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6-2021年语文暑假初高中衔接教材全讲解之120个文言实词.docx
《专题06-2021年语文暑假初高中衔接教材全讲解之120个文言实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06-2021年语文暑假初高中衔接教材全讲解之120个文言实词.docx(2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词义推导】“要”在古代即“腰”字(甲骨文是两手叉腰形)。腰子就是肾,古人认为是生命之本,是人体最基 本的部位,故引申出“基本的东西,要点”,基本的东西都是“简要的”。腰子处在人体的中间,故 又引申出“在半路上拦住”后来写作“邀工往褒义开展为“邀请”;往贬义开展为“要挟”,往中性 开展而为“求得,设法获得”。【词义例释】读音一:yao(1)名词,通“腰”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要。(墨子兼爱中)过去,楚灵王喜欢细腰的人。(2)动词通“邀”,邀请张良出,要项伯。(鸿门宴)张良出来,邀请项伯。要挟惟大辟无可要,然犹质其首。(狱中杂记)只有砍头没有什么可要挟的,可是还要拿死者的人头作抵押。相约虽与府吏要,
2、渠会永无缘。(孔雀东南飞)虽然曾与府吏相约,但和他见面的机会永远没有了。读音二:yao(1)形容词主要,重要增减要语,奉行者莫辨也。(狱中杂记)增减重要的语句,奉命执行的官员无法识别出来。险要筑石寨土堡于要隘,树帜日“谢庄团练冯二(冯婉贞)在险要的地方用土石修筑寨墙,树立一个大旗上写着“谢庄团练冯”。简要,切要可谓要言不烦也。(世说新语言语)(吾儿有验,右腋有紫痣 右:右边,与“左”相对108、再【词义推导】“再”是“两次,第二次”的意思(不要跟现在的“再”混淆)。【词义例释】(1)数词第二次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第一次击鼓能够振奋士气,第二次击鼓勇气就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勇气就
3、没了。两次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六国论)后来秦又两次进攻赵国,李牧连续两次打败了他们。(2)副词,事情行为的重复,继续,与现代汉语“再”相同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活板)用完了再拿火烤使松香等熔化,用手一摸,那字模就掉下来了。【成语助记】再接再厉:接:接战;厉:磨快,引申为奋勉,努力。指公鸡相斗,每次交锋以前先磨一下嘴。比喻继续努力, 再加一把劲。东山再起:指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失势。时不再来:时:时机。时机错过就不会再来了。指行事不要放过时机。盛筵难再:比喻良机不易重逢。其他如:再衰三竭再造之恩【迁移练习】两国交恶,其一国击一国再(),然皆败,察其故,士气不
4、振也。士气决于鼓,一鼓作气,再() 而衰,三而竭。用兵者不知其理,故败。【练习答案】两国交恶,其一国击一国再(两次),然皆败,察其故,士气不振也。士气决于鼓,一鼓作气,再(第 二次)而衰,三而竭。用兵者不知其埋,故败。【高考链接】(主人仍送至前所迎处,代为治筐箧,束缰翱毕,握手问曰:“何时再见先生? ” 再:再次(予一见不敢再也再:第二次(异日裹粮再访,纵观群书 再:再次【词义推导】“造”有两个基本义:一是“到某地去”;一是“做成,制造”。由“到某地去”可引申出“到达某 一境界”(到某地去的抽象表达)【词义例释】(1)动词往,到径造庐访成,视成所蓄。(促织)径直到成名家去拜访,看到成名所养的蟋
5、蟀。制作公输般为楚造云梯之械。(公输)公输般给楚国制造了云梯这样的攻城器械。修建,建造祥符中,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雁荡山)祥符年间,因为建造玉清宫,到山里伐木取材。制定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原列传)楚怀王命令屈原制定国家法令。【成语助记】登峰造极:登:上;峰:山顶;造:到达;极:最高点。比喻学问、技能等到达最高的境界或成就。比喻到达极 高的境地。矫揉造作:矫:使弯的变成直的;揉:使直的变成弯的。比喻故意做作,不自然。天造地设:造:制作;设:安排。指事物自然形成,合乎理想,不必再加人工。不可造次:造次:急遽,匆忙。不能匆匆忙忙地进行。意为要慎重。其他如:闭门造车粗制滥造【迁移练习】太宗年间
6、,魏徵造()民舍,察民生之疾苦。回宫中,造()法令,兴水利,以利民生。【练习答案】太宗年间,魏徵造(到去)民舍,察民生之疾苦。回宫中,造(制定)法令,兴水利,以利民生。【高考链接】造:建造造:建造(芝(人名)倾心镇卫,更造城市,数年间旧境悉复(宗质造朝,除知台州造:至U,去(于凉州造浮图,作木莺 造:建造,制造110、知【词义推导】“知”的本义就是“知道,懂得。知道多了当然有“知识”,变得聪明即“知识丰富、见解高明”(后写作“智”)。【词义例释】读音一:Zhi(1)动词知道,知晓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唉!谁知道苛捐杂税的毒害又比这蛇更厉害呢?主持,管理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7、(勾践灭吴)我和他共同掌管越国的政事。了解,懂得君何以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您从那里了解燕王?识别,区别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呢,还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呢?相知,交好(交情,往来)故绝宾客之知,忘室家之业。(报任安书)所以断绝了和宾客的来往,忘掉了家庭的私事。(2)名词知觉而死后有知无知,与得见不得见,又卒难明也。(祭妹文)而且人死后有没有知觉,和死后能不能见面,也终究难以明白了。知识两小儿笑日:“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两个小孩子笑着说:“谁说你有很多知识呢? ”读音二:zhl通“智”,名词,智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那么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君子广泛的
8、学习,并且每天反省自己,就会只会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成语助记】知彼知己知遇之恩知人论世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知肉味不知所云自知之 明乐天知命恬不知耻叶落知秋妇孺皆知格物致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迁移练习】梁惠王问政于孟子,曰:“本王处庭院之深,何以知()民生疾苦? ”孟子对曰:“知()政者,不闻 片面之词,当身体力行,方知()明而无过J【练习答案】梁惠王问政于孟子,曰:“本王处庭院之深,何以知(知道)民生疾苦? ”孟子对曰:“知(主持,管理) 政者,不闻片面之词,当身体力行,方知(智慧)明而无过J【高考链接】(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知:了解(妾不知其死所矣知:知道(吴起乃自
9、知弗如田文知:知道(琦曰:“范纯礼岂不知此?将必有说。” 知:知道(愚人村野无所知,假设以叛逆蔽罪,恐辜好生之德 知:见解,知识(朝廷大议不容不知知:知道(明年,知秦州,又改郛州 知:主持,主政(乃知足下出官之由知:了解111、致【词义推导】“致”的本义是“给予,送给,献出:引申出“导致”。【词义例释】(1)动词送达宁南南下,皖帅欲结欢宁南,致敬亭于幕府。(柳敬亭传)宁南伯左良玉南下,安徽统帅想要结交讨好他,就把柳敬亭送到了他的军中。表达 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屈原列传)他思念国君,振兴楚国,想要挽救危局使国家富强起来的意愿,在一篇文章中屡次表露出来。招来致食客三千人。(信
10、陵君窃符救赵)招来三千食客。取得,得到家贫,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家中贫穷,没有方法得到书来看。到,到达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过秦论)然而秦凭借着小小的土地,到达了万乘兵车的实力。使,致使,导致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孔雀东南飞)她的品行没有偏差,哪里料想却使您不喜欢呢?(2)名词,意态,情趣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芙蕖)这样我在花没有开放的时候,就已经先享受到无穷的优雅情趣了。(3)形容词,精细案其狱,皆文致不可得反。(汉书严延年传)检查他裁断的案件,都文理致密,不可推翻。(4)副词,尽,极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张衡传)张衡擅长研制机械巧妙的东西,特别
11、在天文阴阳历法的研究方面极尽心思。【成语助记】格物致知:格:推究;致:求得。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专心致志:致:尽,极;志:意志。把心思全放在上面。形容一心一意,聚精会神。淋漓尽致:淋漓:形容湿淋淋往下滴,比喻尽情,酣畅;尽致:到达极点。形容文章或说话表达得非常充分、 透彻,或非常痛快。也指暴露的彻底。其他如:格物致知学以致用【迁移练习】齐王欲致()天下之士,致()千金以晏子。晏子致()诚于天下豪杰。豪杰中有一人自小家贫,无 从致()书以观,而思维精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为晏子之诚所感,前往晏子处。两人席 谈,方觉其致()一也,甚欢。【练习答案】齐王欲致(招纳,引来)天下之士,致
12、(送给)千金以晏子。晏子致(表达)诚于天下豪杰。豪杰中有一人 自小家贫,无从致(得到)书以观,而思维精巧,尤致(最,极)思于天文阴阳历算,为晏子之诚所感, 前往晏子处。两人席谈,方觉其致(情趣,意志)一也,甚欢。【高考链接】(古之人往往于旧治之所三致意焉致:表达(陛下享国久长,自由敬德所致 致:招致,招来(三王不同服而王,非以服致诸侯也 致:招致,招来112、质【词义推导】“质”的基本意义有两个:一是“抵押”;一是“本质,本体”。事物的“本质”是“朴实”“正直” 的。由“正,正直”义引申出“向别人求正,以定是非”,要“向别人求正”自然是需要“询问,责 问”的。【词义例释】(1)动词抵押,作抵押
13、品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触龙说赵太后)于是替长安君准备了一百辆车,到齐国去做人质。询问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送东阳马生序)我站着陪侍在老师的跟前,提出疑难,询问道理。(2)名词抵押品。指作为保证的人或物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一定要以长安君为人质,救兵才能派出。本质,资质非天质之卑,那么心不假设余之专耳。(送东阳马生序)不是天生资质低下,就是心思不如我专注罢了。质地,底子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永州的野外出产一种奇异的蛇,周身黑色,上面有白色的花纹。通“贽”,古时初次拜见尊长时所送的礼物,见面礼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屈原列传)就命令张仪假
14、装离开秦国,把丰厚的礼物献给楚王,表示愿意事奉楚国。通“金”,刑具,杀人时作垫用的砧板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那么幸得脱矣。(廉颇蔺相如列传)您不如赤膊伏在斧上向大王请罪,那还许侥幸能够免罪。(3)形容词,质朴本之书,以求其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根据尚书来寻求文章的朴实。(4)副词,正,刚刚质明,避哨竹林中。(指南录后序)天刚亮的时候,在竹林中躲避哨兵。【成语助记】文质彬彬:文:文采;质:实质;彬彬:形容配合适当。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形容人文雅有礼貌。质疑问难:质:提出。提出疑难,请教别人或一起讨论。质而不野:质:朴素,单纯;野:粗俗。质朴而不粗俗。其他如:兰质蕙心玉质金相天生丽质质而不俚
15、【迁移练习】屈原借离骚“唯昭质()其犹未亏”表忠,而秦使离间计,令人厚币委质()事楚,使楚太子赴秦 为质()o屈原力谏,而子兰肉袒伏斧质()请罪于楚王,谗之。楚王怒,质()屈原,后逐于江滨。 此地有蛇,黑质()而白章,屈原以之为药,医百姓之患。【练习答案】屈原借离骚“唯昭质(本质)其犹未亏”表忠,而秦使离间计,令人厚币委质(通“贽”,见面礼)事 楚,使楚太子赴秦为质(人质)。屈原力谏,而子兰肉袒伏斧质(杀人时作垫用的砧板)请罪于楚王,谗 之。楚土怒,质(质问)屈原,后逐于江滨。此地有蛇,黑质(质地,底子)而白章,屈原以之为药,医 百姓之患。【高考链接】(2017 江苏卷)性质直,不饰容止质:质
16、朴(公亮质之曰:“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J 质:质问113、治【词义推导】“治”的本义是“治水”。引申出一般“处理,进行某项工作”,处理国家大事是“治理”;处理病人 是“治疗”;处理坏人是“惩治”。其它情况依此法译之。还引申出“治理好的”,特指国家太平。【词义例释】(1)动词治理,管理故治国无法那么乱。(察今)所以治理国家没有法令制度就会混乱。整治,训练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赤壁之战)现在训练了八十万水军,正要和您在东吴会战。整理于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冯谖客孟尝君)于是准备车辆,整理行装,装好债券契约就出发了。医治君有疾在媵理,不治将恐深。(扁鹊见蔡桓公)您有病,在皮肤的
17、纹理里,如果不一致,恐怕会更厉害。对付,抵御同心一意,共治曹操。(赤壁之战)同心协力,共同对付曹操。惩办,处置不效那么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出师表)不能完成任务,就请惩治我的罪过,来告慰先帝在天之灵。(2)形容词,太平,安定,与“乱”相对文武并用,垂拱而治。(谏太宗十思疏)文臣武将都能得到任用,君王垂衣拱手就可以到达天下太平了。【成语助记】励精图治:励:奋勉;图:设法;治:治理好国家。振奋精神,想方法治理好国家。垂拱而治:垂拱:垂衣拱手,形容毫不费力;治:平安。古时比喻统治者不做什么,却能使天下太平。多用作 称颂帝王无为而治。长治久安:治:太平;安:安定。形容国家长期安定、巩固。作宾语、定
18、语,形容社会长期安宁。其他如:治国安邦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不治之症无为而治【迁移练习】曹操有疾,久治()不愈。受人诟病,因其挟天子以令诸侯,孙权、刘备等共治()之,于危急之中 以义治()天下,以求文武并用,垂拱而治()o【练习答案】曹操有疾,久治(医治)不愈。受人诟病,因其挟天子以令诸侯,孙权、刘备等共治(对付)之,于危急 之中以义治(治理)天下,以求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与“乱”相对,特指国家治理得好,安定太平)。【高考链接】(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治:治理,管理。与“平”连用,表示官吏治理政事的功绩(前尹以刻深为治,纯礼曰:“宽猛相济,圣人之训J 治:治政之策(治兵有制,名虽不同治:治
19、理,管理(2017 江苏卷)年二十九,始颛治经术 治:研究114、诸【词义推导】“诸”有两个意义:一是“众多,各个”;一是“之于”。【词义例释】(1)形容词,众婉贞于是率诸少年结束而出。(冯婉贞)冯婉贞于是带着众少年整理好行装出发了。(2)兼词代词兼介词,相当于“之于”穆公访诸蹇叔。(肴殳之战)秦穆公向蹇叔询问这件事。代词兼语气助词,相当于“之乎”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庄暴见孟子)您曾经把您喜欢音乐的事情告诉了庄暴,有这件事吗?【成语助记】付诸东流:付:交给;诸:之于。扔在东流的水里冲走。比喻希望落空,成果丧失,前功尽弃,好像随着流水 冲走了 一样。诸如此类:诸:众多;此:这,这样。像这类
20、的各种事物。作状语、分句,常与“举不胜举”连用。其他如:诸恶莫作放诸四海而皆准付诸东流付诸一炬公诸同好【迁移练习】智叟见愚公一家人搬山,将石投诸()渤海之尾,叹曰:“诸()人不惠,如此之法,何日成功? 子闻诸()?”【练习答案】智叟见愚公一家人搬山,将石投诸(兼词,相当于“之于”)渤海之尾,叹曰:“诸(众多,各)人不惠,如此之法,何日成功?子闻诸()? ”【高考链接】(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诸:各,众多(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 诸:各,众多(延熹中,桓帝事黄老道,悉毁诸房祀,唯特诏密县存故太傅卓茂庙 诸:各,众多(2017 江苏卷)每试,别为一榜,列名诸生前 诸:各,众多(诸公读书,乃
21、欲为博士耳 诸:各,众多115、贼【词义推导】“贼”的本义是“伤害,杀害”。引申出“强盗,杀人者”,“狠毒”等意义。“强盗、杀人者”当然 是“祸害,祸患二【词义例释】(1)动词,伤害,杀害,残害是贼天下之人者也。(墨子非儒)这是害天下人的做法。二人相憎,而欲相贼也。(韩非子内储说下)两个人互相仇恨,想要互相杀害。(2)名词作乱叛国的人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赤壁之战)曹操虽然名义上是汉朝的宰相,他实际上是汉朝的敌人。强盗贼二人得我,我幸皆杀之矣。(童区寄传)两个强盗抓住了我,我侥幸把他们都杀掉了。祸患,祸害可以说是语言简要不繁琐。(2)动词符合,适合凡先王之法,有要于时也。(察今)一切先王
22、的法令制度,都是适合当时的情况的。总括,概括要之,治平之久,天地不能不生人。(治平篇)总之,社会长期安定,天下就不能不增加人口。想要,希望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石灰吟)粉身碎骨全不怕,只想要在人间留下清白的名声。【成语助记】要言不烦:要:简要;烦:烦琐。指说话或写文章简单扼要,不烦琐。简明扼要:要:要点。指说话、写文章 简单明了,能抓住要点。不得要领:要:古“腰”字;领:衣领。要领:比喻关键。抓不住要领或关键。其他如:提要钩玄达官要人【迁移练习】古时,国人皆好细要(),故肥胖之人皆尽力觅良方,并记其提要(),终要()其法以广之。一 日,有人与医要()于茶馆,而其耍()人戏之,医者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专题 06 2021 语文 暑假 高中 衔接 教材 讲解 120 文言 实词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