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含口语语文园地一教案教学设计.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含口语语文园地一教案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含口语语文园地一教案教学设计.docx(5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单元语文要素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学习写日记。单元人文主题本单元以“金秋时节”为主题,编排了山行赠刘景文夜 书所见三首古诗和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秋天的雨听听, 秋的声音三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展现了秋天别样的风景。古诗三 首是古代诗人眼中的秋景;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以儿童的视 角,描写了深秋时节铺满落叶的水泥道美景;秋天的雨从多角度 描绘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听听,秋的声音描写了秋 天里大自然的各种声音。篇章页的插图描绘了两个孩子骑着自行车穿 行于深秋道路的画面,视野宏阔,意境深远。字词句认识3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会写39个字,会写29 个词语。 能用钢笔书写“狂、排”等8个
2、字,注意执笔姿势,做到横平 竖直,把字写得规范、端正、整洁。 积累“秋高气爽、天高云淡”等9个与秋天有关的词语。能写 出形容四季的词语,并和同学交流。 摘抄课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 .认识“径、斜” 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会写“寒、 径”等5个字。2 .迁移运用借助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大致理解 诗句的意思,初步体会诗中的情感。3 .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山行夜书所见,默写山行。教学过程一、诵读赠刘景文,回顾学习1 .学生诵读赠刘景文。2 .教师提问: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学到了哪些学习古诗 的方法?设计意图:回顾古诗学习方法,为后面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提供方法
3、的引领。3.引导学生交 流学习古诗的方法。预设1:要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读好停顿。预设2:可以用借助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实际、想象画面等方 法理解诗句的意思。预设3: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体会诗人想要表达的感情。4.教师归纳总结,并明确学习任务:这节课我们就要运用这些 方法来学习另外两首古诗。二、迁移运用学过的方法,学习夜书所见1 .板书诗题,学生齐读。引导学生理解“书”的意思,即“书 写”,进而理解诗题,即“在夜晚写下自己看到的景物”。2 .读准古诗,读好停顿。(1)学生自主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指名朗读,正音。指导读准多音字“挑”。(3)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挑促织”的意思。
4、(4)指名朗读,相机指导读好停顿。集体展示朗读。3 .学生自学古诗,大致理解诗意。(1)教师出示自学要求:运用借助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实际等 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说说从诗中看到了哪些画面。(2)学生交流诗句意思及看到的画面,教师相机进行点拨。引导学生可以借助注释或插图理解“萧萧梧叶、篱落、一灯 明”的意思。在此基础上,请学生说说诗句的意思以及看到的画面。引导学生思考:“客”指的是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深秋时节的夜晚,客居他乡的诗 人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他会产生什么样 的感情?(留恋童年、怀念童年).全班有感情地齐读古诗。背诵古诗。三、小组合作,学习山行.教师出
5、示自主学习要求:圈画古诗中描写的秋天的景物,运用学过的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2 .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提出小组合作学习任务。(出示课件)学习任务:(1)组内成员互相交流对诗句的理解及想象到的画面。(2)确定成员,选择其中两句诗准备汇报。设计意图:由自主学习走向合作学习,开放性更大,旨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在 合作、交流、互动的过程中内化学习古诗的方法。(3)小组集体朗读展示。3 .教师深入小组进行指导。预设:“远上”是指山高而远;“石径斜”指石径绵长,直通山 林;“白云生处”指人家在山的高处,那白云缭绕的地方;“霜叶” 指深秋经霜的红叶;“红于”就是“比还要红”
6、。4 .学生汇报交流,教师点拨指导。(1)请学生完整地说说通过诗句看到的画面。特别引导学生用自 己的话说说“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意思,即“停下 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晚秋的枫林,经霜的红叶比二月里开的花还要红 艳”。(2)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教师启发思考:置身于这样的美景中, 诗人会产生什么样的情感?设计意图:重视古诗积累,关注学习习惯,表达学评一致。四、默写山行.指导书写“寒、径、斜、送、挑”。要点:“寒”的上局部要写得紧凑,注意笔顺;“斜”左边的最后一笔为点。1 .学生默写山行,教师提醒书写格式:每句居中写,标点不要遗漏O板书设计.寒山石径远景 右一一辽阔深远近景一枫林霜叶一秋比春
7、美色彩鲜明富有生气赠刘景文收获的季节荷尽无叶 菊残傲霜 橙子金黄 橘子青绿巧用比照、赞赏劝勉 乐观向上 硕果累累/(近处夜书所见远处萧萧梧叶、江上秋风,孤独郁闷思念家乡 思念亲人挑促织、七土工倍感亲切一灯明教学反思本次教学,我先从整体入手,引导学生发现三首古诗描写的季节 都是秋天,然后打乱古诗的顺序,以“教一首,带两首”的方式,先 指导学生学习赠刘景文,按照“读懂诗题读好古诗理解 诗意背诵积累”的思路进行教学。在此基础上,有意识地培养学 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迁移自主学习夜书所见,小组合作学习山 行,在先“扶”后“放”的过程中指导学生掌握学习古诗的基本方 法。5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语文要素阅读:
8、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明朗、凌乱”等词语的意思,并与同学交 流理解的方法。能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写作:能仿照课文或“阅读链接”,用几句话写出自己上学或放学路上 看到的景色。人文主题感受作者丰富的想象力,体会作者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教学重难点重点: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明朗、凌乱”等词语的意思,并与 同学交流理解的方法。难点:能仿照课文或“阅读链接”,用几句话写出自己上学或放 学路上看到的景色。教学准备新解新教材相关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预习要求.朗读课文,圈画生字词和难懂的词语,借助新解新教材扫清字词障碍。1 .完成预习卡。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 .认识“洼、印”等6个生字,会写“铺、泥、晶”等6
9、个生 字。2 .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明朗”的意思,并与同学交流理解的 方法。教学过程一、出示画面,导入新课1 .课件出示水泥道的画面,导入:同学们,水泥道大家都见过, 普普通通,并不引人注意,但是当深秋一到,经过一夜秋风,一场秋 雨,水泥道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课文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2 .板书课题,相机指导“铺、泥”的书写,提示“铺”字要写 得横平竖直,右边局部横画较多,间隔要均匀。3 .学生齐读课题,思考:“金色巴掌”指的是什么?设计意图:在普通的水泥道与铺满落叶的水泥道的比照中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平凡事 物中所蕴含的美,为下面的学习作铺垫。、初读课文,理解
10、字词,初步把握课文内容.提出学习任务: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设计意图:有意识地将具有相似特点的生字归类进行指导,并提前渗透语文园地中的“书 写提示”,有利于学生在屡次书写学习中提高书写技能。2 .指名朗读课文,指导读准生字和词语。(课件出示生字)(1)出示字词,指名读,正音。注意指导读好“增、棕”等平舌 音,“增、凌、晶”等后鼻音;指导写好“墙”字,要写得紧凑,安 排好左右结构的部件分布;指导理解“靴”指帮子较高的鞋,大多是 皮革做成的,因此是革字旁,并由此让学生积累革字旁的字,如鞋、 鞭等。(2)小组练读,开火车读。(3)摘掉生字头上的拼音帽子,再让学生读。3 .引导学生交流课文
11、中“金色巴掌”的意思,明确其指的就是 梧桐树落叶。设计意图:语文学习宜从整体入手,重视整体把握。这一环节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引导学生 圈画交流“我”观察到的景物,并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引导学生将零散的交流串 连成一个整体,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4 .再读课文,初步把握课文内容。自由读课文,说一说你读出了什么?提示:学生会有各自不同的理解,可能是天放晴了,也可能是“我”走在水泥道上,也可能是读出水泥道真美等。(2)提示课题,感知课文。想一想,课文题目中的“巴掌”是什么?找一找,画出文中带有“巴掌”词语的句子,并说一说自己是 怎样理解“巴掌”这个词语的。思考:作者为什么用“铺满金色巴掌
12、的水泥道”而不用“铺满 金色梧桐叶的水泥道”?提示:学生会找到文中“每一片法国梧桐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 的小巴掌”这句话,通过读句,学生会发现梧桐叶像一个小巴掌,水 泥道上铺满了梧桐叶,就像是铺满了巴掌。结合插图,观察梧桐叶的 颜色,进而感知“巴掌”的颜色,理解“巴掌”的喻义。小巴掌更像 是小孩子的手掌,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的手掌,肉乎乎的小而可爱,从 而体会课文语言的优美生动。(3)师生共读,感知课文内容。提示:通过刚才的交流,学生对课文的印象会进一步加深,再次 共读,会有不同的感受。(4)画一画自己喜欢的句子,把优美的句子读一读,选择自己喜设计意图: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是这一局部教学的重
13、点。教学表达一定的开放性,引 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同时,将理解词语与想象画面、朗读指导融于一体,能发 挥阅读教学的多重功能。欢的句子摘抄下来,加深记忆。三、学习第14自然段,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学生自由朗读第14自然段,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并 进行交流。1 .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聚焦“明朗”一词,指导运用多种方 法理解词语的意思。(1)当学生交流时提到“明朗”就是“晴朗”时,教师相机点拨: 可以运用找近义词的方法理解词语。(2)当学生交流时提到类似“雨过天晴后的天空是很蓝很亮的, 就像洗过一样”的理解时,教师相机点拨:这就是联系生活实际理解 I耳语。(3)教师还可以进一步启发
14、:这几个自然段中哪些词句也可以帮 助我们理解“明朗”的意思。引导学生发现:“一个亮晶晶的水洼” 说明水洼映着天空,天空是很亮的,随机理解“水洼”的意思;“映 着一角小小的蓝天”说明天空很蓝。最后点拨:可以联系上下文理解 I耳语。2 .引导学生回顾刚才的学习过程,总结理解“明朗”这一词语 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指导点拨:有时候,当用一种方法理解不了的时 候,可以试着用另外的方法;有时候可以综合运用几种方法,把难懂 的词语理解得更加准确。3 .引导学生朗读第14自然段:天空本是很平常的事物,但在 “我”的眼中,却是那么明朗,那么美丽。让我们试着用轻快的语调 读出雨过天晴的景象。四、学习第68自然段,初
15、步把握内容1.学生默读第68自然段,思考每段主要写了什么,并进行交阅读能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背诵三首古诗,默写山行。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的课文段落。 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能结合已有的学习经验,总结理解难懂词语的方法。口头表达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能和同学交流理解难懂词语的方法。书面表达能留心观察生活,仿照课文或“阅读链接”,写出自己看到的 景色。 能借助例文并结合生活经验,了解写日记的好处、日记可写的 内容及日记的基本格式。能用日记记录自己的生活。1 .本单元课文优美,适合朗读的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读出秋 天的韵味,读出秋天的美好
16、,在理解、朗读、背诵中,培养学生初步 的语言感染力,再把喜欢的句子抄下来。2 .理解词语是阅读的重要基础。本单元要学习运用多种方法理 解难懂的词语。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学习了一些理解词语的方法,如:二年级上册黄山奇石:猜出“陡峭”的意思。二年级上册葡萄沟:联系上文,理解“五光十色”的意思。找一找第一学段的教科书中还有哪些关于词语理解的内容,在此 流。3 .结合学生交流的情况,教师总结:第6自然段是水泥道的全 景图,第7自然段是梧桐树落叶的特写镜头,第8自然段写“我”走 在水泥道上的情景。五、布置作业,课堂延伸.订正本课预习卡,抄写本课重点词语。1 .把本课中你喜欢的句子抄写下来。:留二课时课时目
17、标1 .会写“排、列”等7个字,会写“水泥、放晴”等词语。2 .运用多种方法理解“凌乱”等难懂词语的意思,并与同学交 流理解的方法。能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3 .能仿照课文或“阅读链接”,用几句话写出自己上学或放学 路上看到的景色。教学过程一、根据语境,填写词语设计意图:借助填空练习,使词语的复习巩固立足语境和整体,防止零敲碎打和机械书写。1 .课件出示填空题:我背着书包去上学,天()了,()的天空下,不时能看见 一个()的水洼。我走在铺满()巴掌的()道上,整条道路就 像铺上了一块印着()图案的、()的地毯。2 .学生完成填空练习。3 .学生互相交流,订正错误的词语。二、学习第68自然段,理解
18、词语,想象朗读.引导学生回顾第68自然段描写的画面。1 .提出学习任务:这几个镜头中,你觉得哪个镜头最美?为什 么?请圈画相关词句,结合词句说说理由。2 .根据学生的交流,进行点拨指导。(1)水泥道全景图(第6自然段)。结合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围绕“印着落叶图案”“闪闪发 光”等词语想象水泥道的美景,了解作者把水泥道上铺满的落叶比作 彩色的、闪闪发光的地毯,使普通的水泥道增添了美感。指名学生朗读,提示语速可以稍慢些,突出“印着落叶图 案”“闪闪发光”“很远很远”等词语。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2)梧桐树落叶的特写镜头(第7自然段)。提问:这里的“凌乱”是什么意思?指导学生运
19、用上节课理解“明朗”的方法,如联系上下文、联 系生活实际等,自主理解“凌乱”的意思,并与同桌互相交流理解词 语的方法。指名学生交流,并点拨:“凌乱” 一词,既可以根据字面意思 直接猜想其意思为“比拟乱,不整齐”,也可以联系上文的“排列得 并不规那么”进行理解。提问:你觉得凌乱的梧桐树落叶美吗?为什么?引导学生体 会,凌乱的梧桐树落叶呈现出一种自然之美。指导朗读,提示语速可以稍慢些,感受落叶排列的自然之美。3 3) “我”走在水泥道上的情景(第8自然段)。引导交流:你觉得这个画面中最美的是什么? “我”的心情是 怎样的?根据交流,引导学生体会:把一双棕红色的小雨靴比作两只棕 红色的小鸟,增添了画
20、面的动感美;“蹦跳着、歌唱着”表达出“我” 走在水泥道上愉悦的心情。启发朗读:我们应该怎么读好这个自然段?提示语速可以稍快 些,读出轻快和跳跃的感觉。4 .引导学生朗读第68自然段。(1)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并朗读这3个自然段。(2)出示图画和对应的文字,让学生合作朗读。三、学习第911自然段,引导发现美1 .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这三个自然段,启发思考:平常普通的水 泥道,“我”为什么会觉得“真美啊”?2 .结合学生的交流,小结:因为“我”仔细观察,用心感受才能发现普通事物的美。四、指导书写,摘抄句子.指导书写生字。(1)出示“排、规”等7个生字,请学生观察,并交流书写注意点,如“规”左边“夫”的末笔
21、改为点。(2)教师范写,学生练写。(3)指导书写“水泥、放晴”等词语。1 .指导摘抄句子。2 1)学生交流文中喜欢的句子及理由,在此基础上摘抄句子。注意:每个句子开头空两格,抄写时不能看一个字抄一个字。3 2)展示反应,关注书写和格式是否正确。设计意图:“小练笔”要给学生铺设学习的台阶:一是解决写什么的问题,通过互动交流及教 师的点拨拓宽学生的思路;二是解决怎么写的问题,将“阅读链接”融入其中,为学生 “怎么写”提供一些帮助。五、积累语言,迁移运用.升华情感,引发思考。(1)课文中有一句话出现了两次,找一找是哪句?提示:学生会找出“一夜秋风,一夜秋雨”,在感知文章的前后 照应同时,体会作者在一
22、夜秋风,一夜秋雨后发现了门前的水泥道的 美,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中的景色。(2)出示阅读链接汪曾祺自报家门的选文。自读短文交流:说说“我”在上学路上都看到了什么?1 .联系生活,想想自己在上学或放学路上都看到过什么样的景 色,用几句话写下来,和同桌交流。提示:学生写完,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点评。六、布置作业,课堂延伸.完本钱课课后习题。1 .完成新解新教材本课随堂练。板书设计铺满金色巴掌彩色的地毯的水泥道 金色的小巴掌铺满金色巴掌彩色的地毯的水泥道 金色的小巴掌善于发现感受美好教学反思教学中,我首先通过问学生在上学路上有什么发现,引入新课。 然后让学生通过课件感受上学路上水泥道的美。把学生带入课文
23、中, 让学生在读中抓住重点句子:“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这 是一块印着落叶图案的、闪闪发光的地毯,从脚下一直铺到很远很远 的地方,一直到路的尽头”,感受水泥道的美。使学生真正感受 到发现美的乐趣和美带给人的快乐。6秋天的雨语文要素阅读: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自然段。2 .能读懂课文内容,知道课文从哪些方面写了秋天的雨,能说 出自己最感兴趣的局部。3 .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五彩缤纷”等词语的意思。写作:能发挥想象,仿照例句写句子。人文主题感受秋天丰富的色彩和芳香的气味,体会作者对秋天的喜爱和赞 美之情。教学重难点重点:运用联系上下文、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理解“五彩缤纷” 等词语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部编版 语文 三年级 上册 第一 单元 口语 园地 教案 教学 设计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