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病理生理学课程教案.docx
《2023年病理生理学课程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病理生理学课程教案.docx(3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病理生理学课程数案教材病理生理学第7版金惠铭王建枝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教学对象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生教学时数40学时鳍论、疾病概论2学时时间分派:绪论:i学时疾病概论:i学时目的规定:掌握:病理生理学的任务,通过学科特点及教学方法的简介,为学生积极地学习病理生理学打下基础。疾病的概念、传统死亡和脑死亡的概念及判断标准熟悉:本学科的性质、内容和研究方法,疾病的因素和条件。了解:疾病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发病机制。重点:疾病、死亡、脑死亡的概念。难点:疾病的细胞机制和分子机制。习题:1 .解释下列名词:dis e a se、homeos t a s is、senesce n ce、brain death
2、。2举例说明因素和条件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3 .疾病的转归有哪些?4 .什么情况下可以拟定脑死亡?教学手段:课件、板书、病例讨论、课堂讨论教学内容:第一章结论一、研究任务:研究患病机体的机能代谢变化及其发生机制,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转归 的规律,阐明疾病的本质,为防治疾病提供理论依据。(4)其它方面的影响()高钾血症(h yp e rk a lemia)1 .定义:血清K+浓度大于5.5mmol /L称为高钾血症。2 .因素和发生机制摄入过多、肾排钾减少、细胞内钾释出至细胞外。3 .对机体的影响(1)对神经肌肉兴奋性的影响轻度高钾血症:Em负值减小、兴奋性增高;表现为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长;重度高
3、钾血症:肌细胞出现去极化阻滞状态、兴奋性减低。(2)心脏的影响心脏生理特性的影响:兴奋性升高减少、传导性减少、自律性减少、收缩性减少。 心电图(ECG)特性:P波和QRS波振幅减少,间期增宽;T波高尖;心律减慢、停搏。 心律失常的表现:高钾血症引起心律失常或心室纤维颤动,严重高钾血症可引起心脏停搏。 (3)对酸碱平衡的影响 (三)钾代谢紊乱的防治原则 小结第8章唳或平街麦乱(4学时)时间分派:反映酸碱平衡紊乱的常用指标,代谢性酸中毒,呼吸性酸中毒:2学时代谢性碱中毒,代谢性碱中毒,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2学时目的规定:掌握:反映酸碱平衡紊乱的常用指标、单纯性酸碱平衡紊乱的病因、发病机制及对机体的
4、 影响。熟悉: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了解:防止原则。重点:反映酸碱平衡紊乱的常用指标、单纯性酸碱平衡紊乱的病因、发病机制及对机体的 影响。难点:同重点。习题:1 .各常用指标的正常值及意义?2 .四种单纯性酸碱平衡紊乱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及对机体的影响?3 .血钾与酸碱平衡紊乱的关系?4 .碱中毒对机体的影响?教学手段:病例导入式教学法,课件、板书、病例讨论、课堂讨论教学内容:一、酸碱物质来源和酸碱平衡调节.体液酸碱物质的来源:酸性物质的来源、碱性物质的来源。1 .酸碱平衡调节机制:血液缓冲系统的缓冲作用、肺对酸碱平衡的调节、肾脏对酸碱平衡 的调节。二、反映酸碱平衡紊乱的常用指标:P H值、二氧化碳
5、分压、标准碳酸氢盐(SB)和实际碳酸氢盐(AB)、缓冲磴(BB)、 磴剩余(BE)、阴离子间隙(AG)。三、单纯型酸碱平衡紊乱(一)代谢性酸中毒 (Metabolic ac i dosi s )代谢性酸中毒是指由于体内固定酸生成过多,或肾脏排酸减少,以及HC0:,大量丢失,导致血浆HC03浓度原发性减少。1 .因素和机制AG增大型(正常血氯性)代谢性酸中毒;AG正常型(高血氯性)代谢性酸中毒。2 .代偿调节机制缓冲体系的缓冲调节、肺的代偿调节、肾脏的代偿调节.3 .对机体的影响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对呼吸系统的影响、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对钾代谢的影响、 酸碱平衡重要指标的改变。(二)呼吸性酸中
6、毒(Res p i r a to r y a c idosis)呼吸性酸中毒是指因CO z呼出减少或CO?吸入过多,导致血浆H03浓度原发性增高。1 .病因和机制呼吸中枢克制、神经病变、呼吸活动障碍、肺部疾病、CO 2吸入过多。2 .代偿调节机制细胞内外离子互换和细胞内缓冲、肾脏代偿调节。3 .对机体的影响直接舒张血管的作用;对C N S功能的影响。(三)代谢性碱中毒 (Meta b o 1 i c alkal o s i s)代谢性碱中毒指由于H.丢失过多,H.转入细胞内过多,以及碱性物质输入过多等因素, 导致血浆HC0:,浓度原发性增高。1 .因素与机制H丢失过多、碱性物质输入过多、低钾血
7、症、低氯血症。2 .代偿调节机制血液缓冲系统的缓冲和细胞内外的离子互换、肺的代偿调节.、肾脏的代偿调节。3 .对机体的影响对神经肌肉的影响、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组织缺氧、对呼吸系统的影响、低钾血 症、酸碱平衡重要指标的改变。(四)呼吸性碱中毒(Respiratory alkalosis)呼吸性碱中毒指因通气过度使CO,呼出过多,导致血浆H03浓度原发性减少。四、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病例分析及小结第五幸缺氧(6yp oxia) 2学时目的规定:掌握:缺氧的概念和常用血氧指标,各种类型缺氧的因素及发病机制;血氧变化特点,皮肤 粘膜颜色变化特点,发疳的概念及临床意义。熟悉:缺氧时机体的呼吸系统、血液
8、系统、循环系统、组织细胞对缺氧的代偿反映,缺氧 时中枢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外呼吸功能障碍和细胞损伤的机制。了解:了解影响缺氧耐受性的重要因素,防止原则。重点:各种类型缺氧的因素及发病机制。难点:各种类型缺氧的因素及发病机制,血氧变化特点,对机体重要器宜的影响。习题:1 .何谓缺氧、一氧化碳中毒、高铁血红蛋白、氧离曲线、紫绢、氧中毒?2 .各单纯性缺氧的概念?发生的因素和机制?血氧指标变化的特点?3 .急性缺氧和慢性缺氧时机体也许发生何种代偿反映?4 .缺氧性细胞损伤重要有那些表现,其发生机制是什么?5 .试述CO中毒、亚硝酸盐中毒的抢救措施和其病理生理学机制?教学手段:病例导入式教学法,课件、
9、板书、病例讨论、课堂讨论教学内容:缺氧的概念:指当组织的氧供应局限性或运用氧障碍时,导致组织的代谢、功能和形 态结构发生异常变化的病理过程。一、常用血氧指标及其意义氧分压、氧容量、氧含量、氧饱和度、动一静脉氧差、p50o二、缺氧的类型、因素和发生机制(一)低张性缺氧(乏氧性缺氧)(hypotonic hypox i a)低张性缺氧指由为0?明显减少并导致组织供氧局限性。1 .因素与发生机制,.血氧变化特点2 .皮肤粘膜颜色的变化(二)血液性缺氧(hem i c h y poxia)血液性缺氧指II b量或质的改变,使Caa减少或同时伴有氧合Hb结合的氧不易释出 所引起的组织缺氧。1 .因素:贫
10、血、CO、高铁血红蛋白、Hb与氧的亲和力异常增长。2 .血氧变化特点,.皮肤粘膜颜色的变化(三)循环性缺氧(c i rculat o r y hypoxia)循环性缺氧指组织血流量减少使组织氧供应减少所引起的缺氧,又称为低动力性缺 氧。1 .因素.血氧变化特点2 .皮肤粘膜颜色的变化(四)组织性缺氧(h istogeno u s hyp o x ia)组织性缺氧是指由于组织、细胞运用氧障碍所引起的缺氧。1 .因素:细胞中毒、线粒体损伤、呼吸酶合成障碍。2 .血氧变化特点.皮肤粘膜颜色的变化三、功能和代谢变化(一)细胞的功能和代谢变化1 .代偿性变化(1 )缺氧时细胞能量代谢变化;(2 )细胞的
11、氧敏感调节与适应性变化。2.细胞损伤细胞膜变化、线粒体的变化、溶前体的变化。(二)器官的功能和代谢变化.呼吸系统的变化(1)代偿性反映:呼吸加深加快,胸廓呼吸运动增长(2)呼吸功能障碍.循环系统的变化1 .血液系统的变化红细胞增多,氧合血红蛋白解离曲线右移,血红蛋白表型重建。2 .中枢神经系统的变化四、影响机体对缺氧耐受的因素及氧疗小结第未幸发热(Fever)2学时目的规定:掌握:发热、过热、发热激活物、内生致热原的概念,发热的机制。熟悉:发热时机体的机能变化规律发热的基本时相.了解:了解正常体温的调节和发热的解决原则。重点:掌握发热、过热、发热激活物、内生致热原的概念,发热的机制。难点:发热
12、的机制。习题:1 .何谓发热、发热激活物、内生致热原、发热的中枢介质?2 .内生致热原的来源、种类及其作用?3 .发热时体温上升的基本环节?4 .发热的时相及其热代谢特点?教学手段:病例导入式教学法,课件、板书、病例讨论、课堂讨论 教学内容: 一、概述发热:是指在致热原作用下,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 当体温上升超过正常值0.5时,称为发热。二、因素与机制.致热原能引起人体和动物发热的物质称为致热原。1 .发热激活物激活产生内生致热原细胞,使其产生和释放内生致热原的物质称为发热激活物发热激活物的种类:细菌及其毒素、病毒、疟原虫、抗原抗体复合物、类固醇、致炎 物。2 .内
13、生致热原(endog e nous py r o gen, EP)(1)常见内生致热原:I L-l、TNF、IFN MIP-1, IL-6.(2) EP作用部位:重要是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其他如延脑、桥脑、中脑、脊髓只有在P0AH失去作用时才对LP敏感。LP可直接由下丘脑终极血管区(OVLT)的毛细血管进入, 作用于巨噬细胞并经介质作用于OVLT的神经元;LP的直接作用;LP通过迷走神经。(3)内生致热原升高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的机制:中枢发热介质的作用等。3 .发热时体温上升的基本环节三、发热的时相及热代谢特点1 .体温上升期(寒战期).高温连续期(稽留期)2 .体温下降期(退热期)四、发热时
14、功能与代谢变化1 .代谢变化蛋白质代谢、糖和脂肪代谢、水盐代谢。2 .生理功能改变心血管功能改变、呼吸系统、消化功能改变、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改变。小结第七章应激(St,e s 5) 2学时目的规定:掌握:应激和应激原的概念、全身适应综合征的概念和分期;应激的神经内分泌反映;细胞 反映,应激性溃疡的定义和发病机制。熟悉:应激的机体代谢变化和功能变化。了解:应激性疾病和应激相关疾病的临床解决原则。重点:应激的神经内分泌反映;细胞反映。应激性溃疡的定义和发病机制。难点:应激的细胞反映。习题:1 .何为应激?为什么说应激是非特异性全身反映?。2 .应激的重要神经一内分泌反映有哪些?3 .应激时重要细胞反
15、映有哪些?4 .应激时代谢有何变化?5 .应激时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有哪些重要反映?6 .简述应激性溃疡的发生机制?教学手段:病例导入式教学法,课件、板书、病例讨论、课堂讨论教学内容:一、概述应激:机体在各种内外环境因素刺激下所出现的全身性的非特异性适应性反映称为应 激或应激反映。二、基本表现(一)神经内分泌反映1 .蓝斑-去甲肾上腺索能神经元(LC-NE) /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的变化应激时LC-NE的中枢整合和调控作用、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的外周效应、机体的代 谢、功能改变。2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激活应激时糖皮质激素分泌增长、应激时糖皮质激素分泌调节、应激时糖皮质激素分泌增 多的
16、生理意义、应激时GC分泌增多对机体的不良影响、应激时CRH分泌的中枢效应。3 .其他激素反映胰高血糖素,胰岛素,生长激素,醛固酮,抗利尿激素,B 内啡肽。(二)细胞反映.急性期反映(1)急性期反映蛋臼:蛋白的克制剂、凝血与纤溶相关蛋白、补体成分、转运蛋白、其他 蛋白质。(2)急性期反映的发生机制:APP的诱导生成、神经内分泌的调理作用、其它因素。1 .热休克蛋白(三)机体的物质代谢变化和机能变化1 .应激时机体的物质代谢变化高代谢率(超高代谢)、糖代谢的变化、脂肪代谢的变化、蛋白质代谢的变化。2 .应激时机体的各系统功能变化心血管系统的变化、消化系统的变化、免疫功能的变化、血液系统的变化、中枢
17、神 系统的病变、泌尿生殖系统的变化。3 .应激引起的心理反映和行为的变化三、应激与疾病(-)应激与躯体疾病心身疾病.应激性疾病:应激性溃疡的概念和发生机制1 .应激相关性疾病:原发性高血压(二)应激与心理、精神障碍小结第八章称散性血管内凝血(c oagw lati o n and anti - coagulation di s t u r b an c e )2学时目的规定:掌握: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概念、病因和发病机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功能代谢变化及 发生机制。熟悉:影响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发生发展因素。了解: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分期和分型,防止原则。重点: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病因和发病机制。难点:
18、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功能能代谢变化习题:1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概念?2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病因和发病机制?3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时机体功能代谢变化?4 .影响D IC发生发展的因素?教学手段:病例导入式教学法,课件、板书、病例讨论、课堂讨论教学内容:病例引出新课、提出本章问题一、概述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是以不同因素所致的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激活,凝血酶增长以及广 泛微血栓形成为病理特性的获得性临床综合征。DIC的临床表现为出血、休克、器官功能 障碍和溶血性贫血,以出血和多器官功能障碍为最重要。二、病因和发病机制二、研究内容:疾病概论:研究疾病的普遍规律,即共性,如疾病的概念、因素、
19、条件等。基本病理过程(basal pathogene sis):不同疾病中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机能与代谢 变化,如发热、缺氧等。各系统疾病的病理生理学。三、研究方法:(一)动物实验:通过人为地控制各种条件,对疾病进一步地进行实验研究,作为临床医学 的重要借鉴和参考,是最常用的研究方法。1 .按研究内容分:(1)疾病模型的复制:以本室进行糖尿病的动物实验研究为例说明之。(2)实验治疗学:以抗失血性休克的实验治疗举例讲述。2 .按研究时间分:(1)慢性实验(2)急性实验:教学实验常用。缺陷:动物和人有质的区别,动物实验所得的结论,必须经受临床实践的审慎检查。(二)临床观测与研究:在不增长病人痛苦的
20、前提下,通过功能、代谢等指标的监测,进行 周密的临床观测与研究。(三)流行病学调杳四、发展简史:(一)新兴的综合性边沿学科:生理、生化、临床医学不断发展,形成这一综合性边沿学科。前身:实验病理学(exp e rimen t pathology) 19世纪法生理学家Cl a ude B e rna rd建立。1 8 79年,俄国喀山大学一方面建立病理生理教研室。192 4 年,德国一方面把病理生理学作为独立学科,独立开课。继之,前苏联、东欧及西方一些国家,先后讲授病理生理学,或设立病理生理教研室。(一)病因引起DIC的基础疾病或病理过程,其中较为重要的有重症感染、外科手术和创伤、产 科并发症(如
21、羊水栓塞)、休克等。原发病;触发因素(二)发病机制.凝血系统的激活(1)组织严重损伤(2)血管内皮细胞损伤(3)血细胞大量破坏,血小板被激活(4)其他激活凝血的途径.纤溶功能失调(1)纤溶活性减少(2)纤溶功能增强三、影响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发生、发展的因素L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受损单核巨噬细胞功能障碍时,在定量促凝物质进入体内时容易使凝血系统激活。典型 例子如全身性S hw a r tzman反映。1 .严重的肝功能障碍严重肝功能障碍易于发生DIC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为肝功能障碍使机体的 凝血与抗凝血平衡处在很低的水平。2 .血液的高凝状态血液高凝状态是指在某些生理或病理条件下,血液凝固
22、性增高,使有助于血栓形成的 一种状态。高年、妊娠后期、酸中毒等情况下都可出现高凝状态。3 .微循环障碍.机体纤溶系统功能状态四、重要临床表现.出血出血的表现、出血部位、出血机制。1 .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2 .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Microan g iop a th i c hemolytic anem i a)四、分期和分型DIC的分期DIC的分型五、诊断和防治原则分析病例及小结第九幸休克(Sh。ck)4学时时间分派:休克的病因、分类,休克分期与发病机制:2学时休克的细胞代谢改变及器官功能障碍与防治原则:2学时 目的规定:掌握:休克的概念、休克微循环变化的发生机制及特点,休克代偿期微循环
23、变化的代偿意义、失代偿期微循环变化对机体的影响;休克时重要器官功能的变化。熟悉:熟悉休克的病因和分类了解:了解休克的防治原则。重点:掌握休克的概念、休克微循环变化的发生机制及特点,休克代偿期微循环变化的代偿意义、失代偿期微循环变化对机体的影响.难点:休克微循环变化的发生机制,对机体的影响难点:同难点习题:1 .休克的概念.休克微循环变化的发生机制及特点?2 .休克代偿期微循环变化的代偿意义?3 .失代偿期微循环变化对机体的影响?4 .休克时重要器官(心脏、肺脏、肾脏)功能代谢变化?教学手段:病例导入式教学法,课件、板书、病例讨论、课堂讨论教学内容:一、概述休克:是各种强烈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引起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病理 生理学 课程 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