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课前导学.docx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课前导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课前导学.docx(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走进教材】知识点一 历代户籍制度演变战国时期国家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公元前375年,秦献公”为户籍相伍”,即以五 家为“伍”的方法编排户口秦朝实行制度,除 般百姓的户籍外,还有宗亲贵族的宗室籍、官吏的宦籍、商贾的市籍等汉朝主管全国户籍工作,各级地方政府有专门人员主管户籍,定期进行人口调查。东汉末年,战事频繁、人口流动加剧,豪强地主与国家争夺人口,户籍散乱隋朝命州县官“”,重新核定户籍,严防不实唐朝唐承隋制,管理更严,户籍三年一造宋朝户籍分主户与客户。指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客户指没有土地的佃户元朝户口类型比拟复杂,按职业可以分为军户、民户、匠户
2、、站户等,统称为“。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明朝继承了元朝以职业定户籍的做法,户籍分民籍、军籍、匠籍等。明朝户籍册称“黄册”,以为基础,每里一册,详列各户人口、田土、房屋清朝普通户籍基本沿袭明制,户籍管理相对松弛。清前期,赋役实行固定丁银后,户籍的作用大为削弱。乾隆年间,朝廷谕令户籍永停编审,此后政府只是按照一定的组织制度登记人口数量知识点二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1 .基层组织秦汉县下设乡和里。乡设,掌教化;设啬夫,掌狱讼、赋税;设游徼,掌捕盗。里设里正。乡、里之外有亭,设亭长,负责和维护治安唐朝以为里,五里为乡,城内设坊,郊外设村,设里正、坊正、村正明朝实行,十户为一甲,一百一十户为一里
3、,设甲首、里长.社会治理特点:注重建立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机制。演变秦汉建立,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互相监督唐朝建立邻保制度,以四家为邻,五邻为保,彼此之间相互监督北宋王安石实施明朝任南赣巡抚时推行十家牌法,要求十家总编为 牌,开列各户姓名,由十家轮流收掌,每日沿门按牌观察动静,发现有面生可疑之人,就向官府将艮清朝实行,后来改而推行编制严密的保甲制:从城市到乡村,以十户为牌,设牌长;十牌为甲,设甲长;十甲为保,设保长。兼具区划和户籍管理性质的与旨在维护社会治安的保甲制合一知识点三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原因: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每逢自然灾害发生时,人民生活缺少保障。1 .作
4、用:社会救济为民众提供一定的生活保障,以保证人口繁衍和正常生产活动的进行,有利于维护统治。2 .主体:历代社会救济的主体是掌握大量资源的政府,处于辅助地位。3 .表现政府救济民间救济救济方式(1)国家备荒汉朝:建立制度,积谷备仓,调节粮价。隋唐时期,政府既重视官方储藏,也大力提倡民间积储。(2)优抚弱势群体秦汉时期,皇帝有时会赐给高龄老人手杖,以示尊重。明初朝廷令各地有司优抚高年平民。(3)设立专门机构:如唐朝的养病坊、宋朝的福田院、元朝的众济院、明清的养济院(1)宗族救助:宗族通过设立 、 义学、义宅、义家等族产,在衣食、 住行、婚娶、蒙养、丧葬等方面资 助族中贫困者。(2)慈善组织:明清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课前导学 17 中国古代 户籍制度 社会 治理 2022 2023 学年 历史 统编 选择性 必修 前导
链接地址:https://www.taowenge.com/p-72746404.html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