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我与地坛(节选)》课堂实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我与地坛(节选)》课堂实录.docx(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我与地坛(节选)课堂实录【教学设想】过去学习我与地坛大都采用群文阅读式的方法,但即使有不 少相关文章辅助,学生依旧不能在有限的阅读时间中解决与史铁生 由于生活经历、生命体验、岁月更迭等巨大差异而形成的阅读隔阂, 往往读不懂、读不深,甚至因为阅读篇目增多,学习方向更加模糊。 于是在走进地坛,对话史铁生的教学设计中,我大胆地进行了 单篇深读的设计,根据学生在初中阅读过秋天的怀念,对感受史 铁生对母亲又思念又歉疚的复杂情感较易共鸣的学情,将本课的重 点设计为借助散文情与景的关系,体会史铁生与地坛的“和谐共生”, 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细致品味文本语言所蕴含的深意和哲思、,
2、最终让学生打破阅读隔阂,真正完成与史铁生的对话。在我与地坛中,史铁生说地坛离他家很近,自从一个下午他 无意中走进地坛,就再也没长久地离开过。这让我萌生出一个想法: 让同样离地坛很近的东城学子先写写自己与地坛的故事,看看学生 眼中地坛的“景”和走进地坛生出的“情”是怎样的。结果习作中 学生们眼中的地坛与史铁生笔下的地坛截然不同,这就为接下来深 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做好了铺垫。本节课我将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化阅读,见作者所见,听作者所听, 感作者所感,纯粹地读,投入地读,师生共读,读出散文味,进而 理解史铁生对反映生命内在立场的“生” “死”的思考。课后将鼓 励学生将课堂上的阅读体验转化成课堂下的实践、
3、写作和课堂上的 演讲,让学生利用周末再次走进地坛,设计一条史铁生主题的文化 游览线路。希望这节语文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温暖学生的内 心世界,在读写结合中,锻造学生的思维品质。【课堂实录】师:史铁生说,地坛离他家很近,自从一个下午他无意中走进地 坛,就再也没长久地离开过。地坛在咱们北京,离东城的孩子也特 别近,课前大家完成了一个预习作业,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作业要 求环节一:借助评析学生习作,走进我与地坛(节选)学习任务一(课前预习作业):请以“我与地坛”为题,讲述自己 与地坛的故事。要求:聚焦地坛的广2处景致进行描写。体现 出自己与地坛的联系,情感真挚,有细节描写。情景交融。不少 于200字
4、。师:在习作中,同学们走进地坛逛人山人海的庙会,参加学校组 织的定向越野,观赏银杏大道上浓郁的秋意,抑或和那里的鸽子亲 密接触其中两篇让老师印象很深刻,请同学们对这两个习作片 段进行评析(投影片段一)。习作片段一:自第一次进入地坛,我就逐渐变成了地坛的常客: 第一次骑车,第一次摔伤,第一次和同学出去玩,第一次逛庙会 无数个第一次,都是在地坛发生的。在我上幼儿园时,爷爷常带我 去地坛骑车,除了几庭院落不能进入,地坛的其他角落几乎都有过 我的足迹,最中心的方泽坛是我最喜爱的地方。顺着凹凸的台阶走 上去,大道最高的平台四周,都是洁白的汉白玉栏杆,地上的石板 光滑得像人的肌肤。下午两三点,若躺在温暖的
5、石板上仰望天空, 温和的阳光照在身上,非常舒服,一切烦恼忧愁都会烟消云散。无 论什么季节、什么天气,我都在地坛待过,有时一玩就是一下午, 快乐的童年有一大半都与地坛有关。而今,车轮还在不断转动,地 坛也还是原来那个雄伟的地坛,只是我从幼童变成了青年。生1:片段一主要描写了中心的方泽坛,方泽坛中洁白的汉白玉栏 杆、光滑如人肌肤的石板、躺在石板上的舒适感觉,表达了他对地 坛的喜爱之情。在这里他过得开心,至今也非常怀念这段游玩的经 历。师:这个同学无数的“第一次”都在地坛发生,方泽坛伴他成长, 字里行间都体现出一种舒适,一种由熟悉带来的舒适。再看一个片 段(投影)。习作片段二:第一次去地坛时,吸引我
6、的并不是“祭地”的古老 建筑,而是道旁的古树。许多古树并不是参天大树,而是黝黑、枯 老,尽显沧桑之感。向上看去会发现,那些近乎枯死的枝干上,又 冒出了新的枝干,正茁壮成长着,与底部苍老的样子形成鲜明对比, 带给我极大的震撼。之后,每当心里难过时,我都会去地坛看看古 树,看那虬曲苍劲的枝干,黑黑的爬满了岁月的皱纹;看那枝干顶 端冒出的鲜活生命,娇嫩却又刚劲。我不禁想到,这些古树见证了 多少历史、经历了多少磨难才能存活至今?那些岁月的痕迹,那些 新生的枝叶,无一不向我展露着一种奇迹一一生命的韧性。生2:片段二选取了道旁的古树,古树并不起眼,但却支撑着整个 地坛,古树上新长的枝干让她感慨新生生命的强
7、大。生3 (习作片段二的作者自评):我在写的时候由古树想到了与之 很相像的史铁生,古树即使经历磨难也能孕育出新的生命,史铁生 经历苦难后也在努力创造新的价值。(这个环节调动了学生已有的观察与体验,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 趣,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点评可发现,两篇习作所写景致虽 然不同,但都在不可逆的时光中,或从地坛找到了心灵栖息地,或 发现了生命的韧性。)环节二:探究情景关系,建立内在联系学习任务二(教学重点):史铁生笔下的我与地坛(节选)描写 了哪些景致?有什么特点?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情”与“景”之 间是如何建立联系的?请结合史铁生我与地坛(节选)中的具体 语句,完成下面的任务单。景致特点
8、感情景与情的联系(学生以日常语文学习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边碰撞边在任务 单上记录,最后由小组代表发言。)生4:我们组分析第一节第三段“它等待我出生,并看见自己 的身影”。这段文字里史铁生描写了地坛的两面性,一面是曾经的 华丽,一面是现实的荒凉。把地坛的历史和自己的经历结合在一起, 一个意气风发的青年在20岁上却残废了双腿,他与地坛产生了共鸣, 将地坛作为自己情感的一个载体。师:地坛过去繁华,现在荒芜。导致荒芜的原因是漫长岁月中, 无人打理,无人照顾。而史铁生把地坛的变化与自己的经历结合起 来产生共鸣,一个年少时那么意气风发的人一一他们学校80米跨栏 的冠军,却在20岁上残废了双腿。他将地坛作
9、为自己情感的一个载 体,不由得生出一种相同的悲凉。生5:我们组分析第一节第五段的“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 空;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 “满园子都是草 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寒寇窣窣寒寇窣窣片刻不息”。这都是真 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这里描写了充满生机的昆虫世界, 昆虫们出现的墙脚下,也是史铁生频繁出没的地方。在观察生命的 同时他开启了对生命的思考,写昆虫就是在写他自己。师:他看到昆虫就想到自己,同样的渺小;但昆虫特别灵动,而 自己却是残废的,这样一比较,史铁生的内心会怎样?生5:他渴望自己也能找到一条出路,可以像微小的昆虫一样。这 说明他内心有希望、有渴望。生6:我想
10、补充分析一下“树干上留着一个蝉蜕,寂寞如同一间空 屋”这句,我感受到了史铁生当时的寂寞。但蝉蜕过后就是重生、 新生,所以史铁生又在困难中、在生与死之间找到了希望。师:对微小生命的观察,触发了他对生命的思考,所以“园子荒 芜但并不衰败”,荒芜代表双腿残废,不衰败说明他的人生仍有梦想 和希望。(教师补充材料,投影。)史铁生妹妹史岚回忆,一到周末,史铁生的房间就挤满了他的同 学和朋友,大家在一起唱歌、聊天、争论,热闹极了。他是出了名 的胃口好,喜欢吃肉,对北京小吃如数家珍。小伙们愿意找他聊球 赛,姑娘们愿意找他倾诉情感痛苦,母校后辈们愿意找他探讨人生, 中学生找他学习写作大家都被他身上散发出的强大生
11、命力所折 服。师:史铁生虽然身体有残疾,可他对生活充满热爱,所以他能给 身边的人带来强大的精神力量,而这些都是他与地坛对话后地坛带 给他的。生7:我们组分析第一节第七段的“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 要你身临其境去闻才能明了”。这段写景很苍凉,雨燕的高歌本来 应该是有生机的,但却没把天地喊得热闹而是喊得苍凉,这也反映 出史铁生内心的悲凉。苍黑的古柏也始终镇静地站在那儿。师:古树始终镇静地站在那儿,不因他的喜而喜,也不因他的悲 而悲这呈现出的不是思考的结果,而是一种过程,这思考来自 地坛的景物对他的触动。生7:他觉得自己很渺小,所以面对自然要不断地思考。生8:我想补充分析这一段写落日的景,大多数人写
12、落日都是悲凉 的,但史铁生作为一个残疾人,却能看到落日带来的光辉与灿烂, 从中看得出自然给予了史铁生很大的慰藉,他看开了一些,想开了 一些,没那么痛苦了。师:史铁生试图从地坛的景中寻找到一条出路。生9:我想补充说说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 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 到这个世界上没了你的时候”。有一种世间万物不因人的意志而转 移的意思,自己如何并不重要,并不会对这个世界产生太多影响。师:世界四季轮回,岁月沧桑,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个体在永 恒面前并不重要。在面对永恒自然的不断思考中,史铁生越发觉得 自己渺小,并在别人没有关注到的自然景观中寻找到了一条
13、出路。生10:我还想分析一下“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 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这三个问 题的答案已不重要了,这都是些非常渺小的事情,他的情感变得豁 达了。师:他坎坷的人生未尝不是一种体验,这或许一定要平静后才能 体悟得到。(教师补充材料,投影。)史铁生在人生就是与困难周旋的讲座中说,同是生活在这个 世界上,谁的生活中都难免有些艰难,谁心里都难免有些苦恼和困 惑,甚至可以这样说,艰难和困惑就是生命本身。内心世界比外部 世界要复杂得多,认识内心世界比认识外部世界要困难得多。师:史铁生的坚强不是自始至终的,他也暴躁过、无助过,经历 了常人难以想象的无助、悲痛、煎
14、熬,他的情感是非常复杂的。(教师补充材料,投影。)在秋天的怀念里,双腿瘫痪后史铁生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 望着雁阵突然砸碎面前的玻璃,听着甜美的歌声猛地把手边的东西 摔向四周的墙壁,每每,母亲都悄悄躲出去在他看不见的地方偷偷 听动静,默默流眼泪,当史铁生情绪平静下来又悄悄进来,劝慰儿 子师:读过这段文字,再结合文章第二节中的内容,我们不难发现, 地坛中走过史铁生车辙的地方也遍布着母亲的足迹,母亲现在已经 不在人世,子欲养而亲不在,只有浓郁的思念伴随着作者,周而复 始。史铁生在地坛痛苦、思考多久,母亲牵挂的身影就在背后驻足 多久。地坛是作者回忆母亲的所在,处处都有母亲的印记,留下过 母亲寻找他的无
15、数焦灼。可史铁生却没来得及表达自己的爱,母亲 就去世了,只留给他深深的歉疚。(此环节意在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品味散文语言的深意和哲思、。)环节三:从“读进去”到“走出来”师:在之前的预习作业中,我们和史铁生去的地方一样,但抒发的情感却不一样。我们走进地坛,只是一个过客,地坛之 于我们更像旅途上打卡的一个地标;史铁生走进地坛,是“为着那 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我们笔下的地坛多充满阳 光和快乐,“为物喜”“为己悲”,即使有一些情绪,也更像“为赋 新词强说愁”;而史铁生的地坛却满是“荒凉”、“痛”和“伤感”。“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华 语文学传媒大奖颁奖
16、词)在史铁生残疾了双腿却重新“站”起来的过 程中,他的母亲始终陪伴、不离不弃,给予了他无穷的力量。师:虽然他失去了用腿行走的能力,一生与病痛斗争,但正如作 家陈村所说:别人用腿走路,丈量大地;史铁生从腿开始思想,体 察心灵。残疾促使他对人生有了更深入的思考,过早的挫折使他还 没来得及浮躁就变得沉静。同学们或许没有过刻骨的悲痛、孤独、 心灰意冷和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生命体验,但一次考试失利、一回情 感坎坷、一段无从避免的弯路出现时,是不是也可以从地坛、从史 铁生这里获取成长的力量呢?请在课后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完成下面 的学习任务(投影)。请你走进地坛,结合史铁生与地坛的故事,以学习小组为单位, 为地坛
17、设计出一条史铁生主题的“文化游览线路”并进行展示。要 求:1.学习小组根据地坛地图,推断并标注出史铁生车辙可能走过 的地方。2.学习小组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每一处史铁生车辙留下印 迹的地方。3.学习小组发言人按照“移步换景”的游览方式,导游 此条文化游览线路。4.请其他学习小组点评发言小组的内容。5.班 级以投票的方式选出本次最佳“文化游览线路”。反思我与地坛(节选)是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的一 篇精读课文,由于篇幅较长,内涵深刻,历来的讲授大都依托史铁 生的其他文章进行群文阅读。但在本课的处理上,我大胆进行了单 篇深读的设计。首先,在阅读前先布置预习作业:以“我与地坛”为题,讲述自
18、己与地坛的故事,聚焦地坛的广2处景致描写,体现自己与地坛的 联系,情景交融。希望借助地坛资源(北京市东城区的学校距离地坛 很近)唤醒学生对地坛的已有体验,从而更真切地比对史铁生对地坛 的体验。学生的习作只是一种导入。接着,在学生对习作片段评析的基础上,完成学习任务单,找出 史铁生笔下描写的地坛景致,概括景致的特点,理解所抒发的情感 以及情与景之间的联系,并在学习小组交流后分享给大家。在这样 的自读思考、共读碰撞中,学生身处一个有影响力的阅读“场”中, 彼此的阅读体验得到很好的碰撞,不断体会着作者与地坛的“和谐 共生”,也品味出了语言蕴含的深意与哲思,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得以 完成。在教学目标的设计
19、上,我进行了取舍。课文节选的两节中,第二 节涉及作者对母亲的怀念,学生有初中学习过的秋天的怀念作 铺垫,所以略讲,此为“舍”。这就让学生在深读时有了充足的时 间去关注作者与地坛的和谐共生,感悟史铁生在地坛写下的对“生” 与“死”的思考,此为“取”。最后,在任务群的学习中,为鼓励学生将课堂上的阅读体验转化 成课堂下的写作,我借助学生课后小组作业“为地坛设计一条史铁 生主题的文化游览线路”,力图让学生在生活中对史铁生有更进 一步的认识,不仅仅是单纯汲取字里行间的内容,更能够走出来, 收获个性化的感悟。这样深读文本的设计其实对师生要求都非常高。一方面,我要与 学生共同进入语言环境,对其中涉及的反映内在生命立场的“生” “死”难题进行阐释,透过“语言”沿着史铁生的描写体悟他的心 路历程,打破与史铁生因生命体验不同而产生的阅读隔膜。另一方 面,我要不断与站在课堂中央的学生进行高质量的对话,通过师生、 生生思想的不断碰撞与交锋,引导、激发出学生深刻的认知、理解。 在课堂上,我充分倾听学生,细致观察学生,启发并鼓励学生说出 内心的真实想法,探索史铁生与地坛“和谐共生”的奥秘。课堂上 虽然侃侃而谈的是学生,但这背后倾注着教师大量的设计、调查、 引导和反思,这个过程“痛并快乐着”。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