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赣州市定南县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与解析).docx
《江西省赣州市定南县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与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赣州市定南县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与解析).docx(2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绝密启用前定南县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综合练习九年级语文(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注意事项:L试题的答案书写在答题卡上,不得在试卷上直接作答。2 .作答前认真阅读答题卡上的注意事项。3 .考试结束,由监考人员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一、语言知识及其运用(每小题2分,共10分).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项是()A忧戚(qT)旁鹫B.冠用(mian)踌躇C.解削(p6)提携D.瓦愣(leng)娇揉强联不舍(gu6)眼花瞭乱I可不容发(jian)大声喧哗静影沉擘(bi)雾淞沆扬牍筹交错(gong)李代桃僵.下列句子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硬的一项是()A.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
2、位图重承裹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B.中秋佳节,对着电视银屏中的远方亲人,可望而不可即,只能诉说相思相念,实在有些遗憾。C.特朗普 傲慢自大阳箍首削,他在访英期间,多次违反英国王室礼仪且亳不尊重年过90的英国女士, 舆论一片哗然。D.为了防控疫情,全国医疗工作者高层会议在北京召开。他们在会上商谈闸电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 议。1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能否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永恒主题,是培养青年爱国情怀的重要途径。B.疫情过后各地中小学陆续复课,学校深入排查各类隐患,全力营造安全稳定的校园。C.今年,“广西全民阅读月”活动以线上为主,目的是为了让大家可以随时享受阅读之美。D.为了改善同学们
3、的语文素养,许多学校积极开展“阅读经典作品,建设书香校园”的活动。4.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如是千百年来,犹如太上老君的炼丹炉,经岁月淬炼,成就了今天的中国红和中国甜。唯有过年、过节才会挂红、穿红,打糕捣浆犒劳一下自己。红要红得正,鲜活亮堂;甜要甜得醇,笃实厚稠。在悠长的农业社会,老百姓终日面朝黄土背朝天,辛勤劳作。A.梅花忍受着寒风洗礼,把绽放的喜悦留给春天。B.青藤忍受着烈日的煎熬,将秋天的收获留给农民。C.青蛇忍受着蜕皮的痛苦,把重生的希望留给明天。D.蜡烛忍受着火焰的折磨,闪烁出无比耀眼的光芒。【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句子的衔接。阅读题干信息可知,B项和D项
4、不符合“把留给”的句式。又根据例句中的意象“春蚕”“海 蚌”都是动物或昆虫,A项“梅花”是植物,同时A项的后半句“留给春天”跟例句中的“留给明天”不 相称可知,A项不符合句意,据此分析即可。故选C。二、古代诗文阅读(20分)(一)(每小题2分,共4分)阅读下面的词,完成下面小题。月夜忆舍弟杜甫戍放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常不达,况乃未休兵。注释:戍鼓:成楼上的更鼓。戍,驻防。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地。况乃:何况是。6.下列对词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
5、闻。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的景象。B.颔联既写景,也点明时令。作者所写的景,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C.颈联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感人至深。D.尾联紧承五、六句进一步直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7 .简要说说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6.D 7.本诗主要运用了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题为“月夜”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先描绘一幅 边塞秋景图,所见所闻,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月是故乡明” 一句带入作者主观情感,表达了作者 的怀乡思亲之情。【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D.尾联是说作者寄往洛阳
6、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含蓄缜藉,无限深情,并非 “直接”抒发感情。所以“直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的理解不正确;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诗歌的写作手法及表达的情感。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成鼓雁声,写出所 闻。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 落沉寂;“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 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作者身在异乡,想象故乡的月亮此时应该是最明亮的,通过对月光的描写,引 人遐想,从而勾起思乡之念;颈
7、联由望月转入抒情,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己不存,生死难卜,表达对亲人的思念; 由以上分析可知本诗主要运用了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表达了作者的怀乡思亲之情。(二)(10 分)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下面小题。援兄子严、敦,并喜讥议,而通轻侠客。援前在交趾,还书秋之日:“吾欲汝曹闻人过失,如闻父 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言也。好议论人长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恶也:宁死,不愿闻子孙有 此行也。汝曹知吾恶之甚矣,所以复言者,施衿结绸,申父母之戒,欲使汝曹不忘之耳!”“龙伯高敦厚周慎,口无择言,谈约节俭,廉公有威。吾爱之尊之,愿汝曹国之。杜季良豪侠好义,忧 人之忧,乐人之乐,清浊无所失。父丧致
8、客.数郡毕至。吾爱之重之,不愿汝曹效也。效伯高不得,犹为谨 敕之士,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鸯者也。效李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 讫今李良尚未可知,郡将下车辄切齿,州郡以为言,吾常为寒心,是以不愿子孙效也。”选自马援诫兄子严敦书【注】讥议:讥讽,谈论。通轻侠客:通,交往;轻,轻佻;与侠士轻佻之人交好。交趾:汉郡,在 今越南北部。汝曹:你等,尔辈。是非:评论、褒贬。正法:正当 法制。大恶:深恶痛绝。施 衿结缩,申父母之戒:衿:佩带。维:佩巾。古时礼俗,女子出嫁,母亲把佩巾、带子结在女儿身上,为其 整衣。鹄:天鹅。鹫:野鸭子。8 .解释文中加点词。诫()(2)重()(3)效().翻
9、译文中画线句子。(1)还书诫之日:“吾欲汝曹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言也。(2)杜季良豪侠好义,忧人之忧,乐人之乐,清浊无所失。9 .说说马援不喜欢子孙学习杜季良的原因。【答案】8.告诫.敬重 .效仿,学习(1)写信告诫他们:“我希望你们听说了别人的过失,像听见了父母的名字:耳朵可以听见,但嘴中不 可以议论。(2)杜季良这个人是个豪侠,很有正义感,把别人的忧愁作为自己的忧愁,把别人的快乐作为自 己的快乐,无论好的人坏的人都结交。9. (1)因为杜季良不管好的人还是坏的人都结交,如果学习他不成功,就成了纨绮子弟;(2)将领咬牙 切齿的恨他;(3)州郡百姓都对他意见很大。【解析】
10、【8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词语在句中含义。(1)句意为:写信告诫他们。诫:告诫。(2)句意为:我爱护他,敬重他。重:敬重。(3)句意为:希望你们向他学习。效:效仿,学习。【9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注意重点字词的 翻译。(1)句重点词:诫:告诫;欲:希望;闻:听见;言:议论。(2)句重点词:第一个“忧”:意动用法,以为忧愁;第二个“忧”:忧愁;第一个“乐”:意动 用法,以为快乐;第二个“乐”:快乐。【10题详解】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由文章第二段“杜季良豪侠好义,忧人之忧,乐人之乐,清浊无所失”“效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 所谓画
11、虎不成反类狗者也”可知,杜季良结交朋友时,不管好的人还是坏的人都结交,如果学习他不 成功,就容易成为纨绮子弟;联系”讫今季良尚未可知,郡将下车辄切齿,州都以为言,吾常为寒心,是 以不愿子孙效也”可知,到现今杜季良还不知晓,郡里的将领们到任就咬牙切齿地恨他,州郡内的百姓对 他的意见很大。据此总结概括答案即可。【点睛】参考译文:我的兄长的儿子马严和马敦,都喜欢讥讽议论别人的事,而且爱与侠士轻佻之人结交。我在前往交趾 的途中,写信告诫他们:“我希望你们听说了别人的过失,像听见了父母的名字:耳朵可以听见,但嘴中 不可以议论。喜欢议论别人的长处和短处,胡乱评论朝廷的法度,这些都是我深恶痛绝的。我宁可死,
12、也 不希望自己的子孙有这种行为。你们知道我非常厌恶这种行径,这是我一再强调的原因,就像女儿在出嫁 前,父母一再告诫的一样,我希望你们不要忘记啊。”“龙伯高这个人敦厚诚实,说的话没有什么可以让人指责的,谦约节俭,又不失威严。我爱护他,敬 重他,希望你们向他学习。杜季良这个人是个豪侠,很有正义感,把别人的忧愁作为自己的忧愁,把别人 的快乐作为自己的快乐,无论好的人坏的人都结交。他的父亲去世时,几个郡县的人都来了。我爱护他, 敬重他,但不希望你们向他学习。(因为)学习龙伯高不成功,还可以成为谨慎谦虚的人,正所谓雕刻鸿 鹄不成可以像一只鹫鸭。一旦你们学习杜季良不成功,那就会成了纨绮子弟,正所谓“画虎不
13、像反像狗 了”。到现今杜季良还不知晓,郡里的将领们到任就咬牙切齿地恨他,州郡内的百姓对他的意见很大。我 时常替他寒心,这就是我不希望子孙向他学习的原因。”(三)古诗文默写。(6分)11 .填补下列句子的空缺处。(1)李商隐无题中赞美献身事业,奉献不止的精神的诗句是: , 。(2)写出醉翁言在此而意在彼,情趣所在的句子是: , o(3)岳阳楼记中的古仁人 , ,不管身处朝廷还是远离君王,他们都有 心怀天下的博大胸襟。【答案】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
14、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 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蚕、蜡、炬、 庙、堂”等字词容易写错。三、现代文阅读(共30分)(一)(15 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读书的要诀会意我国东晋诗人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一文中,有句名言:“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 然忘食。”然而,多少年来人们对这句话的理解是有分歧的。“不求甚解”是不是说囱固吞枣而不求理 解?是不是只读原文而不去看注解?是不是读书不要去钻牛角尖?后半句的“每有会意”和它又是什 么关系呢?真是仁智各见,莫衷一是,究竟对这句话该怎样理解呢?著名作家邓拓做了这样的解释:陶渊明主张
15、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 只好说“不求甚解” 了。可见“不求甚解”和“每有会意”是相通的;“不求甚解”正是为了求得更好地 “会意”,这实在是善于读书的人的一个要诀。唐朝诗人杜甫写过谈读书的诗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清代诗人郑板桥也写过谈读书的 诗句:”读书破万卷,胸中无适主。便如暴富儿,颇为用钱苦。”乍看起来,两者的意思似乎格格不入; 其实两者不过是各强调一个侧面杜甫的诗句着重强调博学,郑板桥的诗句着重讲驾驭知识。博学是为 了更好地做到以对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会意”,对知识的“会意”之后才能自如地驾驭知识。两者强 调的主旨,都是读书在于“会意”。“会意”指透彻地理
16、解书的内容,对其中的精华融会贯通,把它们变 成自己的东西,并能够创造性地运用它们。这就要根据自己的爱好,确定自己的主攻方向,选好重点书籍,刻苦攻读,求得“会意”。那么“会意”的具体要求是什么呢?读书囱囹吞枣,口舌不辨其滋味,胃肠难以吸收其营养。问其收获,得到的回答只能是“想当 然”。“想当然”地读书,就像一个肚子饿了的人走进了饭馆,看到了大盘小碗的美味佳肴,恨不得一口 都吞下去,于是粗嚼快咽,从形式上看虽然是很快填饱了肚子,实际上嘴里没有尝到佳肴的味道,肠不能 很好地吸收美味的营养,甚至还会因消化不良而酿成病。这种贪多嚼不烂的学习方法,连最起码的“知其 然”的学习效果都难以达到。要想“知其然”
17、,需要注意四点。一是防止好高鸯远,急于求成,想一口吃 成胖子。二是防止靖蜓点水,浅尝辄止,拿到书一目十行地浏览,“大而化之”地了解些大意了事。三是 防止见异思迁,朝三暮四,今天读这,明天读那,后天又换别的,没有一本读得扎实。四是一次读过,弃 入箱底,仅一知半解,便不再翻读,不再复习。以上这些可以算得上是满足于“想当然”读书的人的通 病,是读书“知其然”的障碍。宋代哲学家陆九渊说:“学必无所蔽而后可。”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读书必须达到没有迷惑不解的地 步才可以。读书不能像推磨似的绕着书页的磨盘转图,而是要一步一步朝知识的山峰攀登,这就要深入了 解“所以然”,而不是停止在“知其然”的阶段。读书追求水落
18、石出,弄个“所以然”的人,才能明白别 人不能明白的道理,领会别人没有领会的内容。在日常学习中,即使读到一个重要词语,也需要提倡这种 “探个究竟”的态度。如我们读到书上称老年人“年届花甲”或“耄耋之年”,仅仅知道“花甲”是指六 十岁,“耄耋”是高龄,就够了吗?不然!还要追寻这个“所以然”,明白为什么这样称呼。原来,我国 古代用干支记时间。所谓干支,是天干地支的合称。天干有十,地支十二,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顺序配成 六十个单位,通常叫作“六十花甲子”,也称“花甲”。把这种记时间的词语转移到记人的年龄上,就以 “年届花甲”来指人六十岁了。你看,经过知其“所以然”探究,学的知识自然就扎实了。郑板桥有诗云
19、:“十分学七要抛三,各有灵苗各自探。”读书“会意”,不是光指领会书中原有的 旨意,还要求有独立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这就是所谓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不能总跟在别人的后 面走。开始读书要力求深入,融会贯通。读到后来,就要跳出书本的束缚,“举一反三,闻一而知十”, 运用之出新。由此可见,创新是读书“会意”的最高标准。12 .第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13 .请简要分析第段的论证思路?14 .文章第段的顺序能否调换?请简述理由。15 .下面哪一则材料适合作为第段论据?请简述理由。材料一鲁迅先生曾说:“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说明着应该怎样写。”问 题在于我们阅读这些范文的时候,是不是仅仅
20、满足于知道他是怎么写的,没有琢磨一番他为什么这样写, 这样写的优点是什么。材料二有数据显示,超过1200个亿万富翁都热爱阅读:股神巴菲特每天读500页资料;比尔盖茨 每年读50本书;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3个月读60本书,平均一天半读一本书。所以,真正聪明的人,知 道读书是性价比最高的学习方法。【答案】12.引用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中的名言,指出人们对这句话的理解是有分歧的,引出议论的话 题。用问句引发读者的思考,引起下文。从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引入,吸引读者阅读兴趣。(意思对 即可).首先引用杜甫和郑板桥所写关于读书的诗句;然后将两者关于读书的侧重点进行比较,一个强调“博 学”,一个强调驾驭知识,但都强
21、调读书在于“会意”;最后解释“会意”的含义,并指出读书要根据爱好, 选好书籍,刻苦攻读,求得“会意”。(意思对即可)13 .不能调换。第段与第段相照应,第段写“会意”要知其然:第段写“会意”要知其所以然; 第段写了 “会意”要创新;三个段落之间是层层递进的关系,所以不能调换。(意思对即可).材料一。因为材料一引用鲁迅的话,论述是的人们在读范文的时贵在知其所以然,知道作者为什么这样 写,这样写的优点是什么,与笫段观点相符。(意思对即可)【解析】【12题详解】本题考查第一段的作用。议论文中第一段一般有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引出论点或话题的作用,引出 下方的作用。引用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中的名言“好读
22、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指出 人们对这句话的理解是有分歧的,引出论题;最后一句“真是仁智各见,莫衷一是,究竟对这句话该怎样 理解呢? ”,引发大家的思考,引出下方的论证;从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引入,用大家都熟悉的话开 头,有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13题详解】本题考查论证思路。段落的论证思路,就是要把这段话划分层次,然后用“首先”“然后” “接着”“最 后”的词语把层意连起来就行了。“唐朝诗人杜甫写过谈读书的诗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清 代诗人郑板桥也写过谈读书的诗句:读书破万卷,胸中无适主。便如暴富儿,颇为用钱苦。,这第 一层先引用杜甫和郑板桥所写关于读书的诗句;“乍看起来
23、,两者的意思似乎格格不入;其实两者不过是 各强调一个侧面杜甫的诗句着重强调博学,郑板桥的诗句着重讲驾驭知识。博学是为了更好地做到以 对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会意,对知识的会意之后才能自如地驾驭知识。两者强调的主旨,都是 读书在于会意”,将两者关于读书的侧重点进行比较,一个强调“博学”,一个强调驾驭知识,但都 强调读书在于“会意”;“会意指透彻地理解书的内容,对其中的精华融会贯通,把它们变成自己的 东西,并能够创造性地运用它们。这就要根据自己的爱好,确定自己的主攻方向,选好重点书籍,刻苦攻 读,求得会意”,解释“会意”的含义,并指出读书要根据爱好,选好书籍,刻苦攻读,求得“会 意”。【14题详解】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江西省 赣州市 定南县 2022 2023 学年 九年级 学期 期末 语文试题 答案 解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