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导学案--第7课.归园田居(其一).docx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导学案--第7课.归园田居(其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导学案--第7课.归园田居(其一).docx(2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M*归园田居(其一)预习任务YU XI REN WUB,作者简介生平陶渊明(约365-427),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淳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A4他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由于儒道思想的矛盾性,时官时隐。后因时局动乱、仕途险恶,加之官场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森严而对现实极度不满,毅然辞官归隐。长于诗文辞赋,开创了田园诗,为我国古典诗歌开创了一个新的境界。作品诗歌:归园田居5首、饮酒20首、杂诗12首、读山海经13首等。辞赋、散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并序等。评价东晋著名文学家、田园诗人、辞赋家、散文家,被后世称作“田园诗派之鼻祖”“隐逸诗人之宗工B背景解读公元405
2、年(东晋安帝义熙元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才不过八十天, 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 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陶渊明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乡居生活的恬适,抒发归隐后愉悦的心情。课文选的是第一首。常识梳理田园诗派参考答案诗人将无形的“忧思”化为直观的形象,将内心忧愤、悲凉等感情 寄托在冷月清风、旷野孤鸿、盘旋的飞鸟上。月明风清,衬托了诗人的高洁不群; 写“薄帷”、写“吹我襟”,让人感觉冷意透背;而鸿雁哀号、翔鸟徘徊正是诗人看 不见希望和出路的忧愤、苦闷的形象写照。2 .三首诗歌分别塑造了怎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说明
3、。答:参考答案曹诗塑造了一个不甘衰老、不信天命、奋斗不息、对伟大理想 的追求永不停止的诗人形象。阮诗采用动静相生的手法,塑造了一位在险恶的 政治环境下忧愤、苦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陶诗塑造了精卫和刑天胸怀壮志、 虽死无悔、猛志常在的英雄形象。3 .鉴赏诗歌讲究知人论世,“知人论世”有助于体会作品中寄托的情感。三首 诗蕴含着不同的人生态度,请从知人论世的角度对诗中的人生态度及其背后的原 因作简要分析。答:参考答案(1)态度:曹诗反映了诗人永不停止的理想追求和积极进取的人生 态度,表达出一种老当益壮、乐观发奋、自强不息的精神状态;阮诗表现了诗人 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下无路可走的忧愤、苦闷之情;陶诗表现了
4、诗人慷慨不平之情 和勇于对抗的精神。原因:曹操具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即使已到暮年,却依旧雄心不改,故而壮志在胸;阮籍处在司马氏掌权的时代,政治黑暗,诗人与司马氏多有抵悟,只 能采取谨慎避祸的态度;陶渊明对东晋的灭亡十分惋惜,对恭帝被弑痛心疾首, 他不仅引用历史故事,抨击刘裕代晋,而且利用古代神话传说,表示了自己的不 平和对抗情绪。 ZHI JI GAO KAO 诗歌阅读一比兴的运用课内链接考点解读比兴是诗歌中常常连用的 两种手法的合称。“比”就是 比喻,“比者,以彼物比此 物也”(朱熹诗集传),即通过类比联想引进比喻客 体,打比方。“兴”就是起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 咏之辞也”(朱熹诗集传
5、), 即借助其他事物作为发端, 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比与兴是古代诗歌创作的两 种基本方法,它们是类比联想思维的产物。当以兴为 主,兼有比喻作用,就合指表现手法是高考诗歌阅读中考查的重点,而比兴又 是重要的表现手法之一。比照兴的考查常表达在比 兴手法的区分及作用上,考生需要比照兴的类别及 作用准确把握。1 .比兴的分类比兴主要有比+兴、比兴香用、兴寄(整体比兴)三 种形式。(1)“比+兴”格式,即想说某事物,而先说其他事物 以起兴,且前后两者之间在某 点上具有可比性, 又构成比喻。如“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 曙喜外弟卢纶见宿)。说“雨中黄叶树”的目的 是引出下句“灯下白头人”,这就是朱
6、熹诗集传 中所说的“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的起兴手 法;而树叶在秋风中飘落又和人的风烛残年相类似,比兴手法。短歌行中多 处运用了比兴手法,如“明明 如月,何时可掇”,用“明月” 喻指贤才并起兴,表达贤才 难得而忧虑不绝的心情; “月明星稀,乌鹊南口绕 树三匝,何枝可依,比喻 贤才尚在徘徊选择之意,以 此起兴,流露出诗人唯恐贤才不来归附的焦急心情;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以山高海深比喻广招人才的博大胸怀并以此起兴,意 在说明诗人以开阔的胸怀接纳贤才,唯才是举。用树之落叶来比喻人之衰老,是颇为贴切的,这又 是朱熹诗集传中所说的“以彼物比此物也”的 比喻修辞。(2)比兴叠用,即比与兴重叠在一
7、起。如“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o外表写“羁鸟恋旧林”和“池鱼思故渊”,目的为引出深层 意思“自己身处污浊官场而渴望归隐田园”,这是起 兴手法;而这两句诗的表层意思与深层意思又具有 类似点,相似点是受束缚渴望回到原来的生活环境 中去,因此,又构成了类似于借喻的比喻。通过比 兴表现了陶渊明厌恶官场、向往回归自然的心情。(3)除了单句的比兴手法外,还有整体比兴,即兴寄 手法,兴寄就是用比兴手法来托物言志。字面上是 一个完整的意思,但隐含的意义也是完整的,有的 甚至可以一一对应。如陈子昂的感遇(其_),全 诗赞美兰假设风姿卓然,香色超群,感叹其风霜相逼 芳华易逝。诗人巧妙地运
8、用兴寄手法,构成了字面 意义和寓意这两个完整的意义层面,表达了作者对 自己品格高洁,却怀才不遇,以至华年流逝、壮志 未酬,最终理想破灭的感慨。2.比兴的作用比兴手法比一般意义上的比喻显得更加隐曲幽深。比兴手法的运用,既大大加强了诗歌的形象性,也 丰富了其意蕴,为诗歌增添了一种含蓄委婉之美, 使其韵味悠长,让人回味沉思。兴寄的言外之意才 是表达的真正目的,作者可以把不便明说的意思(怀 才不遇、感时伤世,愤世嫉俗、高洁自守等情感) 通过比兴手法委婉含蓄表达出来。H j r解题指津j第一步,先指出诗歌中运用了比兴的手法。第二步,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比兴手法在诗歌中的具体表达。第三步,结合诗歌的主旨分析比
9、兴手法的效果。H j r针对训练阅读下面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感遇(其一)张九龄兰叶春蕨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注此诗系张九龄遭谗被贬后所作,感遇十二首之冠首。蕨蕤:枝 叶茂盛而纷披。联系全诗,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分析作者所表达的情感。答:答案 诗人采用了传统的比兴手法,托物寓意,抒发情感。诗人通过赞誉高 雅清香的春兰秋桂不慕求虚荣,不阿谀权贵,芳香出于自然,以此自喻,从而抒 发自己孤芳自赏、洁身自好、不求人知、恬淡沉着的襟怀,表达坚持政治理想、 不求富贵利达的高尚节操。解析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这首诗歌运用比兴手法
10、, 抒发了诗人孤芳自赏、不求人知的情感。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突出了两种 高雅的植物春兰与秋桂。“兰桂两句分写之后,用“欣欣此生意”一句一统, 不管蕨蕤也好,皎洁也好,都表现出欣欣向荣的生命活力。第四句自尔为佳节” 又由统而分。“佳节”回应起笔两句中的春、秋,说明兰桂都各自在适当的季节而 显示它们或蕨蕤或皎洁的生命特点。这里一个“自”字,不但指兰桂各自适应佳 节的特性,而且还说明了兰桂各自荣而不媚、不求人知的品质,替下文的“草木 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作了伏笔。起首四句,单写兰桂而不写人,但第五句却用 “谁知”突然一转,引出了居住于山林之中的“美人”,即那些引兰桂风致为同调 的隐逸之士。“美人
11、”由于闻到了兰桂的芳香,因而生发了爱慕之情。最后,“何 求”又做一转折。兰逢春而蕨蕤,桂遇秋而皎洁,这是它们的本性,而并非为了 博得“美人”的折取欣赏。诗人以此来比喻贤人君子的洁身自好,进德修业,只 是尽他作为一个人的本分,而并非借此来博得外界的称赞提拔,以求富贵利达。素养分层SU YANG FEN CENG ZUO YE10分钟基础练1 .以下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A.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故:原因故:从前的B.池鱼思故渊C. 一年三十年D.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去:逝去的答案C解析 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句中含义的能力。去:离开。2 .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不相同的一组是
12、()守拙归园田、天下归心性本爱丘山 *.性相近,习相远守拙归园田、天下归心性本爱丘山 *.性相近,习相远对酒当歌B ,1木兰当户织山不厌高.学而不厌答案A解析 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句中含义的能力。A项,返回、回来/使归属、归附。B项,面对、对着。C项,本性。D项,满足。3 .以下加点词语的古今义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A.但为君故,沉吟至今B.青春子衿,悠悠我心C.明明如月,何时可掇D.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答案B解析 此题考查理解古今异义的能力。B项,古今义相同,指青色。A项, 古义,沉思吟味;今义,低声吟咏。C项,古义,光明、明亮;今义,表示显然 如此或确实(下文意思往往转折)。D项,古
13、义,有气节有壮志的人;今义,为正 义事业而牺牲的人。4 .以下句子不含倒装现象的一项为哪一项()A.何以解忧B.何时可掇C.开荒南野际 D.狗吠深巷中答案B解析 此题考查理解文言特殊句式的能力。A项为宾语前置,“以何解忧二 C、D两项均为状语后置,“(于)南野际开荒”“狗(于)深巷中吠”。5 .以下加点的词语不是词类活用的一项为哪一项()A.譬如朝露,去日假设多B.我有嘉宾,鼓瑟吹笙C.月明星稀,乌鹊南飞D.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答案D解析 此题考查理解词类活用的能力。A项,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 苦。B项,名词作动词,弹奏。C项,名词作状语,向南。30分钟提升练一、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
14、文字,完成13题。中国历史前进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制度演进所带来的更加紧密和错综复 杂的社会关系,那么使的躲藏变得愈发困难。这样的窘况,让求隐不能的魏晋士人不得不转而寻求精神上的逃避,他们眼见财富和地位不再却无能为力,终日周旋于身份认知与生存状况的巨大落差中不得解脱,还要时 时,唯恐稍有疏忽而招致祸端。正如晋书所说,“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朝不保夕的强烈危机感加上囿于现实无处可逃的苦闷,三 百年间的每一个人都患上了名为“末日迷狂”的集体瘠症。后人提起魏晋风流,无 不带着艳羡的语气,言必提“六朝卖菜佣都有烟水色”,殊不知这风雅至极的“烟 水色”背后,是多少徒劳无功的苦闷和刻意为
15、之的伪装。就在这,连对坐争辩都得规避俗事、政事以避祸的“清谈时代”,玄学家何晏带着一剂名为“五石散”的药方华丽登场,()。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A .明哲保身A .明哲保身与生俱来 处心积虑 人人自危B.全身而退与生俱来弹精竭虑人人自危C.全身而退天赋异禀处心积虑提心吊胆D.明哲保身天赋异禀歹单精竭虑提心吊胆答案B解析 此题考查近义词辨析的能力。第一空,明哲保身:原指明智的人不参 与可能给自己带来危险的事,现在指因怕犯错误或有损自己利益而对原那么性问题 不置可否的处世态度。全身而退:指为了保全自己,主动地退出曾经与自己有关 的事件,并且在离开的时候能够毫无牵
16、挂。语境是指隐士的退出,所以用“全身而 退”较为恰当。第二空,与生俱来:表示人一生下来就有;天生。天赋异禀:形容 一个人有异于别人的奇特的天赋或特长,用在此处不恰当。语境是指士族逐渐没 落,不能再继承祖上得到的财富和地位,所以用“与生俱来”。第三空,处心积虑: 指千方百计地盘算,多含贬义。弹精竭虑:形容用尽精力、费尽心思。语境指为 自己的处境担忧,所以用“弹精竭虑”。第四空,人人自危:指每个人都感到危险、 不安全。提心吊胆:形容十分担忧或害怕。这里说的是群体,因此用“人人自危晨 应选B。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以下修改最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A.朝不保夕的强烈危机感和囿于现实无处可逃的苦
17、闷,这三百年间的每一 个人几乎都患上了名为“末日迷狂”的集体痣症。B.朝不保夕的强烈危机感加上囿于现实无处可逃的苦闷,几乎使这三百年 间的每一个人都患上了名为,末日迷狂,的集体痣症。C.朝不保夕的强烈危机感加上囿于现实无处可逃的苦闷,使这三百年间的 每一个人都患上了几乎名为“末日迷狂”的集体瘠症。D.朝不保夕的苦闷和囿于现实无处可逃的强烈危机感,使这三百年间的每 一个人都患上了名为“末日迷狂”的集体痛症。答案B解析 此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A项,没有辨明逻辑关系,“患病” 是“危机感”和“苦闷”使然,缺谓语;C项,副词“几乎”应该修饰限定动词“使”; D项,搭配不当,“朝不保夕”对应“强
18、烈危机感”,“囿于现实”对应“苦闷二3 .以下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A.从而开启了六朝名士依靠药物逃避现实和自我麻痹的新风气B.六朝名士依靠药物自我麻痹和逃避现实的新风气就此开启了C.由此开启了六朝名士依靠药物自我麻痹和逃避现实的新风气D.六朝名士依靠药物逃避现实和自我麻痹的新风气因而开启了答案C解析此题考查语言表达之语句衔接的能力。联系前文和补出的文字可以看 出,“五石散”有“自我麻痹和逃避现实”的作用,并且服用“五石散”的风气是从何 晏开始的,因此可以判定句首要用“从而”或“由此”,“由此”相较“从而”,在时间 起始点上更明确,所以排除B、D两项;且A项中语序不当
19、,自我麻痹的目的是 逃避现实。二、阅读素养培优(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45题。蒿里行曹操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淮南弟称号,刻玺於北方。铠甲生蛆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入肠。注“淮南”句:指袁绍的堂弟袁术于公元197年(建安二年)在淮南寿春(今 安徽寿县)自立为帝;“刻玺”句:指公元191年(初平二年)袁绍谋废献帝,想立幽 州牧刘虞为皇帝,并刻制印玺。4 .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 “蒿里行”为汉乐府旧题,属相和歌湘和曲,本为当时人们送葬所唱的田园诗派是我国古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导学案-第7课. 归园田居其一 高中语文 必修 上册 导学案 园田 其一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