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名称建筑室内热环境绿色营造理论和方法及其工程应用.docx
《项目名称建筑室内热环境绿色营造理论和方法及其工程应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项目名称建筑室内热环境绿色营造理论和方法及其工程应用.docx(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项目名称:建筑室内热环境绿色营造理论和方法及其工程应用推荐单位:重庆市科学技术委员会项目简介:本项目属土木建筑工程领域,是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重点领域9 “城镇化与城市发展一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居住环 境质量保障”的任务内容。如何用最低的能源与环境代价营造健康舒适安全的室内环境是国内外目前 具有挑战性的技术难题。发达国家高能耗换取高舒适室内环境的方法将增加碳排 放,从而加剧世界气候变化,也将危及我国的能源战略安全,加剧我国城市环境 恶化,雾霾加重;我国室内热环境评价及绿色营造方法需要先进理论与关键技术 支撑。研究团队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和青年
2、基金项目,国际合 作重大项目,国家“十五”、“十一五”、“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课题等 资助下,经过多年的持续研究,建立了室内环境的绿色营造理论和方法,并进行 了工程示范,取得如下创新性成果:1、发现了表征人体热舒适和健康的关键生理指标和生化指标,突破了 PMV-PPD理论不适用于动态热环境的局限,建立了人体热感觉自适应理论体系, 构建了非人工环境下人体热舒适评价方法,有效解决了非人工环境建筑室内人体 热舒适评价的世界性难题,提出了适用于我国不同气候区人体可接受热环境参数 区间,编制了室内热舒适领域我国第一本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标准。2、建立了室内环境与建筑能耗之间的耦合关系模型,
3、提出了综合室内热环 境与建筑能耗的建筑性能耦合设计方法,提出了采用热适应因子对标准有效温度 进行修正,测定了动态热环境下人体热感觉冷热不对称和人体热经历特性,定量 求解室内风速对高温环境的改善作用,突破了湿度对室内温度补偿无法量化的难 题,有效地扩大了建筑室内热舒适的温度取值区间。3、提出了 “通过优秀的设计和运行方法延长建筑非供暖空调时间、有效减 少建筑能耗,同时提升室内热环境”的绿色营造识别准则,编制了节能建筑评价 标准等系列标准,改良了水源热泵、地源热泵、太阳能应用、自然通风等多项建 筑室内环境营造关键技术,并在重点工程中应用推广,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 社会、环境效益。成果鉴定专家认为
4、:”该项成果为建筑室内热环境的评价、工程设计、标准 制定以及室内热环境的健康舒适性能的提高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成果达到国 际领先水平二项目共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1项,制定国家标准7项、技术政策1部、行业 标准3项、地方标准4项;国际标准参编1项;出版著作16部;获得软件著作 权5套;发表SCI收录论文90篇,正面他引704次。项目成果得到本领域国际 标准委员会主席K. Parsons教授、国际著名热舒适专家M. Humphreys教授和R. de Dear教授的高度评价,并多次在他们的著作、论文和大型国际学术会议报告中 被引用。项目负责人应邀参加美国标准ASHRAE 55-2013以及国际标准
5、ISO 7730 的编写工作。项目成果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为国家标准、政策制定作为组,并提出完善建议;参与国家标准节能建筑评价标准GB/T 50668-2011. 国家标准民用建筑室内热湿环境评价标准GB/T 50785-2013等多部国家标准、 规范等的编写工作,对全国范围内的重大示范应用工程技术负责。共同获奖“建 筑室内热环境的理论与绿色营造方法及其工程应用“,2015年重庆市科学技术奖 励科技进步奖一等奖。4 .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排名第4创新推广贡献:对项目所编写的国家标准、规范参与审定,与重庆大学共同负责 夏热冬冷地区的技术推广,组织实施研究成果在大型工程成
6、都双流机场航站楼等 的技术应用示范及效果跟踪全年测试论证,有力地支撑了研究成果在重大工程中 的有效性,取得了突出的经济效益与社会、环境效益。共同获奖“建筑室内热环 境的理论与绿色营造方法及其工程应用“,2015年重庆市科学技术奖励科技进步 奖一等奖。5 .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排名第5创新推广贡献:负责组织项目研究成果在南方地区应用的应用推广及技术跟 踪、反馈,实施了华大基因中心、太平金融大厦等多个项目的技术应用示范,丰 富了成果技术示范的建筑类型,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共同获奖 “中国超高层住宅建筑发展研究”,2011年获“中国建研院CABR杯”华夏建设 科学技术奖三
7、等奖。6 .华中师范大学,排名第6创新推广贡献:与重庆大学合作开展了室内环境对人体舒适健康的影响研 究,共同开展了 “中国室内环境影响儿童健康(CCHH)”要素的全国范围联合研 究,对人体生化指标(机体温度敏感性蛋白瞬时感受器电位TRP等)通道激活阈 值确定做出了科技贡献。7 .机械工业第六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排名第7创新推广贡献:参与国家标准、规范等的编写工作,负责组织项目研究成果在北 方地区应用的应用推广及技术跟踪、反馈,实施了中煤张家口煤矿机械有限责任 公司装备产业园、博思格建筑系统(西安)有限公司新建项目的技术应用示范, 验证了项目研究成果在北方地区的正确性及有效性。共同获奖“绿色工业
8、建筑评 价标准”,2015年获“中国建研院CABR杯”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1 .共同立项研究:(1)李百战、刘红、郑洁、姚润明从2009年-2012年共同立项、开展并完成项 目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建筑热环境动态调节与控制的理论与方法” ();(2)李百战、姚润明从1993年7997年共同立项、开展并完成项目研究: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住宅热环境动态特性及控制原理研究”,();(3)郑洁、李百战、姚润明从2007年-2009年共同立项、开展并完成项目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夏热冬冷地区室内热湿环境下人体生理与心理响应机理 研究”();(4)李百战
9、、丁勇、刘红、李楠从2007年-2011年共同立项、开展并完成项目 研究: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建筑室内热湿环境控制与改善关键技 术研究 ”(2006BAJ02A09 );(5) 丁勇、刘红、李楠从2007年-2010年共同立项、开展并完成项目研究:国 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重庆住区室内外综合环境改善示范工程” (2006BAJ02A13-4);(6)姚润明、刘猛从2008年-2010年共同立项、开展并完成项目研究:国家“十 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建筑节能技术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研究” (2006BAJ01A13-2);(7)李百战、刘猛、李国顺、潘云钢、杨玲、刘明非、刘
10、俊跃从2006-2008年 共同立项并开展项目研究:英国外交事务部全球机遇基金项目“中国绿色建筑评 估体系研究”;(8)杨玲、刘明非、陈勇、李百战、李楠、丁勇从2007年-2008年共同开展双 流机场”航站楼室内热舒适”研究课题;(9)李百战、李楠、刘红、刘俊跃从2011年-2015年共同立项并开展项目研究: 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重大专项课题“建筑围护结构体系关键技术研究(中美项 目 Y (2010DFA72740-03);(10)李百战、丁勇、刘红、杨旭从2012年-2015年共同立项、开展并完成项 目研究: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建筑室内空气污染及运营管理技术 研究”(2012BAJ
11、02B06);(11)刘红、杨旭从2012年-2015年共同立项、开展并完成项目研究:国家“十 二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西部内陆地区室内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评估”(2012BAJ02B05-1);(12)李楠、郑洁从2012年-2015年共同立项、开展并完成项目研究:国家9 “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夏热冬冷地区建筑节能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 (2011BAJ03B13 );(13)李百战、姚润明、杨旭、潘云钢、刘红、杨玲、刘明非自2014年-2016 年共同立项并开展研究:全球创新发展计划项目“室外环境对室内空气品质的影 响及空气净化器的干预作用”.2 .共同知识产权:1. 1共同编制标准
12、、导则、规程(1)李百战、王清勤、潘云钢、李楠、姚润明、刘红民用建筑室内热湿环境 评价标准GB/T 50785-2012,重庆大学、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主编,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参编;(2)王清勤、潘云刚、李百战、李楠 节能建筑评价标准GB/T 50668-2011,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主编,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深 圳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重庆大学参编;(3)李百战、李国顺、刘猛绿色工业建筑评价标准GB/T 50878-2013,中 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主编,重庆大学、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参编;(4)王清勤、李百战 绿色商店建筑评价标准GB/T 51100-2015,中国建筑
13、科学研究院主编,重庆大学参编;(5)丁勇、李百战、刘猛公共建筑节能(绿色建筑)设计标准DBJ50-052-2013, 重庆大学参编;(6)刘猛、李百战、丁勇低碳建筑评价标准DBJ50/TT39-2012,重庆大学 主编;(7)刘猛、李百战、丁勇绿色低碳生态城区评价标准DBJ50/T-203-2014, 重庆大学主编。2. 2发明专利(1)郑洁、李百战、李楠一种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2)郑洁、李百战、李楠建筑物外隔热输水管网;(3)郑洁、李百战、李楠房间温度控制方法;(4)李百战、丁勇高能效活动外遮阳;(5)李百战、丁勇一种地源热泵地下换热器的埋设装置;(6)李百战、丁勇地源热泵地下换热器的
14、换热量测试仪;(7)李百战、丁勇一种分体式空调节能运行控制系统;(8)李百战、丁勇一种基于送风空气品质预警的新风系统及智能控制方法;(9)李百战、丁勇一种室内太阳能辅助通风采暖系统;(10)李百战、丁勇一种基于送风空气品质预警的新风系统。3. 专著合著:(1)李百战、郑洁、姚润明合著室内热环境与人体热舒适(重庆大学出版社,2012.2);(2)王清勤、丁勇、李楠合著节能建筑评价标准指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8);(3)王清勤、李百战、丁勇合著超高层住宅建筑发展研究(中国建筑工业出 版社,2012.8);(4)姚润明、李百战合著可持续城市与建筑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3);
15、(5) 丁勇、李百战合著重庆地区地源热泵系统技术应用(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2.4);(6)姚润明,李百战合著Design and Management of Sustainable Built Environments (Springer, ISBN: 7, 2013)。4 .论文合著:(1) Runming Yao, Baizhan Li. A theoretical adaptive model of thermal comfort - Adaptive Predicted Mean VoteJ, Building and environment, 2009. 02.(2) Li, B
16、Z (Li, Baizhan) ; Yao, RM (Yao, Runming) ; Wang, (Wang, Qinqing); Pan, YG (Pan, Yungang). An introduction to the Chinese Evaluation Standard for the indoor thermal environmentJ. ENERGY AND BUILDINGS. 2014,82: 27-36.(3) Zhang, YP; Li, BZ; Huang, C; Yang, X et al. Ten cities cross-sectional questionna
17、ire survey of chiIdren asthma and other allergies in China J.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13,58(34): 4182-4189(4) Yuqing Zhu, Zhuo Wu, Rui Li, Baizhan Li, Xu Yang et al.Acute exposure of ozone induced pulmonary injury and the protective role of vitamin E through the Nrf2 pathway in Balb/c micej. Tox
18、icology Research. Available Online. Published on 10 November 2015.(5) Yang,Xu, Wu,Zuo, Li,Jinquan, Li,Baizhan. Long-term dermal exposure to di isononyl phthalate exacerbates atopic dermatitis through oxidative stress in an FITC-induced mouse model J. Frontiers in Biology.(6) Yao, RM; Li, BZ; Steemer
19、s, K. Energy pol icy and standard for built environment in ChinaJ. RENEWABLE ENERGY. 2005, 30(13):1973-1988.(7) GLi, BZ (Li, Baizhan); Yao, RM (Yao, Runming). Urbanisation and its impact on building energy consumption and efficiency in ChinaJ. RENEWABLE ENERGY,2009, 34 (9): 1994-1998.(8) Sundell, Ja
20、n; Li, BaiZhan; Yang,Xu et al. China, Children, Homes, Health (CCHH)J.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13, 58(34): 4179-4181.(9) Liu, M (Liu, Meng) ; Li, BZ (Li, Baizhan) ; Yao, RM (Yao, Runming) A generic model of Exergy Assessment for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Building LifecycleJ. ENERGY AND BUILDIN
21、GS.2010 42 (9): 1482-1490.(10) Ding, Y (Ding, Yong) ; Li, BZ (Li, Baizhan) ; Yao, RM (Yao, Runming);Tan, Y (Tan, Ying). Part load operation coefficient of air-conditioning system of public buildingJ. ENERGY AND BUILDINGS 2010,42(10): 1902-1907.(11) Li, Nan; Yu, Wei; Li, sing Adaptive Thermal Comfort
22、 Using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 in Naturally-Ventilated Building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E VENTILATION. 2012, 11(2): 205-217(12) Liu, H (Liu, Hong) ; Liao, JK (Liao, Jianke) ; Yang, D (Yang, Dong); Li, BZ (Li, Baizhan). The response of human thermal perception and skin temperature to step-change
23、transient thermal environments. BUILDING AND ENVIRONMENT. 2014,11(73):232-238.5 .共同获奖:(1)李百战、王清勤、潘云钢、李楠、陈勇、姚润明、刘红、丁勇、刘猛、 郑洁“建筑室内热环境的理论与绿色营造方法及其工程应用“,2015年获重庆 市科学技术奖励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李百战、李楠、丁勇、刘红、刘猛“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关键技术与工 程示范”,2009年获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3)王清勤、李百战“中国超高层住宅建筑发展研究“,2011年获“中国 建研院CABR杯”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三等奖。(4)李国顺、李百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项目 名称 建筑 室内 环境 绿色 营造 理论 方法 及其 工程 应用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