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氏外孙入村收麦》导学案教案课堂练习.docx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导学案教案课堂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氏外孙入村收麦》导学案教案课堂练习.docx(2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文氏外孙入村收麦导学案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 .落实诗歌中的重点文词的意义,背诵课文2 .领会诗歌的艺术表达手法的妙处。3 .培养学生结合注释,初步读懂诗歌的能力。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培养学生结合注释,初步读懂诗歌的能力;r解律诗的基本常识,深刻体会诗歌的 艺术手法。思维发展与提升:把握宋代田园诗歌的表现手法,理解诗歌内容,学会鉴赏诗歌。审美鉴赏与创造:培养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培养学生结合注释,初步读懂诗歌的能 力。文化传承与理解:感受古代灿烂的文化,陶冶高尚的情操。重点难点1 .理解诗歌中表现出来的田园生活乐趣。2 .领会艺术表达手法的妙处。学习过程一、背景知识(一)关于田园诗
2、鲁迅先生曾说:“我认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事实并非如此。清人叶燮早己指出,宋代是中国 占典诗歌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以田园诗为例,这种诗歌类型就是在唐代以后继续发展,到宋代呈 现出繁荣昌盛之势。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即有学者撰文指出:东晋陶渊明正式开创了田园诗,并将其推向 第一个艺术高峰;唐代王、孟式的田园牧歌与元、白式的悯农哀歌,从多方面描绘出当时农业社会的面貌, 构成田园诗发展的第二个高峰;宋代则是田园诗发展的第三个高峰期。宋代田园诗是中国田园诗的高峰,对后世的田园诗产生了巨大影响。宋代田园诗的发展与繁荣具体表 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田园诗的创作群体庞大。据笔者粗略统计,两宋有近五百位
3、诗人创作过田园诗, 作者数量远多于晋唐时期。第二、田园诗的数量激增。宋代诗人的个体创作数量普遍多于晋唐诗人。从总 量上看,宋代田园诗的总数突破四千首,远远大于晋唐时期田园诗的总和。第三、田园诗的表现领域有很 大的拓展,对自然风光的描绘巨细不遗,手法细腻;农事题材和农民生活题材在宋诗中异军突起,使得宋 抒写个人生活感受之作,艺术成就也超过早期,如南斋竹:“幽居一室少尘缘,妻子相看意自闲。行到 南窗修竹下,恍然如见旧溪山。”意境闲澹,情趣悠远。文氏外孙入村收麦即写于这一时期,表现出 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关注。苏辙晚年仕途坎坷,自宋哲宗亲政起用元丰新党后,他连年遭贬,远至岭南雷州、循州。远谪岭南之 前,
4、苏辙曾在颖川买出安顿家小,其和迟田舍杂诗并引中云:“吾家本眉山,田庐之多寡,与扬子云等。 仕宦流落,不复能归。中窜岭南,诸子不能尽从,留之颖川,买田筑室,赊饥寒之患徽宗即位后,苏辙 从岭南量移岳州等地,不久被命奉祠,便还归颖川居住,与子孙治田营生。从和迟田舍杂诗的表述麦 生置不视,麦熟为一来。我懒客亦惰,田荒谁使开”来看,苏辙是把田地租给客户耕种的主家。但即便如 此,他与家人也要亲自操持农事,文氏外孙入村收麦即是这类作品。(二)诗意梳理文氏外孙入村收麦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春老人。三夜阴霭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酷劳苦辛。闭縻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诗的首联点明,在
5、农忙时分外孙赶来帮助收割;颔联描写天气状况,淫雨停止,日头晴朗,正是抢收 的大好时机;颈联从做饼沽酒饷这一侧面,反映了劳动的繁忙程度;尾联对操劳农事后仍舞文弄墨的外 孙表达了无限的怜爱之情。作品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表现了宋代士子亲历农桑的行为,很有典型意义。(三)诗歌精析本诗“朴素自然”的诗风“朴素自然”是中华民族经过了时代文明的陶冶而逐渐形成的最主要的审美观念。从字面上来看,“自 然”是“事物本来或原来的样子”。朴素即为“质朴纯素”,保存事物原有的本来面目。在诗文中,“朴素自 然”实现了内容与美的高度融合和和谐统一。在诗歌的艺术表现中,朴素自然将诗歌的形势与内容高度融 合,表现出生活的本来面目
6、和深刻丰富的社会内容,体现为一种至高的审美理想。1 .苏辙朴素自然的诗风首先表现为诗歌情感上的朴实臼然,摒弃矫情,不饰雕琢,全然出自本心,合 乎本性。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中完全就是一幅农村农事图景的刻画,充满了生活的气息,没有雕琢之感觉。2 .苏辙朴素自然的诗风还与其朴实无华和清新自然的诗歌语言有关。如文氏外孙入村收麦:再如“急 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酷劳苦辛。闭廊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文氏外孙入村收麦)“诗中大饼 入诗或为苏辙首创。”生活之语的大量入诗,增添了苏辙闲居颖昌时期诗歌语言的诙谐之趣,同时也体现出 宋代文学通俗化的转变趋势。3 .其次苏辙朴素自然的诗风还体现在其诗歌艺术表现上的
7、信手拈来,无雕琢巧饰,明白如话,自然天 成。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三夜阴霾败场圃,一竿晴口舞比邻。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陪劳苦辛。”诗句 明白如话,天然自成。小结:在苏辙闲居时期的诗歌中,描写的大多是生活中最平常的日常琐事,在整体的诗歌内容上,通达晓畅, 既无矫情也无矫饰,朴素坦率自然。虽然没有奇特的意象和华丽的辞藻,却依然很美,是他经历多重磨难 之后内心所归的自然状态,以及对个体内蕴的丰富追求。四、比较阅读(1)比较外孙文九伏中入村晒麦与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两诗在内容上的差别。外孙文九伏中入村晒麦春田不雨忧无麦,入困得半犹足食。伏中一晒不可缓,早出苍耳犹难得。人言春旱夏当潦,入伏未保天日好。老农经事
8、言不虚,防风防雨如防盗。外孙读书旧有功,五言七字传祖风。旋投诗笔到田舍,知我老来谗且情。秋田正急车难起,汗滴肩赦愧邻里。磨声细转雪花飞,举家百口磨牙齿。食前方丈我所有,燕饼十字或有诸。孙归何用慰勤苦,烹鸡亦有黑葫芦。明确:作品的前半部分表现出诗人对农事的熟悉和关心,后半部分则描写了外孙不辞辛苦地晒麦、以 及自己在家中备饭稿劳他们的情景,作品真实反映了地主阶级直接过问牛产的情形。(2)阅读郑刚中临刈旱苗一诗,体味诗中所表达的思想内涵。我怀高卧心,而为贫所迫。挽我赴尘贱,动与幽趣隔。晓田能几何,早穰正容摘。岂便得收敛,半属租种客。分争既不贤,烈日仍暴炙。劳生可羞叹,皆为糠粒窄。使得二顷田,凶年不相
9、厄。岂复论锚铢,驱驰在阡陌。自当杜衡门,清坐对书册.余粟酿醉醪,笑似双鬓白。注:郑刚中(10881154),高宗绍兴十二年迁川陕宣抚副使兼营田。十七年以件秦桧罢职,提举江 州太平兴国宫,桂阴居住。复徙复州、封州安置。罢职期间,郑刚中创作了不少农事诗提示:诗中描写了自己亲临收获现场的感受,前半部分句句道出地主劳生的尴尬和辛苦,后半部分抒 发了对衣食无忧的生活的向往,虽然思想格调不高,却如实传达了封建租佃制下地主的心声。教学反思(略)文氏外孙入村收麦【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诵读诗歌,把握朗读节奏。思维发展与提升:赏析诗歌对比和侧面描写的手法。【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其中的思想情感,
10、并赏析它们的表达技巧。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了解古人劳动生活,深入体会劳动精神的内涵。【教学重点】把握思想情感,赏析表达技巧。【教学难点】深入体会劳动精神的内涵。【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与诗人相遇1 .齐读下面的诗句,看看它们共同描绘的是什么内容。足蒸暑士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士。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晨星里荒秽,戴月荷锄归。它们共同描绘的是劳动情形,下面我们再进入古人的劳动之中,学习苏辙的文氏外孙入 村收麦。2 .苏辙(10391112),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北宋文学家。嘉祐二年(1057)登进士第。初
11、授试秘书省校书郎、商州军事推官。后因母病故,随父兄 回乡奔丧。嘉祐四年(1059)守丧期满回京。先后任大名府留守推官、制置三司条例司检详文 字。因议事每与王安石不合,出为河南推官。宋哲宗时官至尚书右丞、大中大夫守门下侍郎。宋徽宗时罢职居许州。政和二年(1112),苏辙去世,年七十四,追复端明殿学士、宣奉大夫。宋高宗时累赠太师、魏国公,宋孝宗时追谥“文定”。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其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J其诗力图追步苏轼,风格淳朴无华。苏辙亦善书,其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著有栾 城集
12、春秋集解等行于世。二、读,与诗人相通1 .解题:“文氏”即文姓,苏辙长女嫁于文氏家族,文氏外孙是长女之子,文骥。2 .指名朗读,读准字音。村酷gu闭縻lin3 .把握节奏,再次朗读。朗读指导:七律阅读节拍有两种方式:“二二二一、二二一二”,朗读时要注意节奏,读 起来要有抑扬顿挫之感。文氏外孙入村收麦欲收/新麦/继/陈谷,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替/老人。三夜/阴霭/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酷/劳/苦辛。闭凰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4 .指名翻译诗歌。快到收割新熟的麦子来接续去年的陈谷了,幸有各孙辈来替我收割。连续儿个晚上的阴雨 毁坏
13、了收打作物的场圃,初升的太阳令乡邻欢欣鼓舞。赶紧做好大饼给外孙吃以补偿他的饥饿 困乏,多取一些自酿的酒来慰劳辛勤收割的外孙。收好新麦关闭粮仓回到家里总算结束了农事, 写下这首诗来赞扬外孙不辞劳苦的精神。5 .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描写苏辙晚年闲居颍昌时的日常生活情景。在麦收季节,外孙文骥来村里帮助自己收割麦 子,苏辙写此诗记录。补充:苏辙后期仕途不顺,接连遭贬,晚年退居颍川,潜居颖滨,他深入到农村生活之中, 对百姓疾苦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这个时期苏辙创作了大量的现实主义视作,多反映农民的劳 苦生活。这首诗就写于这一时期。三、品,与诗人同行1 .从这首诗的中间两联可以看出,这次收麦具有什
14、么样的特点?颔联写已经下了三夜的雨,终于盼到了日出,所以这次收麦具有抓住时间抢收的特点。由 颈联中的“饥乏” “苦辛”可以看出,收麦子还非常劳累。2 .这首诗的前两联都含有对比,请予以具体说明。诗的首联中的“新麦”和“陈谷”是新与旧对比,“诸孙”和“老人”是幼与长的对比。 颔联中,“三夜阴霭”与“一竿晴日”是天气坏与天气好的对比,连绵阴雨时人们的沮丧, 雨过天晴时人们的欢欣,形成对比,表现了农村麦收季节久雨忽晴、宜事农桑的喜悦。3 .诗歌标题为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但诗中并没有正面描写外孙收麦的情景,这样的 叙事安排是否合理?合理。诗歌以“收麦”为叙事线索,虽然没有正面描写外孙在田中忙碌收麦的情景
15、,但透 过颔联中邻家的忙碌紧张,仿佛看到了文氏外孙帮忙收麦时忙碌的情景;而颈联的两个细节描 写从侧面表现出外孙辛苦劳作的“饥乏”与“苦辛”;尾联诗人毫不吝啬的赞美再次证明了 外孙收麦的辛劳。诗人虽然没有正面描写外孙收麦辛劳,但诗歌侧面描写麦收季节繁忙的劳动 景象,处处体现出外孙收麦的辛劳。4 .诗歌里,诗人的感情变化是有层次的,请从每一联中提取关键字,分析诗人感情的变 化过程。首联,诗人首先交代麦子成熟的情形,然后叙述自己将依赖外孙收麦的情况,字里行间流 露出对丰收的期待和对外孙的期望;颔联生起波澜,连续的阴雨毁坏了收打作物的场圃,诗人的情绪也转为焦虑,然而“一竿 晴日”的到来使得诗人通乡邻一
16、样欢欣鼓舞,对比手法的运用,将诗人由焦虑到欢喜的心情表 现的鲜明可感;颈联写诗人“急炊大饼” “多博村酷”来款待辛苦的外三,细节描写既表现了对外孙的 疼爱,也表现了诗人对外孙敬老的欣慰;尾联议论抒情,直接表达对外孙的“足精神”的赞赏。整首诗感情表达虽然温和平静,但富有层次,充分体现了诗人身后的生活底蕴。首联:欲赖期盼颔联:败舞焦虑、欢喜颈联:偿劳欣慰尾联:闭怜赞赏5 .综观全诗,诗人表达了哪些感情?前两联写欣慰、喜悦之情:有诸孙替老人收麦;多R阴雨,终有日出。后两联写疼爱、赞 赏之情:为诸孙急炊大饼、多博村酷、赋诗足精神。四、比,与诗人同思尽管茶莒文氏外孙入村收麦这两首诗都是有关劳动的颂歌,但
17、是它们在描绘劳动 场景、歌颂劳动热情方面又不尽相同,试分析其差异。(1)表现手法上:茉苜一诗运用重章叠唱的手法,直接把快乐采摘茶苜的全过程绘声绘色地描写出来,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一诗 运用对比、侧面烘托的手法,间接展现了麦收时节的劳动场景,和谐和睦,其乐融融,其中既 有对劳动艰辛的强调,更有对美满团圆幸福生活的自足。(2)思想主旨上:紫莒这首诗让我们了解了远古太平盛世时期人们生活的一个场景、精神状态,同时也让我们了解到了古代人的生活理念:没有战争、暴政、苛捐杂税,内心 安宁平静,生活上能够丰衣足食。文氏外孙入村收麦这首诗是诗人历经生活波折之后对生活的真实体验,歌
18、颂的是浓浓的亲情和劳动的欢乐。五、悟,与诗人同感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卜2题。游西湖苏辙闭门不出十年久,湖上重游一梦回。行过闾阎争问讯,忽逢鱼鸟亦惊猜。可怜举目非吾党,谁与开樽共一杯?归去无言掩屏卧,古人时向梦中来。释:苏辙:北宋宰相、文学家,晚年为避新旧党争之祸,辞退官职,筑室于颖昌(今河南许昌 市东),自号颍滨遗老。1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说从梦中醒来到西湖之上再游览一次,结尾说古时的贤人在梦中纷纷向“我”走 来,前后照应,强调“梦”带来的快乐。B.颔联运用拟人、对偶手法,通过描述乡民和鱼鸟对他出游西湖的反应,从侧面烘托出 诗人多年过着深居简出的生活。C.尾联
19、中“归去” 一句,是说回到家后什么话也不说,挡住屏风就睡下,是前面主要事 件一游西湖的结局。D.本诗结构圆合,以“闭门”始,以“闭门”终,表达宦情淡薄。文章也自然淡泊,意 境闲淡,情趣悠远。答案:A解析:A项,“带来的快乐”的说法有误,其感情应是郁郁寡欢、苦闷。2 .与陶渊明“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心情相比,作者在本诗尾联表达出的思想感 情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解析:陶渊明是田园诗人,向往田园生活。“樊笼”比喻官场生活,“复得返自然”,如 鸟儿离开樊笼一般的投进大自然的怀抱,内心的快意不言而喻。而苏辙虽是辞官归隐,但由 注释可知,是迫于无奈。通过“闭门不出十年久”可知其深居简出的生活,并无
20、投身自然的 乐趣。通过尾联“古人时向梦中来”可知诗人不与外界交往,只与古人为友,聊以自慰,写出 了内心的孤独、寂寞、无奈之情。文氏外孙入村收麦【学习目标】1 .语言目标:诵读这两首诗,把握它们的朗读节奏,体会其形式特点。2 .审美目标: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其中的思想情感,并赏析它们的表达技巧。【学习重难点】诗歌的内容和思路,诗歌运用的表现手法以及动词的含义古文字词的比较辨析【学习过程】任务活动一:诵读全诗,理解大意1 .边诵边读,用7”划分这首诗的朗读节奏,并用标出诗的韵脚。文氏外孙入村收麦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替老人。三夜阴篷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酷劳苦辛。闭縻归来真
21、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答案:文氏外孙入村收麦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替/老人。三夜/阴篷/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酷/劳/苦至。闭縻/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2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描写了 表现了答案:诗人与亲人抢收小麦的情景;劳作的繁忙与辛苦任务活动二:赏析技巧,体悟情感3 .这首诗的前两联都含有对比,请予以具体说明。答:答案:诗的首联中的“新麦”和“陈谷”是新与旧对比,“诸孙”和“老人”是幼与长的 对比。颔联中,“三夜阴霆”与“一竿晴日”是天气坏与天气好的对比。4 .从这首诗的中间两联可以看出,这次收麦具有什么样的特点?答:答案:
22、颔联写已经下了三夜的雨,终于盼到了日出,所以这次收麦具有抓住时间抢收的特 点。由颈联中的“饥乏” “苦辛”可以看出,收麦子还非常劳累。5 .综观全诗,诗人表达了哪些感情?答:答案:前两联写欣慰、喜悦之情:有诸孙替老人收麦;多日阴雨,终有日出。后两联写疼爱、赞赏之情:为诸孙急炊大饼、多博村酷、赋诗足精神。学习任务二:情景与任务反馈检测一、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游西湖苏辙闭门不出十年久,湖上重游一梦回。行过闾阎争问讯,忽逢鱼鸟亦惊猜。可怜举目非吾党,谁与开尊共一杯。归去无言掩屏卧,古人时向梦中来。注:苏辙晚年为避新旧党争之祸,辞退官职,筑室于颍昌(今河南许昌市东),自号颍滨 遗老。1 ,下
23、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第二句说游览西湖如梦一般,结尾说古时的贤人在梦中纷纷向“我”走来,前后照应, 强调“梦”带来快乐。B . “归去” 一句,是说回到家后什么话也不说,掩挡住屏风就睡下,是前面主要事件游 西湖的结局。C.本诗最后说“无言掩屏卧”,只能与古人为友聊以自慰,表现出诗人饱经政治风霜而 隐退多年的孤独、寂寞和无奈之情。D .本诗结构圆合,以“闭门”始,以“掩屏”终。语言自然淡泊,意境闲淡,情趣悠远。 代田园诗反映农村生活的广度和深度,都远远超过晋唐的作品。第四,宋代田园诗的体式大备,它们不仅 采用了较为传统的五古体、七律体、七绝体,以往田园诗中从未用过的楚辞体、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外孙 入村收麦 导学案 教案 课堂 练习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