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边塞诗诗歌鉴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边塞诗诗歌鉴赏.docx(2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边塞诗诗歌鉴赏、课程标准: 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 味和审美情趣。二、学习目标:1 .结合诗歌内容,准确全面把握诗歌思想感情。2 .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及其作用。3 .初步鉴赏诗歌的意境。三、重温边塞诗歌凉州词唐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 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 征战几人回。参军行.其四唐王昌龄决不是一两个人在那儿浅斟低酌,借酒浇愁。它那明快的语言、跳动 跌宕的节奏所反映出来的情绪是奔放的,狂热的;它给人的是一种激 动和向往的艺术魅力,这正是盛唐边塞诗的特色。千百年来,这首诗 一直打动着喜欢它的读者心灵深处最柔弱局部的所在。【注】楼兰:这里泛指侵扰西
2、北的敌人。阅读练习及答案(1)诗的一、二两联表现了边塞生活单调、清冷 的特点。(1分) (2)宵眠抱玉鞍一句中,用抱而不用枕的妙处是:(2分) 答:抱字是拥抱,怀抱的意思生动地写出了将士们无心睡眠怀 抱马鞍随时应战的景象;表现了将士们心寄战场、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也能表现将士们生 活的艰苦。而用枕那么不能到达这个效果。(3)全诗的主题是什么?诗中运用了什么手法突出这一主题?(3分) 答:a戍边将士渴望建功立业,b边塞生活的艰苦c对家乡、亲人 的思念化用典故,虚实结合,衬托,举一反三。4、诗歌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戍边战士的赞扬和战士杀敌报国的决心。5、简要评析一下本诗的表
3、现手法?答:手法是反衬和用典。用典,就是指用折柳一典。所谓反衬,在 本诗中有两处:用环境的荒凉来反衬战士的杀敌报国的英勇精神。用战士的思乡之情来反衬战士的戍边为国的情操6.本诗描写了怎样的社会生活?戍边战士具有怎样的精神面貌?答:本诗用简洁的语言写出了戍边战士紧张的战斗生活,表现了 他们积极发奋、昂扬向上的爱国激情。7、写出这首诗中工整对仗的两句话并揭示其含义: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这两句极写了军旅生活的紧张。8、折柳在诗中有哪两重含义?答:一是反映出乐曲的名称,二是联想到折柳送别的习俗,让人不由得产生思亲思乡之情。9、诗的开头写五月寒,结尾那么写斩楼兰,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答:开头写寒点明
4、了边塞的苍凉与苦寒,而结尾写斩楼兰,与开 头形成鲜明对照,更突出了边塞将士建功立业的爱国激情。参军行 陈羽海畔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梢折。横笛闻声不见人, 红旗直上天山雪。边上闻笳 杜牧何处吹笳薄暮天?塞垣高鸟没狼烟。游人一听头堪白,苏武争禁十九年。【注释】1笳:中国古代北方民族的一种吹奏乐器,似笛。通常称“胡 笳”。胡人卷芦叶为笳,吹以作乐,后以竹为管,饰以桦皮,上有三 孔,两端加角。2塞垣:边塞城墙。没:淹没。狼烟:烽火,相传中国古代边防 报警时烧狼粪,其烟直上。3争禁:怎能经受住。探究一:这两首诗分别描写了边塞哪些景物?表达了边塞什么特 占? 八、探究二:这两首诗都是参军行,表达的情感有
5、什么不同?探究三:请发挥联想与想象,任选一首描绘诗歌营造的意境,并 选择一个角度对诗歌进行鉴赏。鉴赏例如:凉州词唐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 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一、“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请看,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啊!酒是西域盛产的葡萄美酒,杯是 以白玉精制而成的月光宝杯。好酒配好杯,在那样一个兵荒马乱的岁 月,在物资如此紧缺的苦寒边塞,能有这样的一顿盛宴,这是多么的 难得啊,我想应该是刚刚打了一场胜仗之后的庆功宴吧,不然又怎会 如此豪奢,如此欢畅!正在大家准备畅饮之时,乐队也奏起了琵琶, 更增添了欢快的气氛。但是这一句的最后一个“催”字却让后人产生 了很多猜
6、想,众口不一,有人说是催出发,但和后两句似乎难以贯通。 有人解释为:催尽管催,饮还是照饮。这也不切合将士们豪放俊爽的 精神状态。“马上”二字,往往又使人联想到“出发”,其实在西域 胡人中,琵琶本来就是骑在马上弹奏的。“琵琶马上催”,应该是着 意渲染一种欢快宴饮的场面。二、诗的最末两句“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顺着前两句的诗意来看应当是写筵席上的畅饮和劝酒,这样理解 的话,全诗无论是在诗意还是诗境上也就自然而然地融会贯通了,过 去曾有人认为这两句“作旷达语,倍觉悲哀”。还有人说:“故作豪 饮之词,然悲感已极”。话虽不同,但都离不开一个“悲”字。后来 更有用消沉、悲凉、感伤、反战等等词语
7、来概括这首诗的思想感情的, 依据也是三四两句,特别是末句。“古来征战几人回”,显然是一种 夸张的说法。清代施补华说这两句诗:“作悲伤语读便浅,作谐谑语 读便妙,在学人领悟。”(幌偏说诗)这话对我们颇有启发。三、为什么“作悲伤语读便浅”呢?因为它不是在宣扬战争的可怕,也不是表现对戎马生涯的厌恶,更不是对生命不保的哀叹。 让我们再回过头去看看那欢宴的场面吧:耳听着阵阵欢快、激越的琵 琶声,将士们真是兴致飞扬,你斟我酌,一阵痛饮之后,便醉意微微 了。也许有人想放杯了吧,这时座中便有人高叫:怕什么,醉就醉吧, 就是醉卧沙场,也请诸位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我们不是早将 生死置之度外了吗?可见这三、四
8、两句正是席间的劝酒之词,而并不 是什么悲伤之情,它虽有几分“谐谑”,却也为尽情酣醉寻得了最具 有环境和性格特征的“理由”。“醉卧沙场”,表现出来的不仅是豪 放、开朗、兴奋的感情,而且还有着视死如归的勇气,这和豪华的筵 席所显示的热烈气氛是一致的。这是一个欢乐的盛宴,那场面和意境 决不是一两个人在那儿浅斟低酌,借酒浇愁。它那明快的语言、跳动 跌宕的节奏所反映出来的情绪是奔放的,狂热的;它给人的是一种激 动和向往的艺术魅力,这正是盛唐边塞诗的特色。千百年来,这首诗 一直打动着喜欢它的读者心灵深处最柔弱局部的所在。鉴赏角度:1 .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
9、造,尽力描绘出景物所应在的气氛特点,比方:孤 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等。2 .准确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3 .选择几个角度赏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及其好处。提示:要写出自己对诗歌思想内容与表现手法的见解与看法。【赏析】晚唐时期国力衰竭,武备松弛,边防空虚,这首七绝就是描写边 塞这一悲凉状况的,并对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进行了曲折的批评。在遥远的边地,黄昏时分突然听见了胡笳的声音,笳声阵阵,加 上天空高飞的大雁,清晰可见的狼烟,令人的心情备觉凄凉。游人听 到这样的音乐,愁绪万千,简直不能想象被困十九年的苏武是怎样忍 受这哀婉凄凉的一一声就足以让人肝肠寸断了,十九年中,要时时忍 受这样的声音,
10、这在精神上所受的是怎样的折磨?笳声阵阵,胡地的 景物更增加了这声音带给人的悲凉。胡地的道路上没有尘土,胡地的 青草刚刚长出,应该是春天了,但枯荣转化,只有青草的绿色,除了 青草,没有别的绿色,没有属于绿杨的春天。即使在春天,胡地也是白沙遍地,暮云萦绕,让离乡万里的人感 觉不到春天的气息。让离乡的人更加思念遥远的故乡。胡地的少年兴 起登高吹笛,笛声阵阵,惊走了空中的飞雁,春风阵阵,吹不尽停留 在边地者的愁绪。塞上听吹笛 高适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作品注释塞上:边塞地区。雪净:冰雪消融。胡天:指西北边塞地区。胡是古代对西北部 民族的称呼。牧马:放马。西北部
11、民族以放牧为生。羌(qidng)笛:羌族管乐器。戍楼:军营城楼梅花何处落:此句一语双关,既指想象中的梅花,又指笛曲梅 花落。梅花落属于汉乐府横吹曲,善述离情,这里将曲调梅 花落拆用,嵌入“何处”两字,从而构思成一种虚景。关山:这里泛指关隘山岭。作品译文寒霜落尽,胡天明澈,牧马已还,在皎洁的月光下,悠扬的羌笛 声回荡在戍楼之间。请问那梅花究竟在何处落下,没想到在春风的吹拂下,一夜之间 便布满了关隘山川。塞上听吹笛赏析:塞上听吹笛是唐代诗人高适的作品。此诗用明快秀丽的基调 和丰富奇妙的想象,描绘了一幅优美动人的塞外春光图,反映了边塞 生活中安详、恬静的一面。诗人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在虚实交错、 时
12、空穿梭之间,把战士戍边之志与思乡之情有机地联系起来,统一起 来,构成一幅奇丽寥廓、委婉动人的画卷。全诗含有思乡的情调但并 不消沉,表达了盛唐时期的那种豪情,是边塞诗中的佳作。此诗写塞上闻笛而生乡关之思,但首先却展现出冰雪铺凝的广袤 胡天,然后再在明月与戍楼之间托出羌笛之声,在荒漠塞外与故乡春 色的鲜明反差之中透露出缕缕乡思。但这乡思却略无哀怨,而是随着 一夜风吹渗满整个关山,以可见的壮伟景观的实态表达出巨大的内在 显现力与艺术包容力。如果您对诗词名句感兴趣,可点击查看诗词名句大全雨雪曲卢照邻虏骑三秋入,关云万里平。雪似胡沙暗,冰如汉月明。高阙银为阙,长城玉作城。节旄零落尽,天子不知名。【注】高
13、阙:指长城两边的山。节旄:符节上装饰的耗牛尾, 此指唐军旗帜。1 .颔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 (2分)2 .颈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4分)3 .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4分)参考答案:1. (2分)雪像胡地的风沙一样茫茫一片,冰像月亮一样明亮(1分),描绘了一幅满地冰雪,天寒地冻的深秋边塞景象(1分)。2. (4分)比喻(1分),将冰雪比喻为银、玉,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塞外奇丽风光(1分)。反衬(以乐景写哀情)(1分), 以美丽的雪景反衬战况的惨烈(1分)。3. (4分)对边关将士的同情(2分);对边关将士功名不 被天子所知的不平(2分)。这是一首写风雪行军的仄韵绝句,全诗
14、写得十分壮美。一、二句 写参军将士面对的环境极为严酷:天山脚下寒风劲吹,湖边(“海畔”) 冻泥纷纷裂开,梧桐树上的叶子已经刮光,枝梢被狂风折断。就在这 一严酷的背景上,映出皑皑雪山,传出高亢噫亮的笛声。诗人以这一 笛声,使人产生这里有人的联想,同时又将人隐去,以“不见人”造 成悬念一那风里传来的笛声究竟来自何处呢?从而自然转出末句: 寻声望去,只见在天山白雪的映衬下,一行红旗正在向峰巅移动。风 雪中红旗不乱,已足见出参军将士的精神,“直上”的动态描写,更 使画面生机勃然,高昂的士气、一往无前的精神,尽在这“直上”二 字中溢出。这首诗在艺术上善于映衬与妙用指代。一、二句对环境的描写, 竭力突出自
15、然环境的恶劣,用浓重气氛映衬参军将士无所畏惧的精神 风貌。试想,如果是在风和日丽、山明水净的条件下行军,又怎能见 出土气的昂扬坚强呢?适应气氛描写的需要,在押韵上采用了入声的 韵脚,一、二、四句末一字入韵,“裂”、“折”、“雪”都是入声 “屑”韵字,韵尾为舌尖音,收音短促,适宜于抒写或悲或壮的诗情。前两句的气氛描写与入声韵的选用,为抒写壮美的诗情打下了良 好的基础。但映衬毕竟是陪宾,描写的成败,关键在于作为主体的三、 四两句。后两句意在写人,却不正面写出,更不和盘托出,而只是拈 出与人相关的二物一“横笛”、“红旗”,不言人而自有人在。这 种指代手法的运用,既节省了笔墨,又丰富了作品的艺术容量,
16、给了 读者广阔的想象的空间。军中物品无数,只写笛、旗二者,不仅出于 只有笛声、红旗才会被远处发现,还因为只有此二物最足以表见行军 将士的精神。在写法上,先写“横笛闻声”,后写“红旗直上”,符 合人们对远处事物的注意往往“先声后形”的一般习惯。特别巧妙的 是“不见人”三字的嵌入。“闻声”而寻人,寻而“不见”,从而形 成文势的跌宕,使末句的动人景象更为显豁地突入人们的眼帘之中。参军行兼有诗情画意之美,莽莽大山,成行红旗,雪的白, 旗的红,山的静,旗的动,展示出一幅壮美的风雪行军图。(陈志明)边塞诗词是边塞生活的艺术反映,其思想内容极其丰富:可以抒 发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可以状写戍边将
17、士的乡愁、 家中思妇的别离之情;可以表现塞外戍边生活的单调艰辛、连年征战 的残酷艰辛;可以宣泄对黑卖武开边的不满、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情; 可以惊叹描摹边地绝域的奇异风光和民风民俗。而诗中流露的也可能 是矛盾的复杂的情感:慷慨参军与久戍思乡的无奈;卫国激情与艰苦 生活的冲突;献身为国与痛恨庸将无能的悲慨。因为边塞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也是有喜有乐的。因而就造成边 塞诗词题材十分广泛,内容异常丰富。因为每个朝代的不同时期或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雁门太守行唐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
18、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代 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夜上受降城闻笛或衰,诗词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或高昂或消沉,而每个诗人前往边塞 的原因不同,目的不同,所抒发出的感情也千差万别,有褒有贬。情 况相当复杂。边上闻笳(其二)杜牧海路无尘边草新,荣枯不见绿杨春。白沙日暮愁云起,独感离乡万里人。注:边上:指边塞、边
19、关。笳是一种乐器,流行于塞北和少数 民族地区。【诗歌鉴赏(8分)边上闻笳(其二)阅读答案】诗歌 鉴赏(8分)边上闻笳(其二)阅读答案。海:瀚海,即戈壁沙 漠。(1)前两句写了哪些景物?描绘出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4分)(3)诗中之“愁”从何而来?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解说。(4分)答案:(1)前两句写了塞外的沙漠、边关的小草和杨树(1分)。 【诗歌鉴赏(8分)边上闻笳(其二)阅读答案】茫茫无边的戈壁 沙漠上已经没有风尘漫天,边关的的草儿也绽出了新绿(1分);可 是塞外依然没有多少春意,因为不管春夏秋冬,塞外的杨树始终不见 洋溢着春天气息的绿色(2分)(2)从“海”、“边草”、“白沙”、“荣枯不见绿杨
20、春”可见有客居边关,环境萧索之愁(2分);从“独”可见离乡孤独之愁(1分);从“离乡万里”可见思乡之愁(2分)。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 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 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唐李益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渔家傲宋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岑参(约715-770年),唐代边塞诗人。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字长吉,汉族,唐代河南福 昌(
21、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 室郑王李亮后裔。有“诗鬼”之称。中唐诗人。王昌龄(698 756)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李益祖籍陇西狄道,后迁居河南洛阳。约生于天宝十年(约750 年),约卒于文宗大和初年(约830年),享年八十余岁,是唐代 最长寿的诗人之一。轮台县地处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北缘,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西 部,归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管辖,是古西域都护府 所在地,314国道、南疆铁路、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与县境相连。距 库尔勒187公里,直线距乌鲁木齐360公里。(1).地名。其含义随时代而变。或日即今呼伦湖、贝尔湖,或日 即今贝加
22、尔湖,或日为杭爱山之音译。唐代是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北 及其迤西今准喝尔盆地一带广大地区的泛称。亦多用为征战、武功等 典故。也指沙漠。楼兰是西域古国名,是中国西部的一个古代小国,国都楼兰城(遗 址在今中国新疆罗布泊西北岸)。楼兰位于东经89。5522,北纬 40。29,55。西南通且末、精绝、拘弥、于阑,北通车师,西北通焉 耆,东当白龙堆,通敦煌,扼丝绸之路的要冲。国人属印欧人种,语 言为印欧语系的吐火罗语。楼兰名称最早见于史记,曾经为丝绸 之路必经之地,现只存遗迹,地处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假设羌县北 境,罗布泊的西北角、孔雀河道南岸的7公里处。匈奴人修筑黄金台的故事公元前314年,燕国发生了内
23、乱,临近的齐国乘机出兵,侵占了 燕国的局部领土。燕昭王当了国君以后,他消除了内乱,决心招纳天下有才能的人, 振兴燕国,夺回失去的土地。虽然燕昭王有这样的号召,但并没有多 少人投奔他。于是,燕昭王就去向一个叫郭隗的人请教,怎样才能得 到贤良的人。郭隗给燕昭王讲了一个故事说:从前有一位国君,愿意用千金买 一匹千里马。可是3年过去了,千里马也没有买到。这位国君手下有 一位不知名的人,自告奋勇请求去买千里马,国君同意了。这个人用 了3个月的时间,打听到某处人家有一匹良马。可是,等他赶到这一 家时,马已经死了。于是,他就用500金买了马的骨头,回去献给 国君。国君看了用很贵的价钱买的马骨头,很不高兴。买
24、马骨的人却 说,我这样做,是为了让天下人都知道,大王您是真心实意地想出高 价钱买马,并不是欺骗别人。果然,不到一年时间,就有人送来了 3 匹千里马。郭隗讲完上面的故事,又对燕昭王说:“大王要是真心想得人才, 也要像买千里马的国君那样,让天下人知道你是真心求贤。你可以先 从我开始,人们看到像我这样的人都能得到重用,比我更有才能的人 就会来投奔你。”燕昭王认为有理,就拜郭隗为师,还给他优厚的俸 禄。并让他修筑了“黄金台”,作为招纳天下贤士人才的地方。消息传 出去不久,就有一些有才干的名人贤士纷纷前来,表示愿意帮助燕昭王治理国家。经过20多年的努力,燕国终于强盛起来,终于打败了 齐国,夺回了被占领的
25、土地。关山,落甘肃省天水市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境,自现代意义上的公 路修建后,关陇道逐渐衰落而被人们遗忘。关山因其有历史上著名的 关隘而得名,它横亘于张家川东北,绵延百里,是古丝绸之路上扼陕 甘长沙交通的要道。阴山山脉(Yin Mountains , Yin Shan) 0中国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山脉,东西走向,包括狼山、乌拉山、色尔腾山、大青山等。山 顶海拔2000米一400米。集宁以东到沽源、张家口一带山势降低到 海拔1000米一500米。山地南北两坡不对称,北坡和缓倾向内蒙古 高原,属内陆水系。边塞诗常用意象: 与战争有关的器物,如旌旗、鼓、干、戈,号角、战车、 辕门、烽火、狼烟、征衣、胡马等。
26、 与战争有关的地点:楼兰、阴山、凉州、长城、受降城、 玉门关、轮台、天山 少数民族的乐器或乐曲:羌笛、胡笳、琵琶、画角,折杨柳、落梅花、关山月与边塞有关的景物:大漠、月、海风、瀚海、白草、黄沙、孤城、雁飞、秋月、长云。边塞诗常见思想内容:1 .对边塞壮丽雄浑美景的赞美。2 .保家卫国的豪情,建功立业的渴望,杀敌报国的决心。3 .久居边关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归家无望的哀痛。4 .塞外生活的艰辛、连年征战的惨烈,对统治者穷兵黑卖武的不 满,报国无门的无奈和壮志难酬的愤懑。四探寻“边塞”之美塞下曲唐李白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探
27、究一: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歌意象和 内容。探究二:诗歌的语言精练而含蓄,品味诗歌讲究字斟句酌,请从 诗歌中找一个最精彩的词语进行赏析。探究三:请发挥联想与想象,描绘诗歌首联和颔联营造的意境, 并选择一个角度对诗歌进行鉴赏。鉴赏例如:凉州词唐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 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 征战几人回。一、“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请看,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啊!酒是西域盛产的葡萄美酒,杯是 以白玉精制而成的月光宝杯。好酒配好杯,在那样一个兵荒马乱的岁 月,在物资如此紧缺的苦寒边塞,能有这样的一顿盛宴,这是多么的 难得啊,我想应该是刚刚打了一场胜仗之后的庆功宴
28、吧,不然又怎会 如此豪奢,如此欢畅!正在大家准备畅饮之时,乐队也奏起了琵琶, 更增添了欢快的气氛。但是这一句的最后一个“催”字却让后人产生 了很多猜想,众口不一,有人说是催出发,但和后两句似乎难以贯通。 有人解释为:催尽管催,饮还是照饮。这也不切合将士们豪放俊爽的 精神状态。“马上”二字,往往又使人联想到“出发”,其实在西域 胡人中,琵琶本来就是骑在马上弹奏的。“琵琶马上催”,应该是着 意渲染一种欢快宴饮的场面。二、诗的最末两句“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顺着前两句的诗意来看应当是写筵席上的畅饮和劝酒,这样理解 的话,全诗无论是在诗意还是诗境上也就自然而然地融会贯通了,过 去曾有人认为
29、这两句“作旷达语,倍觉悲哀”。还有人说:“故作豪 饮之词,然悲感已极”。话虽不同,但都离不开一个“悲”字。后来 更有用消沉、悲凉、感伤、反战等等词语来概括这首诗的思想感情的, 依据也是三四两句,特别是末句。“古来征战几人回”,显然是一种 夸张的说法。清代施补华说这两句诗:“作悲伤语读便浅,作谐谑语 读便妙,在学人领悟。”(觇储说诗)这话对我们颇有启发。三、为什么“作悲伤语读便浅”呢?因为它不是在宣扬战争 的可怕,也不是表现对戎马生涯的厌恶,更不是对生命不保的哀叹。 让我们再回过头去看看那欢宴的场面吧:耳听着阵阵欢快、激越的琵 琶声,将士们真是兴致飞扬,你斟我酌,一阵痛饮之后,便醉意微微 了。也许有人想放杯了吧,这时座中便有人高叫:怕什么,醉就醉吧, 就是醉卧沙场,也请诸位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我们不是早将 生死置之度外了吗?可见这三、四两句正是席间的劝酒之词,而并不 是什么悲伤之情,它虽有几分“谐谑”,却也为尽情酣醉寻得了最具 有环境和性格特征的“理由”。“醉卧沙场”,表现出来的不仅是豪 放、开朗、兴奋的感情,而且还有着视死如归的勇气,这和豪华的筵 席所显示的热烈气氛是一致的。这是一个欢乐的盛宴,那场面和意境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