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安徽省休宁县临溪高考冲刺押题(最后一卷)语文试卷含解析.docx
《2022届安徽省休宁县临溪高考冲刺押题(最后一卷)语文试卷含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届安徽省休宁县临溪高考冲刺押题(最后一卷)语文试卷含解析.docx(2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1-2022高考语文模拟试卷考前须知: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 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坟场救人茹志鹊新四军北撤后的第二年,十月尾的一个阴天。在镇东五里多远的地方,大路边有一大片乱坟场。这就是有名的“穷鬼滩”,后来这里又成了清剿队的刑场;不过 那时被杀害的人也都是穷人,所以大家还是叫它“穷鬼滩”。这里的坟堆大都只有二三尺高,四周
2、稀稀散散地站着几株秃树。来上坟的人很少,野草长得遍地都是,齐齐地有 半人高。草己桔黄,给风吹得瑟瑟沙沙地响。离大路较远,有一座坟,坟上还按了个定胜糕似的坟帽,土色是新的。坟前插着一炷香,放着一碗饭,那饭早己 凉了。新烧的一堆纸灰,给风一吹,夹杂着桔叶,一起旋转着直升起来。天色阴沉,黯淡。关大妈坐在儿子的坟前,也没唉声叹气,也没号哭,只是发呆。她老觉得桂平还穿了那件白粗布单褂,敞开了怀,五花大绑地给人押着站在自己面前,响亮地说着:“娘,我们不能世世代代都做人家案板上的肉,别想我,可要记住这个仇”乌云一团接着一团,满天灰沉沉地见不到一块蓝天,只有一只老鹰在低空盘旋着。关大妈眼睁睁地瞪着远处,耳朵里
3、嗡嗡地响着儿子说的那句话:“娘,我们不能世世代代都做人家案板上的肉啊”自从大军北撤以后,儿子一直好像背着自己在做些什么事。常常深更半夜的在外跑。去年年底,一天晚上,一个 黑黑瘦瘦的小伙子,提了一个硬小包来找他,那小伙子住了半宿,就悄悄地走了。哪知天刚放亮,清剿队下乡来清乡 了,她急忙起来,脚还没跨出房门,就看见桂平高高地爬在屋梁上,正在把那硬包里的纸片,往屋顶上二梁木里塞。关大妈一想起这事,又把儿子临死前的那句话,跟他临死时那不慌不忙的样子一对,心里好像明白了许多。叭!一声清脆的枪声,像打在耳朵跟前似的,吓得关大妈急忙站起。可四周静悄悄的,不见个人影,风仍在摆弄那 一片野草。掉头望望通到镇上去
4、的那条大路,连个过路人也没有,只是在远处扬起了尘土。关大妈放下心,正要坐下来,忽又听到“砰砰”两下,接着就看到靠近大路那边的草,乱纷纷地朝两边倒。关大 妈不由自主地走上几步去看,只见一个人,脸朝下,趴在地上直喘,肩膀上一大片血,把件蓝布褂子都渗透了。关大 事物形象的句子,分析人物心理,并用精准语言进行概括,然后分点作答。“啊?人哪?一一诺!死了呀!是她的小儿子,死了两个月了。关大妈大声说着”写出了关大妈面对清剿队的盘 问,敢于大声回答;结合“突然,关大妈自己也不知是从哪里来的力气,一伸手,拉住他就朝桂平坟前跑”“连自己 听着,也觉得这不像自己的喉音了”,以及下文关大妈”啊呀!老总啊!你把我的汗
5、毛都说得竖起来了,你们难道不 知道,这里是个多年的乱坟场,有名的穷鬼滩?。到了月初月半,碰到天阴下雨,连大白天都会出来游魂的,我 们上坟的都不敢单身来,老总,你可不能这么吓我这个老太婆呀!”的机智回答,可以看出,面对清剿队的盘问, 关大妈为了救革命者沉着冷静,机智勇敢,说明关大妈已从一个普通农妇向革命者转变靠拢。3.此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环境描写的作用一般从环境的渲染、情节的开展、人物形象的刻画、主题的暗示等角度 考虑。开头:”在这里的坟堆大都只有二三尺高,四周稀稀散散地站着几株秃树。来上坟的人很少,野草长得遍地都是,齐 齐地有半人高。草己桔黄,给风吹得瑟瑟沙沙地响”,“坟堆”“几株秃树”“
6、野草”“桔黄”等词表现了坟场的荒 凉,渲染了坟场的凄清气氛,烘托了下文“关大妈坐在儿子的坟前,也没唉声叹气,也没号哭,只是发呆”,表现了 关大妈在儿子牺牲后内心的悲苦。中间:“乌云一团接着一团,满天灰沉沉地见不到一块蓝天,只有一只老鹰在低空盘旋着” “可四周静悄悄的,不见 个人影,风仍在摆弄那一片野草。掉头望望通到镇上去的那条大路,连个过路人也没有,只是在远处扬起了尘土”“天 色更黯淡,更阴沉了,枯草瑟瑟地摇摆着”等句子同样表现了坟场的荒凉,因为坟场荒凉,所以倪老虎会来此处藏身, 恰巧遇到了关大妈,被关大妈所救;因为坟场荒凉,所以清剿队没有严格盘查,倪老虎才能逃过追剿。【点睛】环境描写的分类及
7、作用:(1)社会环境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作用:交待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或影响或 决定人物性格;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主题。(2)自然环境一一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如地点、气候、时间、景色、场面等。A渲染故事气氛。增强故事的真实性。B烘托人物形象。自然环境往往是作家为了表现人物丰富的心境、复杂的性格而设置的,从而显露其性格。C推动情节开展。D暗示社会环境。通过对特定的自然环境描写,来展示独特的世态风情,为读者提供社会历史图画。E深化作品主题。分析小说的主题,离不开对人物和情节的细致分析,也离不开对环境的认真考察。环境本身(交代时间,交代
8、背景,营造气氛,渲染气氛)一情节(推动,暗示,铺垫)一一人物(烘托, 映衬)一一主题(表达,寄托,暗示,揭示)。根据要求还可以这样来组织语言表达:具体描写了景色,营造(创设)了一种气氛;渲染(定下)了的抒 情基调;烘托了人物的思想感情;为下文情节展开作了铺垫,推动的情节开展。2、1. D.从玛卡尔的外貌和擦桌子的动作,所以看出是个勤劳但不注重个人形象的理发师;从玛卡尔听说安娜被父亲许 配给人家的表现,可以看出他重情重义、经济能力较弱;从第二天玛卡尔对待艾拉斯特伊凡内奇的冰冷态度,可以看 出他有一定的报复心、渴望通过劳动改变经济状况。2 .物质条件较差收入较少,人们较看重物质,常通过物质调整相互
9、间的关系,年轻人在爱情婚姻上屈服于家长。【解析】.此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 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 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此题:D项“作者在小说中没有描写安娜谢金两位人物”错误,原文当中有对两个人物的描写,比方“谢金在劳动组织里入 了股,他放出去一千五的债都有抵押品”“许配给谢金了,过一个月就要办喜事了”等都是对他俩的描写。应选D。1 .此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表达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 养
10、、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 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即列举文中反映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各点之间不 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此题:原文第一段“店主人是个小伙子,年纪二十三岁上下,没有漱洗,肮里肮脏。他在这儿用抹布擦一下,在那儿用手指 头挖一下,在另一处又找到个臭虫,把它从墙上拂落下来”通过他的外貌和动作描写,表现他是个“勤劳但不注重个 人形象的理发师”;结合原文“剪子的咔嚓咔嚓声停了下来。玛卡尔库兹米奇放下胳膊,惊慌的问” “脸色苍白, 神情惊讶,耸起肩膀”“脸
11、上冒出冷汗来了,他把剪子放在桌上,举起拳头揉鼻子”,当他得知安娜要结婚的消息时 的表现,可以看出他的“重情重义”,同时,艾拉斯特伊凡内奇没有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从侧面也反映了他的“经 济能力较弱”:文章最后原文中“您有什么贵干?玛卡尔库兹米奇冷冰冰地问他说”和“那就请您先付钱。我 不能白理发好不拿钱。”等描写又可以看出他“有一定的报复心”,“理发先付钱”说明他“渴望通过劳动改变经济 状况”。2 .此题考查分析环境描写特点的能力。做这类题需要具备的能力即考查角度有:提取、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需要 细心;知识迁移、理解揣悟的能力,需要灵活应变。此题:原文中“您一向沾我的光不少,当初我爸爸去世,您
12、拿走过一张沙发和十卢布,后来没还给我,您记得吗? ”“那就 请您先付钱。我不能白理发好不拿钱”等,玛卡尔清楚记得父亲去世时伊万内奇拿走十卢布和一张沙发,第二天也并 非拒绝理发而是要求“付了钱再理发”,再如艾拉斯特伊凡内奇说“怎么不记得?记得的,不过你怎么配做新郎呢? 玛卡尔?难道你也能做新郎?没有钱,没有地位,你这个手艺又没有什么长进”“那么谢金有钱? ”由此可见, 玛卡尔也中了金钱的毒害,社会中人们较看重物质,常通过物质调整相互间的关系;原文“我的女儿?挺好。上个星 期,我们把她许配给谢金了我们相亲相爱,彼此已经说定,可是现在给心肠的人毫不留情的拆散了,由此可见, 年轻人在爱情婚姻上屈服于家
13、长。【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 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 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 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 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3、4. CB5. (4)开展教育为中国崛起提供了充足的有文化的劳动力;(5)开展教育使教育普及、终身学习的理
14、念深人人心,堵住了新文盲产生的源头,为国家开展提供持久动力;(6)开展遥远贫困农村的教育事业,有助于完成全面脱贫和区域均衡开展目标;(4)开展并优化高等教育,为未来国家进步开展提供足够的高素质人才。【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 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C项,“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已到40.6年错误,范围理解有误,原文“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到达40.6 年”,可知范围是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的年限,而不是国民平均受教育的年限。应选C。4 .此题考查的是对材料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
15、答此题时要在原文中找对应句。先在选项中选定需要“定位”的关 键词语,依据选定的“关键词”寻找、确定选项在原文中的对应句。其次将选项与对应句进行比较,比较选项和对应 句时,应找到二者表述存在差异的地方,符合原文意思的是正确选项,否那么是错误选项。B项,曲解文意,”凸显了我国教育的高速开展”错误。依据“短短半个多世纪的时间,是什么让中国以如此惊人的 速度开展呢?这其中的关键就在于,中国一直为之奋斗而印度忽视的一件事一一全民扫盲运动”可知,通过与印度等 开展中国家相关数据的比较,是为了凸显中国的整体开展速度惊人,从而引出其背后的原因“全民扫盲”。应选B。5 .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筛选整合与文本
16、有关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 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 概括回答以下问题,分条作答。原文“短短半个多世纪的时间,是什么让中国以如此惊人的速度开展呢?这其中的关键就在于,中国一直为之奋斗而 印度忽视的一件事全民扫盲运动。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5.5亿人口,其中80%是文盲。而到5048年,中国人的 识字率已经到达了 96.4%,已接近中等收入国家水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中国妇女的文盲率在90%以上, 女童入学率仅有50%。建国后45年内,全国4.4亿妇女脱盲,女性文盲率到4996
17、年已降至60%。经过义务教育普及 和“春蕾计划”推动,上世纪90年代以来,女童入学率显著提升。到5000年,中国妇女文盲率降至4.54%,成果较 男性更加突出”,全民扫盲运动为中国崛起会提供了充足的有文化的劳动力;“扫盲为每一个中国人带来的,不仅是基本知识文化水平的进步,更是一种教育普及、终身学习的理念” “消灭 文盲,最终要靠基础教育的开展。经过数十年努力,我国教育普及程度已到达或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中国劳 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到达40.6年,义务教育机制的建立、开展和普及、完善,堵住了新文盲产生的源头”,可 以概括为开展教育使教育普及、终身学习的理念深人人心,堵住了新文盲产生的源
18、头;“女性文盲主要分布在遥远贫困农村,这些地区经济、社会开展比较落后,女童的辍学率高,妇女文盲新生、复盲现 象还时有发生”“扫盲问题,特别是妇女扫盲问题不得到解决,势必影响全面脱贫和区域均衡开展目标的实现”,可 以概括为开展遥远贫困农村的教育事业,有助于完成全面脱贫和区域均衡开展目标;“在人力资源总量上,中国依靠人口众多的优势,在C50国家中排名稳居第一,并远远领先其他国家。这得益于我国 高等教育的日渐普及”“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创新驱动开展战略放在国家开展的 核心位置,高度重视人才,重视科技。未来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优势就是国家实力的优势,
19、 谁能培养和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可以概括为开展并优化高等教育,为未来国家开展提供 更多优秀人才和高素质人才。【点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方法4 .寻找所需信息。发现文本关键信息是核心,善于抓住文中负载关键信息的词句,剔除与阅读目的无关的多余信息, 从字面看出表达的言外之意,以快速锁定要寻找的目标。5 .整合得出结论。对于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在没有详细且明确的陈述言语的情况下,需要将文本中有关联的信息通 过比较、归纳、综合进行加工处理,判断出题人的真实意图,从而整合得出有效的结论。6 .构建文本意义。对于多种材料组合的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要注意识别文本材料的主题,联系实际
20、需求,找出 文本的写作目的,为材料信息内容排序,联系文本中的不同资料,结合自己的知识、想法和经验,提出独特见解,自 主构建文本的意义。4、1.编年体之于 同“避” 粗疏,这里是不谨慎的意思使结怨2. DD3. (1)让军队疲劳地去袭击远方的国家,(我)还没有听说过。(2)晋襄公把丧服染成黑色,梁弘为他驾御兵车,莱驹担任副将。4. 参考:外柔内刚的外交辞令。郑商人弦高途中遇到东征的秦军,为了让秦军意识到郑对秦的侵犯是有戒备的,故意 伪称是郑派来途中犒劳秦师的,以“敢犒从者”这句话透露郑已有准备之后,又说:“居那么具一日之积,行那么备一夕 之卫”,言词上是表示郑国对“进驻”的秦军的谦恭,实际上是显
21、示郑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解析】.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解答文学常识类题目,需要考生熟记大纲规定的文学常识,平时注意分类整理记忆。 如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I的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1 .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这是针对文言实词中的一词多义现象设的题。解答此类题目,一 是要识记重要的文言词语,二是要学会根据词语在句中的位置以及上下文推断含义。(1) “穆公访诸蹇叔”,意思是秦穆公向蹇叔请教这件事。“诸”,兼词,之于。(2) “文王之所辟风雨也”,意思是(这)是周文王躲避风雨的地方。“辟”通“避”,躲避。(3) “无礼那么脱”,意思是
22、无礼就粗心大意不谨慎。“脱”粗疏,这里是不谨慎的意思。(4) “彼实构吾二君”,意思是他们正是挑拨离间秦晋两国国君的人。“构”,使动用法,使结怨,挑拨离间。 3.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熟练掌握十八个常用虚词的意义和用 法,理解文言文虚词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平时要积累、熟记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还要学会用语法知识等帮助判 断。此题要选出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A项,“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中“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中 “之”动词,至!J。二者用法意义不同。B项,“公辞焉”中“焉”,代词,代指蹇叔的意见
23、;“盘盘焉,困困焉”中“焉”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二者用法意义不同。C项“左右免胄而下”中“而”,连词,表修饰,可不译:“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中“而”,连词,反而。二者 意义不同。D项,“其谁不知”中“其”,副词,难道;“其为死君乎”中“其”,副词,难道。二者用法意义相同。应选D。4 .此题考查学生正确把握文言句式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根据文言特殊句式的特点进 行辨析,结合翻译来判断。文言特殊句式主要包括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以及省略句。此题要求选出与“使出师于 东门之外”的句式不相同的一项。“使出师于东门之外”为状语后置句,语序为:使于东门之外出师,意思是派他
24、们 从东门外面出兵。A项,“得复见将军于此”,语序应是“得复于此见将军”,状语后置,与例句相同。B项,“其闻道也固先乎吾”,语序应是“其闻道也固乎吾先”,状语后置,与例句相同。C项,“捺以尖草”,语序应是“以尖草搽”,状语后置,与例句相同。D项,“拘于虚”,“于”表被动,意思是受到生活空间的限制。被动句,与例句不相同。应选D。5 .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 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 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关键词(1)劳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安徽省 休宁县 高考 冲刺 押题 最后 一卷 语文试卷 解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