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赤壁赋》(学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系列(统编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6.1《赤壁赋》(学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系列(统编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学习提示赤壁赋同步学案是写景抒情的名篇,写于宋神宗时期。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黄州时期是苏轼创作上重要的分水岭,在此期间,他创作了著名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 后赤壁赋。本文为前赤壁赋,文章写景充满诗情画意,并采用“主客问答”的说理方式,逐层阐述 作者的观点,思想认识逐步深化。全文通过铺陈和排比形成了一种整饬之美。在阅读这篇课文的时候,我们要结合诗人的人生经历,在读通、读懂的基础上,梳理文中情感起伏 变化的脉络,抓住文章写景、抒情、说理完美融合的特点,体会作者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和旷达乐观的人 生态度。:素养目标廨痂忧的生平、作品,以及文章的创作背景,积累文化常识。2 .
2、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疏通文意并背诵全文。3 .了解“赋”的相关知识,了解作品“以文为赋”,骈散结合的形式特点,鉴赏语言艺术。4 .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1F晴、理乂融的特点,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k课堂环节苏东坡成全了黄州,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这实在是一种相辅相成的有趣关系。苏东坡写于黄州的那 些杰作,既宣告着黄州进入了一个新的美学等级,也宣告着苏东坡进入了一个新的人生阶段。环节一:知人论世1.走近苏轼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世称苏东坡、苏仙。嘉祐二年(1057年), 苏弑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
3、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 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僮州。宋徽宗时获大敖北还,途中于常州病 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 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 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文赤壁自古素有“风景如画”之美誉。至于为何称之为赤壁,说法不一。或许因其山崖陡峭,壁如刀 削,犹如城壁一般,且呈赭红
4、色,故称之。或许当年苏轼见当地人把黄州叫作“赤鼻”,误把“赤鼻”当 “赤壁”,再观其地形酷似,就不曾深究,误认为它是赤壁之战的古战场。于是,他排遣愁绪,赤壁怀古, 寄情于山水之间,撰妙文于笔端,方有了后人击节赞叹不已的千古绝唱。这真是黄州百姓之荣光,实在是 个美丽的错误!如今,慕名而来游览文赤壁的观光客,从四面八方纷至沓来。驱车到武汉,向东走一个多小时的车程, 就到了湖北黄州的文赤壁。一下车,就可远远望见儒雅文豪苏东坡,那是山坡下一尊高高站立的汉白玉石 雕像。为他铸造这么一尊高大石雕,是应该的,苏东坡理所应当是这里的主角。大家纷纷走近前去,仰视 这位彪炳千古的大文豪,高兴地和苏东坡合影存照。我
5、凝视苏东坡良久,他英俊洒脱,气宇轩昂,那眉宇间,襟袍临风处,无不溢出文人雅士的睿智和大 度,仿佛他正在拂袖挪步,缓缓走来。正欲上前与之搭讪时,不禁一愣,哑然失笑。迎面一座山,不高,随同众游人拾级而上。居高临下,山壁下面只轲两池死水。抬头北望,远处才是 白茫茫的长江。在宋代,长江就在这座山脚下拍壁奔流的啊,几百年后已淤积成滩,如今滩地上已盖满了 密密麻麻的房子。遥想当年,苏轼就在此地与友人一起两度泛舟游玩,怡情山水,饮酒作乐,感叹过“大 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试想,他第一次秋游之后,写下赤壁赋;仅仅三个月后的冬天,重 游赤壁再写赤壁赋时,就曾感叹“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何况
6、他去世九百多年后的今 天呢?早已星转斗移,时过境迁,江山易改矣。而今虽依然涛声依旧,毕竟江面已远去,古时东坡赤壁以 及泛舟游览情景,唯有梦里再现了。黄州之于苏轼,简直太重要了。黄州是苏轼做官时间最长的地方,有四年零两个月之久。他大体上做 了四件事:躬耕东坡、放浪山水、修身养性、激情创作。黄州优美的山水风景,他自身特殊的人生经历和 境遇,给了他无穷的创作源泉。谪居黄州期间,苏轼以挥洒自如的笔力,创造了具有开拓意义的新的生活 和新的艺术形象,冲破了艺术樊篱,开拓了诗词歌赋反映现实生活的新路子。他一生中最有影响的作品多 出自黄州,他艺术上的顶峰是在黄州。据悉,在数量上,苏轼在黄州写了 753篇作品,
7、其中诗歌214首, 词79首,散文457篇,赋3篇。在质量上,文学上的代表作有“一词二赋”,书法上的代表作是寒食帖, 乃至饮食上的东坡肉、东坡饼、东坡羹等名菜也都是他在黄州时发明的。这些都是黄州一笔极其宝贵的文 化遗产啊。哦,对了,包括苏轼的号“东坡居士”,也是他躬耕于黄州东坡之时取的。东坡是营地,长期无人耕 种,是瓦砾之场,不适合耕种。又因当年大旱,从未躬耕的苏轼饱尝了开荒种地的艰辛,但是他仍然很乐 观,很豁达。一个月夜,苏轼拄着拐杖,走在东坡的田间小路上,诗兴大发,写下著名的小诗东坡:“雨 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牵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写道:“苏东坡成
8、全了黄州,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苏轼被贬谪到黄州, 反而为他营造了创作名篇佳作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这真是逆境出成果,逆境造就人才的典范。苏轼个 人之不幸,命运的阴差阳错,反而成就了黄州赤壁之大幸,更是中国文学之大幸!苏轼遭遇贬谪,遇厄运而不悲观消沉,失意而不失志,胸襟开阔大度,“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怎 不让人敬佩万分?他文如其人,直抒心灵,率直本真,赤壁怀古之赋、之词,皆于悲愤之中更见其旷达情 怀。永远的苏东坡,永恒的文赤壁。苏东坡传的作者林语堂曾说:“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 无一难能有二的。”作为后人的我们,崇敬仰慕苏东坡如此。我们这些后人的后人,自然还会如我们一般 敬仰于他,甚
9、或有过之而无不及。苏东坡千古流芳,文赤壁亦随之而名垂千古。(选自中国散文家,有删改)思考:余秋雨说:“苏东坡成全了黄州,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课后作业完成同步资源的课后巩固答案环节二:初读感悟(一)预习检查:1 .给加点字注音:壬戌(renxu)属客(zhu)冯虚(ping)和之(电蹩妇(If)修然(qiao)触肥(zhulu)胆酒(shi)横缪(shud)随樽(pdo)顺舟(pian)野端(fu)须用(yti)任务活动因声求气,品味内涵任务3:明确 从赏景之中获得“乐”,因客之箫声而“生悲”,通过苏子之宽慰使客“喜而笑”。情感 脉络是“乐悲喜”。环节三:深度探
10、窕任务活动一 疏通文意,品读内涵令解读第一段活动:解释下列词语壬戌之秋,七月直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房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2遹,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既望:过了望日。泛舟:驾舟 游于赤壁之下:(状语后置) 徐:缓慢。 兴:起属(zh【i):通嘱,致意,倾注。本文指劝酒少焉:一会儿翻译: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举起酒杯 向同伴劝酒,吟诵明月中“窈窕”这一章。不一会儿,明月从东山后升起,在斗宿和牛宿之间徘徊。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
11、 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白露:指白茫茫的水汽横:笼罩 纵:任凭一苇:一片苇叶,指小船所:的地方如:往,到去凌:越过 万顷:指广阔无边的江面。茫然:形容江面旷远迷茫。冯虚:通“凭”,凌空止:停止,指停栖遗世:脱离人世。独立:指独立生活翻译:白茫茫的雾气笼罩江面,水光连着天际。任凭小船漂流到各处,越过那茫茫的江面。多么辽阔呀,好像凌空乘风而行,并不知道哪里才会停栖,感觉身轻得似要离开尘世飘飞而去,有如道家羽化成仙。 活动:问题探究思考1:明确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思考2:明确 首句紧扣题目,写月圆之夜与客泛舟赤壁,点明出游的时间、人物、方式、地点。这是赋的 常规写法。思考3:明
12、确 乐甚。因为美景、扬饮、友情等。思考4:明确这一段的描写蕴含着一种深沉隽永的诗意。泛舟赤壁之下,头顶一轮皓月,脚踩万顷碧 水,白茫茫的水汽笼罩江面,清风徐徐吹拂,一叶扁舟如一片苇叶,漂浮于水面,任意飘荡。景象如梦境 一般,赏心悦目,令人陶醉其中。作者这样写是“辞翁之意不在酒”,长江的大气、饮酒吟诗的快感、豁达的情境都使下文的“悲”显得 更加浓重和凄凉,为下文写“悲”做了铺垫。思考5:明确清风经拂人面,江上风平浪静。这一句描写了一个宁静、优美的环境,短短两句,就描绘出秋江的爽朗和澄静,这也正是游人悠然自得,怡然自乐的内心写照。思考6:明确 月亮从东山后面露出了脸,到斗宿和牛宿之间就徘徊不前了,
13、一 “出”,一 “徘徊”,运用 拟人的手法,写出月亮不易察觉的缓缓移动,以及对游人的依依养恋和脉脉含情。也反映出作者看月亮时 愉悦的感受。令解读第二段活动:解释下列词语于是饮酒生甚,拒舷而里之。歌日:桂搜兮兰集,击空阴兮邂流光。渺渺兮子怀,望筵兮夭一方。” 乐甚:快乐极了扣:敲击歌:名作动,唱歌棹、桨:均指船桨空明:指月光下的清波溯:逆流而上流光:指江月上流动的月光渺渺:悠远的样子予:我怀:心中的情思美人:比喻自己所思暮的人。常指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翻译:于是,喝着酒,快乐极了,用手叩击着船舷,应声高歌。歌中唱道:“桂木船棹呵杳兰船桨,划破月 光下的清波,船在月光流动的江面上逆流而上。我的情思
14、啊悠远茫茫,思念心中的君主啊,在天边遥远的 地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裹,如泣如近;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 蛟,泣孤舟之舟妇。倚:依、循歌:歌声和:唱和怨:怨恨慕:思慕诉:倾诉袅袅:声音婉转悠长绝:断缕:细丝舞:使舞动幽壑:深谷泣:使哭泣髅妇:寡妇翻译:有吹洞箫的客人,依着节奏同声唱和,洞箫呜呜作声:像是怨恨,又像是思慕,像是哭泣,又像是 倾诉,尾声凄切、婉转、悠长,如同不断的细丝。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妇听了落泪。 活动:问题探究思考1:明确悲凉箫声的伤感。思考2:“桂棹”“兰桨”比喻品行高洁。“美人”指作者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
15、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歌声表现了作者在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生活的执着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关切而不甘沉沦的情怀。思考3:明确此处描写萧声,借助夺张、想象,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化柚象为具体,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使人如闻其声。作用:四个比喻、两处夺张的应用渲染了箫声的悲凉,而正是这种悲凉触动了作者受挫之后的那种隐忧 微愁,由此作者不禁触景伤怀,浮想联翩,悲从中来。思考4:明确 由乐到悲。主要由客人的洞箫声引发的。由欹声想到人生无常和生命的短暂。 令解读第三段活动:解释下列词语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日:“何为其然也? “客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
16、 乎?酉望夏口,茏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愀(qiao)然:忧愁凄怅的样子 正:形容词使动,使正危坐:端坐 西、东:名作状,向东、西缪:通“缭”缭绕、盘绕郁:茂盛的样子困:表被动,被困句式分析:何为其然也?类型宾语前置现代语序为何其然也?释义何:疑问词,作宾语为:介词其:代词,指曲调然:的样子,指悲凉翻译:为什么(曲调)这样(悲凉)呢?翻译:苏轼的容色忧愁凄怆,(他)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客人问道:“(曲调)为什么这样(悲凉)呢? ”同 伴回答:“月明星稀,鸟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这里)向西可以望到复口,向东可以望到武 昌,山河接壤连绵不绝,(目力所及)一片苍
17、翠。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轴萨千里,旌旗蔽空,丽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方:当 下:名作动,攻占、攻下东:名作动,向东进 W:船头船尾的并称,指船首尾相连。麻酒:斟酒固:本来渔樵:打鱼砍柴渚:江中小洲侣、友:意动,以为侣;以为友匏樽:葫芦做成的酒器句式分析:而今安在哉?类型宾语前置现代语序而今在安哉?释义安:疑问词作宾语在:谓动语动词(可否可把在理解为介词,用法和“何为其然也? ” 一样?)翻译:当他攻陷荆州,攻占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麾下的战船延绵千里,旌旗将
18、天空全都蔽住,在江边 持酒而饮,横执长矛吟诗作赋,本来是当世的一代枭雄,而今天又在哪里呢?何况我与你在江边的水渚上 捕鱼砍柴,与鱼虾作伴,与麋鹿为友,(我们)驾着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敬酒。世蜉蟒于天地,遨沧海之一襄。哀吾生之舞,羡长江之无穷。接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 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寄:寄生渺:渺小粟:米粒须臾:片刻挟:带、持,本文指偕同,包:相拥长终:长存骤得:轻易得到托:寄托遗响:余音,指箫声悲风:悲凉的风,指狄风翻译:(我们)如同蜉蜡寄生于广阔的天地,像沧海中的一颗粟米那样渺小。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 刻,(不由)羡暮长江没有穷尽。(我想)与仙人携手遨游各地,与
19、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我)知道这是不 可能马上得到的,因而只能把箫声的余音寄托给这悲凉的秋风。” 活动:问题探究思考1:明确人生失意的悲情。思考2:明确“方其”以下,从曹操兵力的强大和地盘的扩张写出了其声势和气派,然后以“醐酒临江, 横槊赋诗”八字勾画出曹操盖世英雄的形象,显得格外饱满,有立体感。最后“固一世之雄也”的一总,“而 今安在哉”的一跌,最见功力。上一句所谓“顿挫以蓄势”,下一句所谓“折落以寄概说明人,包括曹 操这样的英雄,生命都是有限的,不可能与天地长存。这几句,是推测,是想象,却全力以赴,大肆渲染, 此即所谓“铺”,乃作赋之正规写法。思考3:明确 对比。一是由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曹
20、操、周瑜)的消逝想到自己的渺小,二是由江水无穷想到 人生须臾,三是要摆脱现实处境(自己贬谪黄州,青春虚度),却“知不可乎骤得。赋写“客人”的生悲 之因,实为下文写苏子的开导之词蓄势。令解读第四段活动:解释下列词语苏子日:“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逝,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 观之,则天地亶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逝:往斯:这、此,指水 盈:满虚:缺彼:那,指月亮卒:到底,最终消长:消减和增长盖:句首语气词,表假设将:假若,如果自:从曾:竟无尽:指永恒翻译:苏轼说:“你也知道那水和月亮?不断流逝的就像这江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时
21、圆时缺的就像这 月,但是最终并没有增加或减少。可见,从事物变化的一面看来,天地间没有一瞬间不发生变化;而从事 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与自己的生命同样无穷无尽,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苞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里。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 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遇。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J 主:主宰苟:假使、如果取:占有禁:禁止用:使用竭:竭尽,枯竭造物者:指大自然藏:宝藏共适:共同享有翻译:况且那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宰,假若不是我所拥有的,即使一丝一毫也不会占有。只有江上的清 风,以及山间的明月,送到耳边便听到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
22、占有这些不会有人禁止,享用这些也 不会有竭尽的时候。这是造物者(恩艮易)的没有穷尽的大宝藏,你我尽可以一起享用。” 活动:问题探究思考1:明确 随缘而安的态度。思考2:明确 苏子从两个角度来劝说客:从“变与不变”的角度。从变的角度说,天地宇宙也是瞬息万 变的,就如水和月亮一样,江水日夜不停地流,月从亏到盈不断变化:从不变的角度,作为个体的人,生 命是短促的,但人参与了整个人类的生命活动,而作为整个人类,又同宇宙一样是永恒存在的。从“取 与不取”的角度。大自然是个无穷的宝藏,可以作为人们的精神寄托,摒弃(不取)蜗角虚名,而取无穷 的自然万物(明月清风)为“吾”所享用。作者认为,应该忘怀得失,顺其
23、自然,从中得到乐趣。这体现 了苏轼乐现旷达的人生态度。思考3:明确 从具体的月亮和水说起,从变与不变的角度,得出了无论是宇宙还是人生,都是相对的道理。 认为如果从变的角度来看,人生百年,天长地久,其实一眨眼的功夫都不曾保持常态;如果从不变的角度来 看,万物无穷无尽,人生也一样绵延不息。思考4:明确 这是一种辩证的观点,有一定的道理。这种宇宙观表现了诗人对政治迫害的的蔑视,对于所 追求的理想的坚持;表现了他在身处逆境时候的一种豁达、开朗、乐观、自信;也表现了随缘自适、随遇 而安的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这种态度包含了一种无可奈何的安慰。思考5:明确 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非但不必因为“吾生之须臾”
24、而羡“长江之无穷”,而是要使“无 穷”的万事万物为“吾生”所享有。 解读第五段活动:解释下列词语客喜而笑,洗盏更酌。直接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盏:酒杯更酌:重新斟酒肴核:佳肴、水果狼藉:也作“狼藉”,凌乱相与:相互、相交枕藉:枕头与垫席。现代汉语中引申为“沉溺,埋头”。翻译:客人(听了之后)高兴的笑了,清洗酒杯重新斟酒。菜肴和果品都被吃完,只剩下桌上的杯磔一片 凌乱。(我与同伴)在船里互相枕着垫着睡去,不知不觉天边已经显出白色(指天明了)。 活动:问题探究思考1:明确忘情尘世的洒脱。思考2:明确 (1)呼应开头,如“舟中”呼应“泛舟”,“东方之既白”呼应”月出于东山之
25、上”,使文章的结构更加完整。反衬,用“杯盘狼箱”的杂乱来反衬作者内心世界的舒适、宁静。这时的喝酒 已不是为了借酒消愁,而是因为精神达到了 “自由”和“解放”以后的轻松愉悦。作用:作者极写游赏之乐,进入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表达了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思考3:明确 这种结尾是向政敌的一种暗示:我虽然遭受迫害,贬谪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 寂寞也不苦恼。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整体探究思考1:明确 (1)观点一:是认同文章的纪实性。有人考证同游之“客”确有其人,就是道主杨世昌。 杨道士多才多艺,善画L水,长于吹箫。从文中“客有吹洞箫者” 一句,也可作出判断。观点二:是认同形式上的虚托性。
26、主客问答这种形式本来就是赋体文章的典范手法。苏子能从清风明月中 寻求解脱,蕴含了多少无奈与伤悲!苏子随之阐说自己的变与不变论,进行劝慰。这与其说是“劝客”, 莫若说是“慰己”。所以,“主客”我们都可以理解为苏轼自己。这是现实中的肉身与独立之精神的对话。 无论“客”指谁,“客”的存在是对“主”一苏子极好的衬托:“客”的落寞伤感,反衬出苏子身遭 贬谪、身处逆境而不消沉、不颓废的人生智慧;“客”的悲观消极,反衬出苏子乐观、旷达、洒脱的积极 情怀。思考2:明确保留传统赋体诗的特质和情韵特点:运用赋体传统的对话形式、韵文和对偶句式,使文章富 有节奏感。突破了传统赋的表现手法:章法结构和语言格式注入了更多
27、散文因素,造语多有变化,用典不拘故事, 写景富于变化,使文章如行云流水,挥洒自如,不拘一格。思考3:明确观点一不是消极的。全文通过主客对话表现出的忧伤和喜乐,都是作者内心矛盾和复杂感 情的真实反映。作者赞成从多角度看问题而不同意把问题绝对化,提倡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理 性地对待生活,表现出一种洒脱、豪迈的气度,使得这篇文章具有了积极进取、达观超然的感情基调。 观点二 是消极的。作者感叹自己生命的短暂无常,美慕江水的长流不息,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 但那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所以才把悲伤愁苦“托遗响于悲风”,通过箫声传达出来。文中客人的回答表现 了一种消极的人生观和虚无主义的思想,这
28、是苏轼借客人之口流露出的自己思想的一个方面。作者慨叹个 人渺小、人生短暂,流露出不能改变自身命运的忧伤和无奈。任务活动二分析特色,学以致用“以文为赋”、骈散结合。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的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 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的对偶等方而的束缚,更多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诗歌的深致情韵,又 有散文的透辟理念。特别宜于诵读,并且极需声韵之美,体现了韵文的长处。形象优美,善于取磐。如连用的五个比喻,渲染了箫声的悲凉,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音诉诸读者的视 觉和听觉,写得具体可感,效果极佳。情、景、理融为一体。全文融景、情、理于一炉。景则水月流光,情则哀乐相生,理则物我相
29、适。其间 杂以呜呜箫音,悠悠古事。体物写志,不离眼前景;议论、抒情又不囿于眼前景。真的是:情因景生,景 以情显,由情人理。主客对答的辞赋结构。主客对答是赋的传统手法,主客一般是作者一人的化身。任务活动三比较阅读,拓展延伸 活动一:对比并思考明确 赤壁赋寄托自然如斯生生不息的旷达之感,并展现积极追求超脱、乐观与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 本文:借助“水”与“月”营造幽静安谧的氛围,表现悠然自得的人生态度。 活动二:对比并思考明确 赤壁赋:“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 也。”认为将个体融入自然便可得到永恒,表现旷达乐观情怀。后赤壁赋:“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
30、,:禀乎其不可久留也。”认识到个体的渺小,自然的强大,对自 然感到敬畏,表现悲、恐之情。湖心亭看雪通过对湖心亭赏雪巧遇一事的描写,表现作者遗世独立、卓尔不群的高雅情怀。 环节四:思考延伸明确文学方面,苏轼被贬谪到黄州,黄州优美的山水风景和自己特殊的经历反而为他营造了创作名篇佳 作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从而写下了大量的名篇佳作,也让黄州声名远扬。思想性格方面,苏轼被贬 黄州以及在黄州游玩躬耕等经历,成就了一个旷达洒脱的苏轼。生活(饮食)方面,苏轼在黄州发明了 东坡肉、东坡饼、东坡羹的名菜,同其诗文一样成为了黄州一笔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
31、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 湘竹石图卷枯木怪石图卷等。苏轼的复杂思想儒 积极入世,忧国忧民,平生倾慕贾谊佛 精通佛学,不计得失,常与僧人来往道 好学老庄,齐万物,一死生,追求内心平和儒家的积极入世态度与佛道的超然物外,与世无争的态度是矛盾的,但又奇妙地统一在苏轼身上。当儒家 思想遭遇挫折时,苏轼却能峰回路转,在佛道二家思想中找到精神归宿。2 .了解写作背景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遭受政治迫害,被贬谪到黄州已经两年了。“长江绕廓知鱼美,好竹连山 觉笋香”,水中的鲜鱼,山间的竹笋,江城的一切风物,都给政治失意的苏轼带来莫大的慰藉。这时,他 曾站立在江边赤壁之上,眺望如画江山,唱出了 “大江东
32、去”的豪放歌声。他还在七月十六日一个幽静的 夜晚,驾舟畅游于赤壁之下的长江水面,写下了千古名作赤壁赋。3 .解题赤壁:地名,位于黄州附近,一般认为在今湖北武汉市的赤矶山。赋,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由诗经楚辞发展而来。有辞赋、骈赋、律赋、文赋等。赋在形式上有三 个特点: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排偶和 藻饰是赋的一大特征。赋在内容上的特点:铺采摘文,体物写志。赋恻重于写景,借景抒情。拓展“赋的演变”古赋(秦汉)指六朝以前的赋体,汉代主要以铺张渲染为能事,鸿篇巨制,繁缗富丽。骈赋(魏晋南北朝)受骈文影响,讲究对仗工整。律赋(唐)科举中写赋,按照诗歌声
33、律,除句式对偶外,还限制用韵,规定平仄配合,音律谐和。文赋(宋)打破声律限制,加入散文特点。诗以抒发情感为重,赋则以叙事状物为主4.了解“乌台诗案”宋神宗在熙宁年间( 10681077)重用王安石变法,变法失利后,又在元丰年间(10781085)从 事改制。就在变法到改制的转折关头,发生了苏弑乌台诗案。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 审。乌台指的是御史台,汉代时御史台外柏树很多山有很多乌鸦,所以人称御史台为乌台,也戏指御史们 都是乌鸦嘴。“乌台诗案”是元丰二年发生的文字狱,御史中丞李定、舒亶等人摘取苏轼湖州谢上表 中语句和此前所作诗句,以谤讪新政的罪名逮捕了苏轼,苏弑的诗歌确实有些讥刺
34、时政,包括变法过程中的问题。但此事纯属政治迫害。环节二:初读感悟(一)预习检查:1 .给加点字注音:壬戌()属客()冯虚() 相之0 革妇()地然()触挈O削酒O横拳()年樽()向舟()辱蜥() 须氏()任务活动因声求气,品味内涵任务说明:朗诵是一门有声语言艺术。这种有声语言艺术属于二度创作,朗诵者通过对作品的理解和 情感的表达,把文字作品转化为带有音韵美的再创作的有声语言形式。在朗诵时,可以深刻体会作者的生 活环境、心理特征、思想感情等,陶冶了朗诵者的情操,同时也给聆听者美的享受,引起共鸣。任务1:划分节奏,明确重音和语调。任务2:聆听朗诵。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任务3:学生自读,并分析文
35、章情感变化的脉络是怎样的? 环节三:深度探究任务活动一 疏通文意,品读内涵任务说明:文言文阅读把握关键字词的含义,疏通文意是读懂文章,体会情感和把握主旨的前提。在 文言文阅读的过程中要注意到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并在此基础上,结合 写作背景,文人的生平经历,理解“义理”这一层面的重要内容。Q解读第一段活动:解释下列词语壬戌之秋,七月直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饯来,水波不兴。举酒展客,诵明月之诗, 歌窈窕之章。之道,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既望: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徐:兴:属(zhU):少焉: 翻译: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
36、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 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白露:横:纵:一苇:所:如:凌:万顷:茫然:冯虚:止:遗世:独立:翻译: 活动:问题探究思考1:概括本段的内容。思考2:开头第一句在全文中有何作用?思考3:本段苏子的心情怎么样?为何?思考4:第一段描写的赤壁之景美在何处?为什么这样写?思考5:鉴赏“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二思考6:试分析“徘徊”一词的效果。解读第二段活动:解释下列词语于是饮酒乐甚,担舷而歌之。歌日:桂捏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乐甚:扣:歌:棹、桨:空明:溯:流光:渺渺:子:怀:美人:翻译: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理如基,如泣
37、如近;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塾之潜蛟, 泣孤舟之菸妇。倚:歌:和:怨:暮:诉:袅袅:绝:缕:舞:幽壑:泣:蔑妇:翻译:活动:问题探究思考1:概括本段的内容。思考2:联系本文的背景,说说歌词中的“桂棹”“兰桨”有什么含义? “美人”指代什么?歌词代表了作者怎样的情怀?思考3:写客人“呜呜然”的箫声,采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思考4:作者的好心情是怎样发生变化的?又因为什么?。解读第三段活动:解释下列词语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日:“何为其然也? “客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酉望夏口,兖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用于周郎者乎?愀(qicio)然:正:危坐:西、东
38、: 缪:郁:困:句式分析:何为其然也?类型现代语序释义翻译:左其破荆州,王江陵,顺流而无也,触萨千里,旌旗蔽空,一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 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但鱼虾而宏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方:下:东:岫舲:麟酒:固:渔樵:活:侣、友:匏樽:句式分析:而今安在哉?类型现代语序释义翻译:寄蜉蟒于天地,邀沧海之一塞。哀吾生之须臾,羡长 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 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寄:渺:粟:须臾:挟:抱: 长终:躲得:托:遗响:悲风:翻译:活动:问题探究思考1:概括本段的内容。思考2: “方其而今安在哉”,是如何塑造曹操形象的?思考3
39、作者借主客问答的方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那么,“客人”之悲来自哪几方面?采用 了什么修辞手法?解读第四段活动:解释下列词语苏子日:“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遒者如逝,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 观之,则天地置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逝:斯: 盈:虚:彼:卒:消长:盖: 将:自:曾:无尽:翻译: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苞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里。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 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差,用之不遢。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去道主:苟:取:禁:用:竭:造物者:藏:共适:翻译:活动:问题探究思考1:
40、概括本段的内容。思考2:针对客所发出的人生悲叹,苏子是如何劝说客的?这体现了苏轼怎样的人生态度?思考3:作者是如何回应客人的悲叹的?思考4:这是一种怎样的人生观?如何评价?思考5:那么诗人主张从什么地方寻求安慰呢?。解读第五段活动:解释下列词语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盏:更酌:肴核:狼籍:相与:枕藉:翻译:活动:问题探究思考1:概括本段的内容。思考2:文章为什么以酒后“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的景象作结?这样写有何作用?思考3:这样的结尾有什么深刻含义?整体探究思考1:本文采用了主客问答、抑客扬主的形式,文中的“客”指谁?如何理解“客”的存在
41、?思考2:本文“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是如何体现的?思考3:赤壁赋是苏轼于“乌台诗案”获释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时所作。有人说作者在这里触景生 情,借题发挥,以抒发自己被贬谪后内心的苦闷和对宇宙、人生的感悟,流露出一种“人牛.短促无常”的 消极情绪。你觉得本文的感情基调是消极的吗?任务活动二分析特色,学以致用任务说明:写作特色是指文章在某些方面所体现出来的显著的写作技巧、写作特点和效果。写作特色 因人而异,写作特色运用得好,能增强文章的表达力,使得文章引人入胜。写作特色内涵丰富,例如结构、 修辞、语言、叙事特点、表达方式等等。准确分析并概括文学作品的写作特色,有助于提升阅读者的感悟 力,也为表达
42、提供了方法借鉴。思考:分析本文的艺术特色任务活动三比较阅读,拓展延伸任务说明:同样一个题材,不同作者会选择不同的形式加以表现,不用的语言加以呈现;同一体裁, 不同时间会有不同的情感寄离和志趣表达。文学的“和而不同”的美学观念,从未过时。将相关作品放在 一起进行对比阅读,可以拓宽品读者的情感体验,加深对主题的认识,鉴赏不同的艺术手法。 活动一:对比并思考秋月泛湖,游之上者,未有若周君山之上也。不知古人曾有是事否?而余平生以为胜期,尝以著之诗 歌。今丁卯七月望夜,始得一为之初发棹自龙口,向香炉。月升树端,舟入金碧。偕者二僧一客,及费甥、 坡孙也。南崖下渔火十数星,相接续而西,次第过之,小船捞虾者也
43、。开上人指危崖一树曰:“此古橙无 虑十数围,根抱一巨石,方丈余,自郡城望山,见树影独出者,此是也。”然月下舟中仰视之,殊不甚高 大,余初识之。客黎君曰:“苏子瞻赤壁之游,七月既望,今差一夕尔。”余顾语坡孙:“汝观月不在斗 牛间乎? ”因举诵苏赋十数句。又西出香炉峡中,少北。初发时,风东南来,至是斜背之,水益平不波,见湾菊,思可小泊,然且行。 过观音泉口,响山前也。相与论地道通吴中,或说“有神人金堂数百间,当在此下耶”?夜来月下,山水 寂然,湘襄、洞庭君恍惚如可问者。又北入后湖,旋而东。水面对出镜火光,岳州城也。云起船侧,水上渝渝然。平视之,已作横长状,稍上乃不见。坡孙言:“一日晚,自沙者见后湖
44、云出水,白团团若车轮巨瓮状者十余积,即此处也。”然 则此下近山根,当有云孔穴耶?山后无居人,有棚于坳者数家,洲人避水来者也。数客舟泊之,皆无人声。 转南出沙番,穿水柳中,则老庙门矣。志称山周七里有奇,以余舟行缓,似不翅也。既泊,乃命酒肴,以子鸡苦瓜拌之。月高中天,风起浪作,剧饮当之,各逾本量。超上人守荤戒,裁 少饮,啖梨数片。复入庙,具茶来。夜分登岸,别超及黎,余四人循山以归。明日记。(吴敏树君山月夜泛舟记) 思考:“水”“月”是文中作者寄托情感的重要载体,试比较分析赤壁赋与本文两篇文章中“水”“月”所寄托 的不同情感。 活动二:对比并思考后赤壁赋(节选)苏轼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
45、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 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崂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 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久留也。 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编 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湖心亭看雪张岱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孥舟,拥叁衣炉火,独往 湖心亭看雪。雾淞沆前,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日:“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拉余同饮。余 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日:“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思考:仔细阅读赤壁赋第四段和后赤壁赋(节选)及湖心亭看雪,试比较思考:其中的情怀有 何不同?环节四:思考延伸永恒的文赤壁曹香熟悉文史的人皆知,赤壁有文赤壁、武赤壁之别。武赤壁,自然指的是史上曾发生赤壁之战的武昌赤 壁:文赤壁,指的是北宋大文豪苏轼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误把黄州赤壁当作赤壁之战古战场,曾于1082 年秋冬先后两次游览,写下不朽的诗赋名篇“一词二赋”的地方。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