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河西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解析.docx





《天津市河西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津市河西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解析.docx(2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二语文试卷(一)第I卷(选择题共28分)一、(16分,每小题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小题。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被审美的汁液浸泡、又为理想的光环所笼罩着的山水,它是作者幻化出的o在当代中国,无论东西南北,都能 找到“桃花源”。人们对理想家园不同的理解认知折射出不同的“桃花源”。但每一个“桃花源”里似乎都有陶渊明的影子,卖可谓“一处桃源一陶 翁”。陶渊明在归隐前也不是没有参与过政治,读书人谁不想建功立业?他一上任就在自己从政的小舞台 上 地搞改革,却引来了上级监察和考核官员政绩的官吏来找麻烦。陶渊明大怒:“我安能为五斗米折腰? ”连夜罢官而去。从此,他就这样一直在乡下读书、思考、种地,终于
2、在他弃彭泽令回家16 年后的57岁时写成 的桃花源记。陶渊明不是政治家,却勾勒出一个理想社会,让人们不断去追求;他不是专门的游记作家,却描绘了一幅最美的山水图,让人们不断去寻找;他不是专门的哲学 家,却给出了人生智慧,设计了一种最好的心态,让人们得到解脱。如果真要说专业的话,陶渊明只是一 个诗人,他开创了田园诗派,用美来净化人们的心灵。()I.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空中楼阁顺藤摸瓜大张旗鼓脍炙人口B.海市蜃楼顺藤摸瓜B.海市蜃楼顺藤摸瓜大张旗鼓喜闻乐见C.空中楼阁C.空中楼阁按图索骥大刀阔斧喜闻乐见D海市蜃楼按图索犍大刀阔斧脍炙人口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
3、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人们把对理想家园不同的理解认知折射出不同的“桃花源”。B.不同的“桃花源”,折射出人们对理想家园不同的理解认知。C.不同的“桃花源”,折射出不同的人对理想家园的理解认知。D.人们从对理想家园不同 理解认知中折射出不同的“桃花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概念含义和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一第四段“真有所谓的圈,也是有机的、开放的和创生的圈。破圈而出,也不只是觊觎 和争夺没有圈进来的市场、读者和话语权,而是基于文学未来的实践性的国民文学教育和大众审美启 蒙。启发新读者”可知,文学出圈就是要基于文学未来的实践性的国民文学教育和大众审美启蒙,启 发新读者。A. “引发了读者的
4、广泛争议,甚至集体恶搞”,说明没有起到良好的启发作用,且本身内容和形式存在问 题。故不属于文学出圈。B.“贴出班宇小说集冬泳封面,引发大众关注”,只是利用明星效应起到宣传作用,并未阐明是否对 读者有启发。C.属于商业活动,与文学出圈无关:D. “中华文学选刊更名并转为推介关注现实人生的最新的精品小说”属于大众审美启蒙,关注现实人 生是其在内容上的创新。属于文学出圈。故选D。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根据“这个文学圈,说穿了,不过是以传统文学期刊为中心的严肃文学一一有时也替换为精英文学或者 纯文学、雅文学的文学朋友圈”可知,被出圈问题困扰的主要是以传统文学期刊为中
5、心的文学圈。B.根据“以传统文学期刊为中心的严肃文学这个文学朋友圈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文学传统和谱系,有着 自己的生产方式和运行机制,它是自足的、自治的,甚至是排他的”可知,以传统文学期刊为中心的严肃 文学甚至存在排他性,但并不意味着“排他性”是其天然属性,选项推断缺乏依据;C.根据“胡适和陈独秀,包括更早的梁启超,他们的文学理想落实在新民和启蒙”可知,“指向新民和启 蒙”的是胡适和陈独秀,包括更早的梁启超,并非五四期间形成的新文学圈,选项曲解文意;D.根据“破圈而出,也不只是觊觎和争夺没有圈进来的市场、读者和话语权”可知,“关键”的说法错 误。故选Ao三、(6分,每小题2分)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
6、完成下面小题。五套(节选)韩非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 天下,号之曰有巢氏。民食果旅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 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日燧人氏。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稣、禹决渎。近古之世,桀、纣暴乱,而 汤、武征伐。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稣、禹笑矣;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 矣。然则今有美尧、舜、汤、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是以圣人不取修古,不法常可, 论世之事,因为之备。宋有人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 不可复得,而身
7、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林之类也。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妇人不织,禽兽之皮足衣也。丕事力也卷是人民支出贬有余拉民 不争是以厚赏不行重罚不用而民自治。今人有五子不为多,于又有五子,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是以人 民众而货财寡,事力劳而供养薄,故民争,虽倍赏累罚而不免于乱。尧之王天下也,茅茨不翦,采椽不斫;物粢之食,藜建之羹;冬日鹿裘,夏日葛衣:虽监门之服 养,不亏于此矣。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青以为民先,股无肢,胫不生毛,虽臣虏之劳,不苦于此矣。以 是言之,夫古之华天子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禹臣虏之劳也,古传天下而不足多也。今之县令,一日身 死,子孙累世紫驾,故人重之。是以人
8、之于让也,轻辞古之天子,难去今之县令者,薄厚之实异也。夫山 居而谷汲者,腊而相遗以水:泽居苦水者,买腐而决窦。故饥岁之春,幼弟不饷:穰岁之秋,疏客必食。 非疏骨肉爱过客也,多少之实异也。是以古之易财,非仁也,财多也:今之争夺,非鄙也,财寡也。轻辞 天子,非高也,势薄也;争士橐,非下也,权重也。故圣人议多少、论薄厚为之政。故罚簿不为慈,诛 严不为戾,抄俗而行也。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12.下列文中加点的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是以圣人不期修古期:期望,要求B.夫古之i上天子者让:责备,责问C.古传天下而不足多也多:称赞,赞美D.称俗而行也称:符合,相当 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
9、,正确的一项是()A.不事力而养/足人/民少而财/有余/故民不争/是以厚赏/不行重罚不用/而民自治。B.不事力而养足/人民少而财有余故/民不争/是以厚赏不行重罚/不用而民自治。C.不事力而养/足人/民少而财/有余/故民不争是/以厚赏不行重罚/不用而民自治。D.不事力而养足/人民少而财有余/故民不争/是以厚赏不行/重罚不用/而民自治。1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A.作者通过上古、中古、近古三个历史时期的不同情况而采用的相同办法来说明“圣人不期修古,不法 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的观点。B.作者顺手拈出“守株持兔”的寓言,论证“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乃不识时变,“必为
10、新圣笑”, 切近事配合浅近寓言,文字古朴,不露锋芒。C.文中以古今实异作比照,论证社会发展,世俗变异。苦水遗水、饥穰二喻,说明由于财富的多寡、权 势的轻重,决定了古今的辞让、争夺与否。D.文中运用了鲜明的对比,波澜多姿的比喻,文末,又用五个“非”字句,否定短促,反复层层阐明事 理,得出“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的结论。15 .把下面文言文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冬日鹿裘,夏日葛衣;虽监门之服养,不亏于此矣。(2)故饥岁之春,幼弟不饷;穰岁之秋,疏客必食。【答案】12.B13. D 14. A15. (1)冬天穿小鹿皮做的袍子,夏天穿葛布做的衣服;即使看门人,穿的吃的都不会比这更差了。(2) 所
11、以在荒年的春季,就是幼小的弟弟也没饭吃;在丰年的秋天,即使是疏远的过客也一定请他吃饭。【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句中的意义的能力。8. “让:责备,责问”错误,“让”在这里的意思是“让出”。句意:古代让出天子地位的人。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不需要做费力的事,给养就很充足,人民少但财物有多余,所以人民之间不争斗。因此不需实行厚赏,不 用采取重罚,人民的生活自然安定。“人民”是一个词,中间不断开,排除AC;“厚赏不行”“重罚不用”句式相同,中间断开,排除B。故选D。【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A. “不同情况而采用的相
12、同办法”错误,应是不同情况而采用的不同办法。故选Ao【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鹿裘”“葛衣”,穿小鹿皮做的袍子,穿葛布做的衣服;“虽”,即使;“亏”,差。(2) “饥岁”,荒年;“饷”,吃东西;“穰岁”,丰年。参考译文:上古时代,人民少,可是禽兽却很多,人类受不了禽兽虫蛇的侵害。有位圣人出现了,在树上架木做 巢居住来避免兽群的侵,人民很爱戴他,便推举他做帝王,称他为有巢氏。当时人民吃野生植物的果实和 蚌肉蛤蜗,有腥臊难闻的气味,伤害肠胃,人民疾病很多。有位圣人出现了,钻木取火来消除食物的腥 臊,人民很爱戴他,便推举他做帝王,称他为燧人氏。中古时代,天下发大水,
13、鳏和禹疏导了入海的河 流。近古时代,夏桀和商纣残暴淫乱,商汤和周武王起兵讨伐。如果有人在夏朝还在树上架木筑巢,还钻 木取火,一定会被稣、禹耻笑了;如果有人在商朝还尽全力去疏导河流,一定会被商汤、周武王耻笑了。 这样说来,那么如果有人在今天还赘美尧、舜、汤、武、禹的政治措施,一定会被新的圣人耻笑了。因此 圣人不要求效法古代,不取法所谓永久适用的制度,而应研究当前的社会情况,并根据它制定符合实际的 措施。有个耕田的宋国人,田里有个树桩子,一只奔跑的兔子撞在树桩上,碰断脖子死了,这个人便因此 放下手里翻土的农具,守在树桩子旁边,希望再捡到死兔子,兔子不可能再得到,可是他本人却被宋国人 笑活。今天想要
14、用古代帝王的政策枭治理现在的人民,都是和守株待兔的蠢人相类似的人。古时男子不须耕种,野生的果实就足够食用:妇女不须纺织,禽兽的毛皮就足够穿着。不需要做费力 的事,给养就很充足,人民少但财物有多余,所以人民之间不争斗。因此不需实行厚赏,不用采取重罚, 人民的生活自然安定。现在一个人有五个儿子不算多,每个儿子又有五个儿子,这样祖父没死就有了二十 五个孙子。因此人民多而财物块少,干体力活干得很劳累,可是给养还是很少,所以人民发生争斗。即使 加倍奖赏和加重惩罚,还是不能避免纷乱。尧统治天下的时候,用茅草覆盖屋顶,屋顶的掾子也未加砍削。吃粗糙的粮食,喝野菜煮的羹;冬天 穿小鹿皮做的袍子,夏天穿葛布做的衣
15、服;即使看门人,穿的吃的都不会比这更差了。禹统治天下的时 候,亲自拿了农具干活,给百姓带头,大腿、脚胫皆不长毛,即使奴隶的劳动都不会比这更苦了。按这样 的情况推论,古代让出天子地位的人,好比是脱离看门人的生活,摆脱奴隶的劳苦,所以把天下传给别人 并不值得称赞。如今的县令,一旦自己死了,他的子孙接连几代都享受出门乘车的特殊待遇,所以人们才 看重这个官职。因此人们对于谦让职位这件事,可以轻易辞去古代的天子,却难以舍弃如今的县令,这是 因为待遇上的微薄与优厚确实不同啊。在山上居住而从山谷中取水吃的人,每逢腊祭就把水作为礼物相 赠:在洼地居住而苦于水灾的人,却要展人来疏通水沟排水。所以在荒年的春季,就
16、是幼小的弟弟也没饭 吃:在丰年的秋天,即使是疏远的过客也一定请他吃饭。这并不是要疏远骨肉亲人而偏爱过客,而是因为 粮食的多少实在不同啊。因此古代人看轻钱财,并不是讲仁爱,而是财物很多;如今的人争夺财物,并不 是品德卑鄙了,而是因为财物太少。古人轻易地辞去天子,并不是品德高尚,而是因为天子的权势太小 了;如今人们争着当官或依附贵族,并不是品德卑贱,而是权势太大了。所以圣人衡量社会财富的多少、 考查权势的厚薄来制定政治措施。所以处罚轻微并不是因为讲仁爱,惩办严厉也不是因为暴恶,而是适应 社会习俗来行事而已。所以政事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而政治措施也一定要适应变化了的政事。第n卷(非选择题 共72
17、分)四、(16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清平乐张炎候登凄断,人语西风岸。月落沙平江似练,望尽芦花无雁。暗教愁损兰成,可怜夜夜关情。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注】张炎:南宋末年词人。宋亡时,家产籍没,以卖卜为生。晚年落魄纵游于金陵、苏杭一带。候 蛋:蟋蟀。兰成:南朝梁时诗人庾信的小字,后其被北方政权所俘,曾作哀江南赋,抒发故国之 思。16.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人用“候蛋”“西风” “落月”“秋江” “芦花”等意象,展现出一幅萧瑟的“秋景图”。B. “望尽芦花无雁”句,既表现了词人的思乡之切,也抒发了词人乡思难以寄托的愁苦。C.下片用典,借庾信之事,表现
18、了词人因漂泊流浪、生活困顿而身体日渐消瘦的艰难境况。D.这首词上片侧重于写景,景中含情;下片是对上片所写之景的总结与升华,侧重于抒情。17.“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 ”一句具有极强的艺术性,请对此作简要分析。【答案】16.C17.诗句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通过写一叶梧桐叶的飘落,而知天下秋声,表达人生沧桑之感。词人写的梧桐,只有“一枝”,仿佛是孤苦无依的自己,形象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孤独潦落的处境。 同时,“一枝”与“多少”形成对比,抒发了作者不尽的家国之痛故国之思。【解析】【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 “表现了词人因漂泊流浪、生活困顿而身体日渐消瘦的艰难境况”错误,“愁
19、损”意为愁杀,借瘦信之 事道出人间道不尽的悲欢离合,表达国破家亡之痛。故选C。【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两句,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写秋之梧桐,由梧桐叶落,而知天下秋 声。而“梧桐树”、“梧桐雨”在古典诗词中是愁苦、悲伤、凄凉的代名词,如温庭筠的“梧桐树,三更 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直接由梧桐雨而写到离情别绪,作者借写“一枝梧 叶”,表达人生沧桑之感。词人写的梧桐,只有“一枝”,仿佛是孤苦无依的自己,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孤独潦落的处境,刻画人物情 景入木三分。这首词原是作者赠给他的学生陆行直的,当时,张炎已年过半百,再加上
20、当时北宋灭亡的历 史背景,所以词中弥漫着浓重的悲秋之气。同时,“一枝”与“多少”形成对比,只有那一叶梧桐悠悠下,不知寄托了多少秋凉悲声!在对比中,抒 发了作者不尽的家国之痛故国之思。18.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时代青年要勇担重任,志向高远,努力实现祖国复兴的远大目标。这可用曾子的两句话来表达:, o (论语十二章)(2)论语十二章中,孔子阐释君子应勤勉做事而谨慎言谈,并向有道德的人学习以匡正自己的句 子是“,(3)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o (老子四章)【答案】.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敏于事而慎于言 .就有道而正焉.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
21、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弘”“敏”“焉”。五、(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匆匆过客路遥天还没有亮,我就急忙向汽车站赶去。不知什么时候天阴了,空气里满含潮湿,我的心情沉重了,明天就是春节呀!要是再下一场雪,班车 一停,回家过节就根本不可能了。一进车站候车室,我赶忙把目光投向售票处一802次的售票口,我看见车次牌上用粉苞写着:增加一 辆车。一种难言的兴奋涌上心头,我笑了。我觉得我是面对着我的老伴和孩子们笑的。当我正要赶过去排 队买票的时候,身边交然传来一个微弱而苍老的声音:“哪位同志行行好,给我买一张去桃县的票 吧”这声音是绝望的,似乎不是对着某一个确定的人,而是对所有在这的人发出的
22、一种求助的呼唤。我瞅了一眼去桃县的售票口:正好,803次!它和802次的售票口紧接着,并且车次牌上写着“增加 两辆车”的字样。我急急忙忙赶了过去。我在两条队伍的末尾犹豫了一下:先排哪个队呢?我来不及多想,很快站到了 802次的队伍后面。当我把一张802次的车票拿到手后就站到803次的队伍后面。我当然是这个队伍的最后一位。前面站 着一个高大的青年,头发乱蓬蓬的,像是故意弄成那个样子的。他穿一条带条格的裤子,一双皮鞋的后跟 闪着亮光,右脚在地板上有节奏地敲着,时髦青年!不用看他的正面,光那后背就让我反感。就在这时,我又发现这条队伍的前面还站着一位青年妇女。她既像在排队,又不在队伍里边;眼睛斜 视着
23、窗口,像在探索什么,又像在等待什么。她身边还站着一个四五岁的小姑娘,应该是她的孩子。由于这一男一女两个人站在前面,我有点丧气了。我深知他们会在紧要的时候做出什么事来。倒霉的 事终于来了:当只轲下我们三个人的时候,票已经只剩最后一张了。当售票员宣布只剩一张票的时候,那 个青年妇女丢下孩子,猛地把手抢先伸进了售票口。等那个男青年反应过来的时候,票已经到了青年妇女 的手里。男青年刚要找售票员算账,售票口的小门却“啪”一声关了,小门板上“票已售完”四个字嘲笑 似的对着他。男青年马上把全部的愤怒转向了青年妇女。他两只拳头紧握着,用很难听的话斥责她,并强硬地让她 把那张票交出来,说如果不交出来的话,她今天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天津市 河西区 2022 2023 学年 高二上 学期 期中 语文试题 解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