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小说《吕大郎还金完骨肉》的海外传播与启示.docx
《明代小说《吕大郎还金完骨肉》的海外传播与启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明代小说《吕大郎还金完骨肉》的海外传播与启示.docx(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明代小说吕大郎骨肉的触M需与启示作为比较文学和传播学的重要研究对象之一,“中国故事”的海外传播近年来引发了学界的关注。早在18世纪,伴 随中国典籍的外译,中国文学作品就开始传入西方。1735年,耶稣会教士杜赫德(初2门62如51。111。)在巴黎编辑 出版了中华帝国全志(Descriptiongeographique,historique,chronologique,politique,etphysiquederempiredelaChineetdelaTartariechinoise), 将元杂剧赵氏孤儿诗经中的天作等八首诗歌、今古奇观中的三篇小说以及一批小故事介绍到欧洲,正 式开启了中国古
2、典文学作品在西方传播的历程。在这批作品中,元杂剧赵氏孤儿引起的反响最大,法国启蒙思想家 伏尔泰据此改编创作了戏剧中国孤儿,在欧洲引起轰动。而中华帝国全志中刊出的吕大郎还金完骨肉怀 私怨狠仆告主庄子休鼓盆成大道三部短篇小说虽然也在欧洲文学中留下足迹,但受到学界关注较少。本文以吕 大郎还金完骨肉为重点,对这一故事近三百年来在欧洲和阿拉伯世界的传播历程进行梳理,并对推动这一中国故事在 世界文学中传播的动力源泉进行分析。中华帝国全志中的行善故事与道德训诫1735年杜赫德在中华帝国全志中选入的吕大郎还金完骨肉怀私怨狠仆告主庄子休鼓盆成大道三 个故事均出自明代冯梦龙、凌濠初编写的小说集“三言二拍”,后被收
3、入抱翁老人选编的今古奇观。就中华帝国全 志中的译文与今古奇观在细节上的吻合程度来看,耶稣会士殷弘绪(Francois Xavier dEntrecolles)所选译的三篇 小说均是以抱翁老人加工过的版本为底本。近年,法国汉学家在法国国家图书馆发现了殷弘绪的译作手稿,手稿(Ms.Fr. 19536)上有其签名,署有“1723年11月28日于北京”字样(蓝莉,2015: 239, 342)。纵观中华帝国全志选入的三篇中国小说,它们都通过精心编排故事情节,宣扬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思想, 带有道德训诫的色彩,同儒家的伦理观念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在中华帝国全志第3卷中,杜赫德还在中国文学译 著前附有一篇
4、名为中国人在诗歌、史传和戏剧方面的品味 (DuGotdesChinoispourlaPoesie,pourrHistoire,pourlesPiecesdeTheatre)W#,文中写道:“中国小说与我们近几个世 纪以来流行的小说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不同的是,我们的小说大多都是些爱情故事以及虚构的故事,它们虽然能供读者 娱乐消遣,但同时它们对激情的过度渲染却使其变得十分危险,尤其会腐蚀青年读者。而中国小说则充满训诫,包含非 常适合用于教化品行的格言,并几乎总是教导人践行美德”(du Halde, 1735: 291-292)。杜赫德虽然对中国文学了解甚 少,只能通过殷弘绪等人寄来的有限几篇译作管
5、中窥豹,但这番评价却与“三言二拍”和今古奇观编者的动机不谋而 合。今古奇观全书共有40篇,均选自明代著名短篇小说集“三言二拍”。在警世通言序中,编者冯梦龙(2012: 1-2)明言自己编撰此书的目的是“说孝而孝,说忠而忠,说节义而节义”,即为宣扬儒家忠孝节义思想服务。同时,冯梦 龙将作品集分别命名为喻世明言醒世恒言和警世通言,仅从这种命名就不难看出编者强烈的道德劝诫和伦 理教化意味。“二拍”紧随“三言”之后问世,编者凌濠初(1992: 2)在初刻拍案惊奇卷首凡例中宣称作品“主于劝戒, 故每回之中,三致意焉”,通过在故事中插入大量劝诫性的诗文来达到“劝善惩恶,有益风化”的宗旨。而今古奇观则 是优
6、中选优,从“三言二拍”中精选出40篇,在编辑加工时进一步强化了宣扬儒家伦理的意味,编者抱瓮老人秉承冯梦龙、 凌濠初的宗旨,他在序言中坦言自己编选此书就是为了使“善者知劝,而不善者亦有所惭思悚惕,以共成风化之美”(抱瓮 老人,2013: 2)o因此在今古奇观所选的40个短篇中,在题旨(开场诗)中指明以“扬孝悌”为宗旨的作品就有20多 篇(代智敏,2014: 79)o殷弘绪翻译完成的小说吕大郎还金完骨肉出自今古奇观第31回,故事中的主人公吕大郎原名吕玉,他心 地善良,由于孩子喜儿早年被人拐走,他离开家乡无锡,到外地一边经商一边寻访孩子下落。有一次,他无意中捡到一 个装着二百两银子的钱袋,于是在路边
7、等了一天,待失主前来认领,后来终于在下一个客店中找到失主陈朝奉,送还了 钱袋,并拒绝失主与之平分银两的建议。意想不到的是,吕大郎在说出自己的儿子7年前被人拐走后,陈朝奉想起7年 前人贩子丢在他家里的孩子也来自无锡,名叫喜儿,于是叫孩子来相认。通过核验喜儿腿上的胎记,吕大郎得以与失散 多年的亲生骨肉相认,父子终于团聚。此后,吕大郎在返回无锡的路上又看到有人落水却无人搭救,于是出赏金请人救 起落水之人,等到被救者来道谢时,他才发现此人竟然是来寻找自己的三弟吕珍。原来,他的二弟吕宝生性贪婪,趁哥 哥不在家之际,谎称哥哥病故他乡,想将嫂子王氏卖给外地商人做妾,发笔歪财。但阴差阳错地是,因为王氏在黑暗中
8、 掉落的白色孝髻正好被吕宝的妻子杨氏捡去戴上,商人又与吕宝约好以白髻为识别王氏的标记,结果上门抢人时反而错 将二弟吕宝的妻子杨氏抢走。最终,行善的吕大郎终于阖家团圆,子孙昌盛,而作恶的二弟吕宝却赔上自己的妻子,最 后羞愧无比不知所踪。整个故事彰显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主题。从标题发生的变化来看,殷弘绪直接舍弃了原标题 吕大郎还金完骨肉,将其改为一个关于行善之举使家庭得以兴旺的故事(HistoireouronvoitqunpratiquantlaVertuonillustresafamille),更加强烈地突出了教人向善的道德伦理主题。同时,殷弘 绪不辞辛劳地译出小说中的多首诗歌,尤其是故事开头
9、的题旨诗“善恶相形,祸福自见;戒人作恶,劝人为善”(抱瓮老人, 2013: 375)起到了总领全篇、画龙点睛的作用;而故事结尾处的一句“自此益修善行,家道日隆”(抱瓮老人,2013: 380) 则被殷弘绪变为一句呼吁:“让我们从这个故事学到践行美德是多么有益:这就是家族日益兴旺的原因”(du Halde, 1735: 303),更加凸显了故事的道德训诫立场。值得注意的是,在1735年版中华帝国全志第3卷中,吕大郎还金完骨肉等三篇具有道德说教意味的翻译 小说还与位于它们之前的章节中国的道德哲学(DelaphilosophiemoraledesChinois)关于品行的格言、睿思和范 例集(Rec
10、ueildemaximes,de0flexions,&dexemplesenmaU4redemoeurs)等构成 了一个单元。关于品行的格言、睿 思和范例集其实选自明末清初福建人李九功所编的五卷本文行粹抄中的崇德集修慝集辨惑集,其中 许多小故事都有树立道德典范的意味,如“罗惟德任职宁国时乐善好施”“一位徽州商人途经九江,施惠获报”“有钱有势者 不应不认穷亲戚”等(蓝莉,2015: 238)o而“崇德”“修慝”“辨惑”均出自论语颜渊,是孔子教育思想中的重要概念。这 一格局体现了中华帝国全志编者杜赫德的良苦用心:他将反映中国人伦理观念的故事、小说编排在对中国道德观念 的介绍之后,强调了中国人对道德
11、伦理的重视,凸显了道德伦理教育在中国所取得的实际效果,也建构和传播了启蒙时 代作为“道德伦理之乡”的中国形象,并有将中国作为欧洲人道德榜样的意味。由此也不难看出,耶稣会的译者和编者之 所以优先选择吕大郎还金完骨肉之类并非一流的中国文学作品进行传播,正是因为看中了作品强烈的道德教诫意义, 其选择标准是故事所包含的伦理观念和教化功能,而非作品所达到的文学水准。耶稣会传教士对道德教化作用的重视一方面决定了他们在译介中国古典小说时须对翻译对象进行精心选择,另一 方面也决定了他们要对译文进行小心翼翼地处理。吕大郎还金完骨肉中有一段这样的文字:“吕玉少年久旷,也不免 行户中走了一两遍,走出一身风流疮。服药
12、调治,无面回家。捱到三年,疮才痊好(抱瓮老人,2013: 376)。“行户”是 古代人对妓院的称呼,所谓风流疮则是对性病的委婉说法。在耶稣会神父笔下,这段文字变为:“买家拖欠货款,加上 又有一场严重的疾病侵袭了吕玉,使他在这个省逗留了三年”(du Halde, 1735: 363)。该小说的译者殷弘绪曾在中国传 教30多年,算得上一个中国通,很难想象他是由于对中国社会百态的隔膜而没有读懂小说中的这一细节。他在翻译时 隐去主人公吕玉逛妓院并染上性病的情节,显然是因为这一情节客观上损害了主人公吕大郎的道德楷模形象,同时也与 杜赫德在序言中所宣扬的中国小说没有“激情”相矛盾,只有不动声色地将这一细节
13、略去才符合耶稣会士通过中国故事宣 扬道德教化的目的。可见,耶稣会选择吕大郎还金完骨肉作为中国文学的代表作进行翻译是基于其道德立场,他们与“三言二拍” 的中国作者们一样将文学作品视为宣传道德教化的有力工具,积极肯定了中国小说弘扬道德的立场,并在文学传播过程 中向西方读者呈现了一个作为道德伦理之乡的正面中国形象。耶稣会士中国书简集中的“还金”故事1685 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四(Louis-Dieudonn6, 1638-1715 在位)在资助白晋(Joachim Bouvet, 1656-1730)等 6 位耶稣会士到东方传教时,特别希望他们“在传播圣教之余”也对中国文化加以报道(王宁、钱林森、马
14、树德,1999: 41)。 在各方力量的推动下,从1687年法国耶稣会士抵达中国到1773年耶稣会被罗马教廷下令解散,来华耶稣会士出版的 汉学著作多达353种,其中除杜赫德出版的四卷本中华帝国全志外,从1702年起,在巴黎的郭弼恩(LeGobien)、 杜赫德神父等人还将传教士发自中国及东南亚的书信报告系统汇编为耶稣会通信集(Lettresedifiantesetcurieuses), 又称耶稣会士书简集,前后出版34卷。几乎就在中华帝国全志发表的同时,1736年耶稣会通信集第22 卷刊发了耶稣会来华传教士龚当信神父(Cyrile Constantin,1670-1732)在1730年10月1
15、9日写给杜赫德的信。在这封 信中,龚当信赞扬中国皇帝(雍正)治国有方,他不仅摘译了多份中国官方邸报中公布的诏令,还抄录有一份出自雍 正皇帝的训令,其中提到了一位中国农民拾金不昧的真实故事,它与同一时期中华帝国全志中发表的文学故事吕 大郎还金完骨肉相映成趣,对塑造启蒙时代欧洲人心目中作为“道德伦理之乡”的中国形象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龚当信的信里,这个拾金不昧的故事首先由河南总督田文镜通过奏章详细报告给雍正皇帝,雍正收到奏章后非 常高兴,下令表彰拾金不昧的农民翟世有,并发布训令,要各级官员廉洁奉公,以求转变社会风气,使民风淳朴。龚当 信将训令的内容完整翻译下来并冠以标题:“河南省总督上奏皇帝表彰
16、一对诚实无私的平民夫妇”(龚当信,2005: 334)o 龚当信提到的这个故事发生在1728年田文镜治下的孟津地区:阴历初三,陕西省的商人秦泰到孟津去收购棉花来贩卖,他身上带了一个装有一百七十两银子的钱袋,他在宋家 山附近的途中不小心掉了钱袋,但他没有发现仍继续赶路。第二天早上,一个叫世有的当地穷耕夫到宋家山附近去耕地,捡到了这个钱袋,他并没有想到要据为己有,而是 想归还给失主。他在原地干了一整天活,等待失主来寻回钱袋,可没有人来。晚上,他回到家里,给他妻子徐氏看那装 满了银子的钱袋,给她讲了是怎么一回事。她马上说:“这钱不能拿,我情愿受穷也不愿意拿别人的钱,你明天想办法去找 到那个失主,把钱
17、还给他。”客商寻回来了。世有问了他钱袋外表、银子的包装、数目、形状、成色,客商一一作了回答,他认定了钱袋 就是这位客商的,就亲手交还给了客商。(龚当信,2005: 335)随后,这个叫翟世有的贫苦农民还拒绝了失主与之平分这笔钱的建议,也没有要任何其他报酬。虽然现实生活中 并没有发生“还金完骨肉”这样巧合的事情,但官员们对此的反应却远远超出了文学家的想象,他们不仅对拾金不昧者给 予嘉奖,而且将这件好人好事作为民风改善的证明加以大肆宣扬:县官很高兴在他治下有这么一件好事,他召来了几个见证人,问明了真实情况,向我(巡抚)做了报告。我马上派人 送了五十两银子给农夫世有,奖赏他和妻子的品德,我同时还给了
18、他们一块匾。然后,嘱咐省里的财务总管写下这件事, 让老百姓学习他们的好榜样。然后,我令孟津县官在该农夫家门前竖一块碑,刻上他的事迹,留作永久的纪念,鼓励当 地居民更好地坚持好品德。(龚当信,2005: 336)引起欧洲传教士注意的还有中国皇帝得知此事后的反应:“皇帝得知了此事后,显得很高兴,趁此机会劝告全国改 良民风。他亲笔写了下述训示,附了总督的奏报,下令发到全国各省”,并且下令赐给这个拾金不昧的农民七品顶戴和一 百两银子(龚当信,2005: 336)o雍正毫不掩饰自己这样做的目的:“表彰一下那些特别忠实、虔诚、节欲、正直的人们, 他们对这些人的表扬就会激励其他人加强道德,不久,即使在百姓中
19、也会讲究道德成风。讲道德是会有报偿的,每个家庭 都会争先恐后地做名副其实的好榜样”(龚当信,2005: 338)o同时,雍正皇帝还借题发挥,在激励其他人仿效榜样的同 时,希望官员们都能奉公守法,树立正直、简朴的民风,“用好的世风来改良所有朕的臣民们的心灵”(龚当信,2005: 339)o这个故事当然并非道听途说,雍正长达1200多字的谕旨也很容易在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中查到原文。在田文 镜巡抚和雍正皇帝的眼中,这个故事使人们“在最贫穷粗俗的百姓家庭里看到了最英勇无畏的道德情操,最完美的正 直”(龚当信,2005: 339),这种拾金不昧行为背后是“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的道德情操,在物欲横流的
20、社会中无疑 是一股清流,褒扬这种行为,激励更多的人向正面典型学习,对于扭转社会风气、移风易俗都能起到一定效果,同时也 证明了在一个风气良好的社会里,即便是没有受过良好教育的贫苦农民也同样可以在道德上受到教化,成为道德模范。 因此,雍正皇帝对此激动不已也就不足为奇了。将“还金”故事传播到欧洲的龚当信在1730年11月这封信中还提到,他此前寄回欧洲的关于中国治国之道的信件 已经公开发表在1729年出版的耶稣会通信集第19卷中,受到读者欢迎。受此激励,他如今将包括“道德榜样”(exemples devertu)在内的中国“命令、训令、条例”继续翻译出来,寄给杜赫德神父(Gobien, 1736: 1
21、90)o不言而喻,这封信能很 快就在耶稣会通信集中出版,其原因也与中华帝国全志中对中国小说的评价一样,是因为它“包含非常适合用于 教化品行”的内容,并“教导人践行美德工对欧洲读者而言,这个故事不仅证明了吕大郎还金完骨肉中的拾金不昧行 为并非虚构,而且同样为欧洲人树立了“践行美德”的榜样,并迎合了法国18世纪启蒙哲学的文学化特征(韩水仙,2008: 14)。因此,中国农民拾金不昧的故事同样具有超越文化界限的意义,即便在启蒙时代欧洲一样具有道德感召的力量, 对引导欧洲社会风气也有积极意义。这正是龚当信、杜赫德神父青睐拾金不昧的故事的真正原因。一千零一日中的“马尔迈尔还金”故事1979年,贝鲁特知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吕大郎还金完骨肉 明代 小说 吕大郎还金完 骨肉 海外 传播 启示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