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政体制改革:回顾和展望.docx
《中国财政体制改革:回顾和展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财政体制改革:回顾和展望.docx(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国财政体制改革:回忆和展望财政体制的变迁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归结为各级政府间的财政关系问 题。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以来,中心和地方政府的财政安排关系经受了屡次重大改革, 特别是1994年的财政分税体制改革,在致力于政府间财力安排格局调整的同时, 着眼于政府间财政安排关系的标准化、科学化与公正化,力图建立适应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要求的财政运行机制。本报告拟从政府间财政关系的角度,对1978年 以来中国的财政体制改革进展概括的回忆,对其现状进展粗线条的描述,并简要涉 及可能进展的进一步的改革。本报告的第一局部回忆中国财政体制的沿革,着重中心与地方政府的财 政安排制度的演化;其次局部描述中国财政体制的现状,
2、分析当前中心与地方政 府在纵向财力安排,以及地区间横向财力分布方面存在的问题;第三局部是对中 国财政体制进一步改革的建议。改革以来中国财政体制改革回忆1978年中国进展经济体制改革以来, 中心和地方政府的财政安排关系经受了 1980年、1985年、1988年和1994年四 次重大改革。其中前三次体制改革具有肯定的共性,就是实行对地方政府放权让 利的财政包干体制;后一次那么是适应市场经济机制的财政分税体制改革,尽管其 中还存在很多缺陷。1 .财政包干体制的沿革(1) 1980年中国全面的经济体制改革以财政体制改革作为突破口领先 进展。为了改革过去中心政府统收统支的集中财政治理体制,在中心和各省之
3、间 的财政安排关系方面,对大多数省份实行了”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预算治理 体制,建立了财政包干体制的根底。从1982年开头逐步改为”总额分成,比例 包干”的包干方法。(2) 1985年实行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的预算治理体制, 以适应1984年两步利改税改革的需要。(3) 1988年为了协作国有普遍推行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开头实行6种 形式的财政包干,包括”收入递增包干“、“总额分成“、”总额分成加增长分 成“、上解递增包干“、“定额上解“和“定额补助” .2.对财政包干体制评 价11)财政包干体制的历史作用首先,实行财政包干体制转变了打算经济体制 下财政统收统支的过度集中治理模式,中
4、心各职能部门不再下达指标,地方政府 由原来被动安排财政收支转变为主动参与经济治理,表达了统一领导、分级管 人均财政支出差距扩大。1988年各地区人均财政支出相对差异系数为%, 1993年下降到67%, 1994 年上升到%, 20XX年那么扩大到%.总体看来,上述地区间财力水平的差异,除了说 明地区间经济进展水平不尽全都外,也说明现行分税体制没有触动往的地方既得 利益,也没有将调整地区差异作为政策的主要政策目标,特别是标准的转移支付 制度的建立滞后,是导致1994年以来地区差距拉大的重要缘由。专栏3转移支付制度:构造和分布.转移支付的构造问题目前转移支付构造方面的问题,主要是专项拨款比重大约占
5、转移支付 总额的1/5),均等化转移支付,特别是通过标准的公式方式安排的转移支付规 模很小,在很大程度上照看了分税制改革以前各地方的既得利益,不能有效发挥 财力均等化的作用。(1)税收返还是1994年实行财政分税制时确定的中心对地方政府的无 条件补助,具有维护地区既得利益的特征,不仅没有均等化作用,反而使富有地 区更富,贫困地区更穷。且由于其数额巨大,成为导致地区间差距拉大的重要因素。 同时造成中心实际可用于调整地区间差距的财力极为有限,并且不能在预算中事 先安排。 过渡期转移支付尽管在标准性和合理性方面有了明显进展,但相 对于规模浩大的、基数法颜色明显的其他形式转移支付而言,其作用力度极其微
6、 弱,难以发挥应有的调整地区财力差距的作用。除过渡期转移支付外,其他转移支付形式的最明显缺陷是仍旧承 受基数法,对各地区的补助数额确实定带有任凭性,因此没有地区均衡效果。特 别是体制补助(或上解)把80年月财政包干体制不合理的地区利益格局引入了 体制。而决算补助和其他补助对地区间财政均等化没有太大意义。 专项补助存在较多的问题,突出的是工程庞杂,数额较大。特别 是2022年实施乐观财政政策以后,增幅更为明显。一方面范围界定不明确,专 项拨款几乎涉及全部财政支出领域,包括中心不应担当的责任,同时应由中心财 政担当的支出又转嫁给了地方。另一方面拨款确实定不标准,具有很强的主观任 凭性,同时也取决于
7、地方的公关力量,难以避开寻租行为。第三是专项补助缺乏 严格的事后监视治理制度,一些专项拨款要求地方安排配套资金,加重了地方政 府负担。1 .转移支付制度缺乏法律根底中国目前尚无涉及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的法律,预算法也无相关条 款,造成对转移支付问题的重视有限,影响了转移支付制度的权威性和可操作性。首先应通过立法明确界定中心与地方政府的事权范围,使各级政府在执行事时有 一个明确的事权界限,然后就有关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做出明确规定,使其权威 性和可操作性得到法律保证。2 .省对下级政府转移支付制度相对滞后中国省对下级政府的转移支付包括对市、县、乡三级。很多省级政府比 照中心对地方的做法,相继出台了省
8、对下级政府的转移支付制度,其内容与中心 对地方政府转移支付大体一样。目前省对下级政府的增量转移支付依据一些因素按公式安排,因而有利 于省内地区间差距的缩小。税收返还那么各省做法不一。大局部地区省市两级都以 县级单位为对象,实施多级次转移支付。省以下过渡期财政转移支付资金规模有限,且地区间财力分布严峻失 衡,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县级财政问题,局部困难地区基层财政收支冲突仍较突出。(1)县级财政得到的转移支付构成中专项拨款比重大,通过标准方式 安排的转移支付规模小。20XX年,县级承受转移支付中专项拨款占48%.(2)体制补助长期不变,个别市县消灭负财力增长的现象,县乡财政 困难。20XX年,全国27
9、6个县人均财力在6000元以下,难以保证工资发放。(3)分税制后财政体制层层集中,留归县级的固定收入是税源分散、 稳定性差的小税种,征管难度大,增收潜力小,收入不稳定。同时上级政府的各 种法定支出的硬性增长,和中心专款要求地方配套以及预算编制改革滞后等,对 局部地区县级收入也产生了很大影响。理”的原那么。其次,历次的财政体制改革都是对原有体制某种程度的完善,在经济持续 稳定进展方面显示出肯定作用。地方政府财力的不断增加使其有力量增加对本地 区的重点建设工程,以及训练、科学、卫生等各项事业的投入,促进了地方经济 建设和社会事业的进展。再次,财政体制改革支持和协作了其他领域的体制改革。财政体制改革
10、激 发出地方政府的经济活力,带动财政收入增长,为其他改革供给了财力支持。2 .财政包干体制的制度缺陷包干体制留意政府间收入在全部制关系下的划分,缺乏合理依据,是政 府间财政安排关系不稳定的重要缘由之一。第一,一对一讨价还价的财政包干体制缺乏必要的公开性。19801993 年间,中心与省政府的财政安排关系同时并存多种体制形式。不同体制形式对地 方财政收入的增长弹性不全都,体制形式的选择也存在时机不均等,以及信息不 对称和决策不透亮等因素,都导致财力安排不合理。更重要的是财政体制的决策 程序承受一对一谈判方式,中心政府对地方的财政收支行为也缺乏监视和把握手 段。其次,基数核定方法不科学。基数核定指
11、每一次体制调整都用地方政府以 往的既得财力为基数。由于不同的财政体制形式对既得利益的形成作用程度存在差 异,因此既得利益并非公正。同时,在税法相对统一,税收征管权力相对集中的 背景下,经济进展水平差异打算着各地方政府的税基规模,因此,既得利益中含 有非主观努力的成分。保既得利益的做法将这些因素固定化、合法化了。第三,留意既得利益导致财政包干体制缺乏横向公正性。保证既得利益始 终是贯穿财政体制改革的主线,使政府间财政安排关系始终围绕财力的切割、财 权的集散而开放,较少考虑横向财政安排关系,没有完整的横向财政调整机制,调整 地区间不公平和实现公共效劳均等化的功能没有成为体制设计的政策目标。第四,财
12、力分散,中心政府缺乏必要的宏观调整力量。财政包干体制包 死了上交中心的数额,导致中心财政在增收入中的份额逐步下降,宏观调控力量弱 化。同时财政包干体制还对产业政策产生逆向调整,地方政府受利益驱动支持高税 率产业进展,导致长线更长、短线瓶颈制约更明显、地区间产业构造趋同。3 .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1)分税体制的改革目标?略提高中心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 成为分税财政体制改革的首要目标。实现政府间财政安排关系的标准化是分税体制改革的另一个重要目标。通过调整地区间安排格局,促进地区经济和社会均衡进展,实现根本公 共效劳水平均等化,实现横向财政公正是政府的重要施政目标,也是分税体制的 预想目标之
13、一,但这一目标未能实现。(2) 1994年分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首先是中心与地方政府的收入划 分。结合1994年的税制改革,中心与地方的收入划分作了较大调整:将同经济 进展直接相关的主要税种划为中心税,或中心和地方共享税,将适合地方征管的 税种划为地方税。其次,在政府支出方面,由于政府间事权划分没有的实质性变化,因此, 1994年的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维持原有的中心和地方的支出划分格局。第三,建立税收返还制度。为保证旧体制的地方既得利益格局,中心对 地方净上划收入以1993年为基数赐予地方政府税收返还;在此之后,税收返还 在1993年的基数上逐年递增。假设1994年以后地方净上划收入达不到19
14、93年的基数,那么相应扣减税 收返还。第四,保存原体制的上解与补助方法,并在1995年建立了过渡期转移 支付制度。(3)分税体制改革的成效评价与以往历次财政体制改革不同,1994年 的财政分税体制改革,是建国以来调整利益格局最为明显、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首先,分税体制改革使政府间财政安排关系相对标准化。分税体制转变 了原来的财政包干下多种体制形式并存的格局,使得中心和省级政府间的财政安 排关系相对标准化。其次,中心政府财政收入比重明显提高。体制对各级政府组织财政收入的 鼓励作用较为明显。全国财政收入增长较快,特别是中心收入比重,以及中心在 增收入中所得份额都有明显提高,形成了较为合理的纵向财力
15、安排机制。再次,形成了普遍补助格局,初步建立了过渡期转移支付方法,为建立 较为标准的横向财力均衡制度打下了根底。中国财政体制的现状和问题1.政府角色的转变政府的财政收支反映了 政府职能的履行,公开的政府需要透亮的财政。经济快速进展中,在政府行为和治理观念转变的同时,必需建立透亮的, 高效率的税收体制,预算制度和财政政策体系。2.现行财政体制中的支出构造中国目前预算内支出总量占GDP 的比重,仍旧低于兴旺国家在经济快速 增长的60和70年月的总体水平。更为重要的是,1980年以来的历次财政改革, 都是针对政府收入的划分,而政府支出构造没有实质性的转变。改革后各项政府 支出的比重虽然产生了肯定的变
16、化,如经济建设费和国防费比重有所下降,行政事业费和社会文教费比重上升(见表1),但仍只是数量的变化,而没有发 生质的转变。这种非市场经济型的政府支出框架,是改革以来追求经济增长速度,无 视社会公正和环境保护的总体经济思维方式在财政部门的具体表达。有限的政府 应当做什么,更重要的是不应当做什么,仍旧是模糊的。整个90年月政府预算 内支出的总量规模按当年价格增长了 4倍以上,但各项支出仍旧处于短缺状态。 缘由是政府支出中包括了一些应当由市场做,并且市场也可以做好的事项。在资 金有限的状况下,那些应当完全由政府担当,或主要由政府担当的责任,反而资 金投入缺乏,被称为政府支出中的越位和缺位。特别是在政
17、府重点公共支出上, 存在总量缺乏、构造不合理和治理级次偏下的问题。见专栏政府间财政关系中的问 题财政分税体制已经实行了 9年,除了当时设计时即已存在的缺陷外,在运行中 也不断产生一些问题,此外还有一些外部环境尚待完善,需要配套改革才能加以 解决。(1)分税体制改革没有涉及政府间支出划分,现行的政府间支出划分 格局与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还存在差距。既有中心事务要求地方政府负担或局部 负担支出的现象,又有地方事务中心安排支出的状况。中心政府在为托付性事务 或共同负担事务供给资金方面没有形成标准、统一的方法,拨款确实定存在任凭 性,对其使用效果没有监视机制,资金使用效益低下。(2)收入划分仍不尽合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 财政 体制改革 回顾 展望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