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教育心理学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教育心理学重点.docx(4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重点提醒统观近几年全国各省的教师资格认证教育心理学考试,本章的考察重点是:(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2)教育心理学在实际教学中的作用。(3)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考纲链接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 1)广义。教育心理学是指研究教育实践中各种心理与行为规律的科学。它既涉及学校教育心理学, 也涉及家庭和社会教育心理学。2 2 )狭义。教育心理学专指学校教育心理学,即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 规律的科学。3 .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教育心理学是应专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4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1)学习与教学的要素(学
2、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等)。(2)学习与教学的过程(学 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5 .教育心理学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一方面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学习困难的因素;另一方面有助于教师对教行现象形成新的科学结识。1 .动机的含义及其功能。(1)动机: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的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2)动机的功能:激活、指向、强化。2 .学习动机及其基本结构。学习动机: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学习目的的一种内在过程 或内部心理状态。3 .学习动机的组成:是由学习需要和诱因两个方面构成。(1)学习需
3、要:是学生追求学业成就的心理倾向,是社会、学校和家庭对学生的客观规定,在其头脑 中的主观反映。学习需要是学习动机产生的基础。(2)诱因:指与学习需要相联系的外界刺激物,如别人 的衣扬、奖励等。4 .学习动机的种类:(1)崇高的动机与低档的动机(按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分);(2)近景的直 接性动机与远景的间接性动机(按学习动机的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分);(3 )内部学习动机与外部学习 动机(按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分);(4)一般动机与具体动机(按学习动机起作用的范围分)。5 .学习动机与学习的关系: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却不是 决定学习活动的唯条件。学习动机与学习
4、效果的关系:一般情况下,两者的关系是一致的;学习者个性不同,学习任务的难度 不同,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不同;学习动机。学习效果的关系是双向的。6 .强化理论。(I)提出者:行为主义心理学家。(2)观点:人的某种学习行为倾向完全取决于先前的这种学习行为。刺激因强化而建立起来的稳固联系,不断强化则可以使这种联结得到加强和巩固,任何学习行为都是为获得某种报偿。(3)评价:该理论过度强调引起学习行为的外部力量,忽视甚至否认了人的学习行为的自觉性与积极性, 具有较大的局限性。7 .需要层次理论。(1)提出者:马斯洛(美国心理学家)。,(2 )观点:生理的需要一安全的需要一归属和爱的需要一尊重的需要一
5、自我实现的需要。关于自我实现的需要:涉及认知、审美和发明的需要。两方面含义:完整而丰满的人性的实现、个人潜能或特性的实现(3)教育意义: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也应当关心学生的生活,以排除影响学习的一切干扰因素。8 .成就动机理论。(1)提出者:阿特金森。(2)观点:成就动机是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干、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分 两类:力求成功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动机。(3)教育意义:力求成功者,应给与新奇的有一定难度的任务,安排竞争的情境,严格评估分数来激发 学习动机:而对于避免失败者,则要安排少竞争或竞争不强的情境,及时表扬,评价稍梢放宽,并尽量避免在 公众场合指责其错误。
6、9 .成败归因理论。(1)提出者:维纳(美国心理学家)。(2)观点。三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稔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六因素:能力高低;努力限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3)理论价值与实际作用:不同的归因可引发行为的不同表现;归因是主观的,可在合适的干预卜.被改变。0,自我效能理论。 1 )提出者:班杜拉。(2)观点。自我效能感:人们对自己是否可以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强化:三种直 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期待:结果期待、效能期待。11 .学习动机的培养:(1)运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2)运用直接发
7、生途径和间 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12 .学习动机的激发:(1)创设问题情境,实行启发教学;(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3) 充足运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4)对的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第五章学习的迁移重点提醒统观近几年全国各省的教师资格认证教育心理学考试,木章的考察重点是:(1)迁移的概念及种类。 2 )迁移的作用。(3)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4)影响迁移的重要因素。(5)如何在教学中促进迁移。1 .迁移的概念及种类。(1)迁移的概念: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学习迁移具有普遍性,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闻知十是典型的学习迁移形式。(2)迁
8、移的种类:正迁移与负迁移: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横向迁移与纵向迁移: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2.迁移的作用:(1)迁移对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2)迁移是习得的经验得以概 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3)迁移规律对于学习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的 培训人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3.初期的迁移理论。(1 )形式训练说(沃尔夫)。训练可以改善人的某种心理能力,学科学习的意义在于训练某种心理能力。获得了这种能力就能在以 后的学习中产生迁移。迁移是无条件的、自动发生的。(2)共同要素说(桑代克和伍德沃斯)。迁移是非常具体的、并且是有条件的,需要有共同的要素。学科学习的
9、意义在于内容,前后学习中有共同的内容,一种学习就能影响另种学习。(3)经验类化说(贾德)。强调概括化的经验或原理在迁移中的作用 4 )关系转化说(格式塔心理学家)。迁移产生的实质是个体对事物间的关系的理解4 .现代的迁移理论。(1)奥苏泊尔的认知结构理论:任何故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学习的基础之上进行的,故意义的学习 中一定有迁移。(2)继奥苏泊尔之后的几种观点:强调认知结构在迁移中的作用。结构中的某些成分是决定迁移能否发生的主线条件。强调外界环境与主体的互相作用对迁移的影响。强调通过社会交互作用与合作学习,可以促进迁 移的产生。5 .影响迁移的重要因素:(1)相似性;(2)原有认知结构;(3
10、)学习的心向与定势。6.促进迁移的教学:(1)精选教材;(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4)专家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第六章知识的学习重点提醒统观近几年全国各省的教师资格认证教育心理学考试,本章的考察重点是:(1)知识及知识学习的类型。(2)知识直观和知识的概括。(3)记忆系统及其特点。(4)遗忘的理论解释。(5 )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考纲链接1 .知识的含义。个体通过与环境互相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其实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性与联系的反映,是 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2 .知识的类型。(1)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反映活动的深度不同)。感性知识:主体对事物外表特性和
11、外部联系的反映。 理性知识:主体对事物本质特性与内在联系的反映。(2)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反映活动的形式不同)。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个人能用言语进行直接陈述的知识。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体难以清楚陈述,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 识。(3)具体知识与抽象知识(反映活动的内容不同)。具体知识:是对于一定期间和地点发生的事实或事件的反映,是对我们看到或听到的事情的心理再 现。抽象知识:是对已知事实的概括性的反映,表现为概念原理.、公式、原则等。3 .知识学习的类型:(1)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根据知识的反复限度):(2)下位学习、上位 学习、并列结合学
12、习(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4 .知识学习的过程。知识学习重要是学生对知识的内在加工过程。这一过程涉及知识获得、知识保持、知识提取三个阶 段。5 .知识学习的作用:是增长经验、形成技能、发展发明力的重要前提。(1)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校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2)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生各种技能形成和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3)知识学习是发明性产牛.的必要前提。6 .知识的获得此知识学习的第一个阶段。知识获得的两个环节是:知识直观和知识概括。7 .知识直观。类暨实物直观;模像直观;言语直观。(2)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像直观;加强词与形象配合:运用感知规律, 突出直观对象
13、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测能力;让学生充足参与直观过程。8 .知识概括。(1)类型:感性概括、理性概括。(2)如何有效进行知识概括: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对的运用变式;科学地进行比较;启发学 生进行自觉概括。9 .错误观念。即个体平常宜觉经验中与科学理论相违反的知识体系。10 .错误观念的性质:(1)广泛性:(2)自发性;(3)顽固性;(4)隐蔽性。1 1 .错误观念转变的条件:(1)对现有观念的不满;(2)新观念的可理解性;(3)新观念的合理性;(4) 新观念的有效性。12 .促进错误观念转变的教学:(I )创设开放、互相接纳的课堂气氛;(2)倾听、洞察学生的经验世 界;(3)引发认知冲突;(4)
14、鼓励学生交流。13 .记忆系统及其特点。(1)瞬时记忆。贮存时间约为0.252秒。(2)短时记忆。保持时间约为2秒到 1分钟。(3 )长时记忆。保持时间从1分钟以上到许数年甚至终身。14 .遗忘及其进程。(1)遗忘是指识记过的事物不能或者错误的再认或回忆。(2)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遗忘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其规律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1 5.遗忘理论。(1)痕迹衰退说:山记忆痕迹衰退引起,消退随时间推移自动发生。(2)干扰说:前 摄克制、后摄克制。是由于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干扰的结果。(3)同化说:实质是知识的组织 与认知结构简化的过程。(4)动机说:遗忘不是保持的消失而是记忆被压抑。1
15、 6 .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1)深度加工材料;(2)有效运用记忆术;(3)进行组块化编码;(4)适当 过度学习;(5)合理进行复习。做到及时复习、分散受习、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第七章技能的形成重点提醒统观近几年全国各省的教师资格认证教育学考试,本章的考察重点是:(1)技能的两大分类及形成阶段。(2)操作技能及心智技能的培养规定。(3)心智技能形成的有关理论。1 .技能的概念:技能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2 .技能的特点:(1)技能是通过学习或练习而形成的,不同于本能行为;(2)技能是一种活动方式, 是由一系列动作及其执行方式构成的,属于动作经验,不同于认知经验的知识:
16、(3技能中的各种动作要素及 其执行顺序要体现活动自身的客观法则的规定,不是一般的习惯动作。3 .技能的种类:(1)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指由系列实际动作,以完善、合理的方式组成的操作活 动方式。它具有客观性、外显性、展开性的特点。(2)心智技能,也称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它具有以下 特点:对象具有观念性;执行具有内潜性;结构具有简缩性。4 .技能的作用:可以对活动进行调节与控制;(2)是获得经验、解决问题、变革现实的前提条件;(3) 影响着学习者的个性品质。5 .操作技能的分类:(1)从对外部刺激的调节方式看,分为连续性动作技能和非连续性动作
17、技能:(2)从对外部条件的运用 限度看,可分为封闭型动作技能和开放性动作技能:(3)从所涉及的骨骼、肌肉及动作幅度大小,可分为精细 动作技能和粗放动作技能。6 .心智技能的分类:(1)根据合用范围不同,分为般心智技能和专门心智技能;(2)根据学生学习的结果,分为智慧技能 和认知策略。7 .操作技能形成的阶段:可以分为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与操作纯熟四个阶段。8 .操作定向:即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与规定,在头脑中建立起操作活动的定向映像的过程。在操 作定向阶段形成的映像应涉及两方面:一是对操作活动的结构要素及其关系的结识;:是与操作技能学习有 关或无关的各种内外刺激的结识与区分。9 .操作模
18、仿即实际再现出特定的动作方式或行为模式。(1)动作品质:动作的稳定性、准确性、灵活性较差;(2)动作结构:各个动作之间的协调性较差;(3)动作控制:重要匏视觉控制,动觉控制水平较低:(4)动作效能:完毕一个动作往往比标准速度要慢,个体经常感到疲劳紧张。【0 .操作整合:即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固定下来,并使各动作成分互相结合,成为定型的、体化的 动作。(1)动作品质:动作可以表现出一定的稳定性、精确性和灵活性,但当外界条件发生变化时,动作的 这些特点都有所减少;(2)动作结构:动作的各成分趋于精确,多余动作也有所减少;(3)动作控制:视觉控制不起主导作用, 逐渐让位于动觉控制;(4)动作效能:疲
19、劳感、紧张感减少。11.操作纯熟:指所形成的动作方式对各种变化的条件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动作的执行达成高度的完善 化和自动化。(1 )动作品质:动作具有高度的灵活性、稳定性和准确性,在各种变化的条件下都能顺利完毕 动作;(2)动作结构:各个动作之间的干扰消失,衔接连贯、流畅,高度协调;(3)动作控制:动觉控制增强;(4)动 作效能:心理消耗和体力消耗降至最低。(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一方面为实际教学提供一般性的原则或技术:另一方面有助于使教师的工作符合自身的教学心理及学习者的学习心理,从而优化教学工作。(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运用教育心理学原理,教师不仅可以对的地分析、了解学生
20、,并且可 以预测学生将要发生的行为或发展的方向,采用相应的干预或防止措施,达成预期的效果。(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教育心理学不仅为实际教育活动提供一般性的理论指导,也为 教师参与教学研究提供可参照的丰富例证。5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1)观测法:也称自然观测法,它是在教育过程中直接观测并记录个体某种心理活动的表现或行为变 化,从而对学生心理进行了解。(2)实验法:在控制的条件下,以引起被试的某些心理现象的变化,来研究此种变量的变化对其他变量 影响的方法。重要有自然实验法和实验室实验法。(3)调查法:以被调查者所了解或关心的问题为范围,预先拟定问题,让被调查者自由表达其态度或
21、意 见的一种方法。(4)个案研究法:收集单个被试的资料以分析其心理特性的方法。( 5 )教育经验总结法:指教育工作者对平时自己工作经验作出的总结。6 .教育心理学在西方的发展历程:(1)初创时期(20世纪2023代以前)0192 0 2 3 ,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这 一专著奠定了科学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从此确立。(2)发展时期(2 0世纪2 023代至5 0年代末)。(3)成熟时期(2 0世纪60年代至7 0年代末)。(4)完善时期(2。世纪8 0年代以后)。1 2.操作技能的培训规定:(1)准确的示范与讲解:(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3)充足而有效的
22、反馈: (4)建立稳定清楚的动觉。13 .示范的作用: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对的的动作表象,进而在实际的动作活动中可以调节动作的执行。14 .教师示范要做到:(1)动作示范与言语解释相结合:(2)整体示范与分解示范相结合:(3)示范动作要 反豆,在示范中要指导学生观测。15 .练习是动作技能形成的基本条件。这里的练习是指故意练习,即练习者抱有改善其作业水平的目 的,并且这种练习耍付出一定的努力。16 .练习的分类:(1)根据练习内容的完整性可分为整体练习和局部练习;(2)根据练习时间分派不同可 分为集中练习和分散练习:(3)根据练习途径不同可分为模拟练习、实际练习和心理练习。17 .练习中出现的高原
23、现象:即学生在一些结构比较复杂的技能学习中,练习到一定阶段,常出现进 步行时停顿的现象。18 .反馈的作用:重要是提供应学生进一步加工的信息,是动作技能学习最重要的外部条件之一。且 在练习过后要给学生留出加工反馈信息的实践并采用相应措施促进学生对反馈信息的加工。反馈可来自两 方面,内部反馈和外部反馈。在学生技能学习中给予反馈要注意反馈的方式、反馈的内容和反馈的频率。19 .动觉训练要注意:(1)减少对视觉的依赖:(2)采用分解法,让学生练习分解的个别动作:(3)运用 各种辅助手段或辅助器械让学生体验随着动作的运动感觉线索。2 0.心智技能形成的理论探讨:加里培林的心智动作按阶段形成理论;安德森
24、的心智技能形成三阶段 论。21 .加里培林的五阶段论:(1)活动定向阶段;(2)物质活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3)有声言语活动阶段; (4)无声的外部自语阶段;(5 )内部有语活动阶段。22 .心智技能的三阶段论:(1)原型定向:(2)原型操作;(3)原型内化。23 .原型定向:即了解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从而使主体知道该做哪些动作和如何去完毕这些运作, 明确活动的方向。教师应注意:(1)让学生了解活动的结构,使学生对活动有一个完整的映像;(2)让学生了解围绕各个 动作的结构而形成的各种规定的必要性;(3)采用有效措施发挥学生的积极性、独立性,激发学生的学习 需要。24 .原型操作:是依据心智技能
25、的实践模式,把主体在头脑中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操 作方式付诸实行。教师应注意:(1)让心智活动的所有动作以展开的方式呈现;(2)注意变更活动的对象,采用变式加以 概括:(3)注意活动的掌握限度,适时地向卜.一阶段转化;(4)动作的执行注意与言语相结合。25 5 .原型内化:即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向头脑内部转化,由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形式变成观念的、 内潜的、简缩的形式的过程。教师应注意:(1)动作的执行应从外部言语开始,再逐步转向内部言语;(2)开始时,操作活动应在言语 水平上完全展开,再依据活动的掌握限度简缩;(3)要注意变换动作对象,对活动方式进行概括:(4)要注意适 时地实现
26、转化。26 6.心智技能形成的特性:(1)从心智活动的方式看,心智活动的各个环节联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2) 从心智活动的调节看,心智活动已经不需要意识的过多控制就能自动进行;(3)从心狎活动的品质看,思维的 广度和深度、独立性和批判性、灵活性等都大为增强。27.心智技能的培养规定:(1 )遵循心智技能按阶段形成的理论: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 括性;(3 )纯熟掌握心智活动规则和课题解答程序;(4)创设条件,提供心智技能应用的机会。第八章学习策略重点提醒统观近几年全国各省的教师资格认证教育心理学考试,本章的考察重点是:(1)学习策略的构成。(2)学习策略训练的原则与方法。(3)教学中如何
27、运用学习策略。考纲链接1 .学习策略的概念: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r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效果,有目的故意识地运用有效的学 习程序、规则、方法、技巧及调控方式的学习过程。2 .学习策略的基本特性:3)是学习者为了完毕学习目的而积极积极地使用的:(2)是有效学习所 需的;(3)是有关学习过程的;(4 )是学习者制定的学习计划,由规则和技能构成。3 .学习策略的意义:(1)可以改善学生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2)能更有效地促进教师的教;(3) 有助于更好的适应发展。4 .学习策略的构成:学习策略重要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5 .认知策略指对信息进行加工时所用的有关方法和技术,涉及复述
28、策略、精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6 .复述策略的概念及常用的方法。(1)复述策略指为了记住某信息不断积极地反复的过程;(2)常用的竟述策略有以下方法:排除互相干扰;注意复习时间的合理安排: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多种感官参与;试图回忆;画线。7 .精加工策略的方法:精加工策略指为使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记住正在学习的东西而作的充实意义的 添加、构建或升华的过程。常用的方法有:(1)记忆术:位置法:首字母缩略同法;关键司法; 谐音法。(2)做笔记;(3)扩展与引申;(4)提问。8 .组织策略的方法:组织策略是建构新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过程。其方法有:(I)聚类组织策略; (2)概括法;(3)纲要法:(4)构
29、建网络法;(5)比较法。9 .元认知策略:即监控策略,指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的有效监视和控制。重要有计划策略、监控策 略和调节策略。10 .资源管理策略:即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的环境和资源的策略,重要涉及时间管理策略、学习环境管 理策略和寻求支持策略。1 1.学习时间管理要注意:(1)统筹安排学习时间;(2)高效运用最佳时间。12 .学习策略训练的原则:主体性原则;内化性原则;特定性原则;生成性原则;效能性原则。13 .学习策略训练应涉及三种要素:(1)策略及巩固练习:(2)自我执行及监控策略的使用;(3)了解策略 的价值及合用的范围。14 .学习策略训练的方法:(1)指导教学模式:(2)程序化训练
30、模式;(3)完形训练模式;(4)交互式 教学模式:(5)合作学习模式。1 5.指导教学模式的基本环节:(I)先向学生解释所选定学习策略的具体环节和条件,在具体应用中 不断给以提醒;(2)让学生口头叙述和明确解释所操作的每一个环世(3)在教学中依据每种策略来选择恰当的 事例以说明其应用的多种也许性。【6.程序化训练模式的基本环节:(1 )将某活动技能,按有关原理分解成可执行、易操作的小环节;(2) 通过活动实例示范各个环节,并规定学生按环节活动;(3)规定学生记忆各环节,并坚持练习,直至达成自 动化限度。17 .完形训练模式的环节:(1 )提供一个几乎完整的提纲,需要学生听课或阅读时填写一些支持
31、性细 节;(2)提供个只有主题的提纲,规定填写所有的支持性细节;(3)提供个只有支持性的细节,而规定填写 重要的观点。18 .交互式教学模式的策略:(1)总结,即总结段落内容;(2)提问,即提5要点有关的问题;(3)析疑, 即明确材料中的难点:(4)预测,即预测下文会出现什么。第九章问题解决与发明性重点提醒统观近几年全国各省的教师资格认证教育心理学考试,本章的考察重点是:(1)问题解决的过程。(2)影响问题解决的重要因素。(3)培养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措施。(4)发明性的基本特性及培养策略。考纲链接1 .问题。问题是指给定信息和要达成的目的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2 .问题的分类:分
32、为行结构问题(结构良好问题)与无结构问题(结构不良问题)两种类型。3 .问题的基本成分。任何问题都具有三个基本的成分:一是给定条件,这足一组已知的关于问题的条 件的描述,即问题的起始状态;二是要达成的目的,即问题规定的答案或目的状态;三是存在的限制或障碍。4 .问题解决:指个人应用一系列认知操作,将问题从起始状态转变为目的状态的过程。5 .问题解决的特点:(1)目的指向性;(2)认知性;(3)序列性。6 .问题解决的过程:(1)发现问题:(2)理解与表征问题;(3)提出假设:(4)检查假设。7 .发现问题的能力受个体活动积极性的影响,也与其已有的知识经验有关。8 .影响学生对的表征问题的重要因
33、素有:(1)不能有效辨认问题的相关信息:(2)缺少某问题领域的 特定的知识:(3)太急于得出答案。9 .检行假设有直接检皆和间接检查两种方法。【0.问题解决的策略:(1)算法式。(2)启发式:手段-目的分析;反推法;简化法;类比法。1 1.影响问题解决的重要因素:(1)问题的特性,个体解决有关问题时,经常受到问题的类型、呈现的方式等因素的影响;(2)已有的知识经验,与问题解决有关的经验越多,解决该问题的也许性也就越大:(3)定势与功能固着,功能固着也可以看作是种定势,即从物体的正常功能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定势。12 .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方法:(1)形成有组织的知识结构;(2)专家学生运用策略
34、;(3)促使技 能达成自动化水平;(4 )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13.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要注意:(1)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2)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 的概括;(3)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1 4 .专家学生运用策略:(1)结合具体学科,专家思维方法;(2)外化思绪,进行显性教学。1 5.促使技能达成自动化水平:(1)将较复杂的技能分解成许多子技能或前提技能,并分别掌握;(2) 促进各子技能或前提技能的组合;(3)多次综合练习,使其达成自动化水平。1 6.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1)鼓励学生积极发现问题;(2)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3)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17 .发明是
35、根据一定目的,产生出某种新奇、独特的.有一定价值意义成品的活动或过程。发明可分为 真发明和类发明。18 .发明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和特性。19 .发明性想象和发明性思维是人们发明活动的两大结识支柱。20 0 .发散思维是发明性思维的核心。21 1 .发散思维的基本特性:(1 )流畅性。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在规定期间内产生不同观念的数量的多 少;(2)变通性。即灵活性,指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不来守成规,不钻牛角尖,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通;(3) 独创性。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能独具匠心,想出不同寻常的、超越自己也超越同辈的意见,具有新奇性。22 .影响发明性的重要因素:(
36、1)环境:(2)智力:(3)个性。23 .环境因素指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1)发明性比智力更易受到环境的影响:(2)温暖、融洽和 民主的家庭氛围,对子女发明性发展十分重要:(3)学校教育中过度强调纪律和规范,缺少H由和开放气 氛也会妨碍学生发明性的发展;(4)社会文化中过度强调社会规范,因循守旧,不敢探索那些有也许失败的未 知事物,也会限制个体发明性的发展。24 .智力与发明性的关系:(1)低智商不也许具有发明性:(2)高智商也许有高发明性,也也许有低 发明性;(3)低发明性的智商水平也许高,也也许低;(4)高发明性者的智商一般不低。25 .高发明性者的个性特性:(1 )具有风趣感;(2)有
37、抱负和强烈的动机;(3)能容忍模糊与错误;(4 )喜 欢幻想:(5)具有强烈的好奇心;(6)具有独立性。26 .发明性的培养:(1)创设有助于发明性产生的适宜环境;(2)注用发明性个性的料造;(3)开设培养发 明性的课程,专家发明性的思维策略。27 7 .发明适宜的环境要:(1 )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2 )给学生留有充足选择的余地;(3 )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28 .要发明宽松的心理环境教帅应当做到:(I)给学生应有的信任;(2)减少不必要的规定:(3)不作评 判;(4)对学生表达诚恳的支持:(5)提供某些集体情境让学生体验到自我价值感、对集体的归属感和个人 能力感。29 .注重个性的塑
38、造,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1 )保护好奇心;(2)接受学生的想法,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 的恐惊心理;(3)重视学生与众不同的见解和观点,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4)给学生提供具有发明性的楷模。30 0 .发明性的思维策略训练:(1)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2)发散思维训练;(3 )学会容忍模糊性: (4)推测与假设训练:自我设计训练;头脑风暴训练。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重点提醒统观近几年全国各省的教师资格认证教育心理学考试,本章的考察重点是:(1)品德及其结构;(2)皮亚杰与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3)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性;(4)影响态度与品德形成的基本条件。考纲链接1 .态度的实质:
39、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映的倾向性。2 .态度的结构:(I)态度的认知成分,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2) 态度的情感成分,指随着看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态度的核心成分;(3)态度的行为成 分,指准备对某对象做出各种反映的意向或意图。3 .品德的实质:品镌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 出来的比较稔定的心理特性和倾向。4 .品德的心理结构。(1)道德结识: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结识。道德结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2)道德情感:是随着着道德结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道德情感
40、渗透在人的道德观念和道镌行为 中,内容重要涉及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义务感、责任感、事业感、H尊感和羞耻感。(3)道德行为: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结识指引和道镌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对别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 义的行为。它是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忐。5 .道德情感从表现形式上看重要涉及三种:(1 )直觉式道德情感;(2)想象式道德情感;(3)伦理式道 德情感。6 .品德发展的阶段理论:(1)皮亚杰的道德推理发展阶段理论;(2)柯尔伯格的道德推理发展阶段论; (3)尤尼斯的道德实践活动理论。7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1)在10岁以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重要是依据
41、别人设定的外在 标准,称为他律道德;(2)在10岁以后,儿童的判断重要是依据H己认可的内在标准,称为自律道德。8 .柯尔伯格的道德推理发展阶段论:(1)前习俗水平。第一阶段:处罚服从取向阶段;第二阶段:相 对功利取向阶段;(2)习俗水平。第三阶段:寻求认可取向阶段;第四阶段:遵守法规取向阶段;(3)后习俗水 平。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取向阶段:第六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9 .尤尼斯的道德实践活动理论强调青少年期的社会参与经验对其道德发展的持久影响。10 .社会参叮经验对青少年道德发展的影响:(1 )可以促使青少年联系别人反思自身,从而改善道德观 念和行为:(2 )可以影响其若干年后自愿参与社会的
42、行为;(3)也许提高成年期参与政治活动和各种社会团队的也许性.11 .道德同一性具有两个基本的要素:(1 )对别人的尊重:(2)对社会的尊重。12 .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性:(1)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致;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抱负;臼我意识增强:品德结 构更为完善。(2)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13 .品德学习的两种形式:(1)亲历学习;(2)观测学习。14 .品德学习的形成过程:(1)依从;(2)认同;(3)内化。15 .品质学习的一般条件:(I)外部条件。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同伴群体;(2)内部条件。 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
43、镌认知。16 .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1)有效的说服;(2)树立良好的楷模;(3)运用群体约定;(4)价值澄清: (5)奖惩控制。17 .一种观念要真正成为个人的道德价值观,须经历三个阶段七个夕过程:18 )选择阶段:白山选择;从多种可选范围内选择;充足考虑各种选择的后果之后再行选择。19 )赞赏阶段:爱慕自己的选择并感到满意;乐意公开认可自己的选择。(3)行动阶段:按自己的选择行事;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加以反复。18.运用群体约定的操作程序:(1)清楚而客观地介绍问题的性质;(2)唤起班集体对问题的意识,使 他们明白只有改变态度才T更令人满意:(3)清楚而客观地说明要形成的新态度;(4)引导集
44、体讨论改变态度 的具体方法;(5)使全班学生一致批准把计划付诸实行,每位学生都承担执行计划的任务;(6)学生在执行计划 的过程中改变态度:(7)引导大家对改变的态度进行评价,使态度进一步概括化和稳定化。7 .布鲁纳总结教育心理学卜几年来的成果表现在以卜.四个方面:枳极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 研究,社会文化研究。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重点提醒统观近几年全国各省的教师资格认证教育心理学考试,本章的考察重点是:(1 )心理发展及学生心理发展基本特性。(2 )认知发展的阶段论;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3)中学生的人格的发展:自我意识的发展.(4)学生的认知差异及其教育含义。(5)学生的性格差
45、异及其教育含义。考纲链接1 .心理发展的含义: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整个死亡的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2 .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性: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发展的定向性与顺序性;发展的不平衡;发展 的个体差异性。3 .个体心理发展的阶段划分:(1)乳儿期(01岁);(2)婴儿期(13岁)相称于光学前期;(3)幼儿期(3-6、 7岁)相称于学龄前期;(4)童年期(6、7岁11、12岁)相称于学龄初期:(5)少年期(11、1274、15岁)相称 于学龄中期;(6)青年期(1 4、1525岁)相称于学龄晚期;、(7)成年期(2565岁);(8)老年期(65岁以后)。第十一章心理健康教育布
46、点提醒统观近几年全国各省的教师资格认证教育心理学考试,本章的考察重点是:(1)心理健康的标准。(2)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3)心理辅导与征闻的目的、原则及方法。考纲链接1 .心理健康的概念:所谓心理健康,就是一种良好的、连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 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可以有效地发挥个人的号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 会功能。2 .心理健康的标准:(1)情绪稳定、乐观:(2)对的的自我观;(3 )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4)人际 关系和谐;(5)人格完整;(6 )心理行为&现符合年龄特性。3 .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1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保障学生心
47、理健康的客观需要;(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是时代的呼唤,素质教育的客观规定;(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改善和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客观规定。4 .即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I)个人因素;(2)家庭因素;(3)学校因素;(4)社会因素。5 .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个人因素有:(1生物学方面,生理发育的鼎盛时期;(2)心理方面,身心发展不 平衡,心理活动也处在矛盾状态。6 .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有:(I)父母关系,父母间的不良关系对学生心理健康会产生极大的 不利影响;(2)父母盼望,父母对孩子过高或过低的盼望,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发展都是不利的;(3)教养方 式,家庭教养方式对学生心理健康不仅具有直接的影响,并且还体现在对学校教育的效果起促进、干扰或者 抵消的作用上:(4 )父母个性,家庭成员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心理健康起着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7 .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学校因素有:(1 )教育方式,学校的教育方式、方法不妥会导致学生的心理压 抑;(2)同伴关系,同伴关系对学牛.的平常生活和个体发展具有重要影响;(3)学习承担,沉重的课业承担 使学生的心理整天处在超负荷的高度紧张状态之中。8 .中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