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南国社管理与组织的特征及影响.docx
《论南国社管理与组织的特征及影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南国社管理与组织的特征及影响.docx(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论南国社管理与组织的特征及影响摘要:南国社及其戏剧运动在现代戏剧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其管理与组织 方式逐步克服了松散联盟所具有的自由、散漫风气,在管理组织制度、人员构成 等方面初步展现出现代文化艺术管理特征,并最终过渡为管理组织较为严密的现 代社团,不仅为中国现代职业戏剧团体开辟了道路,而且深刻影响了左翼戏剧运 动。关键词:南国社;管理与组织特征;戏剧社团管理作为蜚声1920年代中国文艺界的社会团体组织,南国社所开展的戏剧运动 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参与到文学、戏剧改革和艺术革命的实践中来,初步显现出 现代艺术管理的特征,而这些管理与组织行为不仅直接影响了南国戏剧运动的开 展,更是在某种程度上
2、促进了中国话剧的现代转型。由此,对于南国社社团管理 的研究不仅应当成为研究现代戏剧社团管理最为重要的个案,而且也为当今话剧 社团的管理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历史经验。一、南国社管理组织制度的特征南国社作为现代艺术社团,它的管理与戏曲班社,乃至文明戏剧社都有着显 著区别。尽管南国社在不同时期展现出不同的管理与组织形态,但无论其社团性 质和管理体制在各发展阶段如何变化,始终具有以田汉个人为主的特征,以及随 之而来的非营利性和人情一制度并存的管理方式。(一)、个人化的艺术社团现代文化管理学上的所谓个人化文化生产组织,具有两重含义:一是指以某 一个核心人物为中心和主导的文化产品生产单位;二是指其文化生产及产
3、品中具 有与众不同的个性化追求的组织。从这个定义出发,我们不难看出南国社是 一个具有浓重个人化色彩的从事艺术创作的社团组织。首先,田汉作为南国社的创立者与领导者,毫无疑问是南国社的核心人物。 田汉的文艺思想、创作风格、政治态度都决定着南国社的戏剧品质与发展方向等 关键问题,从而使整个南国社都呈现出田汉鲜明的个人特色。诚如董健先生所认 为的那样:“田汉是南国社的灵魂。他的道路就是本社的道路,他的风格就是本 社的风格,他的代表作就是本社的代表作。”P.其次,个人化文化生产组织往 往以创作风格突出的文艺作品为旨归,呈现出小众化、先锋性、强调艺术性,排 斥商业化的特点,这与南国社所呈现出来的特质更是不
4、谋而合。南国的戏剧是富 于浪漫现实主义精神的,又是具有先锋性色彩的,为了高扬戏剧的艺术品格,很 少考虑市场因素;而且其观众大多来自接受过新式教育的学生和知识分子,这在 当时无疑是小众的。再次,与同时期的其他社团相比,它在管理体制上有着个人 化文化生产组织管理灵活的特点,管理决策权基本由田汉来掌握,运行经费多半 也由田汉筹集。尽管1928年底南国社进行第二次改组时规定管理体制为委员制, 将执行委员已扩展为七人,但由于田汉在社团中德高望重的地位,仍具有较大的 管理权。(二)、“非营利”的社团组织一般说来,现代文化管理中以个人化为主的文化生产组织由于更关注个人艺 术观念的自我表达,致使有时无法保证营
5、利。而南国社在其发展历程中却表现地 更为激进,它并不以营利为社团目标,是一个非营利的社团组织。南国社的非营利性首先源于领导者田汉的“独立癖”和诗人气质,南国社的 多次活动都是田汉的“心血来潮”,并没有成本规划或是财务预算,更不用说考 虑回报问题,有时甚至表现为不顾现实与自身经济能力的“艺术空想”。其次, 南国社是从学院研究室转而面向社会的组织,带有从学校演剧运动过渡为社会艺 术运动的特征,社团成员大多为学生而非职业演员。这使其在一段时期内较少受 到商业因素的干扰。再次,南国戏剧的诗化倾向和先锋特征决定了其无法像旧戏 与商业化的文明戏一般拥有广大观众。而与同时期的戏剧协社和剧艺社相比,南 国社的
6、演出成本高出许多,票价也随之超出了一般大众的承受能力。此外,南国 戏剧运动发生于爱美剧风潮时期,自然受到“非营业性”主张的影响。而倡导民 众戏剧运动的南国,更是以“一切演剧都不收票,艺术完全成为民众的!”为奋 斗目标。因此,无论是南国社内部因素,还是社会外部环境都促使南国成为“非 营利”的社团组织,并最终开辟了一条“既不靠官府,也不靠资本家,更不被商 业所左右”的戏剧运动之路。(三)、人情一制度的管理组织方式南国社的管理和组织方式呈现出从“人情化”向“制度化”过渡的特征。在 第二次改组以前,南国社的管理和组织方式以及人员的流转都与田汉的人情交往 息息相关,可以说是“以感情结合的”。而在第二次改
7、组时制定了简章,引入了 制度化管理的方法,从中也反映出南国社后期管理与组织上的新想法和新特点。 首先从社团宗旨来看,简章明确规定了此后的南国社以“团结能与时代共痛痒之 有为的青年作艺术上之革命运动。”这意味着,改组后的南国社更为重视统一社 员的艺术革命思想。其次,南国社明确了采取委员制为其管理制度,最高权力归 全体社员大会所有。社团此后开展的各项活动需要由全体社员大会推定的执行委 员会表决通过后才能加以实施,而不再是田汉的“心血来潮”。再次,简章还规 定了社员的入社/出社,以及权利/义务。加入南国社不但需要艺术才干,更需赞 同南国艺术运动的主张,这与南国社前期“感情的结合”有了一定的区别。此前
8、 也并无取消社籍一说,很多社员都是由于感情、生活的变化迁移而离开南国。最 后,改组后的南国社在经费上也不再依赖田汉一人,而是收取入社费、常费、临 时费和事业费。社员共同分担社团开支既有利于保证各项活动的开展,也可以有 效避免由于个人财力支撑而导致管理上的独断倾向。第二次改组后的南国社尽管依然保有一定程度的人情化管理组织方式,但制 度化管理方法的引入的确促使南国戏剧运动在1929年迎来了高潮,并直接推动 了南国社向现代社团迈进的步伐。二、南国社的人员构成及特色南国社之所以成为中国戏剧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社团之一,一方面是由于南 国的戏剧运动完成了中国戏剧从新剧向现代话剧的转型;另一方面则是源于南国
9、 社聚集、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艺术人才,他们的出现不仅影响了二十世纪二三十 年代的中国文艺界,其中大多数更是成为新中国文艺界的中流砥柱。(一)、南国社的人员构成纵观南国社的发展历程,它的队伍经历了几次人员的扩容与流失,或是对南 国造成重大的打击,或是推动了南国社的发展,或是促使南国发生转变。可以说, 南国同人的聚合离散对南国社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南国社最初只有田汉和易漱瑜两人,到南国电影剧社时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 社团,据唐槐秋回忆,”当时的全部社员的名字:田汉、唐槐秋、顾梦鹤、姚肇 里、唐琳、唐越石、吴家谨,阿土(工友)。”在南京总政治部时,欧阳予倩、 严与今加入南国。而南国社的主要班底形
10、成于上海艺大和南国艺术学院时期:“这 班底来自两部分:一是田汉的新老朋友,如欧阳予倩、唐槐秋及夫人吴家瑾、万 籁天、顾梦鹤、辛汉文、孙师毅等。另一部分就是“艺大”的学生,特别是新转 学来“艺大”的能演戏、或并不能演戏的学生,如唐淑明、陈凝秋、左明、张慧 灵、王素等等。P此外,画科的吴作人、刘汝醴、周存宪、吕霞光、黄若英、 刘毅、金焰,文科的陈白尘、陈明中、陈幻侬,以及音乐科的张曙等都加入了南 国社。1928年南国艺术学院成立,除了上述人员外,新招收的学生有戏剧科的郑 君里、阎折梧、裘怡园、吴湄等,文科有赵铭彝、马宁、陆惠之、叶翼衔等。 冼星海也由于参加学潮被迫从上海国立音乐学院退学,转入南国艺
11、术学院。田 汉的三弟田洪在此时加入到南国社中来,成为南国社的灯光、道具师。第二次改 组后,南国的老朋友洪深、周信芳、高百岁、严工上、严值I凡等正式加入进来。 而王芳镇、徐志尹、蔡楚生、杨泽衡、吴似鸿、姚素贞、艾霞等则是南国社的新 生力量。1929年可以说是南国戏剧运动最蓬勃的一年,康白珊、白英、萧崇素、 姜敬舆、俞珊等人都是在这一年加入的南国;并在年底筹划建立了南国社南京分 社,社员有吴作人、廖沫沙、王平陵、赵光涛。南国社发展的六年间,先后有许多文艺界人士流转其间,从参与南国社的社 员成分来看,大部分是“无恒产”的知识青年,小部分则是从事戏剧研究、创作 与表演等专业人才。南国社为中国培养了一批
12、青年艺术家,他们不仅成为1930 年代“左翼文化运动”的中坚力量,更可谓是新中国文艺界的中流砥柱。(二)、专业/职业/业余人才层次构成纵观中国早期的戏剧组织,没有哪一个剧团能像南国社一样聚集了文艺界的 诸多人才,从而使南国社的人才层次呈现出专业/职业/业余的显著特色。所谓“专 业”指的是南国社具有一些专门从事艺术研究、或是主修戏剧专业的人才。领导 者田汉在日本留学时主修英文专业,曾研读过大量西方及日本的戏剧、小说,并 开始进行剧本翻译与创作,是一位专业的剧作家;后期加入南国社的洪深更是在 哈佛大学主修戏剧专业。南国社的大部分成员都是南国艺术学院的学生,而戏剧 概论则是他们的必修课,从这个意义上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南国 管理 组织 特征 影响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