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法典》“提取公因式”立法技术的双重路径阐释.docx





《论《民法典》“提取公因式”立法技术的双重路径阐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民法典》“提取公因式”立法技术的双重路径阐释.docx(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论民法典号剧I公因式“立尚支术的双重路径阐释民法典采用了总分体系,同时遵循先总则编、后分则编的编纂顺序,其中总则编的作用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其一,在民法规则方面,总则编规定前提性和一般性的民法规则,避免了分则编和特别民法对它们的重复规定。这些民 法规则是在整理现有民法规则的基础上,通过归纳共性要素而成,典型例证是民事法律行为章规定的民法规则。其二, 在民法体系方面,总则编具有基础性、统帅性的独特作用,保证了民法整体的制度和谐统一。(1)例如,民法基本原 则保证民法体系的精神统一;民事权利章通过规定诸多民事权利条款,既勾勒民事权利的类型体系,又为后续的民事立 法提供法律依据。然而,民法学者对“提
2、取公因式”立法技术的传统理解,通常局限于总则编在民法规则方面的作用,注 重采用规则归纳路径,却忽视总则编对于民法体系的基础性、统帅性作用。这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对民法典总则编体 例的否定性评价,如有学者认为,“提取公因式”立法技术本应是一项由具体到抽象的归纳作业,总则编是在充分观察具 体情形的前提下,经由归纳而成,但是自上而下的演绎痕迹在总则编中清晰可见,既然如此,放置于括号之外的这些元 素具有何种程度的覆盖能力,就值得怀疑了。 (2)因此,为了充分和全面理解民法典总则编的作用,我国民法学 者需要扩展对“提取公因式”立法技术的理解。通过论证从规则归纳到体系演绎的路径扩展,本文在结合民法典总则 编的
3、实际作用的基础上,重新阐释“提取公因式”立法技术。一、“提取公因式”立法技术理论及其规则归纳路径(一)以规则适用共同性为核心的“提取公因式”立法技术理论以德国民法典为代表的学说汇纂民法体系采用“提取公因式”的立法技术,开创了设置总则编的先河。通说认为, “总则部分针对一些确定的基本法律制度,即法律职业者无论是在债法抑或在物法、继承法或家庭法,甚至整个私法领域 中都要加以运用的法律制度,正像古斯塔夫博莫尔所说,提纲挈领地以一般化形式对其先行规定,就仿佛是提取公因 式(vor die Klammer zu ziehen)。(3)在多项式 ax+bx+cx+dx+中,x 是 ax、bx、ex、dx
4、等所有项的公因式,提取公因式就是将x提炼出来并放置于括号之外,最终形成因式乘积式x(a+b+c+d+)的过程。“提取公因式”的表述形 象地描述了民法典总则编在规则适用上与分则编和特别民法的共同性特征。本文称之为规则适用的共同性,它构成 了“提取公因式”立法技术理论的核心。但与数学的公因式相比,规则适用共同性呈现出多元样式,主要表现为规则适用 上的结合关系和排除关系。首先,民法典总则编中的共同性规则与分则编和特别民法中的具体性规则相互结合,共同调整各种民事法律 关系。如民法典自然人章规定了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制度,所以民事主体进行各种民事法律行为时,需要 具备相应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
5、力。因此,对各种民事法律行为的调整,不仅涉及分则编和特别民法中关于民事 法律行为的具体性规则,而且离不开总则编中关于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的共同性规则。共同性规则和具体性规 则在结合关系中是同时适用、缺一不可的,类似于因式乘积式中x与(a+b+c+d+)的关系,单一项的求值也需要x与 a、b、c、d等的重新结合。其次,民法典总则编中的共同性规则与分则编和特别民法中的具体性规则构成一般与例外的关系。此时,共 同性规则和具体性规则是排除关系,而不是结合关系。这种排除关系可以被概括为:以高度抽象的方式将各编的“公因式” 提取出来,并确定一般规则适用于各编,而各编相同的内容不再重复,而是规定例外。
6、(4)例如,根据民法典第 161条第1款的规定,民事主体可以通过代理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所以该款属于共同性规则,适用于各种具体的法律 行为。然而根据民法典第1049条的规定,要求结婚的男女双方应当亲自到婚姻登记机关申请结婚登记,所以该条 否定了结婚行为适用代理制度的可能。可见,民法典第161条第1款和第1049条属于一般与例外的关系,在规则 适用上是相互排除的。既然共同性规则和具体性规则不能被同时适用,那么它们必然存在适用上的先后关系。民法典(38)参见(德)卡尔拉伦茨:法学方法论,黄家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20年,第356页。(39朱岩:社会基础变迁与民法双重体系建构,中国社会科学20
7、10年第6期。(40)黄荣茂:法学方法与现代民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年,第618页。(41)陈小君:民法典物权编用益物权制度立法得失之我见,当代法学2021年第2期。(42)参见易军:民法基本原则的意义脉络,法学研究2018年第6期。(43参见侯佳儒:民法基本原则解释:意思自治原理及其展开,环球法律评论2013年第4期。44王利明:民法总则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年,第89页。(45)参见徐国栋:民法基本原则解释,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11页。(46)参见韩世远:民法基本原则:体系结构、规范功能与应用发展,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7年第 6期。(47)民
8、法理论对民法典的体系线索存在民事权利和法律关系之争,但是本文认为民事权利是法律关系的主要内 容,二者作为民法典体系线索没有本质差异。民法理论对民法典总则编以民事权利要素为体系线索的阐释,参见李 建华:权利本位下的民法典形式结构,政治与法律2019年第8期等。(48)参见杨代雄:民法学体系化思维模式的谱系,江海学刊2010年第1期。(49)王利明:论民法典实施中的思维转化从单行法思维到法典化思维,中国社会科学2022年 第3期。总则编被置于分则编之前,但是规则适用却遵循了先具体性规则(例外规定)、后共同性规则(一般规定)的顺序。只有在分 则编没有规定具体性规则时,方能适用总则编中的共同性规则。同
9、理,民法典第11条规定:“其他法律对民事关系 有特别规定的,依照其规定。”这说明当特别民法有具体规定时,应当优先适用特别民法,而不是适用包括总则编在内的 民法典。严格地说,第一种情况应该被称为规则适用的前提性,第二种情况应该被称为规则适用的一般性,但鉴于二者具 有相同的功能,即“提高法律的逻辑完整性和内涵经济性,从而避免冗赘的重复”,(5)本文将二者统称为规则适用共同 性。(二)”提取公因式”立法技术理论的规则归纳路径规则适用共同性是从共同性规则生成后的适用角度,对“提取公因式”立法技术的观察和描述;如果从共同性规则的 生成角度观察,“提取公因式”立法技术理论则采用了从下至上的规则归纳路径。通
10、过分析“提取公因式”立法理论的规则归 纳路径,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总则编的规则适用共同性。首先,规则归纳路径是民法典总则编的生成路径。在因式乘积式x(a+b+c+d+)中,括号外的公因式x不 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多项式ax+bx+cx+dx+的基础上提取出来的。同理,民法典总则编的生成也离不开民 法典分则编和特别民法,采用了从具体到一般的规则归纳路径。规则归纳路径可以从历史沿革和归纳逻辑两个层面进 行论述。从历史沿革上讲,民法典分则编和特别民法的成熟化是民法典总则编出现的前提。虽然民法典体系经历 了从法学阶梯民法体系到学说汇纂民法体系的沿革,但是学说汇纂民法体系不是凭空产生的,是在法学阶梯民法体
11、系中 的人法和物法的基础上演变而成的。对于民法典总则编而言,通过分裂法学阶梯民法体系中的人法,学说汇纂民法 体系特别创设了单纯表现权利主体的“权利能力”概念,并将身份权与自然人的主体资格予以分立,从而使“主体法”获得了 内容上的单纯性;通过重新整合法学阶梯民法体系中的物法,学说汇纂民法体系完成了物权和债权的分离,从而物权、 债权和身份权被固定为民事权利的三大类型,为设置民法典总则编和采用“提取公因式”立法技术提供了可能性和基 本素材。(6)虽然我国民法典编纂采用了先总则编、后分则编的“两步走”立法策略,但是这与“提取公因式”立法技 术的规则归纳路径并不冲突。我国民法典的成功编纂不是一蹴而就的,
12、其以民法通则物权法合同法继 承法婚姻法侵权责任法等民事单行法为基础,这些民事单行法实施的成功经验是民法总则乃至民法典 总则编得以成功编纂的前提。从归纳逻辑上讲,规则归纳路径是民法典总则编中共同性规则生成的路径。如前文所述,通过归纳民法典 分则编和特别民法中具体性规则的共性要素,民法典总则编中的共同性规则得以生成。法学阶梯民法体系是一种块 状化的法典模式,是对调整不同领域的民法规则的横向组合,调整不同领域的民法规则都是相互独立的,类似于数学中 的多项式ax+bx+cx+dx+;而学说汇纂民法体系则是一种层次化的法典模式,是由共同性规则和具体性规则共同构 成的纵向组合,类似于因式乘积式x(a+b+
13、c+d+)。从法学阶梯民法体系到学说汇纂民法体系,民法规则本身并没有 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如同从多项式到因式乘积式没有增添新的因数,都是由x、a、b、c、d等因数组成的。正因如此, 学说汇纂民法体系没有取代法学阶梯民法体系,它们是大陆法系两种主要的法典化模式,在调整民事活动中具有各自的 优势,甚至能够相互借鉴。“提取公因式”立法技术真正给学说汇纂民法体系带来的是浑然一体的规则体系构造,即将民 法典体系构建为共同性规则和具体性规则的紧密结合。如有学者认为,公因式一旦被提取,将出现规范体系的双重不完 整:一方面,总则规范失去了独立适用能力,必须与括号之内的因素相结合,始得合成一项完全规范;另一方面,
14、既然 总则已将部分构成要件与法律效果提取于括号之外,括号之内的规范亦不再完整。(7)但恰恰相反,由于民法典体系 的双重不完整性,即民法典将一项完全规范分置于总则编和分则编、特别民法之中,总则编中的共同性规范与分则编和 特别民法中的具体性规范在规则适用上方能构成配合关系和排除关系。其次,规则归纳路径是对民法典总则编的检验路径。民法典总则编中的共同性规则是在分则编和特别民 法中具体性规则的基础上归纳而来,所以从逻辑上讲,民法规则一旦进入总则编之中,便具有规则适用的共同性,能普 遍适用于民法典分则编和特别民法。但与数学公因式的完全归纳不同,“提取公因式”的立法技术经历了从具体到一 般、从特殊到普遍的
15、过程,其中存在预设的成分,所以民法典总则编中的共同性规则是有待被检验的,检验路径就 是“提取公因式”立法技术的归纳路径。如学者所言,在逻辑上总则编的规定可以普遍适用于分则各编,不仅及于财产法, 亦及于身份法,但这只是推论的结论,事实是否真的如此,尚有待检验。(8) “提取公因式”立法技术的规则归纳路径既 是民法典总则编的生成路径,又是民法典总则编的检验路径,前者经历了从具体到一般的归纳过程,后者则完 成了从一般到具体的还原过程。对于民法典总则编的检验而言,总则编的存废问题是重中之重,典型体现了“提取公 因式”立法技术的规则归纳路径。总则编体例的采用是我国民法学界的主流观点,(9)但质疑总则编体
16、例的意见一直存 在。主张废除总则编体例的学者认为,总则编至多只是一个财产法总则,基本上不能适用于身份法,所以我国民法典 应当效仿瑞士民法典,不设立总则而是改设序编。(10)上述观点实际上认为总则编中的共同性规则仅是从财产法 归纳而来,所以适用于身份法是不合理的。甚至有学者认为,财产行为和身份行为相比其个性远大于共性,因此不可能 抽象出能发挥总则功能的“公因式”。(11)可见,总则编废除论虽然认为应当废除总则改设序编,但依然遵循了“提取公 因式”立法技术的规则归纳路径,而且将总则编的部分内容放置于财产法总则或债法总则之中,也表明总则编废除论仅仅 质疑民法典总则编体例,依然推崇“提取公因式”立法技
17、术,只不过缩小了总则编中共同性规则的归纳范围,降低了 其规则适用共同性。总之,“提取公因式”立法技术以规则适用的共同性为核心,采用了规则归纳路径。一方面,“提取公因式”立法技术 以规则适用的共同性为核心,规则适用的共同性具体表现为总则编中共同性规则和分则编、特别民法中具体性规则之间 的结合关系或者排除关系;另一方面,“提取公因式”立法技术采用了规则归纳路径,规则归纳路径既是民法典总则 编的生成路径,也是民法典总则编的检验路径。二、规则归纳路径下“提取公因式”立法技术的理论 困境在规则归纳路径下,“提取公因式”立法技术的理论困境体现为:以规则适用共同性为核心、采用规则归纳路径的“提 取公因式”立
18、法技术理论无法完全合理地解释民法典总则编的内容和作用。与德国民法典相比,我国民法典 总则编无论是在立法定位,还是制度创新上都有所不同。鉴于此,本文不仅从规则归纳路径的角度,揭示“提取公因式” 立法技术理论无法合理解释民法典总则编的立法定位,而且从规则适用共同性的角度,揭示“提取公因式”立法技术 无法合理解释民法典总则编的制度创新。(一)规则归纳路径无法合理解释民法典总则编的立法定位虽然物权法合同法继承法婚姻法侵权责任法等民事单行法的颁布和实施是民法典总则 编成功编纂的基础,但是在先制定总则编、后制定分则编的“两步走”立法策略中,民法典总则编有明确的立法定位。 我国立法机关明确指出,民法总则采取
19、“提取公因式”的办法,将民事法律制度中具有普遍适用性和引领性的规定写入草 案,就民法基本原则、民事主体、民事权利、民事法律行为、民事责任和诉讼时效等基本民事法律制度作出规定,既构 建我国民事法律制度的基本框架,也为各分则编提供依据。(12)可见,我国立法机关对民法典总则编的立法定位 分为两部分:一是规定引领性的民事法律制度,为各分则编提供依据;二是规定普遍适用性的民事法律制度,以构建我 国民事法律制度的基本框架。然而,规则归纳路径并不能合理解释民法典总则编的上述两种立法定位。首先,引领性的民事法律制度不能通过“提取公因式”立法技术的规则归纳路径得以生成。引领性的民事法律制度是 民法典分则编和特
20、别民法的依据,所以其规定的共同性规则应先行于民法典分则编和特别民法,否则不可能引 领民法典分则编和特别民法。例如,民法总则第111条规定了对个人信息权益的保护,然后原封不动地成为民 法典第111条。在此之前,虽然对个人信息权益的保护已经进入相关立法之中,例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加强了对 消费者个人信息权益的保护,但是民法总则第111条是民事基本法首次对个人信息保护的明确规定。对于民法总 则第111条的引领作用,有学者认为,它使得个人信息保护这一议题正式进入民法主流的关注视域,如何理解该条规 定,该条规定对于后续的立法又会产生何种影响,成为后民法总则时代民法学者研究个人信息保护问题时必须回答的两 个
21、问题。(13)现实情况也是如此。一方面,以民法总则第111条为发端,我国民法学者围绕个人信息的界定、个 人信息保护的法律性质、个人信息保护的权能等基本范畴和基本问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14)另一方面,虽然 民法总则第111条在个人信息保护的诸多问题上语焉不详,但是它拉响了个人信息保护立法的前奏,为制定民法 典人格权编中的隐私权和个人信息保护章以及个人信息保护法奠定了基本精神和立法依据。因此,通过观察民 法总则第111条可以发现,引领性民事法律制度的生成路径与“提取公因式”立法技术的规则归纳路径是完全相反的。“如 果民法总则真是采取提取公因式技术的结果,那么,其应该没有办法为各分则编的规定
22、提供依据,各分则编的具 体规定也应该不会以民法总则为基础。毕竟,公约数来自于各项数,而不是相反。(15)基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 要,民法典总则编必然率先规定一些具有引领性的民法条款,比如第111条个人信息保护条款、第127条数据和虚 拟财产保护条款。这些民法条款的生成并非源于民法典分则编和特别民法中的具体性规则,其生成路径完全不同于 “提取公因式”立法技术的规则归纳路径。其次,通过规则归纳路径生成的共同性规则虽然具有普遍适用性,但是无法以一己之力构建我国民事法律制度的 基本框架。除了规定引领性的民事法律制度,民法典总则编的立法定位还体现为规定普遍适用性的民事法律制度, 以构建我国民事法律制度的基
23、本框架。这一立法定位又具体分为两种:一是规定普遍适用性的民事法律制度,这涉及共 同性规则与具体性规则的关系,属于共同性规则的生成问题;二是构建我国民事法律制度的基本框架,这涉及共同性规 则之间的关系,因为民事法律制度的基本框架由不同的共同性规则组成,属于民法典总则编的体系构造问题,而不 是共同性规则的生成问题。规则归纳路径虽是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民事法律制度的生成路径,但却无法生成我国民事法律 制度的基本框架,因为我国民事法律制度的生成路径不同于规则归纳路径。民法典总则编和分则编遵循着不同的体 系构造,总则编以民事权利要素为线索,遵循着权利主体、权利客体、权利变动、权利救济、权利时效等体系构造;分
24、 则编以典型民事权利为线索,遵循着物权、债权、人格权、身份权、继承权等体系构造。总则编的体系构造与分则编的 体系构造具有密切关联,因为权利要素的类型化以典型民事权利为基础。尽管如此,权利要素的类型化不可能通过“提取 公因式”立法技术的规则归纳路径得以产生,因为“提取公因式”立法技术的规则归纳路径涉及共同性规则的生成问题,如 有学者以民法规则逻辑结构为基础,认为公因式之提取标准,或者是法律效力,或者是构成事实。(16)可见,“提取 公因式”立法技术的规则归纳路径可以解决共同性规则的生成问题,却解决不了共同性规则之间的关系问题。如果对“提取公因式”立法技术和总则编体系的评价,局限于共同性规则和具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民法典 提取 公因式 立法 技术 双重 路径 阐释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