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4《经典常谈》之《史记》第九内容简介+习题+原文-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经典常谈》名著阅读分阶及梳理练习.docx
《专题14《经典常谈》之《史记》第九内容简介+习题+原文-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经典常谈》名著阅读分阶及梳理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14《经典常谈》之《史记》第九内容简介+习题+原文-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经典常谈》名著阅读分阶及梳理练习.docx(2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经典常谈之史记汉书第九史记内容简介+习题+原文内容简介说起史记、汉书,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一是因为这两部书是最早的有系 统的历史,可称为正史的源头;二是因为这两部书都成了文学的古典。史记共一百三十篇,有十二本纪,记帝王政迹、列传,但列传占了全书的过半数。 司马迁的史观是以人物为中心的。他最长于描写,靠了他的笔,古代许多重要人物的面形, 至今还活现在纸上,实称得上“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习题演练一、语言表达1.阅读下面三则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材料一】成语“狐假虎威”出自战国策楚策,“完璧归赵”出自史记廉颇 蔺相如列传,“破釜沉舟”出自史记项羽本纪,“水落石出”出自苏轼后赤壁赋, “萍
2、水相逢”出自唐代王勃滕王阁序【材料二】成语“见风使舵”原意为根据风向来操纵船舵,今多比喻看势头或看别人的 眼色行事。“阳春白雪”本指高雅的音乐,后指包括音乐在内的一切高雅艺术。“出尔反尔” 原意是你怎么做就会得到怎样的结果,今多指说了又反悔或说了不照着做,表示言行不一, 反复无常。【材料三】我们经常见到这样一些广告用语:“乐在骑中” “默默无蚊” “食全食美” 等等,这种现象随着商业宣传的无孔不入,影响越来越大。(1)从【材料一】和【材料二】中你发现了什么?(2)请根据【材料三】从成语运用的角度,谈谈你的看法。(3)请你向这些广告制作者提一条建议。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
3、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 知我者鲍子也。”(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注释】贾(gu):做买卖。召(Shao)忽:齐人。与管仲一起事奉公子纠,公子 纠被杀后召忽也自杀。28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分财利多自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29 鲍叔不以我为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C.吾尝三仕三见逐王君/公与之乘,战士长勺D.生我宣父母/更有痴似相公置30 .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31 .结合选文,说说鲍叔是如何知人识人?四、现代文阅读32 .阅读“中国” 一词的前世今生,回答小题。,中国” 一词的前世今生何尊
4、于1963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的贾村。内胆底部有一篇铭文,其中“宅 兹中国”是“中国”二字最早的文字记载。左传庄公三十一年有“凡诸侯有四夷之功,则献于王,王以警于夷。中国则否” 的说法。公羊传禧公四年称:“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桓公救中国而攘夷狄, 卒荆,以此为王者之事也。”齐桓公救援邢、卫等国,被称作“救中国”,足见此时的“中 国”,已经扩大到被认为是“诸夏”的国家。“华夏” 一词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楚失华夏”。唐孔颖达疏:“华 夏为中国也。“ “华夏”所指即为中原,至今仍为中国的别称。“中国”一词后来随着所指对象不同而有不同的含义。大致说来,有以下六种概念: 一是指京师
5、(首都)。二是指天子直接统治的地区,如诸葛亮对孙权说:“若能以吴越之众 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三是指中原地区。四是指国内内地,如史记武帝本纪: “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蛮夷,五在中国。“五是指诸夏族居住的地区。六是指华夏或汉族建 立的国家,史记汉书经常出现这样的称谓。所以自汉代开始,人们常常把汉族建立 的中原王朝称为“中国”。“中国”一词所指范围,随着时代的推移而经历了一个由小到大的扩展过程。“中国” 一名虽有三千年文字记载的历史,但它仅仅是一种地域观念,从夏、商、周开始直至清末, 从来没有一个王朝或政权曾以“中国”作为正式国名。“中国”的别名,除上述的“华夏”夕卜,还有“中华” “九州、“
6、四海” “神州”等 称呼。“中华”最初指黄河流域一带,三国志装注中最早出现了 “中华” 一词。随着版 图的扩大,凡属中原王朝所管辖的地方都统称为“中华”,泛指全国。“九州”之名,起于 战国中期,一直沿用至今。“中国”正式作为国名,则始于辛亥革命以后。(有删改)(注释)何尊:中国西周早期一个名叫何的西周宗室贵族所作的祭器。(1)对本文的说明内容概括正确的一项是()A. “中国”一词的前世今生。B. “中国”一词的演变历史。C. “中国”正式作为国名始于辛亥革命以后。D. “中国”一词的含义。(2)第自然段没有使用的说明方法是()A.作诠释B.下定义C.作引用D.举例子(3)下列选项,表述不符合文
7、意的一项是()A. “华夏” 一词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至今仍为中国的别称。B.史记武帝本纪:“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蛮夷,五在中国”中的“中国” 一词 指国内、内地。C.从夏、商、周开始直到清末,“中国”一名从未作为一个王朝或政权的正式国名, 它仅仅是一种地域观念。D. “中国” 一词后来随着所指对象不同而有六种不同概念。3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司马迁的实录精神司马迁是一个史官,对于那样一个泱泱大国,他所能做的多半是记录。和同时代的许 多官员相比,他可以改变的东西相当有限,而其性格更决定了他在政治上的劣势。客观地讲, 后人纪念司马迁,既是对他的尊敬,也包含了许多同情,这让司马迂成为
8、了历史上一个典型 的悲情英雄。不是战死沙场,而是淹没在一个所谓“盛世”的大汉。司马迁的爱憎分明是大部分人爱他的主要理由,但这四个字却远远不能概括司马迁的 全部。他的名字之所以能够和他的史记一起被载入史册,不仅因为他有一颗心怀天下的 赤诚之心,更重要的是他做到了一个史官和一个人的境界真。这种真概括起来就是一种“实录精神”,这种精神源于他父亲临终前的嘱咐,也一直延续到司马迁生命的终止。为了得到历史最真实的素材,司马迁必须以最近的距离去触摸每一个历史人物,我们 今天才得以将史记奉为历史真实公正的范本。从技术上讲,司马迁收集史料的方式是原 始而落后的,没有碳74定位仪,没有多少人的协助,也没有今天史学
9、家们系统的理论知识, 他能做的只是朴实的记录。面对现实,记录现实,秉笔直书,看上去不及征伐疆场将领之勇,也不及社稷江山帝 王之智,但司马迁的史记真实的呈现告诉我们:王侯将相、布衣百姓只不过是历史中的 一个又一个等质量的元素。这种不虚美不隐恶的记录方式,对于司马迁来说既是一位史官的 职责,更是他胸中最大的心愿。比了解到真相更难的是把真相说出来,而钱与权正是说出真相最大的阻碍。幸运的是, 历史人物不会因为自己的丑像被暴露而找司马迁算账,但他所经历着的一切钱与权的现实压 力,即也着实考验着他作为一个史官的秉性。实录精神的存在需要社会的宽容,更需要实录者的勇气。记录现实比记录历史更需要 勇气,因为现实
10、中的丑陋者从来害怕让人知道自己的丑陋,而记录也远远不止于美丑之辩! 不要说记录者代表正义,但起码应该代表事实这是记录的最低要求,也是最高要求。呈 现真实是一个技术活,但更是一种精神、一种理念。中国的历史从来不缺创造者,他们在历史的巨钟上猛敲,要让后人也能听到余音。历 史让我们记住了他们,可谁又让我们记住历史?司马迁正是用他这种呈现真实的执着,让后 人记住了历史,也记住了这本巨制背后的那个曾受腐刑的司马迁。著名文化学者肖云儒谈道:“我们国家一直有三个大祭,一是祭黄陵,属于国之 祭、族之祭;一是祭孔子,属于文之祭祀,是对文脉的一种追踪;还有一个就是祭司马迁, 它既是文祭,又是心祭,是对一种伟大人格
11、的缅怀。”中华民族是一个缺乏悲剧感的民族,喜欢大团圆,喜欢盛世,喜欢纪念成功人物,司 马迁的存在就有了他特殊的意义,我们应该负重,要有悲剧感,心存忧患意识。所有这些司 马精神,为我们今后悼念司马迁,敬仰我们的民族精神,建树我们的文化灵魂,提出了非常 久远的任务。(1)文章说“后人纪念马司迁,既是对他的尊敬,也包含了许多同情”,下列对这一 内容分析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在所谓“盛世”大汉中,与同时代的官员相比,司马迁因为史官身份在政治上能够 改变国家的力量更小,让人同情。B.在史记中,无论王侯将相还是布衣百姓都是等质量的元素,处于平等地位,司 马迁对他们进行真实呈现,让人尊重。C.司马迁运用实
12、录精神写史记,既让后人记住了真实的历史,又实现了让后人记住真实自己的心愿,让人尊重。D.在人才辈出的汉朝,司马迁也许不是一个成功人物,但他直面历史、秉笔直书的精 神正是我们民族精神所在,让人尊重。(2)下列有关“司马迁的实录精神”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实录精神就是要爱憎分明。B.实录精神就是要朴实的记录。C.实录精神就是要秉笔直书。D.实录精神就是要不虚美不隐恶。(3)下列对祭司马迁,是对他“伟大人格的缅怀”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祭奠缅怀司马迁是对他写下了历史巨著史记的崇敬。B.祭奠缅怀司马迁是对他毕生都能遵从实录精神的讴歌。C.祭奠缅怀司马迁是对他不畏钱权压力的史官秉性的褒奖。
13、D.祭奠缅怀司马迁是对他代表了正义之心的赞美。参考答案一、语言表达1. (1)大量成语出自传统经典文化典籍,少数成语的语义在运用中发生了变化。(2)成语是汉语词汇的瑰宝,它具有特定含义和稳定的结构;我们应该爱护我们的语 言文化,不能随便篡改,乱用。(3)略(言之有理即可)。2. (1)示例:司马迁遭受宫刑依然能完成巨著史记,并不是因为他拥有平常心; 不畏艰难;材料与观点的契合点一定要有所展开。(2)示例:平常心往往能成不凡事。因为心态平稳如常,才能心力专注,终有所成。 居里夫人用一颗平常心作科研,两次获诺贝尔奖,却不被虚名所累,曾把奖章给女儿当玩具, 爱因斯坦评价她是“唯一没有被盛名宠坏的人”
14、。苏轼被贬岭南,仕途无望,生计不保,却 高吟“不辞长作岭南人”,凭一颗热爱生活的平常心活成千古传奇。真乃至高境界是寻常!【解析】(1)本题考查论据的运用。第空:司马迁遭受宫刑,对他造成了极大的摧残和耻辱, 他想过死,当又想到著述还没有完成,不应轻于一死。最终,司马迁从“西伯拘而演周易, 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等先圣先贤的遭遇 中看到自己的出路,最终决定“隐忍苟活”完成自己的著作。因此,司马迁遭受宫刑依然能 完成巨著史记,并不是因为他拥有平常心,而是因为他有着坚定的信念,不屈的毅力。 第空:结合第段的“她怀着一颗平常心,不畏艰难,从数吨的废料中提炼出了镭”可知, 居
15、里夫人的成功更多的是因为她的“不畏艰难”;第空:结合“李婷:如果要用,就要增 加一些内容,让人知道他们是怎样因为拥有平常心而获得成功的”可以看出,要想用材料支 撑观点,就要把材料中能够支撑观点的内容展开强化一下,让人觉得材料确实能证明观点。 (2)本题考查写作修改。注意按照要求来改写。示例:平常心往往能成不凡事。看淡成与 败,不患得患失,努力生活,不忘初心,一半入世,一半洒脱,才能心力专注,终有所成。 苏轼被贬岭南蛮荒,却在常见的荔枝中抒发对生活的热爱,吟出“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 作岭南人”的诗句,用乐观豁达活出真我,成为一代男神。慧能大师曾云:“本来无一物, 何处染尘埃”。平常心是以淡然平
16、和的心态面对看成功与失败,剔除了急于求成的功利思想, 减少无谓的失误和牺牲,让自己能力和水平保持最佳状态。3. 我觉得这种自断后路设绝境的做法能够激发人的潜力,让人做出平时不敢做出的事 情来,从而走出人生绝境,迎来人生佳境。4. (1)湃;薪;qie; ru(2)连词;介词5. (1)史记分为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以及它的深远影响。(2)示例一:本纪是按时间进行记载的,本纪是记述帝王的言行及政绩的,本纪是以 写人物为中心的。示例二:本纪是史记中的领袖,统领着全书的体例。6. (1) AA(2) D【解析】本题考查成语的理解与正确运用。寡不敌众:人少的一方抵挡不住人多的一方。众寡悬殊:指双方
17、力量相差很大。根据语境, 第一空应填“寡不敌众”。看风使舵:比喻态度、做法等跟着情势转变方向(含贬义)。顺水推舟:比喻顺应趋势办 事。根据语境,第二空应填“看风使舵”。落井下石:比喻乘人之危,加以陷害。趁火打劫:趁人家失火的时候去抢人家的东西,泛 指趁紧张危急的时候侵犯别人的权益。根据语境,第三空应填“落井下石”。权宜之计:指为了应付某种情况而暂时采取的变通方法。缓兵之计:使敌人延缓进攻的计 策,借指使事态暂时缓和同时积极设法应付的策略。根据语境,第四空应填“权宜之计”。(2)本题考查句子的补写与选择。根据语境可知,括号里的内容应是司马迁谈对李陵投降 一事的部分看法。B选项的表述突出了李陵的战
18、绩,弱化了李陵投降之事,对汉武帝的呼 问针对性不强。C 如果那么”表假设关系,“那么”后面的内容应建立在“如果”句 的基础之上,这不合实情。D ”虽然但是表转折关系,“虽然”句认可李陵已投降, 这不合实情。(3)本题考查病句的修改。A.语序不当。“他”指汉武帝还是李陵,表意不明;重点不突出,“晚年多疑的汉武帝” 应与“他周围的一群宠幸”对调位置。B.语序不当。介词“被”应放在“司马迁”之后。C.不合逻辑。根据逻辑可知,“不料想”应发生在前,“结果”应发生在后。D.正确。三、文言文阅读(一)阅读下文,完成问题7 .交往;等到8 .管仲被任用以后,在齐国执政。9 . B【解析】7 .本题考查解释文
19、言词语的意思。根据句意,推知词义。句意:常和鲍叔牙交往。游:交往。句意:等到小白即位。及:等到。8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注意重点词语的解释及句式的理解。重点词语有:既,已经。用:被任用。任政:执政。于:在。句式“任政于齐属于倒装句 式,应该为“于齐任政”。9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B.依据“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普遇之,不以为言(鲍叔牙知道他贤明、 有才干。管仲家贫,经常占鲍叔的便宜,但鲍叔始终很好地对待他,不因为这些事而有什么 怨言)”可知,鲍叔牙对管仲很欣赏,虽然管仲家境贫困常常占用鲍叔牙的一部分财产,但 鲍叔对他的一些小毛病牙并无怨言,对管仲一直都很好。本选项
20、中对他的一些小毛病却也 很苛责的理解错误。故选Bo参考译文:管仲年轻的时候,常和鲍叔牙交往,鲍叔牙知道他贤明、有才干。管仲家贫,经常占鲍 叔的便宜,但鲍叔始终很好地对待他,不因为这些事而有什么怨言。不久,鲍叔侍奉齐国公 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纠。等到小白即位,立为齐桓公以后,公子纠被杀,管仲被囚禁。于 是鲍叔向齐桓公推荐管仲。管仲被任用以后,在齐国执政,桓公凭借着管仲而称霸,并以霸 主的身份,多次会合诸候,使天下归正于-,这都是管仲的智谋。(二)文言文阅读10 .于是,就;私下,偷偷地11 .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也。12 . B【解析】10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21、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 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句意:于是归还了相印。乃:于是, 就。句意:偷偷地从小路离去。间:私下,偷偷地。11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要根据句意和句子结构进行断句。句意:住在家里就积累千 金财产,做官就达到卿相高位,这是平民百姓能达到的最高地位了。“居家则致千金”“居 官则至卿相”从居家和居官两个方面范蠡取得的成就,中间耍断开;“此布衣之极也”是总 结判断。故断为: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也。12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B.根据“苦身戮力,父子治产,居无几何,致产 数十万”,可知经过长期不懈的辛苦劳作,范蠡父
22、子积累了数十万家产。本项中“数千万” 错误;故答案为B【参考译文】范蠡乘船飘海到了齐国,更名改姓,自称“鹏夷子皮”,在海边耕作,吃 苦耐劳,努力生产,父子合力治理产业。住了不久,积累财产达几十万。齐人听说他贤能, 让他做了国相。范蠡叹息道:“住在家里就积累千金财产,做官就达到卿相高位,这是平民 百姓能达到的最高地位了。长久享受尊贵的名号,不吉祥。”于是归还了相印,全部发散了 自己的家产,送给知音好友同乡邻里,携带着贵重财宝,偷偷地从小路离去,到陶地住下 来于是他自称为陶朱公。(三)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面小题。13 . C14 . D15 .燕雀怎么能知道鸿鹄的志向呢?探求天道与人事之间的关系,
23、贯通古往今来变化的脉络,成为一家之言。16 .司马迁是我国西汉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和文学家。他用毕生的精力,倾注了 全部心血,写成了史记。史记开创了我国纪传体史书的先例。特别是他遭遇不幸后 忍辱负重,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的精神更为后人所敬重。【解析】17 .考查对一词多义的理解和辨析。A.苟:如果/苟且;B.亡:逃亡/通“无”,没有; C.故:原因、缘故/原因、缘故;D.或:有的人/有时候; 故答案为:C.18 .考查对一词多义及用法的理解和辨析。A.之:动词,去、往/助词,宾语前置的标 志;B.为:介词,向/动词,是;C.以:副词,通“己”,已经/介词,因为;D.而:连词, 表修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经典常谈 史记 专题14 经典常谈之史记第九内容简介+习题+原文-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经典常谈名著阅读分阶及梳理练习 专题 14 经典 第九 内容简介 习题 原文 2022
链接地址:https://www.taowenge.com/p-72716670.html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