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江苏高三下学期语文开学模拟考试卷含详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2023学年江苏高三下学期语文开学模拟考试卷含详解.docx(2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三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卷(江苏专用)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暴发,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大的公共卫生事件,使全球陷入一种综合性危机。加强人 类的联合才能应对共同的风险挑战,谋求合作共生便成为时代所需。“共生”原为生物学上的概念,但只有置共生于人类社会,探寻种属之别下人与自然如何共处,探寻相同社会需 求下人与人之间如何共生共在,探寻价值追求相异的文明与文明之间如何共生共存,从中以求人的可持续生存与发 展之道,“共生”方可超越纯粹的生物学意义而具有复杂且深刻的意蕴。人如何“生”存,为何“生”活,是
2、一个历久不衰的元问题。受制于人自身的有限性,无论何种意义上的生都无法 依靠单个人的力量实现,彼此联结、和谐共生是人类的必由之路。那么就需要以整体性思维、责任性思维、合作性 思维、理解性思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当前,国际关系的主要矛盾在于各个国家的利益与人类普遍利益之间存在着张力。如果各国只追求自我利益的 实现而忽视其他国家的利益诉求,就无法有效应对时代的挑战,甚至会产生相互间的矛盾和冲突。这就需要突破狭 隘国家利益,树立人类整体利益观念。在现代化进程中,人类活动向自然无序的扩张,不仅给人也给自然的其他生 命体的生存带来了威胁,影响着整个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我们要提升公民对自然的责任感和
3、义务感,同 时,每个民族、国家和地区亦应共同承担起维护自然生态环境平衡的责任和义务。人类命运共同体包含着对每个人的幸福和全人类整体命运的关怀,以彼此合作和相互促进实现对“此消彼长零 和博弈”思维的超越。习近平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战略思想,倡导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彰显出 各民族、各国家、各国人民的命运紧密相连的关系。而这一新型全球治理体系的实践离不开各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开 放合作。同时,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 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这种文明的交流、互鉴、共存彰显着对文明共生的期许。而文明共生的真正实现需要彼 此的相互理
4、解。各方不仅要在开放的文化交流中谋求文明之间的相“同”之处,还要在相互交流中去充分理解对方文 明的相异”之地。(摘编自李建华、吴长静后疫情时代的共生伦理及其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 材料二:中华文明在五千多年的历程中,出现了一些集中的自然灾害群发期,如公元前200年到公元200年的“两汉自 然灾害群发期”,在这期间,地震、海侵、冰川、水旱、河患、蝗灾、暴雪、瘟疫交替出现。古代史学家的笔下记 叙了荒年之中人们的勇敢与智慧。贾让的“治河三策经汉书沟油志的记载而受到历代文史学家的重视。五代史 官把唐代宰相姚崇的治蝗行动写入旧唐书。明人潘季驯束水攻沙的治河之法被写入明史本传而得以流传。 这些作品中都有人与
5、自然斗争的记载。马克思主义认为,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由低级走向高级,作为劳动资料的自然资源将日益呈现出它对于社 会发展所具有的决定性意义。人类在与自然力的对抗中,逐渐发现自然条件对于政治统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于是从被动治理转向主动利用。春秋战国时期,诸国抗衡,筑起城郭,设关立塞,修建堤防。但是,这种“以邻为 壑”“雍防百川”“各以自利”的做法,在构筑起军事防御的同时,也造成了人为的水患。这表明,如果只着眼于政治军 事,对自然条件的不当利用会给社会大众带来深重的灾难。人类的历史和人类为自然所撰写的历史表明,人类对自然的认识,需要岁月的积淀与经验的积累、总结。李时 珍的经历是有力的例证,明
6、史本传记载:“医家本草,自神农所传止三百六十五种,至掌禹锡、唐慎微辈, 先后增补合一千五百五十八种。然品类既烦,名称多杂,或一物而析为二三,或二物而混为一品,时珍病之。乃穷 搜博采,芟烦补阙,历三十年,阅书八百余家,稿三易而成书,曰本草纲目。增药三百七十四种,厘为一十六 部,合成五十二卷。首标正名为纲,余各附释为目,次以集解详其出产、形色,又次以气味、主治附方。”面对前人的经验,我们也应持辩证的、理性的态度。明崇祯时期,“帝以日食失验,欲罪台官,(徐)光启言: 台官测候本郭守敬法。元时尝当食不食,守敬且尔,无怪台官之失占。臣闻历久必差,宜及时修正。”(明史徐 光启传)。徐光启对待经验和前人成就
7、的态度,包含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从经验走向理性的历程。这一宝贵的思想 遗产经史学家的叙述而彰显出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摘编自朱露川史书叙事中的人与自然从经验累积到理性认识)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暴发,人类向自然的无序扩张,各国各以自利、甚至走向对抗和冲突,使全球陷入一 种综合性危机。B.如果只着眼于生物学范畴,人类很难理解“共生”的复杂且深刻的意蕴,难以探寻国家及人类的可持续生存 与发展之道。C.只有去除狭隘的国家利益观念和“零和博弈”的思维范式,才不会产生国家间的矛盾和冲突,从而使各国有 效应对时代的挑战。D.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倡
8、导树立整体性思维,消除文明隔阂,加强交流互鉴,实现天下大同,以达到文明之 间的共生共存。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为了人与其他生命体的存续,为了社会的更好发展,无论公民,还是民族、国家与地区,都有对自然必须 要承担的责任与义务。B.自然资源对社会发展的意义是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而日益显著的,人类对自然条件的认识与利用也越 来越具有主动性。C.本草纲目是在前人积淀与经验总结的基础上,经由作者李时珍历时数年的艰辛劳动完成的,是人类对自 然认识的一个阶段性成果。D.人类面临着诸多自然灾害的侵袭。材料二列举了贾让、潘季驯、徐光启等人的事例,表现了人在与自然斗 争过程
9、中的勇敢与智慧。3 .下列各项中,不适合作为材料二正面论据的一项是(3分)A.北宋水利家单铐“凡一沟一渎,无不周览其源流,考究其形势”吴中水利书)。B.战国时期,秦将王贲“引河沟以灌大梁,王假被执,一国为鱼”(读史方舆纪要)。C.楚人涉江坠剑,“遽契其舟”“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吕氏春秋察今。D.象曰:“天在山中,大畜。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蓄其德。”周易象传)4 .材料一与材料二有着密切的有机联系,请试对二者的关联之处作简要说明。(4分)5 .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6分)1. B2. D3. C4. (1)材料一疫情挑战下,人类谋求“合作共生与材料二所写的人们面对“群发的自然灾害
10、“积极抗争的做法一 脉相承。(2)材料一探讨了人类“合作共生”与“人类命运共同体”话题,而材料二所举战国时期诸国“不能合作的危害” 是材料一主题的例证(反例)。(3)材料一中习近平提出的用“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解决当前世界国与国、人类与 自然关系的理论,与文本二指出的“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一个从经验走向理性的历程”的道理一致。5. (1)文章首段列举史书中记载的人应对自然灾害的事例,引出“人与自然抗争的话题;(2)中间两段举例 说明人类主动利用自然资源不当给社会带来灾难,引出人类对自然的认识需要积累、总结的结论;(3)结尾一段肯 定前人经验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明确人类应该以辩证、理性的态度面对
11、自然。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A. “人类向自然的无序扩张,各国各以自利、甚至走向对抗和冲突,使全球陷入一种综合性危机”扩大范围, 理解错误。文章开头只说“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暴发使全球陷入一种综合性危机”,而人类向自然无序的扩张是 发生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各国各以自利、对抗和冲突是假设情况,这两点和全球危机无直接关联。C 只有才不会”绝对化。去除狭隘的国家利益观念和“零和博弈”的思维范式,也会产生国家间的矛 盾和冲突。D. “实现天下大同”理解错误,根据原文,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主张求同存异。故选Bo2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D. “表现了人在与
12、自然斗争过程中的勇敢与智慧”错误,徐光启的事例不能表现“人与自然斗争过程中的勇敢与 智慧”,这个例子说明了面对前人的经验,我们应持理性态度。故选Do3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与论证关系的能力。A.能证明第一段中人在与自然斗争过程中表现出勇敢与智慧的观点。B.能证明第二段中不当利用自然条件会给社会大众带来深重灾难的观点。C.刻舟求剑的故事是经验主义的错误,不符合文中“面对前人的经验,我们也应持辩证的、理性的态度这一 论断。D.能证明第三段中人类对自然的认识需要积淀、积累和总结的观点。故选C。4 .本题考查学生比对多个信息并分析其联系的能力。材料一“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暴发加强人类的联合才能应
13、对共同的风险挑战,谋求合作共生便成为时代所 需”与材料二”公元前200年到公元200年的,两汉自然灾害群发期 在这期间,地震、海侵、冰川、水旱、河患、 蝗灾、暴雪、瘟疫交替出现。古代史学家的笔下记叙了荒年之中人们的勇敢与智慧”积极抗争的做法一脉相承。材料一“探寻价值追求相异的文明与文明之间如何共生共存,从中以求人的可持续生存与发展之道”“需要突破狭 隘国家利益,树立人类整体利益观念”“人类命运共同体包含着对每个人的幸福和全人类整体命运的关怀,以彼此合 作和相互促进实现对此消彼长零和博弈思维的超越”都探讨了人类哈作共生”与“人类命运共同体”话题,与材料 二中“春秋战国时期,诸国抗衡,筑起城郭,设
14、关立塞,修建堤防。但是,这种以邻为壑“雍防百川各以自利的 做法,在构筑起军事防御的同时,也造成了人为的水患“,诸国不合作而造成危害,形成对比,是反例。材料一中“习近平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战略思想,倡导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彰显出各民族、 各国家、各国人民的命运紧密相连的关系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 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与材料二中“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一个从经验走向理性的历程”的道理一致, 以理性来看待,人类始终是命运共同体,不应该只着重眼前和个体利益。5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梳理行文脉络的能力。文章第一段先说“中华文明在五千
15、多年的历程中,出现了一些集中的自然灾害群发期”,并列举了史料记载,指 出“这些作品中都有人与自然斗争的记载”,引出话题。第二段说“如果只着眼于政治军事,对自然条件的不当利用会给社会大众带来深重的灾难。第三段由第二段的 情况得出“人类的历史和人类为自然所撰写的历史表明,人类对自然的认识,需要岁月的积淀与经验的积累、总结” 的结论。第四段经以上两段论证,得出结论“面对前人的经验,我们也应持辩证的、理性的态度”,从“这一宝贵的思想遗 产经史学家的叙述而彰显出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可见,要肯定前人经验的价值,从“臣闻历久必差,宜及时 修正”又可见,需要注意与时俱进,应该以辩证、理性的态度面对自然。
16、(二)现代文阅读n (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山(节选)刘慈欣(前情梗概:一心想登山的冯帆曾经在大学组织同学攀登珠峰,导致全队四人死亡,为了惩罚自己,从此远离 陆地,他决定一辈子不登山。但机缘巧合,原本是为了逃离登山而来到海上的冯帆,遇到了因外星飞船入侵形成的 一座比珠穆朗玛峰还要高两百多米的海山。人类大难临头)“看啊,海!海怎么了? !“船长首先将目光从具有催眠般魔力的巨球上挣脱出来,用烟斗指着海面惊叫。前方的海天连线开始弯曲,变成了一条向上拱起的正弦曲线。海面隆起了一个巨大的水包,这水包急剧升高, 像是被来自太空的一只无形的巨手提了起来。“是飞船质量的引力!它在拉
17、起海水! ”冯帆说,他很惊奇自己这时还能进行有效的思考。飞船的质量相当于月球,而它与地球的距离仅是月球的十分之一!幸亏它静止在同步轨道上,引力托起的海水 也是静止的,否则滔天的潮汐将毁灭世界。冯帆站在救生艇上,目送着蓝水号远去,他原准备在其上度过一生的。另一边,在太空中的巨球下面,海水高 山静静地耸立着,仿佛亿万年来它一直就在那儿。当感觉到救生艇的甲板在水坡上倾斜时,冯帆纵身一跃,跳入被外星飞船的光芒照得蓝幽幽的海中。他要成为第一个游泳登山的人。现在,已经看不到海山的山顶,冯帆在水中抬头望去,展现在他面前的,是一面一望无际的海水大坡,坡度有 四十五度,仿佛是一个巨人把海洋的另一半在他面前掀起来
18、一样。冯帆用最省力的蛙式游着,想起了大副的话。他大概算了一下,从这里到顶峰有十三公里左右,如果是在海平面,他的体力游出这么远是不成问题的,但现 在是在爬坡,不进则退,登上顶峰几乎是不可能的,但冯帆不后悔这次努力。能攀登海水珠峰,本身已是自己登山 梦想的一个超值满足了。这时,冯帆有某种异样的感觉。他已明显地感到了海山的坡度在增加,身体越来越随着水面向上倾斜,游起来 却没有感到更费力。回头一看,看到了被自己丢弃在山脚的救生艇,他离艇之前已经落下了帆,此刻却见小艇仍然 稳稳地停在水坡上,没有滑下去。他试着停止了游动,仔细观察着周围,发现自己也没有下滑,而是稳稳地浮在倾 斜的水坡上!冯帆一砸脑袋,骂自
19、己和大副都是白痴;既然水坡上呈流体状态的海水不会下滑,上面的人和船怎么 会滑下去呢?现在冯帆知道,海水高山是他的了。冯帆继续向上游,越来越感到轻松,主要是头部出水换气的动作能够轻易完成,这是因为他的身体变轻了。重 力减小的其他迹象也开始显现出来,冯帆游泳时溅起的水花下落的速度变慢了,水坡上海浪起伏和行进的速度也在 变慢,这时大海阳刚的一面消失了,呈现出了正常重力下不可能有的轻柔。在低重力下,海浪的高度增加了许多,形状变得薄如蝉翼,在缓慢的下落中自身翻卷起来,像一把无形的巨刨 在海面上推出的一卷卷玲珑剔透的刨花。海浪并没有增加冯帆游泳的难度,浪的行进方向是向着峰顶的,推送着他 向上攀游。随着重力
20、的进一步减小,更美妙的事情发生了:薄薄的海浪不再是推送冯帆,而是将他轻轻地抛起来, 有一瞬间他的身体完全离开了水面,旋即被前面的海浪接住,再抛出,他就这样被一只只轻柔而有力的海之手传递 着,快速向峰顶进发。他突然想到了蓝水号,意识到船长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应该将船径直驶向海水高山,既然水坡上的重力分量 不存在,蓝水号登上顶峰如同在平海上行驶一样轻而易举,而峰顶就是风暴眼,是平静的!想到这里,冯帆急忙掏 出救生衣上的步话机,但没人回答他的呼叫。冯帆已经掌握了在浪尖飞跃的技术,他从一个浪峰跃向另一个浪峰,又攀叠”了二十分钟左右,已经走过了三 分之二的路程,浑圆的峰顶看上去不远了,它在外星飞船撒下的
21、光芒中柔和地闪亮,像是等待着他的一个新的星球。冯帆进行了最后的一次飞跃,他被一道近三十米高的薄浪送上半空,那道浪在他脱离的瞬间就被疾风粉碎了。 他正在被吹向气旋的中心。当冯帆飘进风暴眼时,风力突然减小,托着他的无形的气流之手松开了,冯帆向着海水 高山的峰顶坠下去,在峰顶的正中扎入了蓝幽幽的海水中。冯帆在水中下沉着,过了好一会儿才开始上浮,这时周 围已经很暗了。当窒息的恐慌出现时,冯帆突然意识到了他所面临的危险。一种熟悉的感觉向他袭来,他仿佛又回 到了珠峰的风暴卷起的黑色雪尘中,死亡的恐惧压倒了一切。就在这时,他发现身边有几个银色的圆球正在与自己 一同上浮,最大的一个直径有一米左右,冯帆突然明白
22、这些东西是气泡!低重力下的海水中有可能产生很大的气泡。 他奋力游向最大的气泡,斗寻头伸过银色的泡壁,立刻能够顺畅地呼吸了!当缺氧的晕眩缓过去后,他发现自己置身 于一个球形的空间中,这是他再一次进入由水围成的空间。他感觉自己是在乘着一个水晶气球升上天空。上方的蓝 色波光越来越亮,最后到了刺眼的程度,随着“啪”的一声轻响,大气泡破裂,冯帆升上了海面。在低重力下他冲上 了水面近一米高,再缓缓落下来。不管怎么样,冯帆想,我登顶成功了。接着,太空中的巨型屏幕渐渐暗下来,巨球本身也在变小,很快缩成一点,重新变成星海中一颗不起眼的星星, 这变化比它出现时要快许多。这颗星星在夜空中疾驶而去,转眼消失在西方天际
23、。海天之间黑了下来,冰晶云和风暴巨井都看不见了,天空中只有一片黑暗的混沌。冯帆听到周围风暴的轰鸣声 在迅速减小,很快变成了低声的呜咽,再往后完成消失了,只能听到海浪的声音。冯帆有了下坠的感觉,他看到周围的海面正在缓缓地改变着形状,海山浑圆的山顶在变平,像一把正在撑开的 巨伞一样。他知道,海水高山正在消失,他正在由九千米高空向海平面坠落。在他的感觉中只有两三分钟,他漂浮 的海面就停止了下降,他知道这点,是由于自己身体下降的惯性使他没入了已停降的海面之下,好在这次沉得并不 深,他很快游了上来。周围已是正常的海面,海水高山消失得无影无踪,仿佛从来就没有存在过一样。风暴也完全停止了,风暴强度 虽大但持
24、续时间很短,只是刮起了表层浪,所以海面也在很快平静下来。天空中的冰晶云已经散去很多,灿烂的星空再次出现了。冯帆仰望着星空,想像着那个遥远的世界,真的太远了,连光都会走得疲惫,那又是很早以前,在那个海面上, 泡世界的加加林也像他现在这样仰望着星空。穿越广漠的时空荒漠,他们的灵魂相通了。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纵身一跃、既写出了冯帆跳入水中时的敏捷,也显示出他要登上峰顶、征服海水高山的毅然决然的坚定 信心。B.冯帆最初没有考虑爬坡的因素,原本认为有足够体力支撑他登上峰顶,但他并未因此对登山这个决定感到 后悔。C. “海水高山是他的了”一句,写出了冯帆在察觉被丢
25、弃的救生艇及自身的情况后重新燃起的登上峰顶的希望 之火。D.从峰顶正中坠入海水又上浮时,由于窒息,冯帆感受到了那熟悉的死亡威胁,他想起了曾经攀登珠峰时的 危险境地。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以时间为序组织安排情节,符合人们对事件的一般认知过程,让读者对冯帆攀登海水高山的整个过程 了解得详细透彻。8 .作者在行文中想象丰富,运用比喻手法将低重力下的海浪写得形象生动,也将冯帆在海水中前行的行为烘 托得更加壮美。C.小说在描写冯帆攀登海水高山的过程中穿插交代了船长的失误;而冯帆急忙用步话机呼叫想提醒船长的行 动体现出他的善良。D.小说交代了冯帆登顶成功的结局,
26、直接阐明了小说的主题:要想成功,就要不畏险阻,勇于探索。9 .小说开头的“前情梗概”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10 有人说刘慈欣的科幻小说是“宇宙科学之美和人性之美的自然结合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谈谈你对这一评 价的理解。(6分)6. B7. D8. (1)引出了小说的主人公冯帆,交代了他因负罪感躲避登山的处境。(2)点出因外星飞船入侵而形成的海水高山,激发读者兴趣。(3)简述海水高山的基本情况,为下文具体写冯帆的登顶过程提供背景空间。(4) “人类大难临头”,为下文表现冯帆战胜自身的负罪感、勇敢面对新挑战的形象做铺垫。9 .科学之美:文中想象外星飞船入侵,因飞船质量的引力,使海水上升形成了
27、海水高山,冯帆在重力减小的 情况下最终登上峰顶的艰辛过程,体现了宇宙科学之美。人心之美:冯帆在攀登过程中,战胜了对死亡的恐惧和羁绊自己已久的负罪感,征服一座座 艰难险阻之“山。 体现了人性之美。两种美自然融合在一起,向读者展示了壮观、诡谪、震撼人心之美。10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冯帆最初没有考虑爬坡的因素”不合文意,从文中“他大概算了一下但现在是在爬坡,不进则退,登 上顶峰几乎是不可能的”可看出。故选Bo11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 “直接阐明”分析有误,应是“含蓄地揭示:文章通过写冯帆冲破心理障碍,努力登上“海山”顶峰,含蓄揭 示了要想成
28、功,就要不畏险阻,勇于探索的主题。故选Do12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前情梗概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是“一心想登山的冯帆曾经在大学组织同学攀登珠峰,导致全队四人死亡,为 了惩罚自己,从此远离陆地,他决定一辈子不登山这部分一是点明小说主人公是冯帆,二是写他的过往,因为 四名队员的死亡与他有关,而导致了他因负罪感躲避登山的处境。第二层是“但机缘巧合,原本是为了逃离登山而来到海上的冯帆,遇到了因外星飞船入侵形成的一座比珠穆朗 玛峰还要高两百多米的海山。人类大难临头.”,这部分交代了海山形成的原因,是因外星飞船入侵而形成,这 样的内容会激发读者兴趣;“比珠穆朗玛峰还要高两百多米”,
29、简述海水高山的基本情况,为下文具体写冯帆的登顶 过程提供背景空间;“人类大难临头”,为下文表现冯帆战胜自身的负罪感、勇敢面对新挑战的形象做铺垫。13 本题考查学生探讨作品的写作特色、多角度探讨作品意蕴的能力。先找到表现宇宙科学之美的地方,如“前方的海天连线开始弯曲,变成了一条向上拱起的正弦曲线。海面隆起 了一个巨大的水包,这水包急剧升高,像是被来自太空的一只无形的巨手提了起来“,想象外星飞船入侵,因飞船 质量的引力,使海水上升形成了海水高山;冯帆登顶的过程,“他已明显地感到了海山的坡度在增加,身体越来越 随着水面向上倾斜,游起来却没有感到更费力”“他试着停止了游动,仔细观察着周围,发现自己也没
30、有下滑,而是 稳稳地浮在倾斜的水坡上在低重力下,海浪的高度增加了许多,形状变得薄如蝉翼,在缓慢的下落中自身翻卷起 来,像一把无形的巨刨在海面上推出的一卷卷玲珑剔透的刨花”“薄薄的海浪不再是推送冯帆,而是将他轻轻地抛起 来,有一瞬间他的身体完全离开了水面,旋即被前面的海浪接住,再抛出,他就这样被一只只轻柔而有力的海之手 传递着,快速向峰顶进发”这部分写冯帆在重力减小的情况下最终登上峰顶的艰辛过程,这些描写都与在地球 上的感受完全不同,体现了宇宙科学之美。再看人性之美。冯帆征服“海山”的过程中,展现出了人性之美。通过前面的前情梗概我们知道,冯帆是有着心 理负罪感的,他能够冲破心理障碍勇敢攀登“海山
31、”,这本身就体现了人类征服自我的人性之美;还有攀登过程中战 胜恐惧和死亡的勇敢,也体现人性之美,如“但现在是在爬坡,不进则退,登上顶峰几乎是不可能的,但冯帆不后 悔这次努力。能攀登海水珠峰,本身已是自己登山梦想的一个超值满足了”“现在冯帆知道,海水高山是他的了.浑 圆的峰顶看上去不远了,它在外星飞船撒下的光芒中柔和地闪亮,像是等待着他的一个新的星球”“一种熟悉的感觉 向他袭来,他仿佛又回到了珠峰的风暴卷起的黑色雪尘中,死亡的恐惧压倒了一切”“他奋力游向最大的气泡,将头 伸过银色的泡壁,立刻能够顺畅地呼吸了“不管怎么样,冯帆想,我登顶成功了”。冯帆在攀登过程中,战胜了对死 亡的恐惧和羁绊自己已久
32、的负罪感,征服一座座艰难险阻之“山”,体现了人性之美两种美自然融合在一起,既有自然景观的壮观、诡谪、震撼人心的壮美,又有人类精神的勇敢、无畏,不可摧 毁,向读者展示了两种交汇的美。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4题。石苞,字仲容,渤海南皮人也。雅旷有智局,容仪伟丽,不修小节。县召为吏,给农司马。会谒者阳翟郭玄信 奉使,求人为御,司马以苞及邓艾给之。行十馀里,玄信谓二人曰:“子后并当至卿相苞曰:御隶也,何卿相乎?案 既而又被使到邺,事久不决,乃贩铁于邺市。市长沛国赵元儒名知人,见苞,异之,因与结交。叹苞远量,当至公 辅,由是知名。见
33、吏部郎许允,求为小县。允谓苞曰:“卿是我辈人,当相引在朝廷,何欲小县乎。“苞还叹息,不 意允之知己乃如此也。稍迁景帝中护军司马。徙邺典农中郎将时魏世王侯多居邺下尚书工谧贵倾一时并较时利芭奏列其由是益见称历 东莱琅邪太守所在皆有威惠迁徐州刺史 VXZXZX/XZXZ/ZSZZXZXZ/ZZ/XZ/ZZ/ZZSZZSZZlZZ/lZSZZlZZZZ%ZZS/,ZXZS/SZZXZ/KZ*文帝之败于东关也,苞独全军而退。帝指所持节谓苞曰:“恨不以此授卿,以究大事。”乃迁苞为奋武将军、假 节、监青州诸军事。及诸葛诞举兵淮南,苞统青州诸军,简锐卒为游军,以备外寇。吴遣大将朱异、丁奉等来迎, 诞等留辎重于
34、都陆,轻兵渡黎水。苞等逆击,大破之。泰山太守胡烈以奇兵诡道袭都陆,尽焚其委输。异等收馀众 而退,寿春平。拜苞镇东将军,封东光侯、假节。顷之,代王基都督扬州诸军事。苞因入朝。文帝崩,贾充、荀勖议葬礼未定。苞时奔丧,恸哭曰:“基业如此,而以人臣终乎!葬礼乃定。后每与陈骞讽 魏帝以历数已终,天命有在。及禅位,苞有力焉。武帝践昨,迁大司马,进封乐陵郡公,加侍中。 淮北监军王琛轻苞素微,因是密表苞与吴人交通。先时望气者云“东南有大兵起。及琛表至,武帝甚疑之。会 荆州刺史胡烈表吴人欲大出为寇,苞亦闻吴师将入,乃筑垒遏水以自固。帝闻之,谓羊祜曰:“吴人每来,常东西 相应,无缘偏尔,岂石苞果有不顺乎。“祜深明
35、之,而帝犹疑焉。会苞子乔为尚书郎,上召之,经日不至。帝谓为 必叛,欲讨苞而隐其事。遂下诏以苞不料贼势,筑垒遏水,劳扰百姓,策免其官。遣太尉义阳王望率大军征之,以 备非常。苞用掾孙锦计,放兵步出,住都亭待罪。帝闻之,意解。及苞诣阙,以公还第。苞自耻受任无效而无怨色。时邺奚官督郭虞上书理苞。帝诏日:“前大司马苞忠允清亮,才经世务,干用之绩,所历可纪。宜掌教典,以 赞时政。其以苞为司徒。有司奏:苞前有折挠,不堪其任。以公还第,已为弘厚,不宜擢用。”诏曰:“昔邓禹挠 于关中,而终辅汉室,岂以一音而掩大德哉!于是就位。苞在位称为忠勤,帝每委任焉。泰始八年薨。帝发哀于朝堂,车驾临送于东掖门外。策谥日武。咸
36、宁初,诏苞 等并为王功,列于铭飨。 (晋书石苞传)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徙邺典农中郎将/时魏世王侯多居邺下/尚书丁谧贵倾一时/并较时利/苞奏列其事由/是益见称/历东莱琅邪太 守/所在皆有威惠/迁徐州刺史注B.徙邺典农中郎将时/魏世王侯多居邺下/尚书丁谧贵倾一时/并较时利/苞奏列其事由/是益见/称历东莱琅邪太守 /所在皆有威惠/迁徐州刺史C.徙邺典农中郎将/时魏世王侯多居邺下/尚书丁谧贵倾一时/并较时利/苞奏列其事/由是益见称/历东莱琅邪太守 /所在皆有威惠/迁徐州刺史D.徒邺典农中郎将时/魏世王侯多居邺下/尚书丁谧贵倾一时7并较时利/苞奏列其事/由是益
37、见/称历东莱琅邪太 守/所在皆有威惠/迁徐州刺史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持节,节代表皇帝的身分,凡持有节的使臣,可代表皇帝行使权利。晋朝时,持节比下文的假节权利要大。B.践祚,原指踏上古代庙堂前台阶,又表示用武力打败敌对势力,登上国君宝座,亦作“践位”。此处指后者。 C.教典,教育法规,是周官太宰六典之一。古代帝王重视用教育教化作为手段,维护国家秩序的稳定。D.铭飨,指列名受祭。石苞死后享受王的丧制,其生平、功绩铸、刻或写在器物之上,以供后人祭祀。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石苞初入仕途,被人赏识。石苞地位低微
38、时,先后被郭玄信、赵元儒、许允称赞,他们都认为石苞将来会 成就一番事业。B.石苞智慧无双,忠勇可嘉。他统率青州诸军击败吴军,平定寿春。司马昭死后,他不顾及僭越,坚持对其 采用帝王的葬礼。C.石苞偶受怀疑,终被认可。淮北监军王琛诬陷石苞和吴国有勾结;有官员认为石苞能力不足,不应提拔, 武帝最终相信他。D.石苞因忠诚勤奋,死后受褒奖。生前,皇帝常常把国家大事托付给他,死后,由礼部上报,经司马昭同意, 赐予美好的谥号。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玄信谓二人曰:“子后并当至卿相。”苞曰:“御隶也,何卿相乎?”(2)及苞诣阙,以公还第。苞自耻受任无效而无怨色。14 .面对监军
39、王琛的诬陷和武帝的多疑,石苞是如何应对的?结果如何?请简要说明。(3分)10 . C11 . B12 . D13 . (1)玄信对他们两人说:“你们日后都会官至卿相。”石苞说:“赶车的奴仆,怎么能成为卿相呢?”(2)等到石苞到了京城,凭借着乐陵公的身份回到宅邸。他因接受委任没有功劳而感到耻辱,并没有抱怨的 脸色。14 .采用下属孙银的计策,放弃军权,步行出营,住在都亭等候皇上降罪。武帝的疑心消除了。15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时”为动词“居”的时间状语,中间不可分开,应在其前断开,排除BD; “由是”为固定词组,不可拆开,排除A。句意:后调任邺城典农中郎将。当时曹魏王侯大多住在邺城
40、,尚书丁谧权倾一时,二者当时势力都很大。石苞 上奏列举他们的所作所为,因此更被人们称赞。后又历任东莱太守和琅邪太守,所在都有声威和恩泽。后又迁任徐 州刺史。故选C。16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8. “践祚,原指踏上古代庙堂前台阶”错,应是“踏上昨阶主位”。古代庙寝堂前两阶,主阶在东,称昨阶。昨 阶上为主位。同时“又表示用武力打败敌对势力”不符合原文“及禅位”,也错误。故选B。17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 “死后,由礼部上报,经司马昭同意,赐予美好的谥号”错误,原文“泰始八年薨。帝发哀于朝堂,车驾临 送于东掖门外。策谥曰武“,由礼部上报,经司马昭同意“无中
41、生有。故选Do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得分点:(1) “后”,日后;并二 者B; “御隶”,赶车的奴仆;“何”怎么。(2) “诣阙”,到京城;“以 凭借;“第。宅邸;“耻。感到耻辱。14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根据“苞用掾孙锦计,放兵步出,住都亭待罪。帝闻之,意解”可知,采用下属孙银的计策,放弃军权,步行出 营,住在都亭等候皇上降罪。武帝的疑心消除了。参考译文:石苞字仲容,渤海南皮人。文雅旷达有智谋器量,容貌仪表壮伟英俊,不拘小节。县中召他为小吏,供农司马 差遣。适逢担任谒者的阳翟人郭玄信奉命出使,找人给他驾车,司马把石苞和邓艾派给了他。走了十几里路,
42、郭玄 信对他们说:“你们日后应当都会官至卿相。石苞说:“赶车的奴仆,怎么能成卿相呢?“不久又被差遣到邺城,事 情长时间不能办完,于是在邺地市面上贩卖铁。集市长官沛国人赵元儒以善于发现人才闻名,见到石苞,感到惊异, 于是与石苞结交。感叹石苞气量远大,应当官至公卿,因此石苞出了名。石苞求见吏部郎许允,请求做一个小县的 县令。许允对石苞说:“您本是我辈中人,我应当在朝廷引荐您做官,为什么想要当小县的县令呢?“石苞回去后叹 息,没想到许允竟如此了解自己。石苞逐渐升迁为景帝司马师的中护军司马。后调任邺城典农中郎将。当时曹魏王侯大多住在邺城,尚书丁谧权 倾一时,二者当时势力都很大。石苞上奏列举他们的所作所
43、为,因此更被人们称赘。后又历任东莱太守和琅邪太守, 所在都有声威和恩泽。后又迁任徐州刺史。文帝在东关兵败,唯独石苞率领所辖全部部队退回。司马昭于是指着所持的符节对石苞说:“我真后悔没有把 它交给您,让您来处理军机大事。于是升石苞为奋武将军、假节、监青州诸军事。等到诸葛诞在淮南起兵,石苞 统领青州诸军,挑选精锐部队为机动部队,用来防备外来敌寇。吴国派遣大将朱异、丁奉等来迎战,诸葛诞等人将 辎重留在都陆,率轻装部队渡过黎水。石苞等人率军迎击,大败敌人。泰山太守胡烈以突袭部队走捷径袭击都陆, 烧毁了诸葛诞的全部辎重物资。朱异等人收拾残兵退却,寿春收后。石苞升任镇东将军、假节,封东光侯。不久, 石苞接
44、替王基兼领都督扬州诸军事。石苞于是入朝。文帝去世,贾充、荀勖讨论葬礼采用何种规格,定不下来。石苞当时回朝奔丧,痛哭说:“他建立了这样的基 业,难道能按人臣的规格安葬吗?葬礼才确定下来。晋武帝司马昭登基,升迁石苞做了大司马。此后常常与陈骞 用气数已尽,天命有所选择的话婉言劝说魏帝。等到禅让君位,石苞出了力。武帝登皇位,升他为大司马,进封乐 陵郡公,加侍中。淮北监军王琛轻视石苞出身卑微,秘密上奏折说石苞与东吴人相勾结。早些时候观察云气的人说:“东南方向 有大规模战争发生。”等到王琛的奏折送到,武帝非常怀疑。恰逢荆州刺史胡烈上奏东吴打算大举进攻。石苞也听 说东吴军队将要进攻,于是修筑堡垒阻截水流,加
45、强防守。武帝听说此事,对羊祜说:“吴人每次入侵,常是东西 相呼应,没理由从一方出兵,难道石苞果真有心反叛吗? “羊枯竭力解释,而武帝还是怀疑石苞。适逢石苞之子石 乔担任尚书郎,皇上召见他,过了一天他都没来。武帝认为石苞肯定要叛乱,打算讨伐石苞而且隐瞒了这件事。于 是下诏说石苞不能预料敌人形势,构筑工事,阻断水流,烦扰百姓,下诏罢免他的官职。派太尉义阳王司马望率大 军征讨他,以防备异常情况。石苞采用属下孙锦的计谋,放弃兵权,步行出营,住在都亭待罪。晋武帝听到这个消 息,怒意解除。等到石苞到了京城,凭借着乐陵公的身份回到宅邸。他因接受委任没有功劳而感到耻辱,并没有抱 怨的脸色。当时邺奚官督郭虞上书
46、为石苞辩解。皇帝下诏书说:“前大司马石苞忠诚公允清廉正直,才干能治理世事,办 事的功绩,所经历之处都可以记载。宜于掌管教化,来佐助朝政。任命石苞为司徒。“官吏上奏:“石苞先前有过失, 承担不了这个重任。以公的身份离职回家,对他已经是厚待了,不宜提拔任用。下诏说:“过去邓禹在关中受挫, 而最终辅佐了汉朝,怎么能因为一点过失而掩盖大的美德呢!“于是石苞就任。石苞在职位上被称为忠诚勤奋,皇帝常把重任交给他。泰始八年去世。皇帝在朝堂上致哀,皇帝送丧到束掖门 外。策封谥号武。咸宁初年,诏告石苞等人一并享受王的丧制,存铭附祭。(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516题次韵季节推九
47、日登南山陈师道平林广野骑台荒,山寺钟鸣报夕阳。人事自生今日意,寒花只作去年香。巾欹更觉霜侵鬓,语妙何妨石作肠。落木无边江不尽,此身此日更须忙。15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写景叙事不仅工在形象,而且注重象外之意,一“荒”字,有咏怀古迹之意。B.颔联抒情,与唐代刘希夷“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感慨截然相反。C.颈联写诗人头巾从头上滑下一半,更觉霜发之多,也更深切地感觉到时节相催。D.陈师道作诗多学杜甫,这首也是学杜甫有得之作,全诗沉郁顿挫、内涵深蕴。16 .本诗和杜甫的登高皆用到了“落木”“江”这两个意象,请结合本诗尾联和登高颔联分析二者的异同。 (6分)15 . B16 .同:都借“落木”“江”这两个意象写出了秋天萧瑟而深远的意境,表达了韶光易逝的感慨。异:登高还表达了壮志难酬的感慨;本诗则表达了作者想要玩赏更多风光却因耍忙于世务,很难得有时间 的惋惜之情。17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8. “感慨截然相反“错,颔联抒发了年年岁岁人事变迁的感慨,与刘希夷“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的感慨相同。故选B。18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意象和情感的能力。分析两首诗意象的异同,要结合诗人的创作背景以及具体的诗歌情境来理解。本诗尾联“落木无边江不尽,此身此日更须忙”意思是,放眼望,落木萧萧,长江滚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