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孔子思想梳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中孔子思想梳理.docx(1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一、为政以德复习目标:(1)背诵并理解重要语录。(2)正确理解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深刻领会孔子所提出的“均贫富”的含 义。一、重要思想陈述(1)“为政以德”:“德”和“礼”是孔子政治的主要主张。“为政以德”是对执政者的素养、执政的方法提出的要求。 要求执政者实行“仁政”:A以民为本,对百姓不能过分地压迫剥削,应在富民的同时教化百姓;B执政者应用自身的德 行给百姓作示范,建立一定的道德标准来规范人的行为,以实现社会的稳定。(后人评价:孔子的“德治”是建立在“人治”的基础上的一种政治理想体系,与今天的“以德治国”有本质的区别。 它虽在一定程度上对统治者有约束作用,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它作
2、为“法治”的辅佐,用道德标准来规范统治 者和百姓的行为,以维护社会性稳定,有积极意义。)(2) “民生与教化”:孔子高唱仁爱赞歌的同时不忽视老百姓的温饱。子贡问政时,孔子先强调“足食”再强调“教之”。 在孔子的思想中,物质与精神不容忽视而更倾向于精神,当两者必选其一时,孔子做出“去食”的选择,这表达了儒家 “舍生取义”的思想主张。(3) “先富后教”:孔子提出“富民”和“教民”的思想,而且是“先富后教”,这是正确的。但这并不是说“富”比“教” 重要。在孔子的观念中,教化百姓始终是十分重要的问题。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两者没有矛盾,反映出孔子治国思想的两
3、 层意思。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就要保证百姓的基本生活,这是基础,所以提倡“富之”;孔子又主张治国以“礼”, 就要重视“教化”,使百姓遵守“礼。就要提倡百姓有一种精神力量,重视人的基本准那么。(4) “均无贫”与“均贫富“均贫富”是站在穷人即“贫”的立场是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均无贫”是 孔子站在统治者即“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一致,不是均贫 富,而是上下各得其分。二、课后练习训练1.孔子认为政治上最重要的事情是养生、送死和祭祀。统治者要“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他反对横征暴敛,认为“苛 政猛于虎:他劝鲁哀公减轻人民的赋税,藏富于民:
4、“百姓足,君孰与缺乏?百姓缺乏,君孰与足? ”这是否说明孔子 是主张君民平等、贫富不分的呢?请简述之。(不超过100字)(为政以德)参考:不是。孔子主张的不是均贫富,而是上下各得其分,于统治者而言,是“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对百姓是需要教育的:“既富矣,又何加焉?日:教之。”教什么?教之以礼、信、孝悌。2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下列问题。(4分)材料1:南宫适问于孔子日:“羿善射,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日:“君 子哉假设人!尚德哉假设人!”(论语14-5)材料2:子日:“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J (论语13-6)材料3
5、:逢蒙学射于羿,杀羿。孟子日:“是亦羿有罪焉郑人使子濯孺子侵卫,卫使庚公之斯追之。日:吾生矣 其仆日:夫子日吾生,何谓也?日:庚公之斯学射于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学射于我。夫尹公之他,端人也,其取友 必端矣。庚公之斯至,日:夫子何为不执弓?日:小人学射于尹公之他,尹公之学他射于夫子。我不忍以夫子之 道,反害夫子。虽然,今日之事,君事也,我不敢废。抽矢,扣轮,去其金,发乘矢而后反。”(孟子离娄下,有 删改)(1)请根据羿和寡的事例简要说一说德和才能的关系。(1分)参考:道德为根本,才能为道德所用才是善用,反之为误用。人们不重视道德而重才能,因为只看到才能的功效而勿视 才能违背道德所用时的危害。(2)
6、从上面三那么材料里面可以看出后羿被学生逢蒙所杀“不得其死然”,其根本原因在哪里?请作简要分析。(3分) 参考:根本原因在后羿自己,不在学生。(1分)后羿没有注重对学生进行道德审查和道德教化,对学生缺少道德上的约 束力。(1分)后羿自己本身也没有做好学生的道德模范,对学生没有形成道德上的感召力量。(1分3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下列问题。(4分)材料1:子日:”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材料2: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日:“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 ”孔子对日:“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 之德风,人小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1)季康子和孔子分别持什么治国思想? (1分)
7、参考:季康子:以法治国(法治)。孔子:以德治国(德治)(2)这两那么材料都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强调儒家学说中的统治者和老百姓之间的什么样的互动关系?参考:比喻。(1分)统治者是老百姓效仿和学习的对象,老百姓是被统治者影响和教化的对象。(1分)一个好的统治 者应该成为老百姓的道德模范,并且还要主要用自己的德行来引导、教育、感化老百姓,改造思想,移风易俗,形成良 好的道德风气,而不是靠刑罚手段来强制实施统治。(1分)十三、沂水春风复习目标:(1)背诵并理解重要语录。(2)感受孔子的教学风格以及感人的师生关系。(3)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 治理想。一、重要思想陈述子路之智及性格子路:有抱负,坦诚
8、,性格也比拟鲁莽、轻率。子路是希望受命于危难之际,通过自己三年努力而到达大治。他的回答, 充分表达了他的志向远大、信心十足,有大政治家的气魄。1. 冉有之志及性格冉有: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他从老师的笑中意识到了老师对子路的批评,懂得了 “为国以礼”的道理,因此说自 己只能治理一个小国家,并且还只能解决吃的问题,礼乐教化的事有待君子来解决。可见他既想有所作为,又不愿对自 己估计过高。2. 公西华之志及性格公西华:谦恭有礼,娴于辞令。他有志于礼乐教化的事,但因冉有刚刚说到“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为防止以君子自 居,他先谦虚一番,说“非日能之,愿学焉”,然后委婉地说出自己的志向。3. 曾皙之志及
9、性格曾皙:温文尔雅,谦恭安详。他的理想是礼乐治天下,即实行“仁政”,实现太平社会。他的志向最为高远,且性格放 达洒脱。4. 吾与点也曾点所向往的是一种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生活,与朋友、学生一起,沐浴春风,咏诗论文,将富贵名利等世俗的东西 和救世为民之志向全抛之脑外。这对久在政治、官场、交际生活中浪迹的孔子来说,是一种自然回归,对政治生厌、理 想破灭的孔子来说是一种放松和解脱,但是孔子又是“知其不可而为之”,坚持理想的人,难以抛弃自己的追求,只能 向往而已,所以引起了他的赞赏和感叹。5. 沂水春风中的孔子形象孔子循循善诱、启发开导。他能结合自,拉近与学生距离,表现平等,消除学生顾虑,引导学生发言
10、言志。对学生回答 善于区别评价,即使对令他不满意的回答,也不直接批评,而用神情来表达。肯定赞扬也用“喟然叹曰”表达,表达出 对学生的尊重。三、课后练习训练1、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下列问题。(4分)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馍;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J (冉有)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J(公西华)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曾皙)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零,咏而归(1)曾皙的志向似乎不符合入世精神,孔子却对他大
11、加赞赏。根据你的理解,分析孔子赞赏曾皙的原因。参考:原因一:孔子虽提倡积极入世,但多年的奔波,屡次的碰壁,让他心灰意冷,曾皙描绘的图景,正与孔子此时“知 时而不求为政”的心情契合。原因二:曾皙所阐述的志向正是孔子“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政治理想的写 照。6. 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下列问题。“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日:“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雪,咏而归J(1)曾点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理想生活图?参考:描绘了一幅师生暮春郊游的太平盛世的和乐景象(2)你赞同曾点的理想吗?参考:赞
12、同:因为曾点勾勒的是一幅太平盛世和乐景象图,他的理想反映了儒家所向往的“礼治”的社会境界,表现了 曾点安详自得的人生态度。不赞同:曾点缺乏济世大志,反映了他消极避世的思想,而儒家讲究入世,讲究积极进取。十四、中庸之道复习目标:(1)背诵并理解重要语录。(2)理解孔子中庸之道的精神实质。(3)理解“和而不同”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 慧。一、重要思想陈述1. 中庸之道的内涵:中庸之道是一种温和主义,有持中、稳健、理性、包容、调和的特色,适用于社会改良和社会 稳定。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强调处事有“度”,过犹不及。就是说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选择一个正确的立脚点,既反对过头,又反对不及。“不 及”是没有
13、到达“中”,其根源在于太拘谨、保守;“过”那么是超过了 “中、其原因在于太放纵、激进。两者尽管趋向 相反,但都违背了客规律,都偏离了中道而走向了极端。孔子认为立脚点应该是仁义之道。强调符合社会人生常道,做到合情合理。与人交往要有度,符合道义的就去做,不符合道义的就不做。中要努力做到 合情合理就够了,就是一个君子了。强调取两用中,温和处事。真正的中庸是不偏于狂,也不偏于狷,人的气质、德行、作风都不偏于任何一方,对立的 双方应互相牵制,互相补充,这样才符合中庸。强调“权”的重要性。“权”是通权达变,一切事物在按照常规不断变化开展的同时,可能出现某些意想不到的反常 情况。而中庸之道必须与之相适应,所
14、以,当在具体实践中运用“中”这一基本原那么时,还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有所变通。 2. 和而不同:事物通过变革到达实质上的统一或协调状态,叫做“和”;掩盖或否认事物的矛盾,只求外表上的整齐 一致,谓之“同、君子可以与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事物都必须经过自己大脑的独立思考,从 来不人云亦云,盲目附和;小人那么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原那么。3. “中庸”与“和”的精神实质中庸”、“和”的精神实质是要求人们在处理人际关系、对待社会问题时要依据道 德原那么保持中立态度,考虑问题全面,不走极端,对人宽容大度,这样可以使人与人之间关系保持稳定,有利社会安定。 在今天建
15、设“和谐社会”进程中,有借鉴意义。三、课后练习训练.阅读淮南子中的文字,然后回答下列问题。(4分)子路橙溺(拯救溺水者)而受牛谢。孔子日:“鲁国必好救人于患子贡赎人而不受金于府。孔子日:“鲁国不复赎 人矣。子路受而劝德,子贡让而止善。”(1)对子路和子贡的不同做法,孔子赞同子路而否认子贡。结合论语所学,你认为孔子是依据什么来评判的? 参考:依据“做事要符合多数人的健康正常生活需要,做到合情合理”的中庸思想。(2)你赞同谁的做法?请简述理由。参考:言之成理即可。1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下列问题。(4分)子日:“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子日:“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
16、不和。”子日:“乡原,德之贼也J子日:“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孔子把人分成了哪儿类?你愿意与其中的哪一类交往?请结合上述语录,简要说说理由。参考:孔子把人分成五类:君子、狂者、狷者、小人、乡愿。我愿意与君子交往。君子为人处事讲原那么,“义之与 比”“和而不同”,以人道主义和社会公正为原那么,不偏袒,不苟合,符合中庸之道,是一种温和主义;狂狷者有优点, 狂放者积极进取,狷介者不肯做坏事,但两端平衡得都不够好;小人“同而不和”,外表打得火热,但骨子里不和谐; 乡愿,是不讲原那么的好好先生,这种人外表忠厚朴实,实那么同流合污,阿世媚俗,是道德的破坏者。4 .阅读论语
17、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下列问题。(4分)子贡日:“君子亦有恶乎? ”子日:“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J日:“赐 也亦有恶乎? ”“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子日:“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J子日:“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1)孔子所恶的四种人与子贡所恶的人有所不同,这与他们对人的要求不同有关。请简要说明不之处。参考:孔子更强调人要包容厚道:耍讲礼仪:遵守尊卑的秩序:做事要通融,不能固执不通,把无知当作勇敢。子贡更 强调做人要老实、谦逊、尊重他人隐私。(2)从选用的语录来看,孔子认为作为一个君子,应具备哪些品质?参考:孔子认为作为一个
18、君子,需要矜持庄重,但不争强好胜、头角峥蛛;君子举人察言是有原那么;君子爱憎清楚,爱 憎的标准是礼仪。孔子对君子的要求,充分显示了中庸的思想。浙江高考历年论语(选读)试题:一、(2009年浙江高考样卷)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下列问题。(4分)(桀溺)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假设从辟世之士哉? ”夫子优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24.桀溺和孔子的言论表达了他们对现实截然不同的观点态度。你认为楚狂接舆会赞同谁的观点?颜回会赞成谁的观点? (1分)你赞成谁的观点?为什么? (3分)二、(2009年浙江高考卷)
19、阅读论语中的两那么文字,然后回答下列问题。(4分)子曰:“不愤不启,不俳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那么不复也。”子曰:“子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那么小子何述焉? ”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天何言哉? ”24.(1)有不少成语源于论语,例如“不愤不启”“不俳不发”,请再写一出自上语段的成语。(1分)(2)根据孔子与子贡的对话,概况出一条教学原那么,并加以评析。(3分)三、(2010年浙江高考样卷)阅读论语中的两那么文字,然后回答下列问题。(4分)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 ”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子曰:“道不行,乘椁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 ”子
20、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24.请从上述文字中提炼出一个成语。(1分)从孔子对子路两次评价的共同特点中概括出孔子的教育特色,并加以评析。(3分)四、(2010年浙江高考卷)24.论语对后人的思想有深刻的影响。请引用论语中与下面文字意思相仿的一句话,然后分析 它们所表达的思想。(4分)“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欧阳修朋党论)五、(2011年浙江高考样卷)阅读甲、乙两那么文字,完成2324题。甲哀公问于有假设日:“年饥,用缺乏,如之何? ”有假设对日:“盍彻乎? ”日:“二,吾犹缺乏,如 之何其彻也? ”对日:“百姓足,君孰与缺乏?百姓
21、缺乏,君孰与足? ”.有假设建议哀公采取的具体措施是什么? (1分)结合哀公与有假设的对话背景,简要分析有假设的观点中所包含的儒家德政思想。(3分)乙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最能代表儒家思想。论语是他思想的精华,自然也就传达了儒家 思想的核心一一仁。不管他要说什么东西,其最终目的就是教人们一定要仁慈,别人打了你的左脸,一 定要把自己的右脸伸过去,只有这样才显得仁慈。23 .上面这段文字对儒家“仁”的思想理解是否正确,请简要说明理由。六、(2011年浙江高考卷)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2324题。(5分)子日:“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夫圣人之治国
22、,不恃人之为吾善也,而用其不得为非也。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用人 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韩非子)【注】为吾善:自我完善。用:使。不什数:不能用十来计算,即不到十个。24 .从上面两段文字中,概括出孔子和韩非子的为政观。(1分)孔子:韩非子:25 .对这两种为政观进行简要评析。(4分)七、(2012年浙江高考样卷)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2324题。(5分)子日:“弟子,入那么孝,出那么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那么以学文。” (论语)子墨子言日,“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二 (墨子).孔子和墨子的共同
23、主张是什么? (1分)26 .简析孔子与墨子上述主张的差异。(4分)八、(2012年浙江高考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24题。(5分)论语乡党:“厩焚。子退朝,日:伤人乎?不问马。”这段文字,据唐人陆德明经典释文的句读可以标点为:“厩焚。子退朝,日:伤人乎?不,问马。”.分别指出上面两种不同标点的引文中孔子对人、马的态度。(2分)(1).对照孔子的仁爱观,谈谈你对后一种句读的看法。(3分)九、(2013年浙江高考样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24题。(5分)子日:“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论语卫灵公)子日:“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谈谈你对“群而不党”的理解。(1分)23 .孔子的
24、“矜而不争”与“当仁”而“不让”,这两种说法是否矛盾?试作分析。(4分)十、(2013年浙江高考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324题。(5分)“子贡日: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日:可也,未假设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论语学而)子日:“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论语宪问) 箪食瓢饮,不改其乐;子路衣敝缢袍,与衣狐貂者立而不耻;皆所谓不耻口口者。(宋真德修西山读书记).补出上面材料的空缺局部。(2分) .根据上面的材料,简析孔子的观点。(3分)-I-一、(2014年浙江高考样卷)阅读下面三段文字,完成2324题。(5分)子夏问日:“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 ”子日:“绘事后素。”日
25、:“礼后乎?子日:“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论语八侑)子日:“学而不思那么罔,思而不学那么殆(论语为政)子日:“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孔子为什么说“起予者商也”?试简要说明。(2分)23 .谈谈你对后两段文字的理解。(3分)浙江高考历年论语(选读)试题参考答案:一、(2009年浙江高考样卷)参考答案23.楚狂接舆会赞成桀溺的观点,颜回会赞成孔子的观点。赞成孔子的观点。孔子的言论反映了儒家改革社会的良好愿望和积极入世的思想。儒家不倡导 消极避世,正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道,才更需要有志之士为改革社会现状而努力,这是一种以 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假如
26、乱世之中,人人明哲保身,那么乱就得不到抑制,其乱 更甚,知其不可而为之实那么表达了一种承当、奉献和牺牲的精神。人生中总会遇到各种看似“不 可为”的难题,倘假设都以退避的的姿态对待,问题永远存在,“为之”才有希望。赞成桀溺的观点。乱世之中,不能靠一己之力来改变社会,这是必须正视的现实,这一点上不 能自欺欺人。洁身自好、修身养性、保存实力,以待治世,这在乱世中不失为一种以退为进的 方法。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精神虽然可嘉,但事实上是时间和精力的无谓浪费。二、(2009年浙江高考卷)参考答案23.举一反三(2)教学原那么:学生主体原那么(答“自主学习原那么”亦可),注重身教原那么(答“无言之教”或“教
27、是为了不教”亦可)。(1分)评 析:略。对教学原那么作简要分析给1分;对教学原那么的价值进行恰当评判给1分。三、(2010年浙江高考样卷)参考答案24.升(登)堂入室共同特点:每那么文字中孔子对子路的评价有抑有扬。教育特色:针对性。(答“一分为二”“实事求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亦可)评 析:略。每点一分。四、(2010年浙江高考卷)参考答案24.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告诉我们,君子追求义,小人追逐利。这种思想反映在欧阳修的朋党论中,即君子交 友与小人交友的本质区别在于对义与利有不同的价值取向。五、(2011年浙江高考样卷)参考答案23.实行减轻赋税的政策。年成不好时应减轻赋税,使百姓能
28、够生存,这样才对君主有利。有假设的观点表达了儒家在对待君、 民关系上,主张重视民生、体恤百姓以巩固统治的思想。24.不正确。儒家认为,仁者爱人,但主张“以直报怨”,而不是以德报怨。六、(2011年浙江高考卷)参考答案.为政以德(或“以德、礼治国”)以法治国23 .孔子认为“法治”虽有一定的作用,但也有缺陷,所以要“德治”;韩非子认为能够自我完善的人很少,要管理众人,必须以法治国。两者观点各有侧重,各有偏颇,应相互补充。七、(2012年浙江高考样卷)参考答案.孔子和墨子都主张以爱待人。(答出共同点,给1分)23 .孔子的相爱把孝悌视为根本,主张在此(“尊尊”“亲亲”)基础上推己及人;而墨子的兼爱
29、是讲求 互利的普遍之爱。(答出1点,给2分)八、(2012年浙江高考卷)参考答案23 .贵人贱马(2)人、马并重(或“先人后马”).这种句读表达了后儒对孔子的推崇,但“人马并重”并非孔子的本意。因为孔子的“仁”并非兼爱, 他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九、(2013年浙江高考样卷)参考答案.合群团结但不结党营私。(意思相近即可)23 .不矛盾。“矜而不争”是指君子庄重自持而不争强好胜,不因私利与他人争逐;“当仁”而“不让” 是指面临仁义之事就应当积极主动地去做而不推让。“不争”还是“不让”,关键取决于面对的事情 是否符合“仁义二(答出不矛盾给1分,答出含义给2分,答出区别给1分。)十、(2
30、013年浙江高考卷)参考答案24 .颜子恶衣恶食.贫穷而不抱怨是困难的,富有而不骄横是容易的,故处贫难,处富易,这是孔子对人之常情的体 认。处于贫穷时不仅要保持气节,更要安贫乐道;处于富有时不仅要不骄横,更要谦逊好礼。十一、(2014年浙江高考样卷)参考答案.子夏好学善问。孔子的话引发了子夏对礼与仁关系的思考。教学相长,子夏的追问又启发了孔子更多的思考。25 .学思并重。学与思相辅相依,学是思的基础,思是学的内化和提升。不思会迷惘,不学那么怠惰。 (答“学重于思”,言之成理也可。)二、克己复礼复习目标:(1)背诵并理解重要语录。(2)明确礼治的内涵,礼与仁的关系,礼与孝的关系(3) 了解孔子所
31、提出的“克 己复礼”、所主张的君臣关系与宋儒所谓的“存天理,灭人欲”、“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等主张的联系和区别。一、重要思想陈述(1) “礼”的内涵:“礼”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制度,孔子提倡以“伦理”为基础的严格的“等级”制,作为治理 国家的规范;二是个之“礼”,即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个人准那么,服从于制度之“礼”。(孔子生活的春秋后期,以“宗 族嫡长继承制”、“等级制”为核心的“周礼”受到冲击,“礼崩乐坏”,所以孔子竭力提倡“克己复礼”。这就要求个人 以“礼”为规范,不违规逾矩。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孔子的这一理论有助于社会的稳定。但后来的统治者借此强化自 己的绝对统治,作为压迫百姓的手段
32、。)(2) “礼”与“仁”:在孔子看来,“礼”是一种制度、规范,而“仁”那么是“礼”的基础和表达。对统治者来说,要实 行“仁政”;对个人来说,要以“仁”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出发点和准那么。离开了 “仁。也无所谓“礼” 了。(3)克己复礼:孔子所说的“克己复礼”,是在成认个人有一定自由欲望基础上提倡人要克服欲望、约束自己,到达“礼” 所规范的要求。孔子“君君、臣臣”的意思主要还是正名分,定等级,而汉代统治者那么开展为“三纲”(君为臣纲,父 为子纲,夫为妻纲),而宋以后,又将维护统治者的意志强化为“天理”,特别是明代后,更绝对否认了个人的一切愿望 需求,实行封建专制统治。二、课后练习训练1阅读论语中
33、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下列问题。(4分)子路日:“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日:“必也正名乎!”子路日:“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 ”子日:“野 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那么言不顺;言不顺,那么事不成;事不成,那么礼乐不兴;礼乐不兴,那么 刑罚不中;刑罚不中,那么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13 3)(1)根据子路的话可以看出子路怎样的性格? (1分)参考:子路对孔子的回答不苟同,并且说孔子的观点何其迂腐,表现了他直率、淳朴的性格。(2)为什么孔子那么强调“正名”的重要性? (3分)参考:正名是当时的社会所需。孔子所处的年代
34、,虽然周天子尚在,但礼乐已崩坏,当时的社会现实已不符合西周的 制度,孔子认为“名”和“实”混乱就会引起混乱,礼乐就不能复兴。(1分)正名寄托了孔子的政治理想。孔子想用“名”(周礼怕规定)去纠正已经改变或正在改变的“实二“正名”实际上是解决治国的指导思想问题。2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下列问题。(4分)颜渊问仁。子日:“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日:”请问其目。”子日:“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J 颜渊日:“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J (13-3)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日:“学礼乎? ”对日:“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
35、。(163) 子日:“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子夏问孝。子日:“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2-8)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日:“吾不与祭,如不祭J (3 - 12)根据以上儿段文字,谈谈你对孔子说的“礼”的理解。参考:“礼”以“仁”为内核,孔子讲的“礼”就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的礼,不但讲制度、讲规范,还要讲带着 仁爱之心去执行这些规范。(2分)对个人而言,“礼”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的根本,是一种自身修养,既包括内在的 道德水平,又包括外在的礼仪。(1分)遵循礼义,不应只表现在形式上,而且要发自内心,讲究诚意。(1分)四、知其不可而为之复习
36、目标:(1)背诵并理解重要语录。(2) 了解古代隐士的处世方式和孔子对他们的态度。(3)深刻领会孔子“知其不 可而为之”的社会责任和担当情怀。一、重要思想陈述(1)知其不可而为之“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对孔子的概括,表现出孔子坚持理想、坚持原那么、认定目标的执著精神和献身精神。孔子 一生坚持朝着自己的理想前进,不管多少艰难险阻,甚至明知理想难以实现,但还是尽自己的力量坚持到底。这种精神 是儒家积极进取思想的集中表达,是孔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担当情怀的表达。古往今来,这种精神曾激励过中华 民族无数的仁人志士,如杜甫、苏轼、辛弃疾、陆游、文天祥等。在竞争激烈的今天,这种精神还是值得提倡的。(2)儒
37、道之辩孔子不倡导消极避世,与道家的主张不同。孔子恍然(怅惘失意的样子),一方面为众生滔滔、知音难觅而怅惘; 另一方面又坚定不移地坚持着自己的济世思想,知其不可而为之,认为天下无道,才更需要自己挺身而出,匡扶正道。 应该说“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做人的大道理,我们应该学习孔子这种孜孜不倦的执著精神。接舆把孔子比作凤鸟,对孔子四处奔波,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力量而执著追求的行为进行了挖苦。认为过去的理想 已不能实现,当着眼以后,退而修身,保持自身的德行。他的歌词里既包含有对孔子的敬仰之意,又含有对孔子的惋惜 之情。而长沮、桀溺从当时社会的黑暗程度来否认孔子的这种作法,觉得他的主张难以拯救社会现实,但并不否
38、认孔子 的这种精神。孔子十分看重这些不愿在乱世中做“中流砥柱”的隐士,知道他们不是等闲之辈,很想和他们交流。 二、课后练习训练1.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下列问题。(4分)问于桀溺,桀溺日:“了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 ”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 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假设从辟世之士哉? ”穆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恍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J (18-6) 孔子是怎样理解桀溺所言之“津”的?孔子的回答表达了孔子怎样的处世态度?你赞同吗?参考:孔子不倡导消极避世之“津”,与道家的主张不同。(1分)
39、孔子恍然,一方面为众生滔滔,知音难觅而怅惘; 另一方面又坚定不移地坚持自己的济世思想,知其不可而为之,认为天下无道,才更需要自己挺身而出,匡扶正道。(2 分)应该说“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做人的大道理,我们也应该学习孔子这种孜孜不倦的执著精神,做事情时应该艰苦 努力,有一点锲而不舍的精神。(1分)五、仁者爱人复习目标:(1)背诵并理解重要语录。(2) 了解“忠恕”内涵,认清孔子“仁爱”与墨子的“兼爱”的区别。(3)正确理 解孔子对管仲的评价。一、重要思想陈述(1)“仁”的内涵:“仁”的基本要点是“爱人”,而其具体表达那么包含方方面面,诸如“教悌、谨信、爱众、亲仁、忠 恕、博施济众、体谅人而不强加于
40、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重视人、关心弱者、珍爱生命等。“仁”是孔子哲学思想 的核心。(2) “仁爱”与“兼爱”:孔子的“仁爱”是建立在“礼”的基础上,也是以“礼”为原那么和指导的,所孔子提倡“君 君、臣臣、父父、子子”,以亲情为纽带,推己及人,从家庭亲人到整个社会,实现“仁爱”。墨子的“兼爱”那么是建立 在所有人平等的基础上,人与人之间互相友爱,利益共享。显然这是一种理想主义的观点,在阶级社会里,是难以实现 的。(3)孔子的仁爱观:孔子的“仁”是以大的原那么为前提,即保证国家稳定、百姓安生。而具体应从小事做起,落实到 个人的一切行为中。如孔子对管仲的评价:孔子一方面肯定管仲在维护天下一统方面
41、的贡献,肯定其为“仁者”,看到 了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九合诸侯,匡正天下的突出贡献;另一方面,孔子否认管仲“知礼”,指责管仲超越了一个臣 子的本分,也像国君一样建立“三归”、“反拈”、“塞门”。(4)推己及人:孔子的仁爱把孝悌视为根本,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这是他实践仁的方法,即“己欲立 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在考虑自己的同时要想到其的他的人。在这里孔子并没有否认个人的利益,只是强调一定要由 自己的难处或愿望想到别人的难处愿望,并尽力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同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其实了也就 是所谓的“忠恕”之道。三、课后练习训练1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总问题。(4
42、分)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 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假设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1)论语子路“言必信,行必果,碎徒然小人哉”中的“言必信,行必果”和所选语段中哪个词对应? “硅磋然” 之“小人”又和哪个词对应? (1分)参考:“言必信,行必果”:“为谅”或“谅& “小人”:“匹夫匹妇”。(2)从这段文字中,可见孔子确立了一个真正仁者的标准,在做一个真正仁者的问题上,他反对什么,推崇什么? (3 分参考:他反对一个真正仁者只善于拘泥小节小信,也反对人们只从小节小信方面来要求一个真正仁者。
43、他推崇真正 仁者就应该是坚守正道,担当大任,思量大事,化育万民,泽被后世的大人和君子。管仲在春秋诸侯争霸中,屡次促 成齐桓公召集诸侯国的盟会,不用武力,“尊王攘夷”,“匡正天下,保存中原文化,不以“事其主不忠”的一时过错为 意。他才是真正的仁者。3.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下列问题。(4分)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J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J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J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1)子路和颜渊的理想分别有一个比拟局限的范围,那么他们的理想分别局限于什么范围?参考:子路局限于与朋友交往的范围内,颜渊局限于与个
44、人修养的范围内。(2)三人中谁的志向才最接近真正仁者的标准?为什么? (3分)参考:孔子。因为真正仁者是“泛爱众,而亲仁”“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孔子之志表现出来的是心怀天下,为天下人着 想,是无私无我的博大真诚的仁心仁术,故夫子之志才最接近真正仁者的标准。六、君子之风复习目标:(1)背诵并理解重要语录。(2)理解孔子积极倡导并身体力行的君子自我修养的具体内容和要求。(3)正确 理解孔子的义利观。一、重要思想陈述.君子之风:君子之风即儒家心目中的“君子”必须具备的吕质,包括“道”、“德”、“仁”、“义“礼”、“信”等为 核心的政治、道德素质及“六艺”的知识技能素质。具体有正确处理“利”与“义”的
45、关系,能以生命捍卫仁义,不以 个人利益为重,不以非正当手段去追求富贵名利,重视个人修养,追求内涵与外表的统一等。这些品质对我们今天的个 人修养、追求完美人格有借鉴意义。1 .“浮云”的比喻义:“浮云”的比喻,形象地说明孔子的富贵金钱观。正当的富贵、金钱是人追求创造得来的,用不 正当手段谋得的富贵、金钱是可耻的,而且终有被暴露、清算的一天。红楼梦中用“好了歌”来形象说明金钱、富 贵对人生来说犹如“过眼烟云”。杜甫的丹青引中写道:“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孔子的义利观: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只是“见利思义”,反对见利忘义,并不反对正当的求利。孔子认为利要服从 义,要重义轻利。可见孔子倡导
46、诚信经商。2 .仁者和智者:孔子所说的“仁者”和“智者”不是一般的人,而是那些有修养的“君子”。孔子希望人们都能做到“智” 与“仁”,只要具备了这些品质,就能适应当时社会的要求。以山水形容仁者智者,形象生动而深刻。仁厚的人安于义 理,仁慈宽容而不易冲动,性情好静就像山一样稳重不迂;有智慧的人通晓事理,反响敏捷而又思想活跃,性情好动就 像水不停地流一样。三、课后练习训练.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下列问题。(4分)子曰:“弟子,入那么孝,出那么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那么以学文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根据上述章节,简要分析孔子教育思想的特点。参考:重视思想道德教育,
47、把它放在首位。如第一章,先是“孝弟”“谨信”“爱众亲仁”,在此基础上,才是“学文”; 第二章,也是先“志道”“据德”“依仁”,然后才是“游艺”。1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然后回答下列问题。(4分)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J老子:“上善假设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孔子说:“智者乐水”,老子说:“上善假设水二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参考:有智慧的人认识和处理问题灵活迅捷而又变动自如,其特点有似于水;“上善假设水”是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所 以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3、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下列问题。(4分)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食者,未足与议也J曾子曰:“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桀溺曰:“滔滔者,天下皆是 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假设从辟世之士哉? ”“士”是古代很重要的一类人,上面三个章节中,四次提到“士”。从精神品格上看,哪两种“士”最接近?为什么? 参考:“士不可以不弘毅”和“辟人之士”中的“士”在精神品格上最接近。前者当指“有志之士”,后者也指怀有与有 道德者一起整顿天下的志向的士人。“士志于道”中的士指读书人,“辟世之士”那么指隐士。4、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下列问题。(4分)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