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中期传统词律论的辨说与展开 附从音步角度来认识格律诗的变格问题.docx





《民国中期传统词律论的辨说与展开 附从音步角度来认识格律诗的变格问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国中期传统词律论的辨说与展开 附从音步角度来认识格律诗的变格问题.docx(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民国中期传统词律论的辨说与展开摘要)民国中期传统词律论的辨说与展开,主要体现在三个维面:一是 偏于对协律的标树之论,二是偏于对破律的张扬之论,三是主张协律与破律相结 合之论。在第一个维面,一些词论家对协律的必要性不断予以强调,对如何协合 音律予以探讨。在第二个维面,一些词论家对拘守声律之论不断予以批评与消解。 在第三个维面,一些词论家从较为综合的眼光与更为平正的视点出发,对词律表 现之道予以会通。上述几个维面,相互交融,相互补充,将词律论推向了一个新 的境界。【关键词)民国中期;词律之论;协律论;破律论;结合论词律论是我国传统词学中的基本论题。这一论题主要从词的创作是否需要协 律以及如何协律等
2、方面来加以展开。在我国传统词学史上,有关词律之论是甚为 丰富多样的,形成相互联系、相互交织的几个维面与线索,显示出富于历史观照 的特征。民国时期可谓我国传统词学的落日余晖期,但也是传统词律之论探讨与 展开得甚为具体与深入的时期,将传统词律论引向一个新的平台。本文对民国中 期传统词律论的辨说与展开予以考察。一、偏于对协律的标树之论民国时期,传统词律论辨说与展开的第一个维面,是偏于对协律的标树之论。 这一维面线索,先是出现在徐珂、周焯、陈匪石、吴东园、方廷楷、梁启超、陈 洵、蒋兆兰、张德瀛、况周颐、陈锐、朱彦臣等人的论说中。发展到民国中期, 翁麟声、胡云翼、龙榆生、夏敬观、林大椿、俞平伯、刘永济、
3、刘坡公、施则敬、 陈兼与、夏仁虎、何嘉等人,或对协律的必要性进一步予以强调,或对如何协律 不断加以探讨,将协合音律之论推向历史新高。翁麟声怡耨词话云:“古今词曲品谓:学词不学器,与不学等。盖 其所作词,必不能入乐。无论其造句如何佳妙,要亦不过文章家之骈散文耳。语 固精审扼要,顾期之今世,填词之家,有几工是说者乎?所谓学器,即知音也。 音韵声律,又有不同。考律者只知十二律,二十八调等宫调之原理,而究竟某宫 须用何种声音之字配之,则未能确指而明言也。乐工则只知工尺等字,不复考其工字属何律?尺字属何律?第按谱吹声,于 节拍无差,即为能事矣。而究其工字应用何种声音之字,配之乃合,亦茫然如声 瞧耳!而韵
4、学家只以四声辨韵,问其某韵合于宫谱管色中之何字,则亦惟有茫对 者。惟音学家独能以四声辨五音,以五音配管色,以管色求律吕。故词曲家必知音,知音者,学器之初仞也。”(1)翁麟声引用古今词曲品 中之语,评说当世词作者中讲究声律之求的人较少。他认为,所谓“学词”之“学 器”,乃指知音审律而言。词之音律运用的规则是十分丰富多样的,不同音律之 间的搭配协调的确是件非常复杂的事情。不同的人即便如“乐工”“韵学家”所熟识 的也只是其中的某些内容,只有“音学家”能够通过平、上、去、入之“四声”而辨 分宫、商、角、徵、羽之“五音”,又以“五音”而协合“管色Z抒写出和谐动人的 词作。翁麟声总结道,凡词曲家必以知音审
5、律为先决条件,由此,才可以真正入 乎词作之道中。翁麟声之论,明确体现出对协合音律的坚定要求,这当然与其作 为戏曲名家的身份是密不可分的。胡云翼宋词研究云:“从音节方面看,词 不但论平仄,并且讲求五声。词押韵比诗更要严格,故同之音乐成分,只有比诗 复杂.音节比诗更要响亮。八鲁节与韵律容易赢觉上骤增抒情的力量,易于引起情绪的波动,发生联想 的感情,故音节在抒情诗里面最关重要。而词的音节,自然是适宜于抒情了。” 有“律博士”之誉,但其晚年填词并不以艺术才力而炫耀,而是常用习见之声调, 他并且常常言说平仄四声之规矩也大致不必过于拘守。但有些人却斤斤于此道, 每每作词必择选生僻声调,细究平仄四声之法则,
6、开口闭口习效吴文英,往往导 致词意凌乱,作者之真情实性丧失殆尽,令人难以卒读。龙榆生论道,此种做法 而言“守律”,则词的创作将走进死胡同,这也是王鹏运、朱祖谋等词学大师所不 愿看到的局面。龙榆生之论,对过于拘守音律的创作行为予以尖锐批评。高毓滋词话云:“词家四声之说,始盛于王半塘,其后朱古微、况夔笙 复起而扬其波,一时学词者咸奉为玉律金科,按照清真、梦窗等词,字字推敲移 换,填词已苦,如砌墙之砖,然拘于尺寸,而又限于五色,故此派之词皆奄奄无 生气,但求四声不失而已,而实则四声亦不能尽合,往往以他声注为作平、作上、 作入,是不惟作法自敝,而又自乱其例也。且宋词刻本多不同,或有讹脱,亦不 尽知,以
7、讹传讹,尤为可笑。其习见之调如满江红、金缕曲、齐天乐、 念奴娇之类,则诸家各自不同,四声无从确定,亦姑任之。盖词调重在音律, 能入歌曲方卷正宗,即平仄亦非至要,况四声乎?不能订其工尺,不能施于管弦, 而断断以四声以相警警,甚无谓也,而乃自诩为专家哉? ” 32)高毓洪评说宋 词刻本多有不同,其中,有些词的音律表现不尽如一。一些常见的词调如满江 红金缕曲等,不同之人在创作时也有着细微的差异。高毓洪强调,音律之 求重在“入歌”,亦即以协合音律为原则,至于是否完全符合平仄四声规则,那是 并非重要的事情。他斥责斤斤于平仄四声的做法,认为其甚为“无谓”,而那些自 诩为“专家”之人,也令人可笑。高毓洸之论
8、,力主不停留在过于细枝末节的纠缠 之中,而主张从大致“入歌”的角度激活创作,其论富于识见。吴梅词学通论云:“紫霞论词,颇严协律。然协律之法,初未明示也。 近二十年中,如讴尹、夔笙辈,辄取宋人旧作,校定四声,通体不改易一音。如 长亭怨依白石四声,瑞龙吟依清真四声,莺啼序依梦窗四声,盖声律 之法无存,制谱之道难索。万不得已,宁守定宋词旧式,不致他越规矩。顾其法 益密,而其境益苦矣。”33)吴梅评说朱祖谋、况周颐等人在对宋人词作的校 勘之中,不敢轻易更改字语,而完全依据周邦彦、姜夔、吴文英等人所制之调, 体现出甚为拘谨的态度。他评说因宋人声律之法不传,而导致后人不敢逾越,其 规则愈多而今人创作愈苦。
9、此论寓含突破声律之拘限的态度与要求。其又云:“余 谓小词如点绛唇、卜算子类,凡在六十字以下者,四声尽可不拘。一则古 人成作,彼此不符,二则南曲引子,多用小令。上去出入,亦可按歌,固无须斤 斤于此。若夫长调,则宋时诸家往往遵守,吾人操管,自当确从。虽难付管丝, 而典型具在,亦告朔馆羊之意。由此言之,明人之自度腔,实不知妄作,吾更不 屑辨焉。” (34)吴梅主张,在词的不同体制中,小令的填制可不必太拘守平仄 四声,而应有更多灵活表现的空间,因为古人所填小令便彼此不一,面目多样; 但对于长调的创作,他则主张应合乐律,其虽存在一定的难度,却有益于艺术表 现与意致呈现,是要尽力而为的。其还云:“平仄一道
10、,童孺亦知之,惟四声略 难,阴阳声则尤难耳。词之为道,本合长短句而成,一切平仄,宜各依本调成式。 五季两宋,创造各调,定具深心。盖宫调管色之高下,虽立定程,而字音之开齐 撮合,别有妙用。倘宜平而仄,或宜仄而平,非特不协于歌喉,抑且不成为句读。 昔人制腔造谱,八音克谐。今虽音理失传,而字格具在,学者但宜依仿旧作,字 字恪遵,庶不失此中矩矮。凡古人成作,读之格格不上口,拗涩不顺者,皆音律 最妙处。张,蜒诗余图谱,遇拗句即改为顺适,无怪为红友所讥也。” 35) 吴梅论说在音律表现之道中,辨分平仄四声尤其是阴平与阳平的细微差异是较难 的。词的创作本由长短不一的句子组合而成,因此,一切音律表现都应服从声
11、调 的当行之求,以凸显本色为贵。吴梅认为,五代两宋时期,人们创制声调其实是 深具用心的,其所用音律都包含着丰富多样的规律,我们不应在宜平处而用仄声, 在宜仄处而用平声,应遵循声调表现的内在要求,以“八音克谐”为准的,多元应 和,以求妙合。吴梅主张对古人之作,应入会其中,把握妙处,而切忌像张在 诗余图谱中所倡导的那样,凡遇拗句即改为顺适之字语,这是令人可笑之举。结语总结民国中期对词律论题的辨说与展开,可以看出,其主要体现在三个维面: 一是偏于对协律的标树之论,二是偏于对破律的张扬之论,三是主张协律与破律 相结合之论。在第一个维面,一些词论家对协律的必要性不断予以强调,对如何 协合音律予以探讨。在
12、第二个维面,一些词论家对拘守声律之论不断予以批评与 消解,体现出有针对性的辨说之声。在第三个维面,一些词论家从较为综合的眼 光与更为平正的视点出发,对词律表现之道予以会通,他们一方面强调协律的必 要性,另一方面又对协律持较为融通平正的态度,主张因意而音,律为意用。上 述三个维面,相互交融,相互补充,共构出民国时期传统词律论的主体空间,将 词律之论推向了一个新的境界。(参考文献)(112)13)14(32)杨传庆,和希林.辑校民国词话三十种M). 新北: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16: 195, 126, 132, 298, 274.(15)18) (23)24) (26)张璋,等.历代词话续编(M
13、). 郑州:大象出版社,2005: 1075, 1099, 853, 668, 348, 518, 1302, 1302, 662-663.(3) (4)30) (31)龙榆生.龙榆生词学论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2009: 144, 195, 116-117, 420.(5)冯乾,编校,清词序跋汇编(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3: 2053.(9)刘坡公.学词百法CM).上海:上海书店,1987: 1.(10) (16)17)19) 20) (21)2225) (27(28) (29)杨传庆.词 学书札萃编(M)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5: 504, 507, 528
14、-529, 301,526-527, 376-377, 377, 296, 523, 525, 329-330.(11)刘梦芙,编校.近现代词话丛编(M).合肥:黄山书社,2009: 110.(33)34) (35)吴梅.词学通论(M) .北京:中华书局,2010: 6, 6, 9-10.从音步角度来认识格律诗的变格问题摘 要:传统的格律诗的平仄规则以单字为单位,规定了单字的平仄音,无 法清楚地说明复杂的变格问题,妨碍了初学者对于近体诗(即格律诗)格律的理 解。从音步角度来看,格律诗的正格和变格实际上都是围绕着平声步和仄声步的 当句交替、对句相反和邻联邻句相粘展开的,彼此之间虽然单字平仄表现形
15、式不 同,但在音步上则是一致的。这正是我们用音步识别格律诗变格是否合理的基本 依据。关键词:格律诗音步变格1传统平仄规则的局限对于初学者来说,格律诗的平仄问题是一个较难克服的障碍。有的诗词爱好 者学习数年,还无法完全掌握格律诗的平仄排列。究其原因,关键在于传统的平 仄规则是以正格为基础,以单字的平仄为基本单位来阐述格律诗的平仄问题的。 然而实践中,面对多种多样的复杂变格,初学者往往很难理出头绪,阻碍了他们 尽快掌握格律诗的平仄规律。以格律诗的七绝为例说明。格律诗的正格有四种,下面是其中一种。将正格 加以变换,得到下面的变格(当然也可以改写成其他变格)。众所周知,传统的格律诗平仄规则有三个原则:
16、(1)单句平仄交替;(2)同联对句平仄相反;(3)邻联邻句平仄相粘。如果说传统的平仄规则还可以解释格律诗正格的平仄问题,那么面对纷繁多 样的变格,传统的平仄规则在说明上就显得苍白无力。例如,平仄规则的第一原 则是“当句平仄交替,。但从上述变格可以看出,其平声字或仄声字既有“仄仄仄” 或“平平平”三字一组,也有“平平”或“仄仄”两字一组,还有“平”或仄”单字一组。 初学者可能会提出疑问,平仄交替到底是“平仄平仄”的交替呢?还是“平平仄仄” 的交替呢?,抑或“平平平仄仄仄”的交替呢?又如,传统平仄规则的第二原则是 “同联对句平仄相反。但上面变格的首联“仄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以及尾联“平
17、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都存在对应字没有平仄相反的地 方。初学者无法理解为什么这种变格可以成立?传统平仄规则的第三原则“邻联邻句平仄相粘”也是如此。初学者很难判断上 述变格中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是否能够满足这原则?因为,其 中有不少地方平仄并不一致。可见,传统平仄规则仅仅规定了正格中每个字的平 仄,相对于律诗变格,其表述具有不完整性和模糊性,无法从理论上解释律诗变 格的合理性,从而与作诗实践相距较远,无助于初学者尽快入门。因此有必要重新表述平仄规则,使其更接近于作诗实践。笔者认为,如果我 们不再把格律诗中的每一个汉字作为单位来考虑它的平仄,而是把格律诗中的每 两个汉字作
18、为一个单位来处理,变格问题将会简单化起来。之所以有理由把两个汉字作为一个单位来处理,其理论依据是,汉语的一个 字形成一个韵素(mora),这个韵素缺乏足够的长度,不足以构成一个音步,两 个汉字构成的双音步是汉语的自然音步,“是古代诗歌的韵律格式”(冯胜利, 1998: 44)o汉语的“双音节组合(即两个汉字的组合)因自然形成双拍的标准音步而成 为语流节奏的核心片段或基本单元,(叶军,2014: 37)o王力先生(1979: 230) 也认为“五言近体诗的节奏是二二一,这就是把五言近体诗中的两个汉字作为 一个音步单位看待了。止匕外,有研究指出,平仄律只是汉语诗律的特点,而汉语 律诗节奏构成的基础
19、是一个音步中的两个音节(两个汉字)的抑扬(吴为善,2005: 91)o既然音步是汉语格律诗节奏的单位,我们不妨将音步概念引入平仄规则, 这不仅会大大缩小律诗平仄规则与作诗实践的距离,而且有利于解释各种格律诗 的变格,因而有利于初学者尽快掌握格律诗的平仄规律。2音步概念及其表现形式音步由音节组成,又称声步或节奏。根据汉语大辞典,所谓音步,是指“表 现诗歌节奏的音组,作为一种外来语,音步只是近代才传到我国诗词领域。我 国诗词界早先是用“顿”概念来说明诗歌节奏的理论问题。上个世纪40年代,朱光潜教授在诗论一书中,分析了音步概念与传统“顿” 概念的异同点,指出“中文诗每顿含两个字音,相当于英诗的音步(
20、foot) ”,自 此音步概念逐渐取代了“顿”概念,流传于我国诗词领域。例如,张志岳在从古 典格律诗的发展到建立新诗格律的途径一文中指出:“(五言诗)每行五个字, 念起来是三个音步,前两个是双音步,后一个是单音步。”现代著名诗词理论家 周振甫教授在其“谈格律诗的格律”(古代诗词三十讲中的一讲)一文中则将 音步分为平声步和仄声步两种类型,以音步为单位来讲授近体诗的格律问题。音 步在“诗律学中是建构诗格的基本单位L “汉语诗律学意义上的音步是格律诗的 节拍构成声律循环模式”(张洪明,2014: 316)o音步的形成往往与诗词的吟诵实践相关,吟诵诗句正是每两字一顿,五言诗 句三顿,七言诗句四顿,最后
21、一个字等于或者超过前面两个字的音长,形成语音 的延宕。在音步与音步之间必须平仄交替,才能达到吟诵抑扬顿挫的音乐效果。 于是音步有了平声步与仄声步之分。那么,如何辨别仄声步和平声步呢?由于双 音节词组的节奏点或落音点在第二字上,因此,判别一个音步是平声步还是仄声 步是以第二个字的平仄为标准的。如果第二字是平声,就称为平声步,而不论第 一个字是平声还是仄声;同理,如果第二个字是仄声,就称为仄声步,也不论第 一个字是仄声还是平声。例如,在“森林”和“树木”构成的双音节音步中,前者的 两个字都是平声,后者的两个字都是仄声,毫无疑问,前者是平声步,后者是仄 声步。而“月明”和“明月”,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
22、,组成双音节音步的两个字平仄 都不同。而在判别它们的音步属性时,关键在于该词组的第二个字。“月明的第 二个字平声,就被称为平声步,虽然第一个字是仄声;而“明月”的第二个字是仄 声,就被称为仄声步,尽管它的第一个字是平声。可见,当我们谈到音步,通常 是指第二个字的平仄。3将音步概念引入平仄规则在了解音步概念及其表现形式后,我们可以将音步引入平仄规则中,形成新 的格律诗的平仄规则:3.1 单句按音步平仄交替为了使吟诗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要求格律诗的单句,仄声步后面必须跟着 平声步,或者平声步后面必须跟着仄声步。例如,在七律或七绝中,除尾字是事 前规定,不能随意更动外,其他六个字必须满足按音步平仄交
23、替的原则,表现为 两种形式:平声步+仄声步+平声步;或者仄声步+平声步+仄声步。与七律和七 绝相比较,五律和五绝的每句少两个字,因此平仄交替表现为平声步+仄声步, 或者仄声步+平声步。3.2 同联对句按音步平仄相反在格律诗中,律诗八句诗组成四联,绝句四句诗组成两联。在每一联中, 上下句在音步上必须平仄相反。换句话说,如果上句是平声步,下句必是仄声步 与之相对;反之,如果上句是仄声步,那么下句则以平声步与之相对。3.3 邻联邻句按音步平仄相粘所谓邻联是指格律诗中互相邻近的两联,例如在律诗中,首联与颔联是邻联, 颔联与颈联称为邻联,颈联与尾联称为邻联。绝句只有两联,彼此就是邻联。所 谓邻句,是指邻
24、联中,上联的第二句与下联的第一句是邻句。所谓平仄相粘即 平仄一致,具体说,在邻联邻句中,上下两句在音步上平仄不能相反,而必须平 仄一致。即除了尾字外,七律前面六个字、五律前面四个字必须平声步对平声步, 仄声步对仄声步。4以修订后的平仄规则检验律诗变格的合理性当我们了解音步概念,并将音步概念融入律诗的平仄规则内,使我们对复杂 多变的律诗变格的合理性的说明就具有理论依据了。下面我们以上述律诗的变格 为例来说明。从上述检验结果看,第一,除了尾字是事先规定好的(本例未入韵),该律 诗的每句的前六字在音步上都是平仄交替,即在音步上表现为“平、仄、平”或“仄、 平、仄”,符合修订后的平仄规则的第一原则单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民国中期传统词律论的辨说与展开 附从音步角度来认识格律诗的变格问题 民国 中期 传统 词律论 展开 角度 认识 格律 变格 问题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