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刑事心理学笔记.docx
《2023年刑事心理学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刑事心理学笔记.docx(5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刑事心理学笔记教师:陈和华前言中国人有两套文化传统:威武不能反一一能屈能伸,留得青山在。兼爱天下独善其身考试相关一一闭卷1 2 0分钟期末考试题型:题型所设题数共计总分备注单选题1 01 0名词解释412不同犯罪人的心理特性、变态人格。 惊吓效应、激情犯罪辨析题1040命题是否对的并说明理由简答题318论述题11 0案例分析110什么案件心理动机对立认知f寻求解决一改变认知T人有基本认知一改变另一种行为的见解一对其犯罪行为影响产生 作用。2、不良行为习惯3、社会学习二、外在因素(-)社会环境因素1、政治因素(政治犯,如师涛)2、经济因素1)绝对剥夺2)相对剥夺如何防止由贫富差距带来的相对剥夺感
2、增强乃至犯罪?一是缩小社会贫富差距,可学习那些均贫富的高福利国家【如欧洲与日本】;二是提高社会成员容忍 贫富差距的能力【如美国】。美国人可以容忍贫富差距的因素: 美国人相信美国人给个人提供了机会,而不是现成的果实,这是“美国精神”的核心;美国人之所以能保持他们对自己的社会的这种信念,一大因素是他们可以参与“游戏规则”的制定; 美国的富人在这种为社会普遍接受的“游戏规则”中获胜后,自然赢得了机会的尊重,而他们也将一些 财富回报社会。3、社会文化和社会风气因素不良社会风气的大影响:没有良好的分派机制与预期机制破窗理论 犯罪学家凯瑟琳提出了 假如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
3、维修的话,别人就有也许受到某 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玻璃,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会给人一种无序的感觉,其结果是,在这种 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护花原理 心理学家威尔逊提出花园的美丽,需要人们专心灵的美丽去维护,你欣赏了别人品格的美丽和高贵,他必然就会以等价 的行为来回报你的欣赏。4、刑罚效应因素犯罪人是“法盲”吗?任何人,只要其神智正常,必知道犯罪的法律后果,必知道别人的生命是不可以随意剥夺的,别人 的钱财是不可随意“拿取”的。关于“次道德”问题:【现在忽略了对其的宣传力度】(1)次道德:违法者在实行不合法行为过程中,尽量给社会和别人减少损失的“行为准则”。(2)从维护人民利益出
4、发,对“次道德”不应采用否认态度。应当以适当的途径和方式在特定人群中提倡(3)提倡“次道德”。会使伤害无辜的恶性案件大大减少,有助于社会稳定(4)提倡次道德与现行法律完全一致(5)提倡次道德,并不是对违法犯罪行为的认可,丝亳不影响法律对犯罪行为的打击,但是却能让整个社会大受其益5、家庭因素、2)教育方式不妥A.溺爱纵容;B.专横虐待;C.规定不一致。2)教育方式不妥A.溺爱纵容;B.专横虐待;C.规定不一致。1)教育思想错误A.不能吃亏,不用诚实;B.要出人头地,光宗耀祖;C.努力就会成功。3)家庭残缺,缺少温暖易导致孩子犯罪的三点:、 创伤(苦难):如“家庭结构不全”=家庭功能不正常n缺少温
5、暖n恐惊不安、自卑二过度补偿=精神失常、社会抵抗;失败:盼望不妥=压力大=挫败感=愤怒、怨恨=袭击;人际关系。6、学校因素教育内容上:重智轻德、甚至故意无意地教学生撒谎;教育制度和方法上:使学生缺少尊严,令学生的学校生活痛苦不堪,对学校、对社会的不满心态就此形 成:A:制度设计上的偏向B:教师爱心局限性C:教师缺少使学生快乐、使学生纠正错误、缺陷的手段和方法。火罗森塔尔效应:随机抽取的人被贴上标签,其思维定势,让人自认为真的很灵,所以要好的心态。7、工作环境因素 8、居住环境因素9、人际交往因素I 0、职业因素(-)自然环境因素1、地区因素2、季节因素3、时间因素 4、自然灾害因素(三)情境因
6、素1、侵害对象(1)从理论上说,每个人都有受犯罪侵害的也许,但在全体人口中的分布又不同。这与犯罪人选择作案 的对象有关:犯罪诱惑性和犯罪安全感。【当一个人算计犯罪成本的收益问题时,有风险存在他还去,其在理性选择时,只能说明其自控力不强,并非说明其非理性,其侥幸心理来自自控力的局限性,反复被害的因素:“又有诱惑又安全”】(2)有两类人相对更易受到犯罪侵害:有特定服务和职责以及特定身心特点者有违法行为或不道德行为以及轻率不谨慎表现者2、现场其别人3、现场条件和气氛4、犯罪机遇第三节犯罪心理形成的理论(学说)(三)体格类型论(四)血型说(五)染色体说(六)内分泌说(七)脑电波说二、社会学理论(学说)
7、一、生物学理论(学说)(一)颅相学和骨相学(二)遗传说家族史研究分开抚养的双生子研究收养子女研究(五)条件反射论(六)社会学习论(七)标签论(五)条件反射论(六)社会学习论(七)标签论(一)文化冲突论P48(二)亚文化群论(三)不同联系论(四)模仿论三、心理学理论(学说)(一)挫折一一袭击理论1、关于挫折和袭击【美】耶鲁大学心理学家道拉德和米勒于193 9年提出。2、理论的重要内容任何挫折必然导致袭击行为。袭击是挫折后最原始、最简朴的反映。“侵犯永远是挫折后的一种后 果”,“侵犯的行为的发生总是以挫折的存在为先决条件”;反之,挫折的存在也总是导致某种形式的 侵犯。(1)侵犯强度与目的的受阻(受
8、挫)强度呈正比例关系。受挫的强度越大,受挫驱力也越强,因而袭击 和侵犯的强度也就越大。与受挫强度,受挫驱力强弱有关的因素涉及:受挫是人为的还是情景的、当事 人认为受挫是合理的还是不合理的、盼望值的大小等。(2)克制侵犯的力量和该侵犯也许受到的预期处罚的强度呈正比例关系。挫折强度一定的情况下,预期 处罚越大,侵犯发生的也许性越小;假如预期处罚一定则挫折越大,侵犯越也许发生。(3)疏通、发泄对减弱挫折驱力、袭击力有作用。(4)米勒于194 1年提出了修正观点:挫折也可以产生侵犯之外的其他后果,挫折并不一定引起侵犯。并且,侵犯与挫折的关系可以是先天的,也可以是后天的。3、此理论的意义(1)有助于分析
9、一些犯罪行为;(2)有助于做好防止犯罪的工作A尽也许减少挫折的发生。社会为每一个成员提供公平发展的机会与条件;培养每个社会成员对的对 待人生目的,有合理的盼望值B培养容忍力C培养应对挫折的能力与对的思绪。4、此理论的局限(二)精神分析理论1、精神分析理论简介 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特别强调人的本能与早年经历。2、精神分析理论关于犯罪方面的重要观点(1)人格结构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精神活动可分为三个层次:本我、自我、超我; 犯罪是由于自我对超我的随从减弱,趋向本我的倾向增强所致。(3)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格在发展过程中都要通过一系列心理发展阶段,分口唇期(01岁)、肛门期(13
10、岁)、生殖器期(36岁)、潜伏期(7岁至青春期)、两性期(青春期以后)。孩子是作为犯罪者而出生的。犯罪是由于退化而使儿童期的原始的、暴力的、非道德的冲动复活 的结果,是幼稚性的冲动(本我)与超我控制之间不均衡的表现。邪恶的人就是厉害起来的幼儿。罪犯是这 样一种人,他们不能使眼前的快乐延迟到未来更大的奖赏,罪犯没法调节自己的行为来符合现实原则。(3)本能理论弗洛伊德认为,本能是行为的推动或起动因素,是个体释放心理能的生物能量。分生存本能与死亡 本能。力必多是生存本能借以表现能量形式,是人格中的重要力量。 犯罪非习得,而是来自于父母对儿童初期本能表现的情绪态度。犯罪素质不是学来的态度和技 巧,而是
11、从小就有的根深蒂固的情感和冲突,对这种素质应负责任的人是父母,特别是母亲对他初期本能 表现形式的情绪态度。这里,重要犯罪素质就是不能控制冲动。(4)焦急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焦急是引起个人行为中的紧张状态的力量,是促使一个人去减少这种紧张状态的 动力。人的自我可以建立起许多抵抗性的防御,如自居作用的机制,升华机制等等。 犯罪是一种保护精神平衡或作为一种努力纠正已被破坏的精神平衡而实行的行为。3、此理论的价值和局限(1)价值:将犯罪行为的动力当作是本我,将犯罪行为的因素当作是本我与有缺陷的自我、超我互相作用的结果,而超我是社会化作用的产物,即社会法律规范在人脑中作用的结果。这种兼顾主客观因 素的结
12、识有其合理性。(2)局限:研究方法缺少严格的科学性,并带有神秘的色彩,实质是一种性恶论。4、此理论的新发展(1)荣格的外倾性与内倾性理论(2)阿德勒的自卑感理论(3)希利和布朗纳的情绪障碍理论(三)精神病态说1、病态人格说2、低能说第三章 犯罪行为发生的心理机制第一节犯罪动机的形成和转化一、需要和动机概述(一)需要概述1、需要的定义需要是人的心理平衡规定和社会性规定在人脑中的反映。2、需要的作用它是一种主观状态,也是客观事实的反映。同时,它也是行为的原动力。3、形成它需要必备的条件:个体感到缺少什么东西,有局限性的感觉;个体盼望得到什麽东西,有求足的感觉。4、需要的结构层次人的需要是一个系统、
13、有其结构层次。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需要层次论: 生理的= 安全的= 社会的= 尊重的= 自我实现的。(二)动机概述1、动机的定义凡是引起和推动人去从事某种活动以满足一定需要的愿望与意念,就是这种活动的动机。2、动机与需要的关系(1)联系:人的动机由其需要所激发。需要驱使个体趋向某个目的,变为动机。没有需要就不也许 有动机。可以说,需要时动机之源。(2 )区别:1)从本原角度看,需要是(匮乏)状态,动机是(驱力)倾向;2)从结构角度看,动机带来明确指向性,有具体目的并且满足需要的行为手段相联系。需要有好坏之分吗? 需要无所谓好坏。需要是欲望,是类似于本能的东西,而人的欲望和本能无所谓好坏;从
14、人的需要 类型与层次上看,需要也无所谓好坏。 通常所谓的不良需要其实是一种不良的动机。作为人的需要。对金钱和尊严的追求无所谓好与坏, 当人想到要采用某种手段去追求金钱与尊严时才会有好坏之分,而这时已经发展为动机了。 因此,关于犯罪人有不良需要甚至违法犯罪的需要的说法是不对的的。确认人没有违法犯罪需要的实践意义。(1)在犯罪防止中,重要的是消除人的违法犯罪的动机,而非消除人的需要。人的需要是无法消除的。 要通过宣传教育,告诫社会大众在其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尽也许采用合理合法的方式去实现需要的满 足,而不是消除自己的需要。这才是防止犯罪的良方。否则,犯罪的防止将和需要的消灭划上等号。这 将导致犯罪防
15、止的虚无主义。(2)在犯罪的侦破中,重要的是去分析犯罪人采用某种手段去实现某种目的的因素,而不是无分析人为 什么会有物质的与精神的需要。3、动机的作用4、动机的发生5、动机的复杂性同一动机可以产生不同的行为,同一行为可以由不同的动机引起。6、动机斗争(心理冲突)一个人同时具有和不可兼得、互相抵触、不能同时得到的动机时所产生的心理紧张状态,称动机 斗争或心理冲突。不可兼得:A.故意义B.对等性美国心理学家勒温把动机斗争(心理冲突)分为三种类型:(1) “接近一一接近”型(“双趋冲突”)指个体在碰到或存在两个都具吸引力的目的时只能选择其一而感困惑的动机斗争状态,就犯罪人而 言,其双趋冲突重要有良知
16、冲突(不甘心堕落、怜悯心同情心与不愿放弃满足私欲的机会)和利益冲突 (犯罪过程中不能同时满足性欲和利欲)。(2) “回避一一回避型(“双避冲突”)指个体对两个都不愿接受、竭力回避的目的,必须选择其一而感困惑的动机斗争状态。就犯罪人而 言,其双避冲突重要有实行犯罪时的双避冲突(盗窃时被发现,要么束手就擒,要么杀人灭口)和犯罪后 的双避冲突(在遭通缉后既不想被严惩又不想自动归案,投案自首)。(3) “接近一一回避”型(“趋避冲突”)指同一目的同时对个体具有正负两种吸引力,即若要达成有正吸引力的目的,必须通过有负吸引力 的领域,使之同时既想趋近乂想规避的动机斗争状态。就犯罪人而言,其趋避冲突最为常见
17、。对犯罪人 来说,作案既具不劳而获取不义之财的快乐又具被捕受惩的风险或有违自己良心的痛苦。7、动机的类别二、犯罪动机概述(一)概念(考名词解释)是推动行为人实行犯罪行为的内心起因,犯罪活动由犯罪动机所驱使。是犯罪心理的核心内容,也 是其一个重要的标志。(二)特性见课本P65(三)类别利欲型、性欲型、情绪型、信仰型三、犯罪动机的形成(一)需要得不到满足,产生挫折感(4) 要的多样性(范围);(5) 要的无极限性(限度);3、需要满足的限制性(社会规范和条件、个人条件与能力);4、欲求不满的普遍性;5、挫折与挫折感。(二)缺少调节能力与道德和法律素质有关,也与心理素质有关,即品德缺陷与克制力缺少。
18、若有上述素质,有调节(自我控制)能力,则:1、需要的克制2、需要的代替(补偿)3、以合理的途径满足需要4、采用妥协性措施5、减少盼望值(三)采用反社会的违法犯罪手段只有当一个人决定采用反社会的违法犯罪手段才干满足自己的需要时,才干说犯罪动机形成了。四、犯罪动机的变化()犯罪动机的派生和转移(恶性限度差不多)1、犯罪动机的派生指犯罪人在实行某一犯罪行为的过程中,碰到新的刺激与情境,产生与原犯罪动机有关联(出于同一 犯罪目的)的新的犯罪动机。2、犯罪动机的转移指犯罪人在实行某一行为的过程中,碰到新的刺激与情境,产生与无关联的新的犯罪动机。(二)犯罪动机的恶性转化和良性转化(恶性限度有变化)1、犯罪
19、动机的恶性转化(1)什么是恶性转化(2)为什么会恶性转化(3)恶性转化的条件A:犯罪人的社会人生命受到严重威胁;B :犯罪现场的客观条件与犯罪人的犯罪经验使犯罪人不能摆脱这种威胁。2、犯罪动机的良性转化(1)什么是良性转化(2)为什么会良性转化(3)良性转化的条件A:客观刺激B:主观良心第二节 犯罪行为的发生一、犯罪行为发生的过程(一)犯罪行为发生的规律1、一般行为发生。华生:刺激(S)反映(R);托尔曼:刺激一一中介变量(0)反映;勒温: 人的行为是个体及其环境的函数,B=f (P-E) o2、犯罪行为发生。也符合这一规律,即犯罪行为是犯罪人因素和犯罪行为情境因素互相作用的结 果。被动的需要
20、分化和积极的方向选择过程。(二)有助于犯罪行为发生的外部刺激与情境1、适宜于犯罪的条件2、萌发犯罪意向的情境与气氛3、欲求指向对象的诱引4、着手犯罪的机遇(三)犯罪行为发生过程的三种类型1、积极寻找或制造犯罪行为情境2、等待犯罪机遇出现3、在犯罪过程中,产生新的情境并作用于犯罪人(四)犯罪行为发生中的动机斗争二、犯罪行为发生的模式(犯罪心理形成的模式)(一)渐变模式1、原发性渐变模式2、继发性渐变模式正文刑事心理学教案第一章 刑事心理学概论第一节刑事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作用一、刑事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刑事心理学是一门运专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人的犯罪心理和行为以及犯罪对策中的心 理学问题(防止、
21、惩办犯罪的心理对策)的一门学科。关于刑事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几点说明:(一)关于“犯罪”和“犯罪人”1、关于“犯罪”概念的使用问题1)刑法意义上的犯罪概念(对于犯罪的认定具有时间性、地区性、情景性)2)刑事心理学强调犯罪概念时更注重:主观恶意和社会危害性(行为、手段)2、关于“犯罪人”刑事心理学除了把犯罪人作为研究对象之外,还应把其他与犯罪有关的人的心理和行为作为研究 对象。具体来说,还应涉及以下几种人的心理和行为:(1)一般违法者(2 )虞犯(暂无明显犯罪行为,有也许犯罪的人)(3)刑释解教人员(刑满释放、解除劳动教养)(4)揭露、惩办犯罪的有关人员(涉及刑事司法人员、被害人和证人等)*虞犯:最
22、有也许犯罪的人,通常根据某个人的品行利所处环境预测某人将来是否有触犯刑法 之虞。一般指:1)经常与有犯罪习性的人交往者2)经常出入不良场合者(黄、赌、毒等)3)经常逃学或离家出走者4 )参与不良组织者5)无合法理由经常携带凶器者(管制刀具)6)人格有严重缺陷者1、由人际冲突引起的突变模式2、由回避危险引起的突变模式3、由特定气氛引起的突变模式(三)机遇性模式I、机会性模式(四)无意识模式1、由定势引起的无意识模式3、由次要动机引起的无意识模式5、由变态心理引起的无意识模式三、犯罪行为发生对犯罪心理的强化作用2、境遇性模式1 )刺激型2)胁迫型3)从众型2、由习惯引起的无意识模式4、由冲动引起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刑事 心理学 笔记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