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佳怡三论汪兴亮、何婧旖文选(贾勇指导).docx





《高佳怡三论汪兴亮、何婧旖文选(贾勇指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佳怡三论汪兴亮、何婧旖文选(贾勇指导).docx(1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佳怡论汪兴亮、何靖旖文选(贾勇指导)初二学生何婿旖,曾经点评高佳怡和徐凡力近来的研究发现,这一点将在本文的文末揭秘。 先来看一下汪兴亮的作品二篇:汪兴亮:学习我们的学习要有温度,也就是热度,为什么呢?原因呀很简 单,热度我们可以理解为热爱,如果你对学习都已经没有温度, 那还不如不学,在学习阶段有很多人都对学习没有“热度”,而 我们可以尝试着去学习中找到乐趣,找到了乐趣也就是找到了促 进学习的有效手段。当然了,我们对待学习的力度也因当把握好,为什么呢?对 于我们学生来说,每天都离不开的事情就是学习了,如果说我们 没有指定一个良好的学习计划,可能我们一天的学习下来,时间 也是流逝过去了,但是我们
2、的学习质量还是没有得到提高,所以 对于学习这件事情我们应当有清晰的学习计划,这样对于我们本 身的学习给予了良好的辅助作用,我们可以循序渐进的增加学习 进度,切不可急功近利,就静下心来学习,学会劳逸结合,才是 有效的学习方式。学习的方法固然重要,还有一个重要的就是学习的心态了, 在我们的日常学习中,要牢牢切记不可以松懈,不可以浮躁,不 要因为一时的得到而骄傲自大,也不要因为一时的失去而一蹶不“辛未”应为辛亥。近世还常用干支纪年来表示重大历史事件,如“甲午战争”、“戊戌变 法”、“庚子赔款”、“辛丑条约”、“辛亥革命”。年号干支兼用法。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如扬州慢“淳熙丙申”,“淳 熙”
3、为南宋孝宗赵音(shen)年号,“丙申”是干支纪年;核舟记“天启壬戌秋日”,“天 启”是明熹宗朱由校年号,“壬戌”是干支纪年;祭妹文旷乾隆丁亥冬”,“乾隆”是清 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年号,“丁亥”是干支纪年;梅花岭记“顺治二年乙酉四月”,“顺 治”是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年号,“乙酉”是干支纪年。【纪月法】我国古代纪月法主要有三种:序数纪月法。如采草药:“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指南录后 序“德祜二年二月”,“是年夏五”,“五”就是五月。谭嗣同今年四月,定国是之 诏既下”,“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以八月十三日斩于市”。地支纪月法。古人常以十二地支配称十二个月,每个地支前要加上特定
4、的“建”字。如 杜甫草堂即事诗:“荒村建子月,独树老夫家”“建子月”按周朝纪月法指农历十一月。 庾信哀江南赋:“以戊辰之年,建亥之月,金陵瓦解。”“建亥”即农历十月。时节纪月法。如古诗十九首:“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孟冬”代农历十月; 陶渊明拟古诗九首“仲春逋时雨”,“仲春”代农历二月。【纪日法】我国古代纪日法主要有四种:序数纪日法。如梅花岭记:“二十五日,城陷,忠烈拔刀自裁。”项脊轩志: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三五”指农历十五日。黄花冈七一十二烈士事略序: “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干支纪日法。如骰之战:“夏四月辛巳,败秦军于骰。“四月辛巳”指农历四月 十三
5、日;石钟山记“元丰七年六月丁丑”,即农历六月九日;登泰山记“是月丁未”, 指这个月的十八日。古人还单用天干或地支来表示特定的日子。如礼记.檀弓“子卯不 乐”,“子卯”,代指恶日或忌日。月相纪日法。指用“朔、月出(fei)、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每月第一 天叫朔,每月初三叫月出,月中叫望(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望后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 后一天叫晦。如祭妹文“此七月望日事也”;五人墓碑记“在丁卯三月之望”;赤 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与妻书“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4)干支月相兼用法。干支置前,月相列后。如登泰山记:“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 日观亭。”【纪时法】我
6、国古代纪时法主要有两种: 天色纪时法。古人最初是根据天色的变化将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辰,它们的名称是: 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yu)中、日中、日帙(die)、晡(bu)时、日入、黄昏、 人定。地支纪时法。以十二地支来表示一昼夜十二时辰的变化。古天色纪时、地支纪时与今序 数纪时对应关系见附表。天色法与地支法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两种纪时方法。如孔雀东南飞:“鸡鸣入 机织,夜夜不得息。“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李想雪夜入蔡州:“夜半雪愈急, 恕至城下,鸡鸣,雪止,晡时,门坏。”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平明是平旦的别称。再如失街亭:“魏兵自辰时困至戌时。”景 阳
7、冈:“可教往来客人于巳、午、未三个时辰过冈。”祭妹文:“果予以未时还家, 而汝以辰时气绝。”群英会蒋干中计:“从巳时直杀到未时。”【五更】我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作五更、五鼓,或称五夜。 如孔雀东南飞:“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群英会蒋干中计:“伏枕听时,军 中鼓打二更。”李想雪夜入蔡州:“四鼓,恕至城下,无一人知者。”登泰山记:“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与妻书:“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意洞手书。”四、古代地理【中国】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但在古代文献中它是一个多义性的词组。从春秋战国至 宋元明清,多用来泛指中原地区。如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8、司马 光赤壁之战:“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 “驱中国士众远涉江 湖之间。”【中华】上古时期华夏族居四方之中的黄河流域一带,故称“中华”,后常用来泛指中原地 区。如三国志:“其地东接中华,西通西域。”今已成为中国的别称。【九州】传说中的我国上古时期划分的九个行政区域,州名分别为:冀、兖、青、徐、扬、 荆、豫、梁、雍。后成为中国的别称。陆游诗云:“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过秦论“序八州而朝同列”,秦居雍州,加上八州即九州。【赤县】古人把中国称作“赤县神州”。Mao.ZD词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长夜难明 赤县天。”辛弃疾词南乡子:“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中
9、原】又称中土、中州。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带,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 个黄河流域。如出师表:“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陆游示儿诗:“王师北定中 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指整个黄河流域。【海内】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海 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司马光赤壁之战:“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四海】参见“海内”条。指天下、全国。如贾谊过秦论“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 括四海之意” o赤壁之战:“遂破荆州,威震四海。”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五人墓碑记:“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六合】上下和四方,泛指天下。如过秦论旷履至尊而制六合”,“然后以六
10、合为家,骰 函为宫”。李白古风诗:“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八荒】四面八方遥远的地方,犹称“天下” o过秦论:“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 心。”梁启超少年中国说:“纵有千古,横有八荒。”【江河】古代许多文章中专指长江、黄河。如鸿门宴:“将军战河南,臣战河北。”过 秦论:“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肴殳之战:“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再如祭妹文“先莹在杭,江广河深”,此处“江”即指长江,“河”则指运河。【西河】又称河西,黄河以西的地区。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会于西河外海池。”过 秦论:“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江东】因长江在安徽境内向东北方向斜流,而以此段江为标准确定东西和左右。所指区
11、域 有大小之分,可指南京一带,也可指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即今苏南、浙江及 皖南部分地区称作江东。史记.项羽本纪:“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干人渡江而西,今无一 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李清照诗云:“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赤壁之战:“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江左】即江东。古人以东为左,以西为右。群英会蒋干中计:“即传令悉召江左英杰 与子翼相见。”【江表】长江以南地区。赤壁之战:“江表英豪,咸归附之。”【江南】长江以南的总称,所指区域因时而异。白居易词云:“江南好,风景旧曾谙。”王 安石诗云:“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淮左】淮水东面。扬州慢“淮左名都,竹
12、西佳处”,扬州在淮水东面。【山东】顾名思义,在山的东面。但需注意的是,因“山东”之“山”,可指靖山、华山、 太行山、泰山等数种不同的山,而所指地域不尽相同。下面是以靖山为标准的“山东”。如汉书曾提到“山东出相,山西出将”。鸿门宴:“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过 秦论:“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关东】古代指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近代指山海关以东的东北地区。曹操蒿里行: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指潼关以东地区。【关西】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赤壁之战:“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关中】所指范围不一,古人习惯上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鸿门宴:“沛公欲王 关中,使子婴为相。”过秦论
13、:“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西域】古代称我国新疆及其以西地区。雁荡山:“按西域书,阿罗汉诺矩罗居震旦东 南大海际雁荡山芙蓉峰龙湫。”【岭蟒】五岭的别称,指越城、都庞、萌渚、骑田、大庾等五岭。采草药:“岭娇微草, 凌冬不雕。”(这里特指两广一带)。【朔漠】指北方的沙漠,也可单称“朔”,泛指北方。采草药:“朔漠则桃李夏荣。” 木兰诗:“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朔气指北方的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仍 旧迎着朔风回来”,指北风。【百越】又作百粤、诸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闽粤各地,统称为百越。古文中常泛指南方 地区。过秦论“南取百越之地”,采草药“诸越则桃李冬实”。【五岳】五大名山的总称,即东岳泰
14、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梦 游天姥吟留别:“势拔五岳掩赤城。”【京畿】国都及其附近的地区。左忠毅公逸事:“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三辅】西汉时本指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后指这三位官员管辖的地区。张衡传: “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记王忠肃公翱事:“公一女,嫁为畿辅某官某妻。”隋唐 以后简称“辅”。【三秦】指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项羽灭秦后曾将此地封给秦军三位降将,故得名。送杜 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郡】古代的行政区域。秦统一天下设三十六郡,隋唐后州郡互称,明清称府。过秦论 “北收要害之郡”,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赤壁之战“已据有六 郡
15、,兵精粮多”。【州】参见“郡”条。隆中对:“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赤 壁之战:“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道】汉代在少数民族聚居区设道,这是一种行政特区,与县相当。唐代的道,先为监察区, 后演变为行政区,是州以上一级行政单位。明清在省内设道,其中守道是小行政区,而巡道 只有监察区性质。谭嗣同“旋升宁夏道”,这里的“道”,指道的长官。【路】宋元时期行政区域,相当于现在的省。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都督诸路军马。”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山水阴阳】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愚公移山:“指通豫南,达 于汉阴。”“汉阴”指
16、汉水南面。登泰山记:“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游褒禅山记:“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古称别称】如南京又称建康、金陵、江宁、白下。柳敬亭传:“尝奉命至金陵。”病 梅馆记:“江宁之龙蟠皆产梅。”梅花岭记:“吴中孙公兆奎以起兵不克,执至 白下。”又如扬州称广陵、维扬,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烟花三月下扬州。”姜夔扬 州慢:“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再如杭州称临安、武林,苏州称姑苏,福州称三山, 成都称锦官城。柳敬亭传:“余读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枫桥夜泊:“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春夜喜雨:“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指南录后序:“自海道至永嘉来三山,为一
17、卷。”五、科举制度【察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由侯国、州 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 职。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 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汉代避刘秀讳,称秀 才为茂才)【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 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go-vern-ment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张衡 传:“连辟公府,不就。”“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孝廉】汉代察举
18、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 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 科举。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 干三百多年。诗话二则.推敲“岛(指贾岛)初赴 举京师意思是说贾岛当初前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 共分四级: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 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童生试】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
19、举考试,包括 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 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左忠毅公逸事“及试,吏呼名至史 公”,这里就是指童生试,在这次考试中左光斗录取史可法为生员(秀才),当时史可法二十 岁。促织“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 秋闱(闱,考场)。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 (jie)元。【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 主持
20、,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 名叫会元。【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 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 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 三甲统称进士。【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祭妹文:“逾三年,予披宫 锦还家。”古时考中进士要披宫袍,这里“披宫锦”即指中进士。祭妹文:“大概说长 安登科,函
21、使报信迟早云尔。”“登科”是及第的别称,也就是考中进士。【进士】参见“殿试”条。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儒林外史第十七回:“读书毕竟中 进士是个了局。”贡士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据统计,在我国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 度史上,考中进士的总数至少是98749人。古代许多著名作家都是进士出身,如唐代的贺知 章、王勃、宋之问、王昌龄、王维、岑参、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柳宗元、杜牧等,宋代 的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苏轼等。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 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状元】参见“殿试”条。科举制度殿试第一名,又称殿元、鼎元,为科名中最高荣誉。历 史上获状元称号的有一千多
22、人,但真正参加殿试被录取的大约七百五十名左右。唐代著名诗 人贺知章、王维,宋代文天祥都是经殿试而被赐状元称号的。【会元】参见“会试”条。举人参加会试,第一名称会元,其余考中的称贡士。【解元】参见“乡试”条。生员(秀才)参加乡试,第一名称解元,其余考中的称举人。【连中三元】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凡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 “连中三元”。据统计,历史上连中三元的至少有十六人。欧阳修卖油翁中提到的“陈 康肃公尧咨”,陈尧咨与其兄陈尧叟都曾考中状元,而陈尧叟则是连中三元。【鼎甲】指殿试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称鼎甲。状元居鼎甲之首, 因而别称鼎元。【贡士】参见“
23、会试”条。参加会试而被录取的称贡士。【举人】参见“乡试”条。参加乡试而被录取的称举人。举人可授知县官职。儒林外史 第三回写范进中举后,张乡绅立即送贺仪银和房屋,范的丈人胡屠户也立时变了嘴脸吹捧女 婿“是天上的星宿”,而范得了消息,高兴得发了疯。说明古代中举后便可升官发财。【生员】即秀才,参见“童生试”条。通过院试(童试)的可称为生员或秀才。如王安石伤 仲永“传一乡秀才观之” o东汉时避光武帝刘秀讳,而称秀才为茂才,阿Q正传中称 赵少爷“茂才公”,表示讽刺。【八股文】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文体,也叫时文、制义、制艺、时艺、四书文、 八比文。这种文体有一套固定的格式,规定由破题、承题、起讲、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佳怡三论汪兴亮 文选 指导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