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潍坊市第七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前模拟(六).docx
《山东省潍坊市第七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前模拟(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潍坊市第七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前模拟(六).docx(2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三年级上学期期末考前模拟(六)-解析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15题。材料一:儒学,一向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当务之急是对儒学进行现代重构,使现代化 建设植根于其上,并形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软实力。儒学的现代重构必须在它的核心 范畴系统、道德观念系统、道德践履系统和儒学经典系统四大方面进行全面启动。儒学的核心范畴系统是备受研究者关注的问题。崔大华认为“仁、礼、命”三范畴, 构成了 “心性的、社会的、超越的”三层面的完整体系。郭沂提出了 “礼、仁、易” 三范畴代表了孔子的核心的“教化”、“内省”、“形上学”三阶段思想。把“仁” 和“
2、礼”作为儒学在心性和社会层面的核心范畴,这在学术界没有大的分歧。但在超 越层面的儒家核心范畴,既做到忠于文本,又注重现代价值的,当推“道”。儒经提 到“形而上者谓之道”,而且“道”可用很多现代话语加以阐释,转化为现代人所能 理解的超越性。还应该把“和”纳入儒学核心范畴系统。“和”是儒学在方法论层面 和实践操作层面的最重要范畴,因此,儒学核心范畴系统为“道一仁一礼一和”。儒学的道德概念非常丰富。表现为对上的有:忠、孝、恭数;对下的有:宽、厚、慈、 惠;表现为左右的有:恕、信、义、敦、睦;还有范围较宽泛的有:智、勇、敏、让、 廉、耻等。儒家论述的德目如此众多,各德目的内涵以及相互的关联性,都值得细
3、细 梳理和阐释。可是概念繁多,总难以一时使百姓弄懂,因此有必要根据不同的时代特 点,选择重要德目加以着力阐释。例如,孟子把“仁义礼智”作为四德,汉代董仲舒 把“仁义礼智信”定为“五常”,在明清有人把“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合称“八德” O 还要注意,儒学还有些道德观念并没有受到以往思想家的重视,譬如“公”与“正” 观念。除此,重构儒学的道德观念系统,不单是从儒学资源中发掘,更要倾听社会的 呼声。儒学在二千多年中有如此强的生命力,得益于它的道德践履及系统。它强调知行统一 的“力行”原则。所谓的“力行”原则,并不是盲目的实践,而是知行统一基础上的 力行。道德践履系统还强调“慎独与审察,“慎独”是指在“
4、人之所不见”的独处 之境,能够自觉地坚持道德原则。但在现实中光靠内省是不够的,必须还要有外界的 督察。道德实践有其特殊性,不是认识了,即可付诸实施,而往往受到旁人的影响。 所以儒家还强调“择善而从”、“见贤思齐”与“直道而行”。在道德实践中,不仅 别人会影响自己,自己的实践也会影响别人,还要做到“推己及人”。儒家还重视在 实践过程中以“自强不息”来提升人的道德境界。C. “意在表明人内心世界与外面的世界同样广阔精彩错误,由文中可知,应是表明 外面的世界比人内心的世界更宽广,更精彩。故选C。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篇部分由“窗”而引出“窗外”,简洁自然,引
5、导读者深入思考,构思颇为巧 妙。8 .窗外是“外边”,外国是“外边”,宇宙也是“外边”,运用排比,层层递进,表现了 对人而言外面世界的宽广与精彩。C.文章最后两句运用设问,回答了“眼为什么望向窗外”的问题,抒发的感情更强烈, 引发读者思考。D.文中叙述与议论相结合,将生活中关于窗子的感性叙述与对“窗子”之于人的重要 性的理性分析有机融合,耐人寻味。【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章艺术特色的能力。C. “文章最后两句运用设问”错误,设问是自问自答,而文章最后“人心怎能佯装不 知?人眼又怎能不经常望向窗外”这两句光问不答,答案就在问句中,所以不是设问, 是反问。故选C。8 .第(21)段
6、独立成段,有什么作用?【答案】照应标题,并引出下文“窗夕卜”对人心智的重要性。再次发问,起到突出 强调的作用,引发读者思考,且层层递进挖掘表象背后蕴含的深层哲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这类试题一般从内容和结构方面分析作用。先看内容。(21)段仅以“眼为什么望向窗外? ”这一问句独立成段,而(11)段已经以“人眼 那么喜欢望窗外”发问,之后进行解答,那么(21)段再次发问就突出强调这一问题, 可以引发读者进一步的思考,且由上下文对于同一问题的回答来看,上文的回答是“窗外有外边耳,下文的回答是“因为心智想要达到比视野更宽广的界域”, 二者呈现层递关系,一步步挖出背后的哲
7、理。再看结构。文章标题是“眼为什么望向窗外”,(21)段这一问句呼应了标题,这是与标题的关 系;从下文来看,(22)段说“因为心智想要达到比视野更宽广的界域”,这是对(21) 段这一问题的回答,所以引出下文。9 .优秀的散文作家往往在选材方面匠心独运,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本文在选材方面 的突出特点及效果。【答案】选取的材料贴近生活,如擦窗子、拉窗帘、望窗外等生活化场景,让文章富有生活 气息;选材丰富,既有日常生活中的窗,又有囚窗、火车窗,内容丰富,选材多样。选材典型,如选取北方人、南方人对待擦窗户的态度,表明人们对窗子的重视,窗 对人心境的重要影响。选取作者亲身经历的乘车体验,使文章真实可感。选
8、取古诗文素材,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底蕴与诗情画意。【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以及选材意图的能力。题干要求分析选材方面的特点。结合文中“在北方,不论城市里还是农村里的人家,不论穷还是富,都做的一件事就 是去封条,擦窗子” “而在南方,勤劳的人家,其窗更是一年四季经常要擦的” “黑 夜过去了,白天开始了,人们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大抵是拉开窗帘” “人既希望透过窗 望得广,望得远,还希望透过窗望到美好的景象”等语句可以看出作者选取生活中常 见的窗,围绕擦窗子、拉窗帘、望窗外等生活场景来写,取材于现实生活,贴近生活, 体现了本文现实主义的特征;这些材料中既有南方的,也有北方的,由南北方人对待窗户的
9、态度可以看出窗对人心 境的影响,这说明选取的材料典型;文中除了写南北方生活中的窗,还写到“监狱也有小窗。那铁条坚铸的囚窗” “卧铺 车厢过道的每一窗前都已站着人了”,各种各样的窗构成了主体内容,选材丰富。由“某次我乘晚间列车去别的城市,翌日九点抵达终点站,才六点多钟,卧铺车厢过 道的每一窗前都已站着人了。那些人久久地伫立窗前,谁站累了,进入卧室去了,窗 前的位置立刻被他人占据。我的回忆告诉我,那情形,是列车上司空见惯的”可知, 这是选取作者亲身经历的乘车体验,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如7、8、9三段引用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 “罗汉松掩花里路,美人蕉映雨中 根” “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
10、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底蕴。二、古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黄道周,福建人。家贫业农,事亲以孝闻。天启间入翰林,时在翰林者,多多雍容养 望,道周乃作矫轻挚惰文以讽之,同列皆钦重焉。辽事方急,毛文龙自诩镇江之捷,当关者欲藉之收觉华岛,渐图河西。上其议于朝, 当发兵饷百万,道周独决其非策。已而,文龙卒无成。魏忠贤用事,道周拂衣归。崇祯元年,起原官。明年,辽督袁崇焕杀毛文龙。道周固策文龙不足恃,至是,独抚 膺谓关门之祸自此始。无何,后金兵大入,薄京师。帝震怒即军中逮袁崇焕究主者崇 焕言由阁臣钱龙锡狱具龙锡当死道周闻之叹日安可使主有杀辅臣名上
11、疏救之。疏入, 上大怒,降旨切责。道周不挫,复疏言:“养兵多年,物力已弹。即杀一龙锡,无益 于边计,徒脚士气,而伤大体。臣故不自量,欲历疆场,观要害。一当荷戈,燎原扑 火,此臣所大愿也。“上益怒,竟革职。然龙锡亦竟减死。九年擢右中允。时首辅温体仁以为灾答兵戈,皆群郡邑无状所致,非重治无以惩,屡 起大狱。而上以为能,益信之。道周上言:“簿书刀笔,非所以绳削天下之具也。龌 龊琐人,何足共图大计乎?”体仁衔之。既负重名,天下望以为相。是时杨嗣昌夺情,用为兵部尚书;而宣大总督卢象升丁艰, 嗣昌荐陈新甲代之,亦自丧中起复。道周儒者,念国家即乏人,奈何数以墨从事, 贻后世笑,慨然思论之,上竟相嗣昌,道周不
12、与焉。上素知道周学行,以其性偏执, 非旧时相。十七年,北都陷。唐王用为吏部尚书,郑芝龙跋扈,道周引祖制抑之。有隙,自请出 驻广信,芝龙蜕之,无兵无饷,兵溃被执,至南京死焉。注关:指山海关。魏忠贤:明末太监,弄权误国,崇祯登基后自缢而死。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帝震怒即军中/逮袁崇焕究主者/崇焕言由阁臣钱龙锡/狱具/龙锡当死/道周 闻之/叹曰/安可使主有杀辅臣名B.帝震怒/即军中逮袁崇焕/究主者/崇焕言由阁臣钱龙锡/狱具/龙锡当死/道 周闻之/叹曰/安可使主有杀辅臣名C.帝震怒/即军中逮袁崇焕/究主者/崇焕言由阁臣钱龙锡/狱具/龙锡当死/道 周闻之叹/曰/安可使
13、主有杀辅臣名D.帝震怒即军中/逮袁崇焕究主者/崇焕言由阁臣钱龙锡/狱具/龙锡当死/道周 闻之叹/曰/安可使主有杀辅臣名【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句意:皇帝震怒,就于军中逮捕袁崇焕,追究主使者。袁崇焕说是由内阁大臣钱龙锡 主使。案件审结,钱龙锡被判处死罪。黄道周听说这件事,叹息说:“怎么能够让皇 上背负诛杀辅臣的声名呢!”“帝震怒”是主谓结构,表意完整,应与后文断开,且“军中”是逮捕袁崇焕的地方, 与后文不能断开,据此排除AD; “之”作“闻”的宾语,应在其后断开,排除C。 故选B。H.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翰林,职官名。唐宋为内庭供奉之官
14、,明清则为进士朝考后得庶吉士的称号。B.夺情,古代官员服丧期未满,因国事需要被要求停止服丧,继续为官。C.兵部,官署名,主管中央及地方官吏的选用、考核及兵籍、军械、军令等。D.墨续,黑色的丧服。续,用麻布制成的丧服,披在胸前,服三年之丧所穿。【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C. “主管中央及地方官吏的选用、考核”表述错误。古代兵部掌管兵籍、军械、军 令 等事宜,吏部掌管官员的选用、考核。 故选C。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黄道周有远见卓识。把守山海关的将领欲仰仗毛文龙来收复失地,黄道周对此持 否定意见,后毛文龙以失败告终。B.黄道周刚直不阿。皇帝
15、赞赏温体仁大规模兴起狱讼,治理郡县,但黄道周完全否 定这种治理方式,也否定温体仁的为人。C.黄道周忠君爱国。钱龙锡蒙冤被判死罪,黄道周力陈此举将给国家带来的危害, 并自告奋勇要代钱龙锡前往边疆带兵打仗。D.黄道周注重礼制。杨嗣昌、陈新甲二人服丧期间被起用,黄道周认为这不符合国 家礼制,对此进行激昂地评判。【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C.“并自告奋勇要代钱龙锡前往边疆带兵打仗”错误,原文是“臣故不自量,欲历疆 场,观要害。一当荷戈,燎原扑火,此臣所大愿也”,可见,并非代钱龙锡前往边疆 带兵打仗。故选C。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道周固策文龙不足恃,至是,独抚
16、膺谓关门之祸自此始。道周上言:“簿书刀笔,非所以绳削天下之具也。龌龊琐人,何足共图大计乎?”体 仁衔之。【答案】(1)黄道周原本就认为毛文龙不足以倚重,到这时,独自抚胸长叹,认为 边防祸患将从此开始。(2)黄道周上书说:“法律诉状不是用来压制天下的器具。龌龊小人,怎么能和他共 谋大计?”温体仁由此怀恨他。【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1) “固”,本来,原本;“恃”,依仗,倚重;“抚膺”,抚胸长叹;“自” 从O(2) “簿书刀笔,法律诉状;“所以,用来的;“绳削”,压制;“衔”, 怀恨。14 .黄道周“既负重名,天下望以为相”,结果如何?为什么?【答案】黄道周没有成为宰相,杨嗣昌被任命
17、为宰相,因为皇上虽知道黄道周的学识 品行,但认为他性格偏执,不能挽救时局。【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和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题干问黄道周“既负重名,天下望以为相”的结果,答题区间在第五段。由“上竞相嗣昌,道周不与焉。上素知道周学行,以其性偏执,非旧时相”可知,因 为皇上虽知道黄道周的学识品行,但认为他性格偏执,不能挽救时局,最终任命杨嗣 昌为宰相。参考译文:黄道周,福建人。家里贫困,务农为生,侍奉双亲,因孝顺闻名。天启年间进入 翰林院。当时在翰林院的人,多生活闲散养尊处优,黄道周于是作矫轻警惰文来 劝诫他们,得到了同僚们的敬重。辽东战事正危急,毛文龙以镇江之捷自夸,把守山海关的将领想借重(毛文
18、龙) 的力量收复觉华岛,逐步图谋恢复辽河以西土地。他们将这一奏议上呈于朝廷,认为 应拨付百万饷银,只有黄道周认为这个对策不可行。后来,毛文龙最终没有取得胜利。 魏忠贤当权后,黄道周拂衣而归。崇祯元年,黄道周起复原职。第二年,辽督袁崇焕杀了毛文龙。黄道周原本就认 为毛文龙不足以倚重,到这时,更是独自抚胸长叹,认为边防祸患将从此开始。不久, 后金军队大举入侵,迫近京城。皇帝震怒,就于军中逮捕袁崇焕,追究主使者。袁崇 焕说是由内阁大臣钱龙锡主使。案件审结,钱龙锡被判处死罪。黄道周听说这件事, 叹息说:“怎么能够让皇上背负诛杀辅臣的声名呢! ”上疏救钱龙锡。奏章递上去后, 皇帝大怒,降旨严厉责备黄道周
19、。黄道周没有被压制吓住,重新上奏章说:“供养军 队多年,物力已耗尽。即使杀了一个钱龙锡,对边疆战事也没有好处,白白毁坏己方 的士气,伤害治国的本质。臣特意不自量力地想要亲历疆场,审察险要厉害之处。一 旦让我统兵,将扑灭燎原之火,这是我的最大的希望。”皇帝更加震怒,黄道周最终 被削去官籍,可是钱龙锡也最终减免死罪。九年,升为右中允。当时首辅温体仁认为灾害战争,都是各郡县治理无序所致, 不用重法将无法惩治,因此多次大规模兴起狱讼。可是皇上却认为他能干,更加信任 他。黄道周上书说:“法律诉状不是用来压制天下人民的器具。整龊小人,怎么能和 他共谋大计? ”温体仁由此怀恨黄道周。黄道周已经有很高名望,天
20、下人希望让他作丞相。这时杨嗣昌被夺情起用作兵部 尚书;宣大总督卢象升因服父母丧在家,杨嗣昌推荐陈新甲代替他,可陈新甲也是在 服丧之时起用。黄道周是一位儒者,认为国家即使缺乏人才,也不能违背礼制多次让 居丧之人担任官职,让后世笑话,因此激昂地思考评判这些情形。皇上最终还是拜杨 嗣昌为相,黄道周不赞同这件事。皇上平时了解黄道周的学识品行,但认为他性格偏 执,不是能挽救时局的丞相人选。十七年,都城北京陷落。唐王让黄道周担任吏部尚书,当时郑芝龙骄横跋扈,黄道周 引用祖制约束他。从此有了隔阂,自请出驻广信,郑芝龙故意难为他,黄道周无兵无 饷,兵败被擒,到南京后死在那里。(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
21、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满江红辛弃疾送徐抚干衡仲之官三山,时马叔会侍郎帅闽绝代佳人,曾一笑、倾城倾国。休更叹、旧时清镜,而今华发。明日伏波堂上客, 老当益壮翁应说。恨苦遭、郑禹笑入来,长寂寂。诗酒社,江山笔。松菊径,云烟屐。怕一觞一咏,风流弦绝。我梦横江孤鹤去,觉 来却与君相别。记功名、万里要吾身,佳眠食。【注】三山,今福州。伏波堂,后汉马援被拜为伏波将军。郑禹笑人,南朝齐 王融年轻时自恃才高,渴望三十岁就能位至公卿,因心愿未偿,曾抚案而叹:“为尔 寂寂,邓禹笑人。”邓禹,东汉名臣,因辅佐汉光帝得天下,二十四岁即封部侯,官 拜大司徒。诗酒社,借苏轼诗句“得意诗酒社”写友人。15
22、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次系应酬之作,为徐抚干做官而写,也反映了此人的人生际遇和感怀。B.词的开篇不同凡响,“绝代佳人”四字凭空而下,引发读者广阔的想象。C.“我梦横江孤鹤去”化用苏轼后赤壁赋句子“适有孤鹤,横江东来”。D.词的末尾表达了送别时词人对自己的劝慰之意,即不忘功名,保重身体。【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D. “词人对自己的劝慰之意”错,应为“对友人的劝慰” o故选D。16 .全词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表达情感,请对此作简要分析。【答案】年轻与年老容颜的对比,叹岁月之迟暮;友人年老出仕与词人功名未成的对比,抒发壮志未酬的苦闷;友人结社
23、诗酒、怡情山野与词人没有知音的对比,表达孤寂之情;追慕理想与现实受冷遇的对比,抒发无奈之情。【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艺术手法和思想感情的能力。“绝代佳人,曾一笑、倾城倾国。休更叹、旧时清镜,而今华发”写曾经青春年少, 作为倾国倾城的绝代佳人,而今面对镜子,看到的却是满鬓斑白,早生华发。今昔对 比,青春美貌不再:年轻与年老容颜的对比,叹岁月之迟暮。“明日伏波堂上客,老当益壮翁应说。恨苦遭、郑禹笑人来,长寂寂”借助典故委婉 含蓄地写出友人虽然年岁老迈但依然能得重用,而词人却是无人赏识壮志难酬:友人 年老出仕与词人功名未成的对比,抒发有才不得重用的悲愤和苦闷。“诗酒社,江山笔。松菊径,云烟屐。怕
24、一觞一咏,风流弦绝”写友人有志同道合的 朋友,相聚时可以喝酒吟诗结社诗酒、怡情山野,如陶渊明一样在山水田园间作坚守 节操的人。友人由知音相伴与词人没有朋友相陪伴的境况对比,表达孤独寂寞伤感之 情。“我梦横江孤鹤去,觉来却与君相别。记功名、万里要吾身,佳眠食”,化用苏轼的 诗句表达梦中醒来的失落怅惘,追慕理想不得,现实中备受冷遇,鲜明的对比间,抒 发孤苦凄凉无奈之情。(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白居易在琵琶行中以“, ”两句描写琵琶女 沦落天涯后,梦中回忆往昔,涕泪纵横。(2)孔子在论语为政中以“, ”阐述学习与思 考的关系,荀子劝学中“, ”两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山东省 潍坊市 第七 中学 2022 2023 学年 高三上 学期 期末 考前 模拟
限制150内