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同步练习1:2020人教部编版(新)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上册《老子》.docx
《高中语文:同步练习1:2020人教部编版(新)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上册《老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同步练习1:2020人教部编版(新)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上册《老子》.docx(1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老子同步练习一、通假字:写出以下通假字所通之字并解释。1 .曰余食赘行 *.其脆易泮2 .起于累土 二、一词多义:解释以下加点的字。知人者智 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1.知 知之为知之、那么知明而行无过矣,当其无,有车之用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人君当神器之重惴惴恐不当意今当远离木兰当户织当奖率三军安步以当车、当与秦相较蜒埴以为器为之于未有窃为大王不取也3.为3.为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假设属皆且为所虏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缺乏为外人道也庖丁为文惠君解牛自伐者无功4.伐 伐无道,诛暴秦、斯亦伐根以求木茂者士无留难契丹以兵二十万压代州境,遣使请代地,岁聘之使不敢行,以命将。将入对日:“臣备 位侍
2、从,朝廷大议不容不知。万一北人言及代州事,不有以折之,那么伤国体。”遂命将诣枢密院 阅文书。及至北境,居人跨屋栋聚观,日:“看南朝状元。”及肄射,将先破的。契丹使萧禧馆客, 禧果以代州为问,将随问随答。禧又日:“界渠未定,顾和好体重,吾且往大国分画矣。”将日:“此事,申饬边臣岂不可,何以使为?”禧惭不能对。归报,神宗善之。明年,知秦州,又改郭 州。上元张灯,吏籍为盗者系狱,将日:“是绝其自新之路也。”悉纵遣之,自是民无一人犯法, 三圄皆空。父老叹日:“自王沂公后五十六年,始再见狱空耳。”郭俗土子喜聚肆以谤官政,将 虽弗禁,其俗自息。召为兵部侍郎。上疏言:“治兵有制,名虽不同,从而横之,方而圆之
3、,使万众 犹一人。”及西方用兵,神宗遣近侍问兵马之数,将立具上之;明日,访枢臣,不能对也。绍圣初, 入为吏部尚书,章惇为相,与蔡卞同肆罗织,贬谪元祐诸臣,奏发司马光墓。哲宗以问将,对日:“发人之墓,非盛德事。”知颍昌府,移大名。在大名六年,数告老,召为佑神观使。政和初, 卒,年七十五。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日文定。(节选自宋史许将传).以下对文中画波浪线局部的断句,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 舍以待来诉者/土无留难/B.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
4、公 舍以待来诉者/土无留难/C.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 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D.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 舍以待来诉者/土无留难/2,以下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状元是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一种称号,指在最高级别的殿试中获得第一名的人。B.上元是我国传统节日,即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是春节后第一个重要节日。C.近侍是指接近并随侍帝王左右的人,他们不仅职位很高,对帝王的影响也很大。D.告老本指古代社会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有时也
5、是官员因故辞职的一种借口。3.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许将初至北境,尽灭契丹威风。他入仕不久,取代岁聘使前往代州,契丹想要宋朝割让代州,蓄 意挑衅。他坚决予以还击,使对方未占得廉价而返回。B.许将善于治理,境内牢狱皆空。他在郛州任上,因治理得法,当地没有犯法之人。当地土人爱 好议论官政,他未加禁止,而是宽松应对,此俗自然止息。C.许将任职兵部,熟悉兵部事务。他担任兵部侍郎时上疏提此治兵之道在于灵活用兵,才能做 到万众犹如一人。神宗问及兵马之数,他也能作出回答。D.许将秉持公正,反对无德之举。其时司马光已去世,却受到朝廷权臣的不公平对待,当皇上征 询许
6、将对此事的意见时,他回答说这一做法是不道德的。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将日:“此事,申饬边臣岂不可,何以使为?”禧惭不能对。章惇为相,与蔡卞同肆罗织,贬谪元祐诸臣,奏发司马光墓。参考答案:L同“形”,表现.同“判”,别离2 .同“票”,土筐、L了解掌管知道,懂得同“智”,见识.在(某处、某时)对等,比得上主持、掌握适应,与之相称将面对,向 应该当作同“倘”,如果2 .制作,制造 处理 认为 表示判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是” 与“所”连用, 表被动担任,充当介词,跟、同替,给.夸耀 进攻,征伐 砍,砍伐三、.不能远行。1 .用来制作。2 .不能明察。3 .行事。4 .
7、两个词,儿,接近;成,成功。四、.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正确。1 .名词作动词,显露迹象。2 .使动用法,使失败。3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欲。4 .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学。5 .形容词作动词,慎重对待。五、.句式: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知人者智,知自者明”。译文:了解别人的人聪明,了解自己的人明智。1 .句式: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胜人者有力,胜自者强”。译文:能战胜别人的人有力,能战胜自己的人强大。2 .句式: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未有为之,于未乱治之”。译文:在问题没有发生时就进行处理,在混乱没有产生时就进行整治。3 .句式: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合抱之木,于毫末生”。译文:合
8、抱的大树,由细小的枝丫生长而来。4 .句式: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九层之台,于累土起;千里之行,于足下始”。译文:九层的高台,从每一筐土筑起;千里的远行,从脚下开始。六、V自知之明:透彻了解自己(多指缺点)的能力(常跟“有、无”连用)。1. V自以为是:认为自己的看法和做法都正确,不接受别人的意见。2. V伐功矜能:吹嘘自己的功劳和才能。形容自负。3. V慎终如始:谨慎收尾,如同开始时一样。指始终要谨慎从事。七、V1. X 老子属于“子”。2. X这里的“六艺”指的是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3. X “三玄”指的是老子庄子周易。八、.千里之行始于足下1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
9、用片段读写练1 .答案 孔子主张先让百姓富裕起来再教育他们,而老子那么主张让百姓无知无欲。解析 根据题干中的“孔子和老子的治民主张”,在选文中找到相关信息,如“富之”“教之”“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等,然后用自己的话概括出二者的不 同即可。2 .答案(例如1)我赞成孔子的主张。孔子把教育问题放在了民生问题之后,突出教化的重要作 用是让百姓各安其分,社会和谐有序。(例如2)我赞成老子的主张。“无知无欲”并不是要剥夺人们的生存权利,而是要“虚其心”“弱其志”,就是使百姓没有伪诈之心,没有争强之志;“实其腹”“强其骨”,就是使百姓 生活温饱,身体健壮,可以自保自养,没有过多
10、的欲求。这样有利于减少社会矛盾,保障社会的长 治久安。解析 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答题时,首先说明观点,然后结合选文内容进行分析,言之成理即可。参考译文(1)孔子到卫国去,冉有为他驾车。孔子说:“百姓真多啊!”冉有说:“百姓已经这么多了, 还要做什么呢?”孔子说:“让他们富裕起来。”冉有又问:“百姓已经富裕了,还要做什么呢?” 孔子说:“教育他们。”(2)因此圣人管理百姓,要使他们的心智空虚,使他们的肚子吃饱;使他们的志向弱化,使他 们的筋骨强健;常使百姓没有(伪诈的)心智,没有(争强的)欲念,使那些聪明的人不敢妄为。以 无为之道去治理百姓,就没有治理不好的。3 .答案寡欲。解析两那么材料分别从
11、普通人和统治者的角度阐发了老子对“欲望”的看法,即普通人如果过 度追求自己的欲望,就会伤害身体,伤害精神;而统治者如果过度追求自己的欲望,就会引发战争, 使百姓受苦,所以老子主张“寡欲”。4 .答案 老子认为,普通人沉醉于声色犬马和物欲会神昏意乱,使身心受损。只有“知足”带 来的满足才是真正的满足。统治者的贪得无厌那么会引发战争,使百姓受苦;统治者去欲寡求那么 会形成一个有“道”的社会,使百姓生活安定。这在战争频发的春秋时代有着非常深远的积极 意义。解析 老子在两那么材料中,分别从普通人和统治者的角度阐释了过度追求欲望对个人和国家的 危害,老子这种清心寡欲、反对战争的思想,在战争频发的春秋时期
12、具有重大的意义,对个人生 活也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参考译文(1)五色缤纷使人眼花缭乱,五音繁乱使人听觉不灵敏,五味混杂使人口味败坏,纵马疾驰去 打猎使人内心狂乱,难以得到的东西使人行为败坏。因此,圣人治理天下,只注重温饱,不注重声 色耳目之欲。所以抛弃物欲,只求温饱。(2)如果治理天下合乎“道”,就能把战马退还给农夫去运肥耕种;如果治理天下不合乎 “道”,战马将会在荒郊野外生下马驹。最大的祸患莫过于不知满足,最大的罪过莫过于贪得无 厌。所以,满足于已经得到的,不贪得无厌,才能长久地满足。5 .答案 儒家认为,人处于逆境之时,要表现出君子的高尚道义。君子应该根据环境的变化而 有不同的表现,但不管身
13、处逆境时的外在表现如何,内心都应该坚持高尚的道义。道家认为, 身处逆境时,不要去争,要利用自己的柔去滋润万物,要善于适应、包容一切。解析 答题时首先要正确理解文本内容,然后对观点句进行整合。参考译文材料一子贡向孔子询问,说:“君子见到大水,一定要仔细观察,这是为什么呢?”孔子说:“水广泛地哺育各种生物,而没有自己的目的,就好像君子高尚的道德。水流向下, 曲折变化必定遵循一定的规律,就好像君子的高义。水流汹涌不竭尽,就好像君子做事有根本的 原那么。如果掘开堤岸,使水流通,水就会奔腾而流,好像回响应声而起一样。水流往百仞深的山 谷而不害怕,就好像君子的勇敢坚毅水流尽管百折千回,必然向东流,就好像君
14、子坚定不移 的意志。所以君子见到大水一定要仔细观察。”材料二道德最完美的人像水一样。水利于万物生长而不争其功,处于众人最讨厌的地方,所以接近 “道”。居处善于像地一样卑谦,心地善于像深渊一样澄寂无欲,给予善于像天一样无私,言谈 善于引申阐发,施政善于长治久安,行事善于发挥能力,行动善于合乎时宜。6 .写作指导 此题具有思辨性,老子和孙中山的观点,都有合理的地方,可以联系自己的积累谈 看法。赞同老子的观点,可强调不争之德;强调无为;强调生于乱世,要学会不争,才能长久;等等。 赞同孙中山的观点,可强调开拓创新,敢于争先;强调建立功业,实现价值;强调以天下为己任,心 系苍生;强调发奋向上,勇于献身;
15、等等。模拟练1 .A ”,也”为文言文判断句的常用形式,故“宜阳”“大县也”之间应断开,据此排 除B、D两项。“名曰”其实”即“名义上是” “实际上是”,在内容上相 对,二者之间应断开,据此排除C项。2 . C本文中的“息壤”是地名。3 .D 甚至有机会被楚怀王任命为楚国丞相”错,由“楚王问于范娟曰:寡人欲置相于秦,孰 可? 可知【,楚怀王是想要送甘茂回到秦国担任秦国丞相。4 .答案 武王最终派丞相甘茂带兵攻打宜阳。过了五个月还没有攻下宜阳,樗里子、公孙爽 果然争论攻打韩国的事。我考虑大王的功绩之所以能够到达如此地步,其原因就是越国大乱而楚国大治。现在大王只 知道把这种谋略用于越国却忘了用于秦
16、国,我认为这是您的重大的过失啊。解析(1)卒:最终。将:带着、率领。拔:攻破。(2)计:考虑。诸:之于。矩过:重大的过失。5 .答案 向寿曾因攻韩、和魏之事立功;而甘茂从秦国出逃,给自己带来了信任危机。楚怀 王为了自己的利益,凭借与秦国的亲近关系极力促成向寿为丞相。解析 根据文中“甘茂至,谓向寿日事成,尽以为子功遂拔宜阳”可知,向寿曾因攻韩、 和魏之事立功;根据“向寿、公孙爽由此怨,谗甘茂,茂惧,辍伐魏蒲阪,亡去”可知,甘茂从秦国 出逃,给自己带来了信任危机;根据“楚怀王新与秦合婚而欢对日:不可今王知用诸 越而忘用诸秦,臣以王为银过矣。于是使使请秦相向寿于秦”可知,楚怀王为了自己的利益, 凭借
17、与秦国的亲近关系极力促成向寿为丞相。参考译文甘茂是下蔡人。曾侍奉下蔡的史举先生,跟他学习诸子百家的学说。后来通过张仪、樗里 子的引荐求见秦惠王。惠王见到他后很高兴,就让他率兵,帮助魏章攻克平定汉中地区。惠王死后,武王即位。蜀侯辉、蜀相陈壮谋反,秦国派甘茂去平定蜀地。返回后,武王让甘 茂担任左丞相,让樗里子担任右丞相。秦武王,武王对甘茂说:“我想开辟一条能够容纳车辆,并且通往三川之地的道路,来暗中探 伺周王室,那么我即使死了也是不朽的。”甘茂说:“请允许我到魏国,与魏国约定攻打韩国,并 请求让向寿辅助我一同前往。”甘茂到魏国后,对向寿说:“您回去,对武王说魏王听从了我 的主张,但希望大王不要急于
18、攻打韩国。事情成功后,全算作您的功劳。”向寿回到秦国,把 甘茂的话报告给武王,武王在息壤迎接甘茂。甘茂抵达息壤,武王问他先不攻打韩国的缘故。甘 茂回答说:“宜阳,是个大县,上党、南阳的积贮,已经囤积在那里很久了。名义上是县,实际上 是郡。现在大王冒着数倍的风险,千里行军去攻打它,(想取胜)很难。如今我是个寄居此地的臣 僚。樗里子和公孙爽二人会以韩国国力强为理由来议论攻打韩国的事,大王一定会听从他们的 意见,这样就会使大王欺骗魏王而我也将遭到公仲侈的怨恨。”武王说:“我不听他们的,请让 我跟您订立盟约。”武王最终派丞相甘茂带兵攻打宜阳。过了五个月还没有攻下宜阳,樗里子 和公孙爽果然争论攻打韩国的
19、事。武王召回甘茂,想要停止战争。甘茂说:“息壤就在那里(,您 可不要忘记”武王说:“我们有盟约。”于是调集全部兵力,让甘茂进攻宜阳。斩敌六万人, 终于攻克了宜阳。韩襄王派公仲侈到秦国谢罪,同秦国讲和。武王终于到了周都,却死在了那里。武王的弟弟即位,称为昭王。甘茂终于说服秦昭王,把 武遂又归还给韩国。向寿和公孙爽反对这么做,但没有成功。向寿和公孙爽因此而怨愤,说甘茂 的坏话。甘茂害怕,停止攻打魏国的蒲阪,逃走了。樗里子与魏国讲和,停止用兵。甘茂逃出秦国跑到齐国,齐国派甘茂到楚国,楚怀王刚刚与秦国通婚结亲,很高兴。秦王听 说甘茂在楚国,就派人对楚王说:“希望送甘茂到秦国。”楚王向范娟询问说:“我想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老子 高中语文:同步练习1:2020人教部编版新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上册老子 高中语文 同步 练习 2020 人教部编版 选择性 必修 上册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