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王安石视察盐岛.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16.王安石视察盐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6.王安石视察盐岛.docx(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6.王安石视察盐岛范公堤的修筑,使海滨泻卤之地皆成沃壤,良田与村庄得免海潮侵袭,盐舍与盐具得免 风潮漂没,可谓盐农两利,各得其宜。通、泰、淮三州36所煎盐场,家家户户心怀感激。 早在张纶在世,已有生祠肇建;及至张、范、胡先后去世,人们纷纷在本场辟屋建祠。专为 祭祀范仲淹的范公祠,合祀范、张、胡的三贤祠,春笋层出,成为淮盐文化亮丽风景。即至 改革开放新时期,人们还在原为盐场的通州区骑岸镇、海安县西场镇,新建了范仲淹巨幅雕 塑,以示受惠海民永怀功德。范公筑堤的典范,启发沿海地方官找到了勤政爱民的着力点。而今属南通地区南部的海 门县,就是当时积极仿效范公筑堤,并做出突出实绩的一个。在北宋前期,以金
2、沙以东的东社渔村(今属通州区)为界,海门县仍未与同属通州的西 邻静海县完全涨接。东西两县之间隔着一条南北向的海峡,因而被外界称为“海门岛”。海 门岛包括长江口中心航道北侧的沙洲列岛,其中最大的是两个:一个叫东布洲(今当海门、 启东2市范围),另一个叫崇明岛。东布洲上有海门县治东洲镇,崇明岛上也设立了名叫崇 明镇的建制镇。中国历古以来,就有利用罪犯强迫劳动,开发荒僻不毛之地的传统做法。而海岛四面环 海,脱逃困难,尤其是确保安全、有利监护的劳动改造场所。今南通市城区所在的胡逗洲, 在从南北朝到唐代的数百年里,就曾经是一个流放罪犯、“煮盐为业”的所在。大约从晚唐五代开始,中原5朝廷都把登州的沙门岛(
3、今当山东蓬莱),作为犯了死罪 而获得宽恕不杀的罪犯流放劳改的集中场所。载于旧五代史周世宗本纪的例子有:“显德元年秋九月,丙戌,右屯卫将军薛训除名,流沙门岛,坐监雍兵仓,纵吏卒搐敛 也。“显德二年冬十月,丁丑,右谏议大夫李知损配流沙门岛,坐妄贡章疏,斥赤贵近,及 求使两浙故也。“显德三年冬十月,癸未,右拾遗赵守微杖一百,配沙门岛。守微本村民也,形貌朴野, 粗学为文。前年徒步上书,帝以急于取士,授右拾遗,闻者骇其事。至是为妻父所讼,彰其 丑行,故逐之J在周世宗统治北方中国的五六年里,南通地区所在区域原属南唐国领土,所以流放罪犯 到海岛,只记了山东登州的沙门岛。考虑到统治集团之间对于治国理民方法的互
4、相借鉴,可 以推测同时期海门岛本岛或其附属岛屿,应当也曾作为南唐小朝廷流放罪犯的首选地点,只 是史籍未及记载罢了。果然,进入北宋,这样的记载就有了。据元人马端临文献通考引通鉴长编:“太平兴国五年(980年),诏配役者分隶盐亭役使。先是,国初以来,犯死罪获贷者 多配隶登州沙门岛、通州海门岛(“门”字据舆地纪胜补),皆有屯兵使者领护。而通州 岛中凡两处:豪强难制者隶崇明镇,懦弱者隶东布洲,两处悉官煮盐。是岁始令配役者分隶 盐亭役使,而沙门如故这是说,从北宋初年开始,但凡被法官判定犯了死罪,而给予宽贷不处死,发配到流放 地强迫劳动改造的死刑犯人中,除了一局部继续发往登州沙门岛外,另有一局部发配到南通
5、 州的海门岛来。而海门岛那么有两个海岛,依据死刑犯的性格不同,分别遣送:老实巴脚的, 发配在距离江北大陆较近的东布洲I,强悍不好管理的,发配到远离大陆、位于江口中央的崇 明岛。在这两处的死刑犯,劳动的类型都一样,都是按照规定的劳动定额煮海水为盐。驻地 最高的管理长官是屯兵使者(当今省军区生产建设兵团首长)。但是,从太平兴国五年以后, 情况起了变化。那时北宋政权基本稳固,社会秩序趋于安定,加之盐区的盐业生产管理机构 逐步健全,已经具备了接收并管理局部劳改罪犯的条件,所以“屯兵使者”这种军事序列的 管理者就撤销了。而山东登州沙门岛的情况一切照旧。也许,被分配到那里的罪犯级别更高, 罪行更重,仍然需
6、要有专门的管理者对其加以严格的监督和管束。与盐业同时开展的,还有海门岛上的渔业和农、副业生产。而这些都需要首先保证生命 和财产安全,才能做到安居乐业,使开展与扩大再生产不断得到所必需的人口繁衍和生产设 施。这副担子,就由在仁宗至和年间(10541055年)担任海门县令的沈起担当起来。南 通州明清的州志与海门县志,都有他的小传:沈起,字兴宗,明州郢县(今浙江宁波)人。进士。仁宗至和年间授海门知县。县负海 地卑,风潮岁作,败民田舍,民多逃亡。起创筑捍海堤70里,又引江水溉田,民遂复业。 海民德之,为立生祠,呼其堤日“沈公堤”。御史中丞包拯举之为监察御史。沈起在海门筑堤障海,开展生产,造福百姓的典型
7、事迹,很快流传到北宋首都开封府, 许多人传为佳话美谈。这引起了一位负责财经工作的朝廷官员的重视,他决定利用到淮南东 路视察经济工作的机会,抽时间到实地考察一番,如果情况属实,就该宣传推广。这个人就 是大名鼎鼎、以全面改革宋朝财政经济著称于史的王安石。王安石(10211086年),字介甫,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人。他出身于中下层 官僚家庭。年十七八,即以天下为己任。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时龄二十二岁中进士。 先在朝里为官,不久被选派淮南为签书判官,转任拜县知县。在任上留心民生疾苦,兴修水 利,屡次上书上官,建议兴利除弊,以舒民困。嘉祐三年(1058年),从常州知州调为提 点江东刑狱,有上
8、仁宗皇帝言事书,即后人常说的万言书,主张以效法“先王之政”的 精神,对现实政治有所“改易更革”。五年(1060年),由外官入朝为三司度支判官。三司由盐铁、户部、度支3部门合并组建,是掌管统筹国家财政收支的机关,地位重要, 权力很大。三司的首长叫三司使,地位约当今天的副总理,盐铁约当国家盐务总局,户部约 当农业部,度支约当财政部。度支判官的官阶略低于今天的财政部副部长。王安石应当就是在度支判官的任上,从京城来到南通州所辖的海门县,视察经济工作的。 他首先受到时任南通州知州的热情接待。接待的具体内容不得而知,但有一条可以推断,就 是知州陪同安石游览了通州第一名胜狼山。长江入海口的浩瀚景观,给安石留
9、下极为深刻印 象,以致于他觉得以前走南闯北的江湖履历,比拟这一次来都大为逊色。他的政治胸怀和远 大抱负,只有这大江东去的雄伟景象,才能包容与象征。于是,他写下了历代通州志都 辑入艺文卷的壮美诗篇白狼观海:“万里昆仑谁凿破?无边波浪拍天来。晓寒云雾连穷屿,春暖鱼龙化蛰雷。间苑仙人何 处觅,灵槎使者几时回?遨游半是江湖里,始觉今朝眼界开!”在狼山观赏万顷江涛之后,通州州官派人把安石送到了海门县。到了海门,沈起已经不 做知县,转到别处为官了。接任的知县接待了他。新知县领安石来到长达70里的“沈公堤” 上,告诉他,这样巨大的水利工程,是怎样在海门这样的滨海贫困县里修成的。原来,那时海门县境四面环海,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16. 王安 视察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