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卓越高中联盟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docx
《2022-2023学年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卓越高中联盟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2023学年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卓越高中联盟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docx(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顺德区卓越高中2022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联考语文测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道家思想的核心是无为,主张顺自然、因物性,而儒家思想的核心是有为,强调制名 (礼)教、规范人性。这两种类型思想的不同和对立是显而易见的,而两者在历史上相互 补充、相互吸收,共同构成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中华民族的主要精神,同样也是显而易 见的。诚如班固所说,“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 “相反而皆相成也二人们经常把道家的无为理解为一种消极逃避,什么都不去做。其实,这很不全面,也 不准确。应当指出,在道家内部存在着消极无为和积
2、极无为两种不同的学说,他们对于无 为思想精神的理解是很不相同的。道家的庄子学派总的说来比较偏向于消极的无为,他们 追求一种“堕肢体,黜聪明”的“坐忘”(庄子大宗师)和“形如槁木” “心如死灰” 的“吾丧我”(庄子齐物论)的自我陶醉的精神境界。而道家的老子学派所说的无为就 不完全是消极的了。老子所谓的无为,主要是“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老子六十四 章)。他强调的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老子五十章)和“不自见”“不 自是”“不自伐”“不自矜”(老子二十二章),即不自作聪明、不自以为是、不自居功 劳、不自我夸耀。所以,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也不为,而是主张为而不恃,是要以退为 进、以曲求全
3、、以柔胜刚。荀子在批评庄、老二家学说时,一则说“庄子蔽于天而不知 人”(荀子解蔽),一则说“老子有见于讪(曲),无见于信(伸)”(荀子天论), 对于两者思想精神的不同之处,抓得相当准确,点得十分明白。韩非在吸收老子无为思想时,强调的只是君道的无为,而臣道是应当有为的。韩非认 为,君主的任务主要是把握原则、任用百官,如果事必躬亲,不仅忙不过来,也做不好, 而更严重的是,它将极大地妨碍和打击臣下百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君道的无 为可以更好地发挥臣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汉初黄老之学所强调的无为而治,又进一步表彰臣道的无为。汉初的主要政治经济政 策是与民休养生息,强调尽可能少地去扰民,充分调动和
4、发挥百姓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以利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经济的复苏,汉初黄老之学同时表彰臣道无为,正是出于这样的背 景。今存淮南子一书中,保存了不少汉初黄老的学说,其中论及无为思想处,有许多 积极的方面。如其说:“无为者,非谓其凝滞而不动也,以其言莫从己出也。”(主术训)总 而言之,“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所谓无不为者,因物之所为也。所谓无治者,不易自 然也;所谓无不治者,因物之相然也J (原道训)这里所讲的无为,都具有相当积极的 含义,是很值得我们注意的。由此可见,道家的无为思想并不是与有为截然不相容的,而从其积极精神方面讲,道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燕入旧居
5、、鸥归故池,好友斛斯融却已离开人间,颇有物是人非之感。B.颔联写断桥不修,卧柳生枝,暗指故庄人迹罕至,呈现出一片破败荒凉景象。C.颈联化用典故,表明心迹,“多惭”二字点明二人相知之深令管鲍自叹不如D.全诗写景寓情,借古叙事,步步咨嗟,字字入情,景、事、人、情浑然一体。16 .有人评此诗“哀人亦复自哀矣”,请结合全诗简要说明。【答案】15. C 16.写对朋友离世的哀悼,表达出对自己生命垂暮的感伤;写对知 交不再的惋惜,表达出对自己孤苦伶仃的凄怜;写对朋友死后方得一官的怅惘,表达出对 自己仕途坎坷的悲叹。(三)名篇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杜甫登高中的“”
6、这一句,和白居易琵琶行中“” 一句,都是用猿猴的悲鸣声来烘托诗人悲凉的心境。(2)酒是水质的诗,诗是心酿的酒。古代文人与酒有不解之缘。曹操在短歌行中认为 “, ,但李白却感叹“举杯消愁愁愁更愁”。(3)梦游天姥吟留别中“,J两句表现了攀登中山路崎岖盘旋,时间流逝飞 快。【答案】.风急天高猿啸哀.杜鹃啼血猿哀鸣.何以解忧 .唯有杜康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我国农耕文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和源泉。我国很多村庄有几百年甚 至上千年的历史,至今保存完整。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特色景观旅游名村等自然历 史文化特色资源丰富的村
7、庄,更是彰显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在各地 政府“乡村记忆工程”的带动下,乡村博物馆、文化馆纷纷建立,O这些博物馆、 文化馆对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有效满足了广大农民不断提升的精神文化需求,()o乡村振兴既包括物质生活的富裕,也包括精神文化的富足。当前,面对“乡风文明” 这一紧迫任务,保护和传承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显得尤为重要。乡村振兴视野下的乡村博物馆、文化馆建 设,其作用并不仅限于唤起并维系地域乡愁、民族记忆,而是包含了乡村振兴的责任与自 信。因此,乡村博物馆、文化馆的建设发展,应在协调乡村的历史与未来、传统与现代、
8、 个体与集体、本土与外部等关系上面下。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源远流长层见叠出A.源远流长层见叠出大有裨益功夫B.根深蒂固层见叠出锦上添花工夫C.根深蒂固层出不穷锦上添花功夫D.源远流长 层出不穷大有裨益工夫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拉紧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留住了乡愁记忆,传承了历史文化B.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拉紧了,乡愁记忆留住了,历史文化传承了C.留住了乡愁记忆,传承了历史文化,拉紧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D.乡愁记忆留住了,历史文化传承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拉紧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9、A.其作用并不仅限于唤起并维系地域乡愁、民族记忆,也包含了乡村振兴的责任与自信。B.其作用并不仅限于维系地域乡愁、唤起民族记忆,而是包含了激发乡村振兴的责任与自 信。C.其作用并不仅限于维系地域乡愁、唤起民族记忆,而是包含了激发乡村振兴的责任感与 自信心。D.其作用并不仅限于唤起并维系地域乡愁、民族记忆,也包含了激发乡村振兴的责任感与 自信心。【答案】18. A 19. C 20. D(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我们很可以相信,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大旱大水,连年兵 乱,可以使一部分农民抛井离乡;即使像抗战这样大事件所引起基层人口的流动,我相信 还是微乎其微的。当
10、然,我并不是说中国乡村人口是固定的。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口在增加,一块地 上只要几代的繁殖,人口就到了饱和点;过剩的人口自得宣泄出外,负起锄头去另辟新 地。可是老根是不常动的。这些宣泄出外的人,像是从老树上被风吹出去的种子,找到土 地的生存了,又形成一个小小的家族殖民地,找不到土地的也就在各式各样的运命下被淘 汰了,或是“发迹了”。我在广西靠近瑶山的区域里还看见过这类从老树上吹出来的种子, 拼命在垦地。在云南,我看见过这类种子所长成的小村落,还不过是两三代的事我在那里 也看见过找不着地的那些“孤魂”,以及死了给狗吃的路毙尸体。(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乡土本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1、?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这是不可能的”中的“这指什么?这句话能删吗?为什么?【答案】21.采用比喻手法,把家乡比喻为“老树”,把农民比喻为“种子”,把离开家乡随 处漂泊的农民比作“从老树上被风吹出去的种子”,突出表现了土地之于离乡农民的重要性。 22. “这”指“中国乡村人口是固定的”;这句话不能删去,起强调作用,强调随着人口的 增加,流动迁移是必然会发生的。四、作文(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边城中的渡口和摆渡人已经成为文学经典形象。生活中,许多人都曾经或将会遇 到“渡口”,也曾得到或将得到“摆渡人”的帮助。上面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想象和思
12、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 字的记叙文。【答案】例文:时代的渡者愚氓仍守着河岸边岌岌可危的小镇,不愿踏上那急湍中有些摇晃的渺小的船,更不愿远 离他们已死守了两千年的故土,去对面的原野去拓荒。但先生仍是兀自坚持着,撑着他那叶 小船,想要叫醒沉睡的人们,渡他们到对岸去。那鲁镇的小酒馆里的“孔乙己”们,是先生想渡的人。他们穷困潦倒,青色长衫已补了 又补,扎好的长辫满是油污,但他们仍守在这里。怎能去对岸呢?对岸的人连“之乎者也” 都是不懂的,他们只嚷嚷着白开水一般的大白话,间或夹杂着洋人的单词,听起来好不粗俗。 先生便只能长叹了,连横眉冷对都不行,只能独自坐在河中,任顽石和巨浪拍打着
13、船身,而 后潦潦草草地书写下狂人的日记,呐喊着,声嘶力竭地请他们看一看那写着陈腐的八股文的 旧纸堆里的正在撕咬着的吃人的怪兽。巨浪几近要将先生的青衫打湿,他浑然不觉。然而,也并非无人愿登渡船,也偶有零星几人,顶着众人嘲弄、惊异的目光,从密密麻 麻看热闹的人群中挤过来,坐在小船上。那魏连殳也便是这样的了,先生渡他的时候,他愣 是放心不下岸边的人,紧紧攥着那些人的衣角,能攥几个是儿个,想拉他们到船上来,但是 怎奈岸上的人都惊恐万状,如惊弓之鸟似地挣扎,硬是把他也拽进了河中,只剩漾着的一圈 圈涟漪,岸边人的脸上,却还抹上了一丝得逞的狞笑。先生盯着水面,眼神中泛出了丝丝的 悲悯。但先生是不知放弃的,他
14、愿守在这里做个摆渡者,直到他被巨浪淹没的那一天。他希望 在自己的挣扎与往来中,人们终得清醒,不再只知三纲五常,不再麻木不仁,而是去对岸的 杂草丛中,做那生命力旺盛的野草,展现生命的力量。他知道,他可以选择在这里,喝着迷 魂药,同无数的阿Q、无数的孔乙己一样没有心理负担地生存,他亦可转过头去,在对岸的 新世界中无视这里的人间疾苦,但他还是选择了最艰难的一种,便是把无数蒙昧无知的人渡 到对岸,在凶险的洪流中,在如猿牙般矗立的礁石中,做一个时代的渡者。先生,鲁迅先生,他相信,即使他殒身于洪流漩涡中,这世间,仍会有千千万万清醒的 人愿做这渡者。家的无为是为了达到更好的有为,乃至于无不为。同样,儒家的有
15、为思想也不是截然排斥无为的,儒家主耍经典论语,也记载有孔子 称颂天道自然无为的言论,如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阳 货)又说:“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卫灵公)儒家 对于自然界的法则也是极为尊重的,强调人类在生产活动中定要按自然界的法则去行动。 如荀子说:“养长时则六畜育,杀生时则草木殖J “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 不天其生,不绝其长也。量暨、鱼鳖、纵鳍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天其生,不 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污池、 渊沼、川泽谨其时禁,故鱼鳖优多,而百姓有余用也;斩伐养长
16、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 而百姓有余材也。”(荀子王制)这些防止人类有为活动的随意干预,积极尊重自然法 则的无为思想,是儒、道两家一致认同的。(摘编自楼宇烈中国文化中的儒释道,有删改)材料二:孔子世界观中的怀疑论因素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知其不 可而为之”等等),一方面终于发展为荀子、易传的乐观进取的无神论(“制天命而用 之”),另一方面则演化为庄周的泛神论。孔子对氏族成员个体人格的尊重(“三军可夺帅 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一方面发展为孟子的伟大人格理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另一方面也演化为庄子的遗世绝俗的独立人格理想(“彷徨乎尘垢之外,逍 遥乎
17、无为之业”)。表面看来,儒、道是离异而对立的,一个入世,一个出世;一个乐观进 取,一个消极退避;但实际上它们刚好相互补充而协调。不但“兼济天下”与“独善其 身”经常是后世士大夫的互补人生路途,而且悲歌慷慨与愤世嫉俗,“身在江湖”而“心存 魏阙”,也成为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的常规心理及其艺术意念。但是,儒、道又毕竟是离异 的。如果说荀子强调的是“性无伪则不能自美;那么庄子强调的却是“天地有大美而不 言二前者强调艺术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后者突出的是自然,即美和艺术的独立。如果 前者由于以其狭隘实用的功利框架,经常造成对艺术和审美的束缚、损害和破坏;那么, 后者则恰恰给予这种框架和束缚以强有力的冲击、
18、解脱和否定。浪漫不羁的形象想象,热 烈奔放的情感抒发,独特个性的追求表达,它们从内容到形式不断给中国艺术发展提供新 鲜的动力。所以说,老庄道家是孔学儒家的对立的补充者。(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历史上,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虽存在不同与对立,但相互补充、相互吸收,都是显而 易见的。B.把道家的无为理解为一种消极逃避,什么都不去做,这很不全面,也不准确,其中老子 学派所说的无为就完全是积极的。C.韩非和黄老之学都吸收了老子的无为思想,但与有为并不是截然不相容,都是为了达到 更好的有为。D.荀子强调艺术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庄子则强调美和艺术的
19、独立,二者既对立又协 调,促进中国艺术的不断发展。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班固论述儒、道两家思想时说“其言虽殊,譬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最早指出了 儒、道两家的核心思想不是绝对不可调和或相互统摄的。B.在我国古代的各个历史时期,道家的无为可以充分调动和发挥百姓们的积极性和主动 性,更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经济的复苏。C.对艺术和审美的束缚、损害和破坏,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强调艺术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 利,淡化美和艺术的独立造成的。D.儒、道表面看来离异而对立,但实际上刚好相互补充而协调,因为它们都是由孔子的世 界观发展演化而来。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儒家的
20、有为思想也不是截然排斥无为的”这一观 点的一项是()A.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B.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C.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D.唯天 大,唯尧则之。(孔子).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 . “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经常是后世士大夫的互补人生路途”,请从中国古代文人 中任举一例,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句的理解。【答案】1. B 2. C 3. A.材料一按总分的论证思路展开论述。先提出观点,指出儒、道两家在历史上相互补充、 相互吸收,共同构成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与中华民族的主要精神;然后重点论述道家的无为 并非与儒家的有为截然不相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2023 学年 广东省 佛山市 顺德 卓越 高中 联盟 高一上 学期 期中 联考 语文试题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