此十分担忧。张登对蓝诸君说:“您对
23、齐国有什么好担忧的? ”蓝诸君说:“齐国强,是万乘大国,他认为与中山名位相同是耻辱,不惜以割地来收买燕国和赵国,出兵进攻中山。燕 国和赵国好名位、贪土地,我担心他们不会帮助我们。局势严重的话,国家就有危险;往轻里说,王号也会 被废除,我怎么能不担忧呢? ”张登说:“请您权且扮作齐王,让我试看说服您。”蓝诸君说:“愿意听听 您是怎么说的。”张登说:“大王之所以不惜以割地来收买燕国和赵国,让他出兵去攻打中山,其实是想废 掉中山君的王号吧!齐王说:是的。这样做,大王既有割地的耗费,又有首先发动战争的危险。割地收 买燕、赵,这是加强敌人的办法;出兵去攻打中山,这要背上首先发动战争的名声。大王这两点都做
24、了,但 所要求于中山的未必能够得到。大王如果用我的办法,不割地又不用兵,中山君的王号也可废掉。齐王一定 会说:你的办法到底怎样呢?”蓝诸君说:“那么,你的办法到底怎么呢? ”张登说:“大王派出特使, 要他告诉中山君,说:我之所以封闭关口,不许中山的使臣通行,是因为中山单独与燕、赵两国共谋称王, 而不让我知道这事,所以才不让中山的使臣通行。假如中山君屈驾来见我,我也会帮助你们的。中山君也 心燕、赵两国不帮助自己,一定会避开燕、赵,与大王相见。燕、赵两国听说后,一定会愤怒地与中山断交。 大王也和中山断交。这样,中山就孤立了,中山已经孤立,怎么能不废掉王号。假如用这些话去劝说齐王, 齐王会不会听从呢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2023 学年 山西省 长治市 中高 上学 第四 月考 语文试题 解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