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临汾市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综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改革开放40年临汾市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综述.docx(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砥砺奋进筑就辉煌改革开放40年我市经济社会开展成就综述四十年,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不过沧海一粟弹指一挥;四十 年,却足够昭告见证东方巨龙从蛰伏苏醒到腾跃升空的史诗历 程。四十年,足够让一个呱呱坠地的襁褓婴孩成长为年届不惑 的中年大叔,四十年,同样让绵延震续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 族重新焕发彰显与生俱来的傲骄荣光。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 放历史新时期。我们党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 的伟大转折是以这次全会为开端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 着中国从此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 时期,中国共产党从此开始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探索。改革开放四十年
2、,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史上浓墨重彩弥足 珍贵的共同记忆。改革开放四十年,历届临汾市委、市政府坚 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思想、凝心聚力、砥砺奋进、 改革创新,全市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开展,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 领导下,我市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稳中求进的工 作总基调,经济社会开展呈现出增长平稳、结构优化、质量提 升、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转型开展迈出崭新步伐。经济篇:156倍的GDP增量“我市GDP总量从十亿到百亿的跨越,用了 16年时间, 而从百亿到千亿的跨越仅用了 15年时间。随着时间
3、的推移, 特别是进入90年代中后期,我市经济社会开展如同一列高速 行进的复兴号动车,以势不可挡的重力加速度不断书写和 刷新一项项纪录J市统计局综合科科长申淑霞告诉记者。记者从市统计局了解到,1978年,临汾市GDP总量仅为 8. 4亿元,到1980年到达十亿元,1996年突破百亿大关到达 124. 9亿元,2005年突破500亿元到达525. 2亿元,2011年 跨过千亿大关到达1136. 1亿元。2017年,全市GDP总量到达 1320. 12亿元,是1978年的157倍,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 长 9. 6%o40年间,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978年仅有291元,到 1990年突破千元到达H
4、15元,2004年突破万元到达H007 元,2010年突破两万元到达20841元,2017年,全市人均地 区生产总值到达29534元,是1978年的101. 5倍,年均增长 8. 4%o财政实力持续增强。2017年,全市财政总收入到达204. 82 亿元,比1978年增长217倍,年均增长14.8%。一般公共预 算收入由1978年的0. 94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97. 09亿元, 增长了 102倍,年均增长12.6%。财政实力的持续增强为全市 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产业篇:三产结构娘变曲与此同时,改革开放40年,伴随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我 市产业结构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整体朝
5、着合理化、高级化 方向开展,实现了由“一、二、三”向“三、二、一”的跨越。分阶段看,1978年一1984年,随着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 的实行,农业生产焕发活力,比重逐年增高,1984年第一产 业占比到达历史最高值41.4%; 1985年一1993年,煤炭和铁 矿资源大规模开发利用,第二产业快速开展,占比上升至 46. 7%,全市产业结构转变为“二、三、一”格局;1993年一 2011年,随着2000年我国加入WTO,能源原材料需求大幅增 长,以煤焦冶电为主的重工业迅速开展,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 主导产业,2011年第二产业占比升至63%; 2012年一 2017年, 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
6、,我市产业结构发生深刻变 化,第三产业较快开展,占比不断提升,2017年到达46. 5%, 首次超过第二产业0.2个百分点,实现了 “三、二、一”开展 格局。农业基础地位稳固,现代农业水平提升。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取消农业税、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 资综合补贴、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支农惠农强农政策的不 断实施,农业开展取得重大突破,农村经济焕发出前所未有的 生机和活力。农产品产量显著增长。2017年,全市粮食总产 量260. 62万吨,比1978年增长了 2倍;小麦总产量99. 36 万吨,增长3倍;油料产量1.45万吨,增长7. 9倍;蔬菜产 量110. 88万吨,增长4.
7、 9倍;水果产量91. 15万吨,增长31. 7 倍。主要农产品的大幅增长不仅繁荣了城乡市场,充实了居民 的“米袋子” “菜篮子”,更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收入,为经济快 速增长做出积极贡献。工业规模迅速扩张,经济效益显著提高。改革开放40年 来,我市工业体制逐步健全,工业规模不断扩大,主导地位逐 步确立,经济实力大为增强,质量效益显著提升。经济实力大 为增强。2017年,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573.9 亿元,比1978年的5. 5亿元增长285. 2倍;实现利税总额211. 9 亿元,比1978年的0.6亿元增长352. 2倍。主导产品产量成 倍增长。2017年,全市规模以上原煤产量
8、6322.0万吨,比1978 年的553万吨增长10. 4倍;洗精煤产量3316. 3万吨,比1978 年的27. 8万吨增长118. 3倍;焦炭产量1452. 1万吨,比1978 年的67. 0万吨增长20. 7倍;发电量204.9亿千瓦时,比1978 年增长8倍;生铁产量795.6万吨,比1978年增长47. 2倍; 水泥产量307.2万吨,比1978年增长27.2倍;钢材产量1138 万吨,比1978年增长216. 3倍。企业效益提升。2017年全市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实现利润7元,比1978 年(4.3元)增加了 2.7元;实现产值利税率13%,比1978 年(9. 2
9、%)提高3. 8个百分点。服务业贡献逐渐提升,现代服务业开展不断加快。改革开 放40年以来,临汾服务业已经开展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第一 拉动力。2017年,临汾服务业增加值614. 2亿元,是1978年 的323倍,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11%,高于GDP平均增速 1.4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到达70. 2%,高出第二产 业44.8个百分点,经济增长的“主引擎”作用逐步凸显。现 代服务业步伐加快。2017年,全市金融业、房地产业分别实 现增加值89. 9亿元、66. 6亿元,分别是2012年的108、28 倍;国内旅游接待到达5251. 4万人次,是1985年的105倍, 旅游总收入到达4
10、84.5亿元人民币,是1990年的8705倍;快 递业务总量1264.9万件,比上年同期增长43.3%,快递业务 收入完成1.9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5.7%,新型网络消费 带动快递行业高速增长,是全市最具活力的业态之一。基建篇:高铁通达蓝天梦圆改革开放40年,围绕建设百里汾河生态经济带,我市持 续加大“一城三区”城市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 的巨变,取得了显著成效。2017年,全市基础设施投资达130. 4亿元,是1978年全 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56. 9倍。公路实现跨越开展。2017 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到达18787公里,比1978年增长了 3. 9倍。全市境内高速公路到
11、达518公里。临汾北环、京昆与 青兰高速联络线、临吉高速公路、吉河高速公路、霍永高速公 路东段和西段工程先后建成,并通车运营;长临高速主体工程 已经基本完成,预计2018年10月全线通车。铁路步入高铁时 代。大西高铁纵贯山西省南北,途经临汾市142公里,涉及霍 州、洪洞、尧都区、襄汾、侯马五个县(市、区)。大西高铁 临汾西站的正式运营通车,极大地方便了全市人民的出行需求, 加速了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快速流转,促进了临 汾沿线经济快速开展。民航实现“零”的突破。2016年1月25日,天津航空EMB190 执飞的临汾-海口 GS6532航班在临汾民航机场平稳起飞,临汾 民航机场正式通航,从
12、此架起了临汾对外交流的“空中走廊”, 开启了民航时代。截至2017年末,临汾已开通民航线路7条, 可通达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成都、海口、昆明、天津、 呼和浩特、银川10座城市;临汾民航机场保障航班起降3012 架次,完成旅客吞吐量25.4万人次,货邮吞吐量773吨。商贸篇:市场化进程“朋友圈”扩容消费市场蓬勃开展。改革开放40年来,全市市场开展速 度空前加快,消费市场规模不断扩大。2008年、2010年、2012 年、2014年、2016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相继突破200亿 元、300亿元、400亿元、500亿元、600亿元。2017年,全 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53. 1亿元,是1
13、978年的200倍, 年均增长14. 6%o改革开放初期,临汾市的商贸企业屈指可数,2000年末 全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51家。2017年末,全市限额以上 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企业479个。商贸企业无论是数量上,还是 规模上都有了飞跃开展。消费品市场从短缺匮乏、凭证限量逐 步向品种繁多、供给丰富开展,消费结构持续优化升级。对外贸易不断突破。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 进一步落实,我市外经、外贸、利用外资和引进技术都有较快 开展,经济开展的外向性功能不断增强。2017年,全市外贸 进出口总额到达24689万美元,与1993年相比,增长30. 7 倍。出口对象开展到26个国家和地区,出口商品五
14、大类,实 际利用外资额到达17808万美元。2017年以来,我市开行多 趟中欧班列,分别驶向德国、意大利、波兰等国,为我市外贸 开展“插上翅膀二民生篇:就业多元 钱包渐鼓就业结构不断优化。改革开放后,伴随着经济结构和产业 结构的不断调整,就业在产业中的分布也发生了较大变化,特 别是近年来,第三产业快速开展,为大量闲散剩余劳动力带来 就业,已成为劳动力的主要就业去向。截至2017年底,全市第 三产业就业人员87. 9万人,比1978年(15. 3万人)增加72. 6 万人,年均增加1.8万人。2017年全市三次产业就业结构为 39.5:21.5:38.9,与 1978 年的 71. 8: 14.
15、 7: 13. 5 相比,第三 产业上升幅度最大,上升25. 4个百分点。科技创新能力不断 提升。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明确科 技创新在引领经济社会开展中的重要地位,为加大全市研发投 入力度创造了良好开展条件。2017年全市研发经费投入总量 为5.84亿元,比2000年增长51. 7%;占科技创新主导地位的 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总量为46625万元,比2000 年增长18. 2%o人民生活明显改善。改革开放40年,是人民生活水平和 生活质量得到迅速提高的40年。居民收入显著提高。全市城 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260元上升到2017年的 28873元,年均
16、增长12.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 年的57元增加到2017年的10742元,年均增长14. 1%。生活 质量不断改善。随着临汾城乡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消费支出 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逐步优化。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 出从1986年的256元,增加到2017年的8157元,年均增长 11.8%;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从1978年的236元,增加 到2017年的14665元,年均增长11. l%o食品支出总额占个 人消费总额不断下降,居住、旅游、教育、文化、信息等服务 性消费进一步扩大,居民家庭富裕程度不断提高。2017年全 市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3. 3%,比1989年(43
17、. 4%)降低20. 1 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6. 9%,比1989年(57. 2%) 降低30. 3个百分点。社会保障逐步完善。社会保险覆盖面不 断扩大,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城乡居民基 础养老金、城乡低保和医保财政补助标准持续提高,养老服务 体系初步形成,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工作有效开 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成效明显。2017年末全市基本养老 保险参保人数255. 68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为 395. 55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34. 7万人;工伤保险参俣人 数51. 05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39. 70万人。纳入城市最低 生活俣障的居民4. 74万人,发放城市低保资金22727. 5万元;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7. 85万人,发放农村低保资金 25799. 4 万元。改革开放四十年,平阳大地换新颜。回首40年,我市经 济建设和社会开展取得了丰硕成果,呈现经济持续快速开展、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民生状况持续改善、社会事业协调开展的 新局面。立足新起点,开启新时代,新的征程刚刚起步,新的时代 赋予新的使命,全市上下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思想为引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奋进、勇往直前,全 面开启转型开展新征程,谱写高质量开展的新篇章。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