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一中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附答案详解).docx
《2022-2023学年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一中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附答案详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2023学年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一中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附答案详解).docx(2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2023学年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一中高一(上)期末语文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水彩画作为舶来品,传入中国至今已有近300年历史。而水彩画真正在中国,只有100多年的历 史一一早年的艺术家们出国留学,把水彩画引进中国。李叔同就是其中之一,他早年留学日本, 创作水彩画,写了中国第一本水彩画著作水彩画法说略,奠定了中国水彩画的两种不同面貌。 如果说油画是浑厚的交响乐,那么水彩画就好比富有迷人魅力的轻音乐,它以轻快、优雅、色彩 绚丽等特色令人心旷神怡。水彩画水色交融、的特点与水墨画相近,也令国人。水彩画走到今 天,包含了几代画家所倾注的中国人的思绪和情怀。中国传统艺术是丰富的保障,其中
2、的“意境” 和“传神”是两个挥之不去的关键词。在当代的文化格局下,中西两大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对 话成为绘画不断延续发展的前提,相互吸纳众长,地为绘画增添新的活力。近几年,中国水彩画与国际的交流日益丰富,画家们经常参加国际性水彩画展。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落地生根A.落地生根一挥而就B.瓜熟蒂落挥洒自如C落地生根挥洒自如D.瓜熟蒂落一挥而就雅俗共赏络绎不绝雅俗共赏源源不断喜闻乐见源源不断喜闻乐见络绎不绝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由于国际性水彩画展的举办增进了各国画家的交流,促使画家们拥有了更加广阔的视野和 多元的视角。B.国际性水彩画
3、展的举办由于增进了各国画家的交流,画家们拥有了更加多元的视野和广阔 的视角。C国际性水彩画展的举办增进了各国画家的交流,促使画家们拥有了更加多元的视野和广阔 的视角。D.国际性水彩画展的举办增进了各国画家的交流,促使画家们拥有了更加广阔的视野和多元 的视角。3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前人有“六义”的说法,分别是“风” “雅” “颂” “赋” “比” “兴”。B.姚鼐,明代散文大家,桐城派代表人物之一。桐城三祖:方苞、刘大樨、姚鼐。C.唐宋八大家是指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和曾巩。C.在村庄的时候,我曾经很不喜
4、欢草木,觉得它们是不必要的存在,想把它们统统连根拔 掉,彻底赶出村庄。D.草木有着旺盛的生命力,赐予我们不可复制的生活,给予我们生活的食物,成为我快乐 的主要源头。E.文章采用记叙、抒情、说理等表达方式,叙述了在村庄贫穷而美好的生活,阐述了草木在 我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18 .结合全文分析作者为什么说那时不见得多喜欢草木,可是小草却占领了我记忆的一端?19 .赏析文中划线的语句。20 . “草木,成为我们获取快乐的源头。”你认同作者的看法吗?结合生活经验谈谈你的体 会。21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遥远的箕山,渐渐化成了一幢巨影,遮断了我的视线。我在那个遗址上发掘
5、了很 久,但一无所获。如果是冬日晴空,从那里可以一直眺望到中岳嵩山齿形的轮廓。箕顶宽敞平坦,烟树素淡,悄寂无声。而遗址都在下面的河边,那低伏的王城岗上。山势平缓,从山脚慢慢上坡,一阵功夫就可以到达箕顶。如此空旷,让人略感凄凉。A.B.C.D.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年贺词中说:“这个时候,快递小哥、环卫工人、出租车司机以及千千万 万的劳动者,还在辛勤工作,我们要感谢这些美好生活的创造者、守护者。”劳动改造世界,劳动创造幸福。岁月静好,离不开无数平凡劳动者的辛勤付出,我们应当向 所有的平凡劳动者致敬。以上材料内容带给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围绕“平凡的劳动”写 一篇不
6、少于700字的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文体不限(除诗歌外),文体特征明显;书写清晰;不得抄袭,不得套作。答案和解析12.【答案】C、D【解析】(1)第一组:“落地生根”,落在地里,长出根来,比喻踏踏实实地扎根、生长;“瓜 熟蒂落”,瓜熟了,蒂自然脱落,比喻时机、条件成熟,就能顺利成功。此处语境是水彩画从国 外传到中国,发展起来,应选“落地生根” O第二组:“挥洒自如”,指写诗作画运笔自如,不 受拘束;“一挥而就”,一动笔就完成了,形容才思敏捷。此处指水彩面的特点,应选用“挥洒 自如”。第三组:“喜闻乐见”,喜欢听,乐意看。指很受欢迎;“雅俗共赏”,形容某些文艺 作品既优美又通俗,各种文化程度的人
7、都能够欣赏。这里没有作品既优美又通俗的语境,应选“喜 闻乐见”。第四组:“源源不断”,形容接连不断;“络绎不绝”,形容行人车马来来往往,接 连不断。这里的主语是文化交流与对话,应选“源源不断”。故选C。(2)原文语句有三处语病:首先是结构混乱,滥用介词导致句子缺少主语,“由于”与“促使” 只能保留一个;其次是搭配不当、语序不当,定语和中心词间修饰关系错乱,“多元”应与“视 角”搭配,“广阔”应与“视野”搭配。据此分析只有D正确。故选D。答案:(1) C(2) D(1)本题考查的是词语的辨析能力。解答时注意要从词语意义轻重、意义侧重点、感情色彩和语 境等方面综合考虑分析。(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
8、修改病句的能力。语病题通常的做法是压缩看主干有没有残缺、搭配不 当等毛病,再看压缩掉的修饰成分与主干之间是否存在修饰不当的毛病,最后看句子中有没有典 型的语病特征,比如表并列的词,是否、能否、好坏等两面的词,是、成为、变成表判断的词。 词语运用题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分析:(1)意义轻重不同。(2)意义侧重点不同。(3)范围大小不同。(4)适用对象不同。(5)感情色彩不同。(6)语体色彩不同。(7)语法搭配不同。3 .【答案】B【解析】B. “姚鼐,明代散文大家”错误。姚鼐是清代散文大家。故选:Bo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文学常识表述的判断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仔细比对各个选项, 作出正确的选
9、择。文学常识从广义上是指涵盖文学方面的各种常见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 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等。4 .【答案】D【解析】A. “大约”与“左右”赘余,应改为“每亩增产大约100千克”或“每亩增产100千克 左右”;B “几十个”歧义,究竟是几十个社区的文艺爱好者还是社区里的几十个文艺爱好者表意不明; c “防止”“不受污染”,不合逻辑,应改为“防止传统文化受污染”;D.正确。故选:Do本题考查语病。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 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消除歧义,一
10、般来说,可以采用下列方法:1、利用语境消除歧义。给歧义句增设上下文,创设一 个具体的语言环境。例如:“我去上课”可以改为“我去听老师上课”或“我去给学生上课”。2、 通过换用或添加适当的词语消除歧义。如果造成歧义的原因是词语的多义性,将容易产生歧义的 词语换成意义单一的词语,歧义现象便消除了。例如:“我要炒肉丝”可以改为“我要去炒肉丝” 或“我要吃炒肉丝”。3、通过调整词语之间的顺序消除歧义。有时把句内有关词语的位置改动一 下,歧义即可消除。例如:“这个人谁也不认识”改为“谁也不认识这个人”或“这个人不认识 谁”就行了。4、通过增加或改变标点符号消除歧义。例如:“这封信我读不好”可以改为“这封
11、 信,我读不好”,表示我能力有限,或者改为“这封信我读,不好”,表示不应该由我来读。5 7.【答案】B、C、A【解析】(1) B. “儒家倡导的礼治秩序决定了差序格局的长期存在错,差序格局与传统社会中 儒家倡导的礼治秩序紧紧弥合在一起,根据原文“差序格局是伦理纲常、等级有序等儒家伦理存 在的社会基础,礼治秩序从文化上不断塑造着、强化着差序格局的存在”,并非“决定”。故选:Bo(2) A.阐明并分析了差序格局在当下中国社会转型期呈现出的新特点”错,材料二原文是“差 序格局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不断被现代因子影响和浸染,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差序格局旧有的特 质”,并没有“阐明并分析新特点” O“其目的都是
12、印证费孝通理论的正确性”理解有误,材料二从差序格局的等级性、伸缩性和壁 垒性三个方面详细介绍了差序格局的特点,并非为了印证费孝通理论的正确性。C.正确。D. “对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法则的研究,可以延续和发展差序格局理论”关系错误,材料三原文 为“但是我们可以继承和发展了差序格局理论,聚焦于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法则的研究”,选项 逻辑关系不当。故选:Co(3) A. “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强调的是立志和诚信的重要性,与题干表述不符。 故选:Ao答案:(1) B(2) C(3) A(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 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
13、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 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说法能否说明相关观点的辨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要求,明确相关 材料的观点,然后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选择。选择题干扰项设置常见错误类型:1.扩大范围。2.偷换概念。3,无中生有。4.已然未然混为一谈。5.强加因果。6.答非所问。7.相互矛 盾。8.张冠李戴。9.过于绝对。812.【答案】D、C、D、D、【解析】(1) D.“以为”把当作。译文:把他看作狂人。 故选:Do(2) A.大概代词。B.代词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
14、性。C.竟然、竟然,两个词意思一致。D.连词,表转折连词,表修饰。故选:Co(3)句意:我自估量本来就没有什么可取的东西;即使有可取的,也不敢做别人的老师。做一般 人的老师尚且不敢,更何况敢做您的老师呢? “仆自卜固无取”这是主谓结构,中间不可断开。 故排除A。“假令有取”即使有可取的,这是表假设的一句话,后文需要断开。排除C。“为人 师”这是动宾短语,中间不可断开,故排除B。故选:Do(4) D. “柳文用谐谑之语,举韩愈之例,否定师道”,句中“否定师道”表述有误。文中并没有 否定师道。故选:Do(5)判断句,”者,也”表判断。所以:用来。受:通“授”,教授。译文:老师, 是用来传授道理、教
15、授学业、解答疑惑的人。虽:虽然。言论:发些议论。为:写。是:以为对。译文:虽然经常喜欢发些议论,写点文章, 但我自己很不以为都是正确的。由:从。益:更加。事:尊奉。译文:从魏、晋以来,人们更加不尊奉老师。答案:(1) D(2) C(3) D(4) D(5)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惑的人。虽然经常喜欢发些议论,写点文章,但我自己很不以为都是正确的。从魏、晋以来,人们更加不尊奉老师。参考译文:(一)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 超出一般人很远了,尚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跟圣人相差很远,却 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
16、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 是愚人,大概都是出于这里吧?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 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教小孩子的启蒙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 句的,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了解句读,疑惑就不能解开,有的向老 师求解,有的却不向老师求解,小的方面去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 智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向他人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 子”的,就聚集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 差不多,以地位低的
17、人为师就感到羞耻,以高官为师就近乎谄媚。”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 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 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难道值得奇怪吗?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经以郑子、茯弘、师襄、老聘为师。郑子这一类人,他们的道 德才能(当然)不如孔子。孔子说:“多人同行,其中就一定有我的老师。”因此学生不一定不 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弟子有贤能,懂得道理有先有后,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研究,只是像 这样罢了。(二)二十一日,宗元写:承蒙您来信说,想要认我做老师。我的道德修养不深,学识非常 浅薄,从各方面审察自己,看不出有值得学习的东西。虽然
18、经常喜欢发些议论,写点文章,但我 自己很不以为都是正确的。没有想到您从京城来到偏远的永州,竟幸运地被您取法。我自估量本 来就没有什么可取的东西;即使有可取的,也不敢做别人的老师。做一般人的老师尚且不敢,更 何况敢做您的老师呢?孟子说,“人们的毛病,在于喜欢充当别人的老师。”从魏、晋以来,人们更加不尊奉老师。 在当今的时代,没听说还有老师;如果有,人们就会哗然讥笑他,把他看作狂人。只有韩愈奋然 不顾时俗,冒着人们的嘲笑侮辱,招收后辈学生,写作师说,就严正不屈地当起老师来。世 人果然都感到惊怪,相聚咒骂,对他指指点点使眼色,相互拉拉扯扯示意,而且大肆渲染地编造 谣言来攻击他。韩愈因此得到了狂人的名
19、声.他住在长安,煮饭都来不及煮熟,又被外放而匆匆 忙忙地向东奔去。像这样的情况有好几次了。(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应明确要求,结合具体 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作出正确的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在理解整句话及其语境的基础上, 针对题干要求做具体分析。(3)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 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结合具体内容比对各个选项, 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
20、择。(5)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答题时以直译为主,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 的翻译。翻译的基本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 名词。“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换”, 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1315.【答案】B、【解析】(1)B. “水边巍峨耸立的高山好像和他在一起向前行走”错误;“嵬峨”指倾侧不稳, 形容醉态,照应题目“醉吟”,而不是“巍峨高山”的意思;(2)前四句写天
21、津被夜雨洗净,“无泥未有尘”让人感到天地的清爽;“初晴迎早夏”写出雨后 初晴的喜悦之情;“落照送残春”则蕴含了惜春之意,一迎一送,让残春的离去不显得伤感,而 早夏的到来则充满喜悦;(3)诗人这首诗是写给新任河南尹的友人的,所以“三川徒有主”,主就是指友人,而前文写“疏 傅心情老,吴公政化新”,是用典故书写友人治理河南的政绩突出,表达对友人身为父母官的赞 扬;“风景属闲人”一句则是诗人的自喻,友人能行善政治理洛阳,诗人却只能醉吟欣赏风景, 这固然是一种闲淡悠然的乐趣,但也透露出一种无所用武的落寞之情;答案:(1) B(2)(作者站在天津桥上),经夜的雨,将天津桥洗刷得干干净净,没有了泥土和灰尘。
22、雨后初 晴,太阳升起,迎接早夏的到来;夕阳西下,惜别最后的春意。(3)对友人治理洛阳,政绩突出的钦佩赞许。对自己吟诗饮酒,生活悠闲的满足愉悦。面对眼前 好风景,作者感到难言的落寞。(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 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 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 一一确认,得出答案;(2)本题考查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分析;这类题先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画面,再用四字短语概括其画 面特点;(3)本题考查对作者表达情感的理解分析;结合
23、诗句中的意象,从意象到意境全面把握诗歌的情 感,同时注意抒情主人公的活动及带有情感色彩的词语;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首先要看提示,定基调。诗歌的标题、作者、注释等,常常为我们理 解诗词的情感指明方向。其次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 感的反映。优美闲适、色彩明丽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喜悦之情,冷清凄迷、色彩暗淡的意象往往 表达的是忧伤之情。然后,品词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 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16.【答案】【小题1】怅寥廓【小题2】呦呦鹿鸣【小题3】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小题
24、4】无边落木萧萧下【小题5】橘橹灰飞烟灭【小题6锲而不舍【小题7】徘徊于斗牛之间【小题8】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小题9】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小题10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解析】故答案为:(1)怅寥廓(重点字:寥)(2)呦呦鹿鸣(重点字:呦)(3)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重点字:事)(4)无边落木萧萧下(重点字:萧)(5)橘橹灰飞烟灭(重点字:橘、橹)(6)锲而不舍(重点字:锲)(7)徘徊于斗牛之间(重点字:徘、徊)(8)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重点字:渚)(9)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重点字:臾)(10)人非生而知之者 孰能无惑(重点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2023 学年 天津市 滨海新区 塘沽 一中 期末 语文试卷 答案 详解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